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角度看,是农历先进还是公历先进呢?

新疆卖火柴的小女孩儿


要说公历和农历哪个更科学,不能只就形式而论,而要以实际观结合天文资料来综合评判。农历的阴历和阳历都是相当精确的,初一见不到月亮,冬至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必定为一年中最小,其误差不会超过12小时。而二十四节气的准点时间,粗算精确到小时,精算能精确到分钟级!这是没有哪种历法能做到的。因为天数不能为零数,这必然会造成历法上的日期不可避免地存在12小时偏差,而农历能把阴阳历的日期偏差严格地限制在此范围内。农历的二十四节气是将回归周期等分成二十四等份,每份为十五度圆周角,落实到时间上,这个精度就相当高。有人说公历能精确到每年0.2422天即5小时多,那是不正确的,其实它的误差最多可达正负两天,如果它永远采用它的闰日法,几千年后此误差会更大。至于月长的设定,公历的疵点就更大,它的最短月为28天,比实际短了近1天半,而最长月为31天,比实际短半天多,但累积各月,则与实际相差6天之多!因为它的月长完全是按统治者的意愿来决定的。而农历则不同,农历的月长完全是遵循自然规律来的,从《大明历》开始,便已将地球进动引起的岁差虑入了历法,采用了非常精确的定气推算法,因此,有人说农历的算法参照西洋历的算法是不正确的。如果农历能将阳历也定上日期,并根据地球的进动,将2149年至2150年定为一元,每元调整一两次月长,再根据寿星公式确定的立春时间来决定闰日年,那么,它将一天不差地沿用几十万年之久!只有农历才是世界上最科学最先进的历法!中华文明万岁!


周世明霞


2017年,中国有了标准农历。

在此之前历法一半是经验一半是政治斗争,这导致存在多种版本的农历,因此常常引发混乱,比如现在华人社会中就同时存在多个版本的农历,各有自己的一套计算方法,结果导致重要节日彼此之间出现误差。比如春节究竟是哪一天?


2017年5月22日,国家标准委正式制定和颁布了《农历的编算和颁行》,该标准的颁布严格依照科学,即依照太阳和月亮的客观运行规律,计算精度达到1秒钟,标准农历第一次明明白白的将农历的编排的规则,采用的计算模型和精度等都公之于众,同时明确了农历年月日的确定方法以及排序方法,进行了各种规范性的规定。同时明确规定,朔和节气的时刻的计算必须依赖于太阳和月球的实际位置,必须按照国际天文学规范中关于天体位置计算所规定的模型来进行计算,并且要求计算精度的误差不得超过1秒种。


所以,新制定的农历是最科学的农厉,这是自己和自己进行比较。


公历是纯阳历,农历则是阴阳合历,两者用途不同,不具有可比较性。

纯阳历的优点是方便简单,而通过设置简单闰年的办法,能保证一年四季的日子不错位,比如七八月是夏天,那七八月就一直都会是夏天,不会慢慢的错位成七八月变成冬天。而阳历是指导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历法。


而纯阴历的优点是,你知道哪天是满月,你也可以用它来预测潮汐,适合海边生活的人。但是纯阴历的和纯公历的差别在于,公历一年的误差的只有0.24天左右,而纯阴历的误差则达到11天之多,所以纯阴历就必须要闰月才能解决四季混乱这样的问题。而应该如何闰月,这在古代可是“高科技家传宝贝算法”。

中国古人,即对月亮有需求,需要十五的月亮就得是满月,同时又要兼顾农业产生(这需要的是阳历),所以最终搞出了阴阳合历的农历,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将阳历融入阴历的办法就是设置了一套单独计算的二十四节气。


农业生产依赖的是24节气而不是天上月亮的圆缺。而如何计算24节气,在历史上有过变迁,这事儿相当复杂,在2017年之前,最后一次24节气计算的变迁是在明末清初,由汤若望等西方来的传教士搞定的,这就是清朝最终颁布执行的《时宪历》。


就目前而言,我们对农历的需求其实只剩下重大节日,农业生产完全可以依赖公历独立运行。

所以,农历的实际意义,已经逐渐消退,我想它应该可以申请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



裸猿的故事


答:公历方便生活中使用,农历方便天象观测和节气预测;所以没有绝对的先进,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


说到这里,我们来一起了解农历和公历,到底是如何制定的吧!



