怎样鉴别一幅书法的雅与俗?

书灯幽见


雅俗共赏是艺术的奢望,也是终极目标.既适合于己,又满足于专家学者,同时让不擅于此之人也欣赏。她展露的是一种包容性。

因为创作的主体是人,那么,除了人的品行、学识、修养,以及技巧的锤炼以外,对雅和俗的深刻认知也直接影响着书写的效果.

对作者来讲:"雅"就是淡泊名利,不趋炎附势.不为成名成家、入展获奖、迎合市场和取悦评委而创作。

"俗"就是贴近生活、亲近自然、不矫揉造作,把自己置身于普通百姓之中。

对作品来讲:"雅"就是追求清新典雅,一种书卷气,一种阳春白雪似的高雅品位。"俗"就是自然天成,纯真烂漫,不饰雕琢,一种适合大众及普通百姓的欣赏品位。

这种包容性的"度"很难把握,需要长期的累积和调整去不断完善。

雅是一种境界,俗乃是本真。

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讲究的是中和之美。

但必须是先做一个既"雅"又"俗"的人,而后方能创作出雅俗共赏的大作.

也许你会说:“阳春之曲,和者甚寡”。我想,若你的创作境界还没有到那一步,就不要去写一些连咱中国人自己都看不懂的东西。


四官殿人彭曦书画


怎样鉴别一幅书法作品的雅俗?这确实是个问题,书法作品有雅俗,关键鉴赏者也有雅俗。本是一幅俗作,但鉴赏者格调不高,看见俗书就觉得很对路子,便会觉得高雅。林散之先生就说过:书法跟人走,人俗字也俗,凡病可医,唯俗病难医。

太熟了就容易俗了

书法的学习规律是:生-熟-生,这样一个过程,在进入到熟的过程时,很多人就很难跳出来,例如清乾隆皇帝,学赵孟頫书学的倒是很娴熟,但毫无新意而且不能自拔,终落俗道。例如董其昌评价赵孟頫的书法时说:“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虽然董其昌的说法不一定确切,但他的这种观点值得我们警惕:“书法因熟生俗”。

学习今人书法易俗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下,那只能去地下了。很多人喜欢学当今一些名家的书法,学习是假,想成名是真。今人书法名家有的人是真有学问,字确实也写得很好;但也有一些名家,是因为人生际遇比较好,工作环境、职务关系才因此成名的。因此,今人书家虽然都是很有名气的人,但也是良莠共存、鱼龙混杂。如果一不小心没学对人,则后患无穷。与其冒这个险,还不如学习古代那些名家的作品,以古为师。

哗众取宠者俗

现在有些人把书法当成了杂技,下笔喜欢用蛮力,或者把书法当成了行为艺术,作书时运气扭腰,大喊大叫,手舞足蹈,装腔作势,墨汁飞溅,狂怪粗野,结果是满纸江湖气、俗不可耐。

用笔有习气者易俗

有些人作书,故意突出、夸张一些笔画,例如写隶书时故意加重波磔的写法,或者把撇写的很长,或者写行草书时故意东倒西歪求攲侧之势,或者作字时缩手缩脚古板呆滞,或者故作老成团锋不露等等都是不良的习气,这种把习气当个性,以为是雅,其实大俗也。

由上可知,俗者,其实是学养不够造成的。有的书家缺乏学养,字里行间或于章法布局、形式上,总要露出马脚。一个书家的学养不够,很难写出高雅之作,古今书法名家,都是有学问的大家。

书法不是简单地写字,书法作品的笔墨之间体现的是一个书家的学识、修养、思想境界、审美趣味等,所以,书法的“字内功夫”更需“字外功夫”来提升。


翰墨今香


一、什么是书法的“雅”和“俗”

雅与俗的最终标尺是书法审美。雅就是典雅、清真、格调高,俗就是粗糙、庸俗、趣味低,通常泛指花里胡哨、江湖习气重的字。雅与俗没有可以量化的分水岭,一切皆取决于观赏者自身的书法学养和书法审美能力。比如田英章的楷书,称其大雅者比比皆是,称其大俗者亦不乏其人。再比如,米芾曾说颜鲁公楷书是俗品、柳公权是俗书鼻祖等等。



