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块拼图属于观众”,《想见你》的终极反转在哪里?丨专访

文 │ 晚舟

《想见你》是一口宝藏。

不管是让人上头的《Last dance》,还是热情观众纷纷手绘闭环时间线试图厘清脉络,剧集庞大的细节与层出不穷的谜团承载了足够多的信息量。悬疑爱好者能在片头曲、序幕层层细节伏笔里,从黄雨萱与陈韵如的身份切换、不同时间线偏差带来的结局改变、拯救与被拯救中获得解密的快感;时空轮回里李子维始终如一爱着黄雨萱的灵魂、莫俊杰对陈韵如的守护与共鸣,细腻情感线又是另一重感动与治愈。

“最后一块拼图属于观众”,《想见你》的终极反转在哪里?丨专访

正如剧名,一场时空穿越起源于黄雨萱对“逝世”男友深刻的思念,因缘巧合穿越到1998年女学生陈韵如身上,在陈韵如小年夜死亡预知下,剥丝抽茧地解开“为何穿越”“男友的真实身份”以及“谁是凶手”等谜团。在这场烧脑的解谜中,反转至第十集杀人凶手浮出水面之际,编剧又向观众投入一颗“炸弹”:被穿越的陈韵如回归,并假扮黄雨萱与李子维相处。

编剧简奇峯与林欣慧并不意外观众的激烈反应,“我们私心认为,当一个角色呈现上是立体而完整的,TA所作所为会引起的是观众正反两面的讨论。而这种对「角色行为」的热议,才是编剧们想看到的讨论吧。”在此前的媒体访谈里,编剧简奇峯与林欣慧早已坦言这个悬疑爱情故事背后,是有关「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命题讨论。

“最后一块拼图属于观众”,《想见你》的终极反转在哪里?丨专访

“这既是关于穿越和轮回的爱情故事,也是一个阴暗少女找回自己灵魂和身体的故事。”在编剧简奇峯与林欣慧看来,《想见你》并非黄雨萱或者陈韵如单人主角的故事,没有哪位角色纯粹是工具人。“我们不排斥用老梗,可是却有点排斥用制式的人物模板来说故事, 我们做的选择是把「角色」写好,安排合理的事件,仔细思考角色的行为动机,让角色自然推进故事。 ”

陈韵如的“黑化”让大结局越发扑朔迷离之外,也在更多的声音里将「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命题呈现带向更为深入的讨论。“我们也看到很多观众从前面的剧集看下来后,似乎能理解陈韵如会这样做的原因。”当争议出现时,绝对主角的概念也在淡去。在这场青春回忆的爱情故事里,阳光无法照耀的角落里,残酷与酸涩的冰山一角开始浮现。

爱情故事的B面

相较于开朗直接的黄雨萱、李子维这样的“主流人物”,先天左耳失聪的莫俊杰与深受原生家庭困扰的陈韵如,

他们的青春物语是黯淡且沉默的,他们也是《想见你》这场时空穿越爱情故事的B面。而这个B面的诞生最早则要追溯到简奇峯的一场奇妙梦境。

“最后一块拼图属于观众”,《想见你》的终极反转在哪里?丨专访

事实上《想见你》的剧本创作时间相当漫长,2015年《必娶女人》的合作结束后制片人麻怡婷最开始“想做一部观众看了眼泪会不知不觉掉落的疗伤戏”,简奇峯始终在找寻能够符合她心中所期待的故事,直到2016年简奇峯在梦境里找到了《想见你》的故事架构。

“那个故事内容讲的是一对分手的情侣,故事分为两条线,一共十三集,每一集都有一首歌为代表,一条线是13年前的过去,一条线是现在时,随着每一集的前进,过去的故事线会往前推进一年,随着故事的推演,观众可以知道当初两人是如何相爱, 同时也随着集数的推进,离这对情侣分开的时间也更进一步。”

当时的故事蓝本还停留在穿越时空的爱情故事叙述上,“陈韵如最初设定确实是在黄雨萱穿越时就已经死亡,并没有太多的着墨。”林欣慧补充道。正如列夫·托尔斯泰也没有预料到在创作《安娜·卡列琳娜》时安娜的死亡,陈韵如与莫俊杰的新故事在剧本一轮又一轮的辩论中逐渐有血有肉起来。