1、公历属于阳历(太阳历),是按照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周期制定。

2、另外还有阴历,阴历按照月相变化周期制定。

3、而我们使用的农历,是综合了阳历和阴历的特点,叫做阴阳历;这点容易弄混淆,大多数人以为农历就是阴历,这是不对的。


一、阳历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是365.2422天,所以公历制定为每年365天,公历属于阳历。



为了弥补每年多出来的0.2422天,对某些年增加一天,叫做闰年。

规则一:四年一闰;0.2422*4=0.9688,误差减小到每年少0.0312天。

规则二:逢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0.2422*400=96.88天,与增加的(100-3)天相比,误差减小到400年多0.12天。

规则三:每过3200年,停止一次四百年一闰的规则,每过172800年,不受此规则限制,继续闰年一次。178200*0.2422=41852.16天,与闰年增加的41851天,误差减小到17.82万年少一天(这里0.2422的精度不够用了,所以计算可能有误)!

这就是公历闰年的规则,第三条规则要到3200年才第一次用到,所以很多地方介绍闰年,都不提及这条规则!

公历闰年都是增加到二月份,其他月份固定不变,所以公历相对简单,方便记忆。


二、阴历

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是27.32天,阴历一个月定为29或者30天!

什么!!!阴历不是以月亮自转一周为一个月吗?为什么一个月不是27和28天呢?

这就是另外一个误解,月亮在自转,但是地球也在公转啊!

准确地说,阴历是以月相周期为一个月,不是月球自转一周为一个月,因为阴历方便古人掌握潮汐变化,夜间月亮的照明等等。



简单地说,阴历中,要保证每个月第一天是朔月,第十五十六天是望月。

因为地球在公转,所以月相的变化周期,和月球自转周期,相差了一个角度。





根据几何原理很容易推算这个角度对应的天数是:θ≈2.2天;

于是月相变化的周期就是:27.32+2.2=29.53天,所以阴历的一个月选择29天和30天,来平摊29.53天,但是阴历有个非常大的缺陷!

阴历的一年是29.53*12=354.36天,比地球公转一圈少了差不多11天,如果按照阴历纪年,那么每年少11天,几年后季节会被打乱。

这时候,聪明的中国人,发明了阴阳历,兼顾公历和阴历的优点。


三、阴阳历

我们使用的农历,就是阴阳历,农历同样使用阴历的29和30天为一个月,为了弥补每年缺少的11天。

1、清朝之前采用“十九年七闰月”,即增加七个月分配在19年中。

我们简单计算,19*11=209,7*29=203,7*30=210;

所以,只要我们把这7个月,合理地分配到19年中,就能抵消掉多出来的209天,至于闰月选择在哪一年哪个月,得依情况而定。



2、现在我们采用“无中气月置闰法”。

阴历月初叫节令,月中后叫中气;

两个冬至之间,若有12个月不置闰,若有13个月则置闰,以此确认何时闰年;



具体放到哪个月,取决于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则置闰这个月;因为节气是平均分布在太阳年里的,所以农历月份里面,会出现没有中气的月份。

在明朝崇祯之前,古代历法年久失修,误差积累较大。

这时候,一个外国传教士“汤若望”,把国外更精准的阳历传入中国,在徐启光、汤若望、李天经等人的修编下,编撰了《崇祯历书》,把“十九年七闰月”改为“无中气月置闰法”,大大增加了历法的准确性。


农历的闰月问题解决了,可农历是如何体现阳历优点的呢?因为季节的变化规律,看的是太阳,不是月亮啊!

于是农历当中,加入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根据地球公转规律制定,地球每转过15°,定为一个节气,所以二十四节气是平均分布的。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农历的二十四节气,能很好地反映天气变化的原因。因为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公转规律制定的,而季节更替是受地球公转影响的。


因为农历兼顾了阴历和阳历,计算相对复杂,所以农历的规律不明显,不便于现代大城市,生活和工作中的使用;农历更多地适用于农业耕种,古代节日和天文观测中。




虽然在编著《崇祯历书》时,农历借鉴了国外的公历,但是阳历和阴历结合的方法,确实是中国古人的独创,闰月的历法,在汉朝时就开始使用。

在古代天圆地方,不知月亮太阳真实运行的情况下,古人完全凭借长期观察,总结出来的农历,还真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在古代,历法的准确性影响着国家一年的农业耕种,所以历法相当重要,专门设定钦天监(太史令、司天台等等),掌管天象观测和历法制定。


好啦!我的答案就到这里,喜欢我们答案的读者朋友,记得点击关注我们——艾伯史密斯!