二、如何鉴别书法中的“俗书”

一是机械呆板少变化。古人认为画宜熟、书贵生,“熟”易油滑,“生”则质朴。如不能跳出古人窠臼,虽临摩很深很像,亦难逃一个“俗”字。二是投机取巧者易俗。有的急于求成,今天学欧阳询,明天就赵孟頫,投机倒把、偷梁换柱,往往因四不像而显得俗。三是媚易甜俗。姿媚过重则刚健必损,好的书法作品必须慎落甜俗。四是文化内涵缺失。书法中的君子气、文人气、书卷气,最终从文化修养中来,没有深沉的文化底蕴,就很难写出典雅的作品来。


最一流的作品,应该是可以“雅俗共赏的。雅俗共赏的俗,是狭义的,指的是作品的质朴坦率。对于书法学习者来说,求雅避俗是应该一以贯之的态度。

抱庸浅谈。插图为抱庸硬笔。


抱庸詩書


中华 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关于书法作品优劣鉴别因人而异,随着时代的发展书法的用途越来越离不开我们的生活,因为有了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所以才有了好坏、优劣之分,我只能从个人所掌握有限的知识与大家共勉。

书法即是书写是有方法的,鉴别书法作品,一,从作品中看书写者用笔,行笔分中锋和偏锋,笔的提、按、顿、挫、轻、重、缓、急等基本技法,如果没有扎实的用笔基本功,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笔都拿不好能写出好作品是绝对不可能的。笔力的好坏对于书法作品的艺术生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就是对书法作品力度的形象化写照。要想获得这种有力之美、阳刚之美的艺术效果,取决于作者驾驭毛笔的功夫和技巧。当然,这并不是求其表面的张扬外露,而是渗透着作者的情意并藏于笔墨之中,由此可见凡是字体绵软无力、毫无劲道可言的作品,一定不是最佳的书法作品。

二,看结体,就是指每个字的间架结构,要根据字本身的疏密、大小、长短、偏斜来巧妙安排结构,笔画疏的要饱满,密的则要匀称,大的要精炼,小的要丰满,长短、偏斜要随势为宜。如何判断书法作品优劣?每一个书家,总是深思熟虑,意随心到,笔随势生,通过每个字的天然不齐,各有真态,使之曲尽其美,富有生趣。我们欣赏书法作品的时候须用这种标准去衡量,现在书画市场上,质量伪劣充斥市场,艺术价值与商品价格极不一致,要特别注意。

三,看章法,章法就是通篇作品的布局,在创作一篇书法作品的时候,提前做一个规划,从内容、字体、结构、布局、手法,字与字、行与行的关系做一个统筹安排,。所以不但字的结体重要,章法安排布局也很重要,章法和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整篇作品的优劣。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无论是运笔、结字、布局,甚至用墨都有一定的要求,如果我们作书,只是外壮其形,而内迷其理,或者随意地乱来,那就是理不通或者无理,也就更谈不上什么章法了。那些横涂竖抹的点画狼籍的作品只能令人生厌,是绝对不会给人以美感的。

四、气韵生动,指书法中的气势、韵味,作为衡量书法作品优劣的标准,气韵生动就是说要有神采。作为艺术品的书法,不仅要求有流于外表的形体美,而且要富有精神内涵的美,有动人的神采和风韵。古人云:“书法之妙,神采为上。”就是这个道理。一幅书法作品,不仅要从一个字一个字地去看,而且要把它当成一个艺术的整体。要看它的整个格局,如何首尾相应、上下 衔接,运笔的轻重缓急、虚实隐现,施墨的浓淡枯湿,布局的参差错落,疏密相间等。一幅气脉兴通,生动活泼,神采飞扬,交织着音乐旋律,无声而有节奏的书法作品,使欣赏者目驻神驰,情绪激动,这就是书法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如何判断书法作品优劣?由此看出,凡是具备上述特点的书法,一定是优秀的书法作品,反之亦然。



泥人刘


鉴别一幅书法作品的雅与俗,就是需要对书法中的雅和俗进行了解。

那什么是书法中的雅与俗呢?

