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中醫就是大數據,你贊同嗎?

HealthBAR


同意,用藥治病和疾病轉歸之間的因果關係,就是療效。有沒有療效,就看有沒有因果關係。


萬田


中醫缺實不是大數據,可是是幾千年的數據庫,不想現代的大數據庫,按百分比來計算,就知道發燒(還的用儀器:溫度表)卻不知發燒是怎麼產生的,又用儀器檢查,發現什麼炎症引起的。可是呢炎症怎麼來的呢?又是不知道?儀器唄😄不知道所謂的醫生,是不是醫生啊😱,中醫只要一看就知一問更知一聞已定一觸逃不了,一氣呵成。再想想看近代所為科學真理不出幾年就被推翻了,而中國的思維幾千年前就在考慮水成為燃料,發明油燈,再是蠟燭,最後水燈。就想想蠟燭棉線抽掉能點著嗎?幾千年的數據很可靠,按蠟燭的思維不久用水點燈就能實現了,一根乾柴的燃燒時間和一根溼柴的燃燒時間誰燒的更久,理論上水確實可以作燃料,問題是用什麼來作燃心,做到燃心燒乾而又能吸水把持燃不滅,以後就拿個燃心一頭放水缸,想燃多久就多久,取決於水有多少了,這就是幾千年的文化數據,五運法,水生木生火。水火不容,中間插個橋接就能實現水火相濟。你們想這是現在的大數據和儀器能證明的嗎?現在的科學儀器只能證明水火不容,哪能證明水火相濟啊,所以大家對幾千年的數據可靠呢?還是現在的大數據和儀器可靠呢?


乎隆


我覺得中醫更像是人工智能,而不是大數據。大數據通常來說,是指對數據本身進行分析,並從分析裡面得到知識。這是大數據應用目前最常見的方式。

但是中醫的應用方式不一樣。中醫有一套完整的理論,這套理論很難懂。而且中醫有一套建立在理論基礎上的模型。這一點和機器學習裡面的建模很像。

機器學習到今天,最難的事情是調試參數。只有很好的調參了的模型才能適應具體應用。而調參如何調,是沒有系統的理論指導,機械的可以試錯的,基本上還是經驗。

中醫有同樣的特點,同樣的一套模型,問診開方是一個調參的問題,誰能調的好,誰的藥有效。所以我覺得中醫比較像人工智能。


飛總的IT世界面面觀


傳統中醫藥學引領風騷幾千年,浸淫到中國社會文化各個角落,至二十世紀才被現代醫學動搖,二十一世紀開始面臨危機。在大數據應用的時代,啥都要貼上大數據才顯得與時俱進,才能吸引眼球,才有商業市場。傳統中醫有千百年來積累下來那麼多的思想、理論、經驗、文案,怎能不以大數據為基礎?那麼,究竟什麼是數據?

數據,是可數名詞,有準確性和精度描述,具可驗證真實性特徵,呈單向增量累積,增量速度亦可測量,類型有向量和標量、有參和無參、低維和高維之分,可做四則運算和定量分析。按照這個數據定義,傳統中醫藥學的理論、經驗和文案等等都無法適用,不具備數據的基本特徵,再多積累也沒有辦法做運算,當然也就難以應用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技術。不像西醫,每年的統計數據精確有量度可測可驗證可比較,去偽存真去粗取精持續進步就有操作性。

目前為止,傳統中醫的理論仍然是基於黃帝內經對疾病的認識,仍然是強調望聞問切四診獲取判斷依據,仍然是通過八綱辯證來分析症候,仍然是根據經驗來開具藥方。整個過程,沒有涉及數值化過程,無法進行定量的數據分析,當然說中醫是大數據也就無從談起。

最近幾十年,國家提倡中醫現代化。傳統中醫理論和經驗,有一些開始被數據化,而且也開始用西醫診斷病症進行治療對照,其積累的經驗具有可驗證、可重複、可建模、可統計等特徵。可喜!可賀!傳統中醫藥學記錄有海量觀察和經驗,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挖掘,加以提高。


數據化是正確的方向。一旦數據化,就能夠進行驗證,包括證明和證偽,就能夠進行客觀的定量比較,真實性和有效性就會立竿見影。不過,傳統中醫藥學進入了數據時代,那些無法通過客觀驗證的方劑就開始沉不住氣了。


