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塊拼圖屬於觀眾”,《想見你》的終極反轉在哪裡?丨專訪

文 │ 晚舟

《想見你》是一口寶藏。

不管是讓人上頭的《Last dance》,還是熱情觀眾紛紛手繪閉環時間線試圖釐清脈絡,劇集龐大的細節與層出不窮的謎團承載了足夠多的信息量。懸疑愛好者能在片頭曲、序幕層層細節伏筆裡,從黃雨萱與陳韻如的身份切換、不同時間線偏差帶來的結局改變、拯救與被拯救中獲得解密的快感;時空輪迴裡李子維始終如一愛著黃雨萱的靈魂、莫俊傑對陳韻如的守護與共鳴,細膩情感線又是另一重感動與治癒。

“最后一块拼图属于观众”,《想见你》的终极反转在哪里?丨专访

正如劇名,一場時空穿越起源於黃雨萱對“逝世”男友深刻的思念,因緣巧合穿越到1998年女學生陳韻如身上,在陳韻如小年夜死亡預知下,剝絲抽繭地解開“為何穿越”“男友的真實身份”以及“誰是兇手”等謎團。在這場燒腦的解謎中,反轉至第十集殺人兇手浮出水面之際,編劇又向觀眾投入一顆“炸彈”:被穿越的陳韻如迴歸,並假扮黃雨萱與李子維相處。

編劇簡奇峰與林欣慧並不意外觀眾的激烈反應,“我們私心認為,當一個角色呈現上是立體而完整的,TA所作所為會引起的是觀眾正反兩面的討論。而這種對「角色行為」的熱議,才是編劇們想看到的討論吧。”在此前的媒體訪談裡,編劇簡奇峰與林欣慧早已坦言這個懸疑愛情故事背後,是有關「青少年自我認同」的命題討論。

“最后一块拼图属于观众”,《想见你》的终极反转在哪里?丨专访

“這既是關於穿越和輪迴的愛情故事,也是一個陰暗少女找回自己靈魂和身體的故事。”在編劇簡奇峰與林欣慧看來,《想見你》並非黃雨萱或者陳韻如單人主角的故事,沒有哪位角色純粹是工具人。“我們不排斥用老梗,可是卻有點排斥用制式的人物模板來說故事, 我們做的選擇是把「角色」寫好,安排合理的事件,仔細思考角色的行為動機,讓角色自然推進故事。 ”

陳韻如的“黑化”讓大結局越發撲朔迷離之外,也在更多的聲音裡將「青少年自我認同」的命題呈現帶向更為深入的討論。“我們也看到很多觀眾從前面的劇集看下來後,似乎能理解陳韻如會這樣做的原因。”當爭議出現時,絕對主角的概念也在淡去。在這場青春回憶的愛情故事裡,陽光無法照耀的角落裡,殘酷與酸澀的冰山一角開始浮現。

愛情故事的B面

相較於開朗直接的黃雨萱、李子維這樣的“主流人物”,先天左耳失聰的莫俊傑與深受原生家庭困擾的陳韻如,

他們的青春物語是黯淡且沉默的,他們也是《想見你》這場時空穿越愛情故事的B面。而這個B面的誕生最早則要追溯到簡奇峰的一場奇妙夢境。

“最后一块拼图属于观众”,《想见你》的终极反转在哪里?丨专访

事實上《想見你》的劇本創作時間相當漫長,2015年《必娶女人》的合作結束後製片人麻怡婷最開始“想做一部觀眾看了眼淚會不知不覺掉落的療傷戲”,簡奇峰始終在找尋能夠符合她心中所期待的故事,直到2016年簡奇峰在夢境裡找到了《想見你》的故事架構。

“那個故事內容講的是一對分手的情侶,故事分為兩條線,一共十三集,每一集都有一首歌為代表,一條線是13年前的過去,一條線是現在時,隨著每一集的前進,過去的故事線會往前推進一年,隨著故事的推演,觀眾可以知道當初兩人是如何相愛, 同時也隨著集數的推進,離這對情侶分開的時間也更進一步。”

當時的故事藍本還停留在穿越時空的愛情故事敘述上,“陳韻如最初設定確實是在黃雨萱穿越時就已經死亡,並沒有太多的著墨。”林欣慧補充道。正如列夫·托爾斯泰也沒有預料到在創作《安娜·卡列琳娜》時安娜的死亡,陳韻如與莫俊傑的新故事在劇本一輪又一輪的辯論中逐漸有血有肉起來。

