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大致拥有多少册纸质藏书?能简单说说分类吗?

柴柯夫的司机


大概有千册纸质书,我比较喜欢折腾,平时除了看书,就是折腾这些书。

我的阅读兴趣大体限定在文学、艺术及文史、旅游方面,实用性、功用类的书只占所有藏书的10%左右。

每半年会整理一次。整理藏书是个大工程,往往需要一天左右的时间。整理除了清除灰尘、虫害之外,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给书进行分类。

不同的分类方式,会让自己对已有的书籍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我使用过的分类方式如下:

按书籍类型分类

这是最传统的分类方法,图书馆里基本上也是按这种方式来。

最大的好处是能根据收藏书籍的数量进行细分。如果书籍不太多,那么可以按大类分,如果书籍数量比较多,再可以从大类里分出小类来。

比如文学类这个大类,还可以细分成散文、小说、诗歌、戏剧、文学评论等。

按书籍颜色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我觉得挺好玩的,真的是“冷暖自知”。

特别是处女座这种生物,看到一水的七色彩虹,心情无比的舒畅。心情一舒畅看书就多了,看书一多,每次看到那个地方颜色缺了口就特别想把那本书看完,及时地把那缺口填补上。看书的速度也不自觉地加快了。

对一个爱书如命的人,哪天回家看见“彩虹”有缺口,立马就问家人:“谁把那个位置的书拿走了?”

按作品国籍分类

有那么个两三年,我特别喜欢看外国作品。收了不少不同国籍作家的作品。我有一整个柜的日本文学作品,还有一整个柜的俄罗斯文学作品,还有英国美国法国的文学作品。

冬天的时候喜欢看俄罗斯作家的书籍,又长又啰嗦,细节描写又特别到位。冬日里,手捧这些长部头的书,喝口茶,想象一下来自西伯利亚的寒冷以及壁炉里哔啵作响的温暖。

到了夏天,我就喜欢看日本文学,清新带一点凉意,特别容易消化。

这种分类,让我随时可以按季节进行阅读。

按古现代分类

这种方式特别适合年度主题阅读。去年我进行各国历史阅读梳理的时候,这半年的书箱分类就是按这个方式处理的。

但凡涉及古代的全部归纳到一起,不分国籍,只看内容,哪怕一些小说都会涉及的当时当代的一些社会风貌。

有效而实用。

按出版社分类

我的藏书占据量最大的几个出版社分别是:译文、译林、古籍、广西师范大学、新星、人民文学、中华书局、三联。

每个出版社的侧重点都不同,比如译文、译林翻译类的书籍比较多;比如广西师范大学文艺类的书籍占比高,我特别喜欢理想国的M系列从书。

按作品年代分类。这种方式适合进行连贯性阅读的时候使用,对于了解一个时期的社会风貌以及某个作家的早中期写作风格的变化特别有意义。

按已读未读分类

爱书的人有一个毛病,就是喜欢囤书。这和女人买衣服一样,看到喜欢的就想占为已有,所以,囤书的人不在少数。说实在话,我也有很多书买了并没有开封。

按这种分类方式最好理解了,读完的暂时收在一起,想看书的时候就去找未读的。当然,如果突然想重读某本书或者想从读过的书里找资料的时候,只要去已读分类里寻找。

按作者分类

我喜欢一口气读完某一个作家的大部分作品。

比如我有段时间特别喜欢毛姆,我会搜刮来市面上出版的有关于他的所有作品。这些作品就按“毛姆”的类别进行分类。

当然还有“奈保尔”、“马尔克斯”、“麦克勒斯”、“读库”、“村上春树”等等。

读书之余,玩玩分类游戏,一方面告诫自己:买书适可而止,注意节制;一方面又让自己觉得拥有这么多喜欢的书籍,就像拥有了一个宝藏。

挺好的。


飞猫飞猫飞猫


家里藏书应该有千余册,多是古籍之类我觉得还是传承下来的最有味道,毕竟大浪淘沙能流传下来的都是精华。经部不多只有一部十三经注疏,和四书五经等,我最爱读史,故史书也最多,小时候家里小狗产崽,把狗卖了换了一部上海古籍的资治通鉴,后来上高中了祖父就给买了一部上海古籍出的二十五史。无奈字太小又没有标点,看的真是眼睛疼,后来工作了全换了中华书局的点校本。小时候舍不得吃喝攒点钱都送了书店,后来大学了每个月除去生活等都买了书了,全唐诗,历代纪事本末,全宋词,后来工作了买的就开始多了,续资治通鉴长编,明通鉴,国榷,罪惟录,清史列传,光绪朝东华录,中华民国史,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子部,诸子集成和新编诸子集成,集部,最喜欢的还是宋蜀刻唐人集甚好甚好,还有上海古籍出版的那一套中国古典文学丛书非常好的。前些时候又突然喜欢了近代史买了曾国藩全集,左宗棠全集,李鸿章全集,光绪朝东华录等。近代的喜欢的章太炎全集,饮冰室合集,鲁迅全集,陈寅恪集,钱钟书集等,现在又喜欢了汪曾祺的文章不过还没买过!