“最后一块拼图属于观众”,《想见你》的终极反转在哪里?丨专访

林欣慧告诉骨朵,“其实一开始在设计角色时,因为「同脸」设定势必要用同一个演员来饰演,为了让演员能够比较好抓到人物气韵,我们把陈韵如跟黄雨萱的性格对比拉到最极端,比如陈韵如在面对人时,眼神总是回避,会微微低头,笑容总是浅浅的, 敏感又寂寞,而黄雨萱是直率的,眼神明亮而不畏惧,笑容灿烂。”

在微博简介里自称“编剧界陈韵如”的林欣慧坦言在设定陈韵如时,“从我身上挖掘了不少东西。”例如陈韵如的性格设定让她在讲话时一定不会直视别人的眼睛,因此她在学黄雨萱时,“反映到细节就是她第一个动作是眼睛闪烁,然后再直视对方。”

莫俊杰的人物设定也是同李子维做映照对比,“(李子维)是像阳光一样的男孩子,(莫俊杰)会低调一点,是一个像月亮一样的男孩子。”在简奇峯与林欣慧讨论更为细节的设定时,莫俊杰耳朵的缺陷设定则有两层含义:身上有缺陷的莫俊杰非常依赖李子维;而无法讲出自我心声的陈韵如,与无法听见声音的莫俊杰则有着隐秘的羁绊。“虽然陈韵如讲不出口,但

莫俊杰能够看到她的心声。”

“最后一块拼图属于观众”,《想见你》的终极反转在哪里?丨专访

“当我们进入角色当中,那个角色自然会帮助编剧找出专属于他们的故事。就在跟制片人、导演、演员等人辩论的过程里,角色的性格、伏笔、背景甚至最终结局就这样一点点地成立下来。” 简奇峯告诉骨朵。

参与最后一块拼图

播出至今,《想见你》大型脑洞现场已经称得上一场狂欢,在豆瓣、微博等社交网络上,从时间线到草蛇灰线的伏笔,观众们如同列文虎克附身在每个谜团揭露时找寻剧本与拍摄里埋下的彩蛋,推测着无数种可能的大结局。

这也是编剧简奇峯、林欣慧在剧本构思的巧思,将重心“放在如何透过剧本跟观众产生互动,让观众一同参与这个故事,成为这个故事的编剧。”除开剧情上本身的留白作悬念,在编排与设计上,他们花费了更多的时间揣测观众阅读的想法。因此在问及是否会出官方解读版时,导演黄天仁的解释就很顺理成章。“有些地方需要留给观众去想象。《想见你》这个拼图的最后一块,应该是观众。”

“最后一块拼图属于观众”,《想见你》的终极反转在哪里?丨专访

留白也意味着《想见你》背后需要足够的深意做支撑,在穿越轮回的真爱故事里,倍感生命易逝的两位编剧,想为那些挣扎在自我的年轻人们发声。“当我们投入陈韵如与莫俊杰的情绪里面时,他们隐藏在心里的话我们发现能够帮他们说出来。”陈韵如与莫俊杰,不够讨喜不够开朗的沉默者们,在《想见你》里指向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命题

简奇峯解释道,“我的感触是在我们人格养成的过程中,会有一个社会认可的无形样本形象。比如你必须乐观、善于跟别人沟通,好像你必须成为大家希望中的自己。”

在创作至“陈韵如在经历过黄雨萱的生活之后”的情节时,他发现“拿出真实的自我,获得别人的认可”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青春期澎湃的荷尔蒙与细密的心思里,“不一样的人”难免被贴上“怪咖”的标签。“大家在青春期的一个困难是我要怎么开口跟别人说话。当你想到这件事情的时候,你首先想到的事情是我开口的时候他们会不会讨厌我。”

“最后一块拼图属于观众”,《想见你》的终极反转在哪里?丨专访

缺乏自我认同促使了陈韵如的假装,于是有了“黑化”的情节,拿回身体的陈韵如,决定假扮黄雨萱。“黄雨萱应该是陈韵如心中最想成为的那个自己,但她做不到。”林欣慧告诉骨朵。

尽管目前这段情节被大部分观众吐槽,但以陈韵如视角来看,她的选择背后是一个孤独灵魂的呼救。林欣慧如此看待陈韵如, “我们应该正视一件事,当他们吶喊着:我讨厌这个世界的时候,不代表他们他们真的对这个世界绝望,相反的,也许是他们还抱有希望,渴望自己的心声能被这世界真正的听见,渴望真正的自己被这个世界温柔包容”。