关于雅与俗,宋代黄庭坚有一段名言:“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余尝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山谷题跋》卷七)

宋代兴“尚意”书风,书家论书多倡议“趋雅避俗”。宋以后,雅与俗遂成为人们评论书法的重要审美标准。雅与俗是相对的,虽然不能涵盖美学的一切,然而它包含的内容却是相当广泛的。

理解和区分书法的雅与俗大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析辨。

一、要规范化。

雅字的原意,包含有规范的意思,如人们通常讲“雅正”。

对一幅书法作品来讲,首先看它写的字是否规范,也就是是否合乎法度。一幅字猛一看不错,细看有许多写的不合法度,这幅字通常就叫做“伤雅”,“伤雅”便入“俗”了。

二、有意境。

指内涵美、有神韵。也就是书写的形式与书写的内容相统一,以抒发作者的感情。

人们常举王羲之《兰亭序》和颜真卿《祭侄儿稿》为例,前者表现幽逸闲时,给人以出神入化之感;后者激越,表现义愤填膺之慨,两者都都表现了作者的意境,沟通与观赏者的思想感情。

凡有意境的作品才称得上“雅”。如果一幅字没有意境,没有神韵,像一个人长得倒也端庄丰满,但是没有一点精神,明清时的“台阁体”。“馆阁体”即属于这一类,根本谈不上“雅”,而应归为“俗书”。

还有一类作品,无思想,无意境,却故作姿态,矫揉造作,哗众取宠,肆意夸张,给人一种粗俗、火野、躁动之感,这是另一种“俗书”。

三、有个性。

艺术是有个性的。

书法是作者心灵的折光。

书者的情感因人而异,其创作也酝酿有个性,反映出各自不同的情趣和风貌,如有古拙的,有苍劲的,有疏淡的,有空灵的,给人不同美的感受。

这样的作品才称得上“雅”。“雅致”或“别致”。如果作品没有个性,泥古不化,或跟随别人亦步亦趋,则是永远不能脱俗的。

四、有新意。

清代李笠翁在《曲话》中说:“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

何绍基说:“或逐时好,或傍古人是谓之俗。”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在相应地变化,书法无疑要严守前人法度,但绝不能一味仿古。如果一味仿古,没有时代气息,也应叫作“俗书”。

正如石涛所说的“笔墨当随时代”,要适合众人的审美要求,使人领略到美的情趣,才称得上“雅”。


通常赞誉一幅好的作品“雅俗共赏”,绝不是降低作品的水平,而正是有浓郁的时代气息,能为大众所喜爱。如果把“高雅”理解为高不可攀,谁都看不懂,那就失去“雅”的意义了。


书法有云




筑信1


提到书法作品我们就会联想到很多东西,书法所用到的工具,作品格式、样式的设计,以及自己的创作思想观念,是否传承古人优雅之气,我认为一件好的书法作品要脱俗,要有古人气韵的朴实效果,以及东方的哲学智慧融入到书法创作当中去,而不是当今时代下的江湖体泛滥,什么大师街头射墨,搞的新奇古怪,没有一点古人的东西,就是糟蹋中国书法的认知和审美观,这是我们国人所担心的问题,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根基,曾有人讲过,想要灭掉一个国家先灭掉一个国家的文化,多么可怕的文化危机,当今时代下的发展势头,年轻人都用电脑打字,高科技的运用,传统的写字被遗忘了,很多人都“提笔忘字”了,所以,现在我们应该加重书法传统的教育,从小抓起,应该是“提笔望字”以及对书法审美的定义,如何去审美一件好的书法作品等等。我觉得这个才是我们现在若要重视的……这些扯的有点远了

下面给大家欣赏一下雅和俗的审美:

一、什么是书法的“雅”和“俗”