大兜兜14653458


你好朋友!我也是一个比较喜欢收藏纸质图书的爱好者大致收藏了2000余册图书吧,收集纸质图书的主要来源是二手书店,地摊淘取。前前后后收藏也有20多年吧,记得在上初中开始,就喜欢去校园周边集市淘旧书,那时候可真是风雨无阻。慢慢的养成一种习惯,走到一个地方首先打听有没有旧书市场商店或者地摊,如果有那是必定采访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打卡吧。渐渐的收藏门类开始丰富,从文史,名人传记,收藏类的也有,辞典类,政治思想,以及红色收藏。名目繁多,不能概全。总之,收藏纸质书是一种乐趣,一种生活方式,我挺喜欢这种生活,最重要的是家人支持。真快乐!希望我的对你有帮助,谢谢!





老巷闲谈


我的藏书大约万余本,分在三地存放。受家庭父母影响自小喜欢看书,可惜一些书在文革中丢失。参加工作后陆续收集各类书,天文地理,政论,哲学,杂记,小说等很杂。退休后装饰房子特意留一间作书房,卧室床后面也是一排书柜,在其他二地只有小书柜,六十岁前后有时间跑各小巷旧书店,能买到一些好书,还有解放前出版的老书,这样地方的书有的在新华书店也买不到,有的老人喜欢收藏书,他的儿女不喜欢,老人走了以后,只能当废品卖掉回收到旧书店。像我们样居无定所的老人,书多了是一个难题,以前凭兴趣买书,买到一本好书真的高兴许多天,可是这些书如果没有儿女喜欢,最后落得后人当废品卖了是否很悲哀的下场?希望正在收藏书的朋友一个忠告,我是过来人,这是个很伤脑筋的问题,所以65岁后只看不买了。


龚爱民516


刚刚找了一下家里的柜子,竟然又被我找到了几本被束之高阁的最近想再看的书,放的太高了,踩在登子上手都还够不着,加了几本书,再加了个衣架,才勾出来的。家里要是真的没好地方放书,真的不能多买,买了想看的时候找不到也是白买了。我要不是刚回答了一个关于《平凡的世界》的问题,想起来自己似乎买过这套书,还真的不一定会去角落里翻,这些书就翻不出来了,想要看只能手机上看电子版了。


以前特别喜欢买书,家里书一度多到没地方放。后来搬家的时候,我又嫌书多了,觉得太多书搬来搬去太麻烦,就在家门口摆了个地摊,把很多书都卖掉了。现在想起来还心痛,那么厚的一本《红楼梦》、《三国演义》、《论语》,还有其它一些名著。虽然很多都不是正版书,但质量都很好的,我都还没看过呢,就5块钱一本卖掉了。

后来看到有打折书店就忍不住垛手,又花了几倍的钱去把一些大部头买了回来,不过买了又还是没抽出时间看,大多都不知道放哪个角度里吃灰了。买书就跟女人买衣服一样,永远不嫌多,可惜买回来每次都说要看,但是每次都没时间看。

现在家里还是没多大的地方放书,书柜的基本上都是工具类的书籍,或者是最近想要看的。家里有人搞开发的,有一排放的全部是it类相关的书籍,不过这些书现在都用不上了,其次比较多的是金融类的书。

以前有做一些股票期货类的交易,但最近我也没怎么做交易了,金融类的书也有很长时间没有看了。目前家里还有个从事金融业行的人,天天催问我:今天学习了没?问的就是我今天有没有看金融书,他说我不看的话,都没有人跟他讨论了。

最近特别想写小说,第一部应该是乡村类的种田美食文,所以我找了些以前喜欢过的小说摆出来,打算研究一下别人的语言风格行文布局等。 我的梦想就是写一部像她那种文风的幻想小说,不过目前还无处下笔,所以有时间先把她的书看完吧,等哪天能动笔了就要开始写了。

我在淘宝上买了很多安房直子的书,可惜有的放老家里没带来。有人说,安房直子的童话不仅是写给孩子的,更是写给孩子背后的大人的。写给那些沉陷于繁忙的事务中焦头烂额的人们。在人情逐渐淡漠,人性逐渐异化的当代社会,安房直子如同一味清凉剂,让人心洗去铅华,裸露出真挚、纯然的本色。

最近特别想把安房直子的书看一遍,很喜欢安房直子的童话,她的童话带有典型的东方色彩,更准确地说,是浓郁的日本乡土气息。唯美中带有一股乡野气息,像林中的风,风与树的歌,像荒野的玫瑰……