艾伯史密斯


好吧,首先不管是农历还是公历,它们都属于历法的一种,但历法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呢?答案是古代人根据天象和气候的变化,总结出来的一种法则。

这种历法法则主要就是三种,分别为阴历,阳历和阴阳历,那么公历属于阳历的一种,而农历则是阴历和阳历的集合体,所以农历也叫阴阳历。

那么从历法的角度来看,公历最大的好处就在于简单,因为公历属于纯阳历,它只需要参考地球围绕围绕太阳的运行周期就可以了。

而且公历的算法非常简单,只要设定好简单的置闰规律,就可以保证一年四季的时间不出现差错,例如地球围绕太阳一圈的准确时间为365.2422天。

这个0.2422就是多出来的零头,这个多出来零头如果忽略的话,就回导致误差的产生,所以公历每四年就要闰一天。

然后在说说农历,我刚才上面已经说了农历是阴阳历,古代的中国人非常的聪明,他们不仅参考了地球绕太阳的运行规律,还参考了月球月球绕地球的运行规律。

这种历法的好处,就是能够准确的各种天象对应,比如今天是农历十五,那么月亮就一定是满月,另外农历还融合了自然气候的变化,典型的就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实际上就是阳历的一种体现,所以古代中国人创造出来的农历,绝对是有大智慧的,放眼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


种植恒星


个人以为从科学角度的角度看,还是农历先进。理由如下:

1.从产生的时间来看,农历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许多记载,更有大量历史典籍证明,农历始于黄帝时代,至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而公历,即“公历纪元”,原称“基督纪年”,又称“西历”或“西元”,是由意大利医生兼哲学家Aloysius Lilius对儒略历加以改革而制成的一种历法。1582年,时任罗马教皇的格列高利十三世予以批准颁行,距今只有500多年历史。

2.从历法的产生来年,农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不断总结生产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不但能记时,更能指导农业生产,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农历和作为农历重要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至今依然被沿用,并且还在不断地延续下去,持续指导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

而公历的产生是以耶稣诞生之是为界,以前为公元前,以后为公元后,它除了能够记载日期以外,再也没有任何其他作用。

3.农历和公历都有闰月,但公历每4年一闰,只有2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其余都是固定不变的。而农历19年7闰,即19年之间共设7个闰月,根据日月运行情况随时调整,非常灵活却又非常精确,非常科学。

如果认为我说的有道理,敬请关注并点赞。


陕西安广禄


公历,是基督教罗马教皇钦定的「纯阳历」;农历,是古老国度制定的「阴阳合历」,而且还是精确的「19年7闰」,又叫默冬章/默冬周期。其实,大约在2500年前,四个文明古国,同时发现了19年7闰。古中国、古印度、巴比伦、古希腊。其中,犹太族作为巴比伦之囚,从巴比伦学到了19年7闰。由于现代欧美领先,所以,专利权就被古希腊给注册了,哈哈^_^

跟19年7闰的阴阳合历比起来,基督徒的纯阳历、回教徒的纯阴历,反而显得笨拙。比如,纯阳历的月份,跟月相没关系,每个月15号,并不是月圆之夜。纯阴历的月份,跟季节对不上,七月份,既可能是寒假、也可能是暑假。只有阴阳合历、添置闰月,才把太阳的月亮的节奏,调和了起来。不过,纯阳历的好处,是简单粗暴。纯阴历的好处,是同一个开斋节、肉孜节,可以体验不同的季节。

农历中的24节气,把阳历划分为24等份,冬至是太阳最靠北的日子、夏至是太阳最靠南的日子、春分秋分是太阳处在不南不北的正中间。你自己说,是阴阳合历「撮合日月」好?还是纯阳历、纯阴历「简单粗暴」好?


醉哪吒


当然是公历先进,这是不争的事实。

只列举几个简单的例子:第一,全世界普及使用的是公历,今天是2018年6月7日,有哪一个国家用农历?第二,中国也实行的是公历纪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什么时候说过成立于农历某某年?你如果要知道农历是哪一天,要查半天,不累吗?第三,现在年轻人的生日越来越多的记忆公历了,只有那些农村老人还在记着阴历的日子;第四,一年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公历都在那一两天,而农历每年都有很大时差,不查黄历很难记忆。

现在的所谓农历在中国实际上和阴历是一回事。

有些历法研究者认为,阴历只按照月亮阴晴圆缺记日子,不管一年的长度;农历是把一年的差距用闰月来补上,由此就是阴阳历。实际上,我们农村老百姓常念叨的阴历早就是与农历一回事了。随便到民间去看看,什么时候记阴历的人没有闰年闰月?应该从很远古的时代就是这样计算了吧。所以在中国,阴历和农历就是一回事。

公历和农历是怎么纪元的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公历是按照地球每年围绕着太阳公转一圈来确定的。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精确的计算需要365天5小时58分56秒,所以公历每年定为365天,每年分12个月,每年就有7个大月每个月31天,4个小月每个月30天,二月为平月28天。但这样每年有5小时58分56秒到那去了呢?人们并没有忘记,就用4年闰一天来追上,所以就有二月闰为29天了。