HealthBAR


世事紛爭,唯中西醫可謂天競物擇。

一討論中醫藥命題,必出現一方肯定、另一方否定的結果,何仿題主引用時尚的“大數據”概念對中醫進行圍懇式的論證,雙方辯手必出現唇槍舌戰的“概念”之爭,那怕三天三夜,爭得口甘舌躁亦無果。

世人皆知:源自中源、流傳民間五千年的草醫草藥,是炎黃兒女與大自然博擊而生存繁衍的“祖傳密方”,是靠幾代人自我發現、自我實踐、自我積累、我自總結、自我提升、自我發展的、獨樹中華民族特色的一門實踐醫學科學,迄今被世界譽為東方奇皅的中醫中藥學……。它既具有神農“嘗百草”的創新性,又具外科鼻祖~華陀開創性,還有“傷寒論”的經驗積累。

眾所周知:幾千年以來中醫藥在神卅大地不同的地區,不同的自然條件、不同的民族、不同地域的飲食習慣,採取因地制宜,因人而異、辯證施治,就地選取藥材的治則,有的民間醫生是久病成醫、無師自通,有的民間醫生是跟師學習,釆取師帶徒的師承方式,傳授醫術。因此在大江南北,東西部形成不同的地域特徵,出現了中醫所謂風寒派,溫病派,扶陽派,健脾派等不同治療風格,還衍生諸如藏醫藏藥、蒙醫蒙藥等民族醫學特色。

曾流傳在明朝時代,江南漢醫為民眾治好了病,貧窮的百姓給醫生送個雞蛋,無物可送的則自發地在醫生住所的門前屋後種上一棵杏樹,以示感念,則成為後人把名中醫稱為“杏林”之美譽。

若把當初義務種植的“杏林”樹木列為統計學的數據無法令人信服,如把散落民間成千上刀中醫的治則、方藥、經驗、個案套用當今的“大數據“概念顯然是一種牽強。因為“大數據”與“中醫學”是分別屬於數學科學與實踐科學(也稱為經驗醫學)兩個性質不同的學科,我們討論問題不宜割斷歷史與現狀而生搬硬套進行“混洧概念”的無謂爭執。


陳恭5


大數據,不知小編指的是什麼?如果說西醫把每家醫院的門診量,複診類,病床的使用率,治癒等,視為大數據的話,那就大錯太錯。

湖南平權文化曾發表過一篇章,題目是:西醫能讓人明明白白地死去,中醫能讓人糊糊塗塗地活著,題材來源說是,醫科大學畢業多年後的同學聚會討論得出的結果。其中不貶教授和專家。並例舉了許多病例,說在西醫無法診斷和治療的情況下,也就是說宣佈了此病人已無法可治了,只有死亡了,卻被中醫小小的藥方糊糊塗塗地治好了,而且糊湖塗塗一直活著。

看了這篇文章,我非常氣憤,揮筆質問作者是否懂醫?那些專家教授是否學習過中醫?

中醫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與大自然鬥爭生存的智慧結晶,它有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不象西醫學科,除了研究人體還是研究人體,除了各項檢查,西醫根本無法為人治病。根據檢查的結果。開出相應的藥物,沒有研究出相應的藥物,沒有已研究出的檢查結果,西醫都視為不治之證。西醫學科教科書中有多少:發病原因:不明,臨床診斷經常出現:?:這又怎能讓人明明白白地死去?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醫當然也可以藉助現代檢查,但許多方面是不需檢查的,湖南醫科大學留派西德八年的高才生,其爺爺病重,急電返家,他愛人是湘雅腸道病博士留院醫生,夫妻雙雙到家。見到八十高令的爺爺病入膏肓,卻措手無策,急得不行,遂要求家人立即請一位當地醫生。正值寒冬臘月,老人並無大礙,只是常年老胃病又犯了,已十幾天飲食極少所致,發了幾十塊錢,老人痊癒了,九十二歲去世,這難道是糊糊塗塗地讓他活了十幾年?