雅与俗的最终标尺是书法审美。雅就是典雅、清真、格调高,俗就是粗糙、庸俗、趣味低,通常泛指花里胡哨、江湖习气重的字。雅与俗没有可以量化的分水岭,一切皆取决于观赏者自身的书法学养和书法审美能力。比如田英章的楷书,称其大雅者比比皆是,称其大俗者亦不乏其人。再比如,米芾曾说颜鲁公楷书是俗品、柳公权是俗书鼻祖等等。

二、如何鉴别书法中的“俗书”

一是机械呆板少变化。古人认为画宜熟、书贵生,“熟”易油滑,“生”则质朴。如不能跳出古人窠臼,虽临摩很深很像,亦难逃一个“俗”字。二是投机取巧者易俗。有的急于求成,今天学欧阳询,明天就赵孟頫,投机倒把、偷梁换柱,往往因四不像而显得俗。三是媚易甜俗。姿媚过重则刚健必损,好的书法作品必须慎落甜俗。四是文化内涵缺失。书法中的君子气、文人气、书卷气,最终从文化修养中来,没有深沉的文化底蕴,就很难写出典雅的作品来。

最一流的作品,应该是可以“雅俗共赏的。雅俗共赏的俗,是狭义的,指的是作品的质朴坦率。对于书法学习者来说,求雅避俗是应该一以贯之的态度。

下面我给大家对比一下传统书法艺术和当今时代下的江湖体射墨书法,看了这样的画面你有何感想?








易天书法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搞清楚什么是“俗”什么是“雅”。

关于“雅俗”的解释很多,我认为有个很简单的方法来区别“雅”和“俗”,就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某种生活方式,某种艺术形式,凡是多的,大家都会的,大多数人都能欣赏得了的,大多数人都能接受得了的,这一类就可以称之为“俗”,反之就可以称之为“雅”。

“雅”和“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事物的变化,“雅”也可以变“俗”,“俗”也可以变“雅”。

举个例子,就拿旗袍来说,在清朝直至民国,属于大众服饰,但凡能做的起一件衣服的女子都会各自有不同款式不同价位的旗袍。等到解放后,西风东渐,人们的服饰功能性越来越强,旗袍渐渐退出了主流服饰,穿的人越来越少,最后成了礼服和登台表演展示的服饰了,现在大伙看到旗袍这种“稀罕”服饰都会啧啧称赞,对于穿旗袍登台展示的形式称其为“雅”“高雅”。所以明星们最讨厌“撞衫”,因为在他心目中,自己是最时尚的人,一件衣服,必须是独一件,穿在自己身上就是“雅”,一旦有出现第二件,他认为就“俗”了,不管这衣服是花多少钱买的,或者多高级的设计师设计的,反正从此压到箱底不再穿了。

“雅”变“俗”的过程最简单,在明星眼里,衣服一旦出现两件就变“俗”了。生活中的各种生活方式,艺术形式,在明星贵胄,才子佳人的引领下,大家伙趋之若鹜,效仿纷纷,等到大家都有了、都会了,都懂了,就成“俗”了,就有了“民俗”“风俗”“俗气”,以至于“俗不可耐”。

再回到题目所说的书法,判断“雅”“俗”的方法上面都说了,套用在书法上,就是会写的人多,看得懂的人多称之为“俗”,写楷书,俗,小学生都会,写隶书,俗,隶书四法太简单,初学者最容易学,行书,俗,大多数人都能看懂,写草书,好多人看不懂,雅了一阵,写的人多了,又变俗了。让勤于创作,追求高雅,喜欢标新立异的书法艺术家们坐不住,抓耳挠腮之后写起了“丑书”。大家可以看看,各家的“丑书”真的是没有两家是一样的,没有一个字是相同的,心满意足,踌躇满志的书法家们本以为这下功成名就了,谁知现在社会上却骂声一片,将“丑书”归之为“俗”,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丑”,大家都丑了,都会丑了,自然就俗了。

我认为,关于一副书法作品的“雅”与“俗”,仍然可以照我说的方式判断,书法家们一定不要放弃对个人风格的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与众不同的“雅”,不断地创新,永远地“雅”下去。

至于仍有一部分坚持“俗”的作者,尽管“俗”下去,因为你们的欣赏者总是最多的,你们获得的掌声也一定是最多的。尤其是当你们“俗”到一定程度,“俗”到写的每一个字都跟印刷体一样的时候,你就由“大俗”升华为“大雅”了。