而农历用月亮的圆缺来记月,每年只有354或345天,大月30天,小月29天。且那个月大那个越小完全无规律可循,因为农历月份使用“定朔法”来确定每月初一的,并不是一个月大一个月小。这个“朔日”计算复杂,有从平旦(天刚亮的时刻)、鸡鸣、夜半为开头的三种算法,老百姓不看黄历完全无法知道。农历历法一年与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圈差了11天左右,怎么办呢?如果过了几十年岂不拉下了一年了?于是只有过几年闰一个月来追上了,所以有的年份就有了13个农历月,一个农历年就有了384或385天。

我不否认中国古代在阴历纪元上的智慧和贡献,但时代发展到了今天,为什么还要用这种记录月亮阴晴圆缺的方法来记录年份呢?

记录月亮的阴晴圆缺除了能够看到月亮大概知道今天是公历(阴历)什么日子之外,我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重大的作用。我们古代的先贤们用聪明才智发现了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三候,这些发现对社会农耕发展起到了很大的进步作用,人们可以根据节气气候来掌握农耕的时节。但这些节气都是根据地球与太阳的关系来确定的,与月亮毫无瓜葛。

我们地球上之所以有一年四季,是由于地球自轴与公转平面有一个夹角,就是因为这个夹角,使得太阳照射到地球的直线光芒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这样就有了不同的冷热季节气候。

太阳历就是所谓的公历,是每年地球移动的位置与太阳的关系时间基本固定。

所以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为立秋,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225度时为立冬。其余节气都在这个时间的顺序线上,可以用公历日期准确标记。之所以有1天的误差,是因为那每年多余的5小时58分56秒的调差。

可按照农历每年就完全是不同的日子。因为农历不是按照地球围着太阳转一周来定时间的,而是按照月亮阴晴圆缺来确定的。

这样就每年要靠计算来确定每个农历年那一天是那个节气,当然也可以计算出很多年,所谓万年历就是这样。但老百姓连大小月都无法确定,就更很难确定季节是那一个日子了,只能靠看通书(黄历)来了解日子和节气了。旧时代老百姓没几个认识字的,无论做什么,都要找先生来解黄历才知道子丑寅卯。所以你说这个公历和农历那个更科学呢?这不是一目了然的事吗?

现在还有一些宗教国家在使用着阴历纪元,比如回历又叫穆罕默德历。

这种历法与中国的阴历差不多,而且就是专家们说的纯阴历,每年就是354天或355天,不搞闰月追上太阳历,所以伊斯兰教纪元今年是1439年。时空通讯不愿意对这种纪元方式作出置评。

中国的公历或者阴历,是中国人民古代智慧的结晶,这一点无可否认。但时代进步了,我们为什么就一定就要坚持使用这些已经落后了不合理的东西呢?

让老百姓们更方便更理性的生活不好吗?我们可以继续对着这些“瑰宝”作为一种文化研究和保护,让其永载人类文明的光辉史册,就像我们曾经发明和使用过的十八般兵器一样,总不能现在打仗还以这些为自豪武器,刀枪不入吧?

所以,时空通讯认为公历更科学,这也是世界的选择,没有错。你有什么看法和意见,欢迎理性讨论点评。感谢支持关注。


时空通讯


与人们所想象的不同,中国的农历根本就不是继承自“优秀的传统文化”,而是彻彻底底来自于西方的天文学发现。

现行农历历法称为紫金历,紫金历确定于民国时期,其由明末《时宪历》几次变更而来。

而在《时宪历》之前,通行历法为《大统历》。《大统历》根本就是元代官员郭守敬的《授时历》另一个马甲,此历法延用到明末,已经与实际气象、天文存在巨大误差,尤其不能准确推算日月食。

《明史》记载,1629年,明朝中央政府任命礼部尚书徐光启(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宣传部部长兼外交、教育、文化部长)、南京太仆寺少卿李之藻(硬凹的话相当于今天战略资源部副部长)根据西洋历法编纂新的历法。

▲汤若望

而实际上手计算的,完全就是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西洋人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罗雅谷;他们统统都是来自意大利与日耳曼地区的耶稣会传教士;而徐光启与李之藻更是皈依天主教的第一批天主教徒。

历法的编纂采用的是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介于哥白尼日学说和托勒密地心说之间的调和性“第谷宇宙体系”。最后编纂而成《时宪历》,这套体系还没采用明朝就亡了国。到了清朝,顺治皇帝将此历法更名为《西洋新法历书》,于顺治2年(1645年)颁行。