家里还有一类书,就是从图书馆借的书,五花八门,什么都有。上海图书馆特别好的一点就是各大图书馆相通,这个借了可以那个还,不用跑老远去借书地还书。一次性还能借10本书,期限是28天,网上登陆还能续借一次,超极方便的。我偶尔心血来潮的时候就会去图书馆借一堆书回来。有的时候借了能看完,有的时候借了还没来得及看,到期了就又还了。


这次,我就是突然心血来潮借了地堆音乐相关的书回来,想学乐理知识,还想学用音乐软件编曲,目的是把自己唱的诗词改编成一首完整的歌。

最近要用到视频处理软件,我也借了视频编辑类的书回来。可书借回来了也没什么用,目前软件的那几个功能就够我用了,我的视频就是简单的素材里加个字幕,暂时也用不上更多其它酷炫的功能。

最近想认真做一下自媒体,有空的时候要多到今日头条问答答题,看看这个月能不能把文化领域申请过了再说吧。每天好像都有很多事情要做,要回答头条问题,要花时间唱歌,用全民K歌练歌,还要找视频素材,把录制好的音频做成视频,发布……

我连喜马拉雅的全民朗读和趣配音都落下了,偶尔想起才去读一读,更是少有心思去看纸质书了。觉要看的书,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人真的是要学到老才能活到老,我还喜欢把事情一直往明天推。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一起共勉吧!


唱歌的小何


我因为六、七次的搬家換房,处理了大部分的书籍。因为是几十年的积累,有些书脏有些书破有些书残缺不全的我全部当废品处理了,估计有几十辆三轮车之多。大浪淘沙我至今有书两千多册,满满的置放了八个书橱。

我现在的书,一大类是马恩全集。是我的亲戚部队转业回上海,他的视力不佳,看大部头的书有难度。是我要求他用火车托运回上海的,单是运费要好几百元的。对于一个爱书的朋友,面对崭新的精装本书籍,从火车站托运行李处拉回家去,心里是何等惬意。文史研究的书也是我喜欢的。当然我会让它们占有一席之地的。中外著名的文学作品,在我们这一代人是影响深远的。如《鲁滨逊漂流记》,巜基度山伯爵》,巜漂亮的朋友》,巜娜娜》,《巴黎圣母院》的小说,几个版本的都看了好几遍,有的章节到了可以背诵的地步。大量的现代小说,也有好几百本的。

现在在电子书里也下载了几百本书。看书的乐趣是胜于纸质版的书籍。据说一种新的的技术正在追索中,在身体内植入一个电子产品,和人的大脑皮层相连,你可以任意地往里面下载成千上万的书籍,要看书可随意调用的。我真怕我下载太多了,思想没了,被别人洗脑主宰了。


刘声90883005


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就偷偷的看过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后来上初中上中师的时候,当时流行租书,在后来上大学学的是中文,我给老师写讲义,在他的书房里看见了满满的一屋子书,当时对我的影响很大,我想以后我也要买书,要买很多的书,最初买书的时候只能在旧书摊上买,有的书质量很不好,后来学会上网了,主要在孔夫子上买,没有细算,我估计有个3000多本,其中品相在八五品或九品以上的有1500多本


见证足迹1


作为一个职业摄影师,必须要时刻充实自己的头脑,从小就把父母给买雪糕的五分钱攒起来买小人书,后来工作有了收入开始大量的买书,主要是文学、艺术类画册多一些,大概一万两千本,还有一个爱好就是听音乐,买了近两千张CD,不多说了,上图,供大家一笑









宽石摄影-赵长立


我是工程技术人员,家里最珍贵的就是三大书橱的藏书。

我的藏书,大部分都是与专业有关的书籍,参加工作三十多年,陆陆续续购买了许多,我爱好广泛,所以涉及到环保,化工,医药,电器,控制,计算机方面比较齐全,后来喜欢养生,所以这类书也不少。

整整三大书橱,经历6次搬家,它们都是罪麻烦的,分类打包,但都不舍的丢弃。

虽然不是什么“能够增值”的古书,但它们是我半生以来事业的见证,我很爱惜它们,它们是我的财富。

偶尔,闲暇时间,喝杯茶,看看它们,很惬意。


财经耕耘客


我家藏书大约2000册,分类要按时期分类!

一是我祖上的线装书:有本草纲目,康熙字典,清朝编的史书(没啥阅读价值),各类医书,还有小说。

二是我父母的书,他们是文革前大学数学系的,有不少苏联人的数学书,数学科普书,还有不少世界名著和诗歌,俄文词典字典等。

三是我初中高中时的书,周易八卦算命风水武侠乱七八糟的。

四是大学时买的书,除了点专业书籍(都过时了),大都是各书店淘来的比较偏的文史哲之类的书。

五是工作后孩子出生前买的书,同样杂七杂八,数量明显下降,难以归类,订了十年的杂志『读书』

六是孩子出生后买的书,大多是儿童读物,科普知识之类,还有工作不顺心买了不少心理学的书。

七是近几年有点闲钱,买了些成套的书,都没看!

哈,还有几百本小人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