在陈韵如小年夜的死亡与莫俊杰出狱后的自杀里,《想见你》撕破了青春包裹的外皮,除了“永不结束的爱情故事”外,它的思考是社会性的。陈韵如、莫俊杰以及李子维穿越前的王诠胜这样的“非主流人群”悲剧后面,不是轻飘飘的心理脆弱或者性格缺陷,而是在漠视与不关心中失去期望。

“最后一块拼图属于观众”,《想见你》的终极反转在哪里?丨专访

闭环穿越的叙事里,最终解谜陈韵如死亡的真相也是一次检视悲剧如何发生的过程

。细节与伏笔埋在暗处,在最后两集里,“大家会明白,杀害她的人不只一个。”林欣慧在最后卖了一个关子。

细节控的宝藏

除开手绘时间线的热潮,观众也在二刷、三刷里乐此不疲地讨论各类细枝末节里的隐喻。而在与导演黄天仁交流时,《想见你》的打磨过程称得上艺术品制造。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三集,但《想见你》的制作里包括了田野采风、剧本逻辑辩论、伏笔细节等工作。因为涉及到多个年代背景,整部戏的田野调查主要落实在不同年代的生活环境考察。在剧本进行的同时,先确定故事需求,再进行田野调查。

而莫比乌斯环的概念则来自导演黄天仁,在开拍前三个月他读到剧本的求婚戒指,“最初剧本只是个求婚戒指,但我觉得是很重要的东西,是王诠胜给黄雨萱的信物,应该要延续整个故事的主旨,所以才把莫比乌斯的造型、内环的刻字、还有不同时空的版本这些设计加进来。”

“最后一块拼图属于观众”,《想见你》的终极反转在哪里?丨专访

这样的细节在剧中比比皆是。造型需要对男女主角不同生命阶段的不同风格做出明确区隔,“例如陈韵如与黄雨萱衣服品味落差很大,雨萱穿越到韵如身上后虽然还是韵如的服装,但穿法上就会有区隔, 韵如是老实穿着格子衬衫,而雨萱则是会把格子衬衫绑在腰上(这个大学时的雨萱也有这样的穿法)。”

据制片人麻怡婷介绍,陈韵如衣服上面的英文字也是服装师依照角色心理状态去精心挑选的。例如雨萱穿越韵如身上后,有一件「me, not me」,或是陈韵如回来之后,卫衣上的「FREEDOM,let your hair down」。

“最后一块拼图属于观众”,《想见你》的终极反转在哪里?丨专访

小片头的小标手札也是制片人亲手设计制作的。“先是找作家去帮每集下小标,再依照这个小标去呼应每一集里面的关键情感,例如第六集(内地第11、12集)制片人就把李子维发现他爱上雨萱的那场雨偷偷下在小标的设计上。”

闭环叙事带来的难度在于情感的梳理,黄天仁此前指导过《荼蘼》《稍息立正我爱你》,因此在情感捕捉与塑造上格外细腻,到了《想见你》,因为穿越、插叙的叙事模式,剧本编排也不是顺时序,

所以每一场戏都需要注意时序、线索、情绪的连贯性和合理性。

“有时候还要骗骗观众, 有时候又需要观众立刻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一切都要建立在角色情绪表现合情合理的前提下。例如第十一集,陈韵如回来的时候,怎么让大家保有「这是黄雨萱还是陈韵如」的想象,同时她的情绪表现又是符合这个角色当下状态的,这是需要下功夫的。”

人物的完整性也得到了保护“莫俊杰牺牲自己去成全所有人”是他与编剧据理力争里确定的设定基础。 “莫俊杰对陈韵如的情感里,有对彼此的共鸣,因此细节上他的相信会让他们的感情更有羁绊,最后那一刻他很庆幸。“

“最后一块拼图属于观众”,《想见你》的终极反转在哪里?丨专访

三年多的剧本创作,辗转台北台南的近5個月的拍摄,《想见你》的慢工出细活里面,是对于内容的极大尊重。制片人麻怡婷表示,“我们还是想做一部可以让观众反复看的剧。”

在快餐剧汹涌的剧集市场,最为常见的方式是创作的极致化,要么甜虐到极致要么爽到极致。而开头需要两集情绪铺垫的《想见你》,它的“慢”细品是厚积薄发的厚度与质感。

时空穿越的故事里,相爱的线索逐步揭开,“在这个解谜过程中,观众发现这对恋人为彼此跟自己做过最浪漫也最悲伤的事,就是穿越到对方最好的时光,与其相恋吧。”

“最后一块拼图属于观众”,《想见你》的终极反转在哪里?丨专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