河洛愚夫


每一个书法家想要学习书法就必须经历从“俗”到“雅”的过程,有一些书法家可能从一开始写的就特别“雅”,有的则从一开始写的就比较“俗”,反正每个书法家就必须要经历从“俗”到“雅”的过程,但相反地是有的从“雅”到“俗”。我们要明白雅和俗是书法上的两个审美概念,你必须要学会怎么去辨别这两个审美概念。

在书法家眼中雅指的是高雅,在书法里高雅的作品指的要有很传统的笔墨功夫,作品中还要有古代字帖的气息及法度,同时又可以准确表达出作者的笔墨性情,一般在书法中比较高雅的作品就必须要具有文人气、书卷气或金石气。当我们要选择判断一件作品是否具有高雅的时候,最关键的因素我们是要看作者是否有临帖的现象及是否由一些传统的功夫。如果一位书法家从一开始学习书法的时候选择的的路子就很正确时,那么他一开始写的书法就是很高雅的,根本不要经历所谓从俗到雅的一个过程。

说过高雅以后,那么书法的"俗”是什么?在书法中书法表现的俗一般会分为两种,一种是通俗,另一种就是庸俗。通俗的作品一般会能表现出自己书法笔墨地功夫,他们会有非常丰富的学习古代字帖的经历,而且他们写的书法为了想要现代人所能接受或达到自己的目的,会选择通俗的写法来表达自己所写的作品。馆阁体、台阁体及院体最能表现庸俗这一特征,因为书法家为了迎合考官的喜好,也不是这字体写的不好,是因为这字体写的多了就感觉这种风格比较通俗而已。

但庸俗却恰恰相反,不过在我们生活中我们可以常常见到,会以不同的形式来呈现在我们眼前,就是指的是我们常说的“自由体”,也被称为“江湖”。这种书法是一种没有笔法、章法、结构,就是看到有纸会选择乱涂乱画,但他们会用古代一些书法家的话说是自己任笔为体,还可以聚墨为主,这样表现出来的书法才是自己心里最自然最真的书法,唯一不同的是这种庸俗的书法作品没有什么好欣赏的,希望我们以后可以正确来学习。

由于书法家的个人爱好不同,选择的风格及书体不同,他们学的书法不好好学,难免会出现这种情况。希望每一位书法家都可以正确认识书法,不要乱选择模仿某个现代书法家,因为真的没有什么能学的,总之就是我们要判定自己写的书法作品是俗还是雅都要明白,好好学习书法才是正确的道路。


女吴娱


鉴别一幅书法的雅与俗,可以从几个纬度来讨论:

1, 庸俗的题材

这么多年来,许多题材已经被写的太多了,甚至可以说臭大街了,譬如:上善似水、厚德载物、龙马精神等等,不明就理、人云亦云的书写很难免俗。



2, 基本功不扎实

没有学过系统的书法理论,没有经过严谨的法帖的临摹,就难免在书写中暴露许多的笔病,譬如下图中所显示的这些常见错误,都是书法所忌讳的。


3, 浮躁、浅薄的坏习惯

书法创作到一定阶段以后,对笔的控制游刃有余,在书写中难免就会暴露出随意、油滑、轻薄无骨的气质特点;或者相反,拘谨、刻板、沉闷或者单一的作品风格不断重复,都会让人产生非庸即俗的判断。

4, 负面的整体气韵

做作、浮华、狂暴、乖张、曲戾、混乱、污浊、拥堵等等刻意所为的内容和表现效果,貌似创新,实为大俗。


5, 画蛇添足的装饰

现在很多的参展作品,字写得不怎么样,却搞许多花里胡哨的装饰,这些装饰表面看起来更加吸引观众的眼球,但如果没有高超的书法内容作为核心,即为画蛇添足之俗。

雅和俗是对立存在的,只要我们对俗与雅小心辨别,保持明确的认识,在书法实践中避免俗的浸染,就可以逐步提高我们的书法品位,进入更高的美的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