“最后一块拼图属于观众”,《想见你》的终极反转在哪里?丨专访

林欣慧告訴骨朵,“其實一開始在設計角色時,因為「同臉」設定勢必要用同一個演員來飾演,為了讓演員能夠比較好抓到人物氣韻,我們把陳韻如跟黃雨萱的性格對比拉到最極端,比如陳韻如在面對人時,眼神總是迴避,會微微低頭,笑容總是淺淺的, 敏感又寂寞,而黃雨萱是直率的,眼神明亮而不畏懼,笑容燦爛。”

在微博簡介裡自稱“編劇界陳韻如”的林欣慧坦言在設定陳韻如時,“從我身上挖掘了不少東西。”例如陳韻如的性格設定讓她在講話時一定不會直視別人的眼睛,因此她在學黃雨萱時,“反映到細節就是她第一個動作是眼睛閃爍,然後再直視對方。”

莫俊傑的人物設定也是同李子維做映照對比,“(李子維)是像陽光一樣的男孩子,(莫俊傑)會低調一點,是一個像月亮一樣的男孩子。”在簡奇峰與林欣慧討論更為細節的設定時,莫俊傑耳朵的缺陷設定則有兩層含義:身上有缺陷的莫俊傑非常依賴李子維;而無法講出自我心聲的陳韻如,與無法聽見聲音的莫俊傑則有著隱秘的羈絆。“雖然陳韻如講不出口,但

莫俊傑能夠看到她的心聲。”

“最后一块拼图属于观众”,《想见你》的终极反转在哪里?丨专访

“當我們進入角色當中,那個角色自然會幫助編劇找出專屬於他們的故事。就在跟製片人、導演、演員等人辯論的過程裡,角色的性格、伏筆、背景甚至最終結局就這樣一點點地成立下來。” 簡奇峰告訴骨朵。

參與最後一塊拼圖

播出至今,《想見你》大型腦洞現場已經稱得上一場狂歡,在豆瓣、微博等社交網絡上,從時間線到草蛇灰線的伏筆,觀眾們如同列文虎克附身在每個謎團揭露時找尋劇本與拍攝裡埋下的彩蛋,推測著無數種可能的大結局。

這也是編劇簡奇峰、林欣慧在劇本構思的巧思,將重心“放在如何透過劇本跟觀眾產生互動,讓觀眾一同參與這個故事,成為這個故事的編劇。”除開劇情上本身的留白作懸念,在編排與設計上,他們花費了更多的時間揣測觀眾閱讀的想法。因此在問及是否會出官方解讀版時,導演黃天仁的解釋就很順理成章。“有些地方需要留給觀眾去想象。《想見你》這個拼圖的最後一塊,應該是觀眾。”

“最后一块拼图属于观众”,《想见你》的终极反转在哪里?丨专访

留白也意味著《想見你》背後需要足夠的深意做支撐,在穿越輪迴的真愛故事裡,倍感生命易逝的兩位編劇,想為那些掙扎在自我的年輕人們發聲。“當我們投入陳韻如與莫俊傑的情緒裡面時,他們隱藏在心裡的話我們發現能夠幫他們說出來。”陳韻如與莫俊傑,不夠討喜不夠開朗的沉默者們,在《想見你》裡指向青少年自我認同的命題

簡奇峰解釋道,“我的感觸是在我們人格養成的過程中,會有一個社會認可的無形樣本形象。比如你必須樂觀、善於跟別人溝通,好像你必須成為大家希望中的自己。”

在創作至“陳韻如在經歷過黃雨萱的生活之後”的情節時,他發現“拿出真實的自我,獲得別人的認可”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青春期澎湃的荷爾蒙與細密的心思裡,“不一樣的人”難免被貼上“怪咖”的標籤。“大家在青春期的一個困難是我要怎麼開口跟別人說話。當你想到這件事情的時候,你首先想到的事情是我開口的時候他們會不會討厭我。”

“最后一块拼图属于观众”,《想见你》的终极反转在哪里?丨专访

缺乏自我認同促使了陳韻如的假裝,於是有了“黑化”的情節,拿回身體的陳韻如,決定假扮黃雨萱。“黃雨萱應該是陳韻如心中最想成為的那個自己,但她做不到。”林欣慧告訴骨朵。

儘管目前這段情節被大部分觀眾吐槽,但以陳韻如視角來看,她的選擇背後是一個孤獨靈魂的呼救。林欣慧如此看待陳韻如, “我們應該正視一件事,當他們吶喊著:我討厭這個世界的時候,不代表他們他們真的對這個世界絕望,相反的,也許是他們還抱有希望,渴望自己的心聲能被這世界真正的聽見,渴望真正的自己被這個世界溫柔包容”。