“二十四节气”来源于西洋教士“定气法”

《时宪历》之前的中国历法,节气是将两年冬至之间日期十二等分,这样得出12“中气”;再在相邻“中气”间等分,这就得出了“节气”,平均每月有一个“中气”一个“节气”;这样共“二十四节气”。这种方法称为“平气法”。每“节气”间日期相同。

而西洋教士所定延用至今的“农历”,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面上的位置得来的。也就是在360度圆周的黄道上,春分为零度起点,每15度为一个节气,共得来二十四节气。这种方法每“节气”间日期是不同的,这种方法叫做“定气法”。

所以,今天的“节气”与古代历法中的节气完全是不同的。仅仅名字叫的一样而已。

《时宪历》的推广惨遭打断

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出现都会受到来自传统势力的攻击。

新历编订后,清朝朝野大量官员怀疑反对。机会很快来临了。顺治元年(1644年)七月,汤若望预测将有日食发生,他准确推算出日食分秒时刻、起复方位等具体情况。礼部尚书郎决定让钦天监(也就是国家天文台)直接和汤若望等人PK。

八月一日,日食发生。钦天监官员使用的旧历统统出错。“大统历错一半,回回历差一时”。而汤若望的测试结果“时刻分秒,毫厘不爽”。一点都不差。

文的不行我给你来武的。康熙三年,官生杨光先上书,称汤若望“于《时宪历》敢书‘依西洋新法’五字,暗窃正朔之权以尊西洋,明示天下,以大清奉西洋之正朔,毁灭我国正教”;意思是《时宪历》这帮搞科学的迷恋西方,认为西方才是科技正统,简直是要欺师灭祖;“天佑皇上历祚无疆,汤若望只进二百年历”——“谁都知道皇上万寿无疆,汤若望这个老贼却只给出了二百年的历法”;“传造妖书,窥视朝廷机密,内外勾结……”

最终判决,汤若望与义子等免死,支持新历的5名中国官员全部处决!汤若望不久在贫病中去世。

旧历丢人现眼,《时宪历》恢复使用

汤若望死后,杨光先走马上任。在使用旧历后立刻一片混乱,节气日期预测的乱七八糟。康熙七年(1688年),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获得机会再次与杨光先PK。他们在国家天文台,一起推演正午日影停止位置。3天实地测验,杨光先都败下阵来。之后,康熙又安排了立春、雨水两个节气,月亮、火星、木星运行的五项测验。

▲南怀仁

结果,杨光先一败涂地,“逐款不合”,没有一个对的上的。而南怀仁全对。此后又经几次测验,清朝终于恢复汤若望《时宪历》,并于康熙八年八月为汤若望平反昭雪。

农历在工业社会的落后之处

由此可见,中国农历压根就没有先进性可言,它根本的来源就来源于西方现代历法。

今天中国,截止2017年,城镇人口58.5%,乡村人口41.5%;第一产业占比已不足8%,第二三产业占比合计92.1%(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农历的广泛采用实际上已经不利于工业、商业的周期性工作安排。每年不规律的气节日期并由此产生的春节、清明、端午长假安排实际上非常不利于工业、商业的长周期规律性安排。甚至出现的上7天、放三天再上三天,再放两天的奇葩休假安排。更有意思的是,这个放假安排每年都不一样。

在美国,很多节日都是固定在某个月的一致的周几。

比如马丁·路德·金纪念日在一月的第三个周一;植树节在五月的第二个周五;母亲节在五月的第二个周日;劳动节在九月的第一个周一;感恩节在十一月的最后一个周四。

这样的日期安排,有利于工商业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民众的休息。农历到底先进不先进,你觉得呢?


九度十二分


农历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必不可少的历法,它对中国的农业耕种季节起到了重大作用。农历在当今仍然影响着中国的方方面面,在政治、经济、文化、都有其不可或缺的元素存在,特别是传统的节气更凸显东方的文明。因此,中国的农历与公历同等重要,农历在中国永远也不会废除,而且会一直传承。





金絲鸟


阴历每19年要7闰,这个闰月就是调整误差。而阳历是每四年一闰,这个闰也是调整误差。一个是19年差7个月,一个是四年差一天。我相信小学毕业的同学都知道哪个更准了。至于节气,那正好就是因为阴历不准不能指导农业而发明的插件。同志们,尤其是年轻人啊,切勿让民族主义的大旗蒙蔽了双眼,还是要有科学发展观啊。我们的差,我们要认,然后知耻而后勇,而不是一味的排斥先进,一切以民族的为好。这样你们和清末的保守派有什么区别,掌权了是会耽误国家发展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