言歸題問,假如前述是西醫大數據的話,請問又有何用?倒不如說中醫看病用的是大數據,從症析病,從病析源,從個體到整體,從氣候到環境,從天時到地理,從物質的量變到質變,等等……這才是中醫看待人體病變的大數據…


用戶489309824636


我不這麼認為。

我理解的大數據,至少要採集足夠多數量,通過這些數據的共性來統計、整理和分析,最後得出結論。以下是隨便舉例,不具實力意義。某縣城最近5年有3萬人出現過發燒症狀,其中病死500人,病成白痴50人,2周痊癒2萬人,3周痊癒5000人,25天痊癒2000人,剩下的30天痊癒。通過這些數據統計,我們得出一個猜想,大部分的發熱會在2~3周自行痊癒,但是5%的病人可能發燒死。這就是大數據,但是中醫並沒有這樣統計過。中醫是通過臆想出人的金木水火土五行,人身體生病就是因為這五行不平衡了,通過調整五行恢復平衡後人就可以獲得健康。然而這五行並沒有通過實踐來證明(有很多東西雖然看不見麼不著但是能證明,比如你的靈魂)那麼用調整五行的方法來認識疾病和解決疾病,就非常不科學了。歷代中醫的名醫坐診也不超過70年,且中醫沒有系統的培訓和科學的傳承,(可能我孤陋寡聞了,反正我沒有見過誰留下筆記什麼疾病診治了多少多少個,存活多少,不治多少之類的數據。)按30年每天診治10人來全。20乘以20乘以12個月,一年治療480人,30年治療15000人左右,基本上和農村村上赤腳醫生數量差不多,對常見的疾病應該是比較豐富的經驗,但是對複雜一些的疾病應該能力有限。早知道就在不久前醫生都只能成為郎中,經濟基礎社會能力都是在有限,能總結出來的經驗應該相對有限。


血橙男人欣哥哥


中醫大數據無可厚非。醫案統計,疾病的各種大數據。

大數據只是參考。

就像GDP.國民收入落實到每個人,卻是大跌眼鏡!

說明再精良的數據也是與現實不符的!

有人鼓吹大數據,那也就是個統計概率。

實際並沒有多少現實意義!

中醫博大精深,是不斷髮展提高的!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中國祖先和中國人集體智慧的結晶的大科學真理!

中醫藥學,是偉大的寶庫,也是非常高廣深,是中華民族的優秀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值得全世界的人虛心繼承和發揚光大,為祖國和世界人民健康事業做貢獻!

中醫,是主要給患者治病的,用於預防養生健康長壽的實用大科技!中醫,是基礎大科學和大應用科學!不是玩兒概率統計的!


用戶97414775162


這樣子提問題容易誤導別人。那這樣子說,傳統中醫是建立在概率統計的基礎之上的。古代的百姓和社會,沒有現在這麼複雜。不管是有錢人還是沒錢人,他們的生活的狀態以及模式都相差不是很大。這樣所導致的疾病,也會幾近雷同。狼的時代,不同的地區,會有不同的特點。這就出現了風寒派,溫病派,扶陽派,健脾派。在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由於戰爭導致的疾病,於是就出現了西醫派。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人類的生活模式越來越複雜,手機和夜生活進入了這個時代,各種胡亂治病,各種作導致疾病的形式也會千變萬化。所以搞清楚病因,才知道該用什麼樣的方式方法來應對,如果沒有,古人只能借鑑,現代人應該創造新的方法。建立在概率統計的基礎之上,給病人治病的最大好處就是成本低,效率高可以最大限度最快速度控制大批的疾病。

現在已經沒有戰爭了,西醫明顯顯得力不從心,而中醫也需要多元化的概念應對不同的人群,這個時候應該對病人病因進行分類,再進行治療。實際上中醫現在已經有了相關的理論,就是九種體質人群理論。

大家可以百度尤虎中醫,去找幾本他的書看一看。


跨界行者孫


實事求是的講

不要說中醫就是大數據,中醫不但不是大數據,中醫缺乏的就是數據。

中醫,有比較完整,相對比較統一的陰陽哲學理論體系。

中醫,有很多派別,例如,氣血派、經絡派、虛實派等等等,千百年來,各個派別的很多人物都總結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驗,但由於不管有多少經驗,都沒有,也不能上升到用數據表達的程度。所以,無法實現數字化分析,規模化推廣。

說中醫就是大數據,恰恰給說反了,中醫缺乏的就是數據。更談不上是什麼大數據了。

與中醫相對比,西醫反倒是數據很多。幾乎是方方面面都有數據,而且有些是比較詳細的數據。

但很多方面的數據都是各自為政的數據,而且有些方面兒的數據與其他方面兒的數據之間沒有什麼必然聯繫,既不能相互支持,也不能相互否定。

西醫缺乏整體的方向性的理論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