在陳韻如小年夜的死亡與莫俊傑出獄後的自殺裡,《想見你》撕破了青春包裹的外皮,除了“永不結束的愛情故事”外,它的思考是社會性的。陳韻如、莫俊傑以及李子維穿越前的王詮勝這樣的“非主流人群”悲劇後面,不是輕飄飄的心理脆弱或者性格缺陷,而是在漠視與不關心中失去期望。

“最后一块拼图属于观众”,《想见你》的终极反转在哪里?丨专访

閉環穿越的敘事裡,最終解謎陳韻如死亡的真相也是一次檢視悲劇如何發生的過程

。細節與伏筆埋在暗處,在最後兩集裡,“大家會明白,殺害她的人不只一個。”林欣慧在最後賣了一個關子。

細節控的寶藏

除開手繪時間線的熱潮,觀眾也在二刷、三刷裡樂此不疲地討論各類細枝末節裡的隱喻。而在與導演黃天仁交流時,《想見你》的打磨過程稱得上藝術品製造。雖然只有短短的十三集,但《想見你》的製作裡包括了田野採風、劇本邏輯辯論、伏筆細節等工作。因為涉及到多個年代背景,整部戲的田野調查主要落實在不同年代的生活環境考察。在劇本進行的同時,先確定故事需求,再進行田野調查。

而莫比烏斯環的概念則來自導演黃天仁,在開拍前三個月他讀到劇本的求婚戒指,“最初劇本只是個求婚戒指,但我覺得是很重要的東西,是王詮勝給黃雨萱的信物,應該要延續整個故事的主旨,所以才把莫比烏斯的造型、內環的刻字、還有不同時空的版本這些設計加進來。”

“最后一块拼图属于观众”,《想见你》的终极反转在哪里?丨专访

這樣的細節在劇中比比皆是。造型需要對男女主角不同生命階段的不同風格做出明確區隔,“例如陳韻如與黃雨萱衣服品味落差很大,雨萱穿越到韻如身上後雖然還是韻如的服裝,但穿法上就會有區隔, 韻如是老實穿著格子襯衫,而雨萱則是會把格子襯衫綁在腰上(這個大學時的雨萱也有這樣的穿法)。”

據製片人麻怡婷介紹,陳韻如衣服上面的英文字也是服裝師依照角色心理狀態去精心挑選的。例如雨萱穿越韻如身上後,有一件「me, not me」,或是陳韻如回來之後,衛衣上的「FREEDOM,let your hair down」。

“最后一块拼图属于观众”,《想见你》的终极反转在哪里?丨专访

小片頭的小標手札也是製片人親手設計製作的。“先是找作家去幫每集下小標,再依照這個小標去呼應每一集裡面的關鍵情感,例如第六集(內地第11、12集)製片人就把李子維發現他愛上雨萱的那場雨偷偷下在小標的設計上。”

閉環敘事帶來的難度在於情感的梳理,黃天仁此前指導過《荼蘼》《稍息立正我愛你》,因此在情感捕捉與塑造上格外細膩,到了《想見你》,因為穿越、插敘的敘事模式,劇本編排也不是順時序,

所以每一場戲都需要注意時序、線索、情緒的連貫性和合理性。

“有時候還要騙騙觀眾, 有時候又需要觀眾立刻明白髮生了什麼事情,這一切都要建立在角色情緒表現合情合理的前提下。例如第十一集,陳韻如回來的時候,怎麼讓大家保有「這是黃雨萱還是陳韻如」的想象,同時她的情緒表現又是符合這個角色當下狀態的,這是需要下功夫的。”

人物的完整性也得到了保護“莫俊傑犧牲自己去成全所有人”是他與編劇據理力爭裡確定的設定基礎。 “莫俊傑對陳韻如的情感裡,有對彼此的共鳴,因此細節上他的相信會讓他們的感情更有羈絆,最後那一刻他很慶幸。“

“最后一块拼图属于观众”,《想见你》的终极反转在哪里?丨专访

三年多的劇本創作,輾轉檯北臺南的近5個月的拍攝,《想見你》的慢工出細活裡面,是對於內容的極大尊重。製片人麻怡婷表示,“我們還是想做一部可以讓觀眾反覆看的劇。”

在快餐劇洶湧的劇集市場,最為常見的方式是創作的極致化,要麼甜虐到極致要麼爽到極致。而開頭需要兩集情緒鋪墊的《想見你》,它的“慢”細品是厚積薄發的厚度與質感。

時空穿越的故事裡,相愛的線索逐步揭開,“在這個解謎過程中,觀眾發現這對戀人為彼此跟自己做過最浪漫也最悲傷的事,就是穿越到對方最好的時光,與其相戀吧。”

“最后一块拼图属于观众”,《想见你》的终极反转在哪里?丨专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