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院士的“年”


钟院士的“年”


记者从车上一直跟到了钟南山的会议现场,镜头摇摇晃晃,他一路上都在讲话。这是2月3日央视对疫情最新进展的采访,工作人员拦了几次,最终都没能把记者拦下。

这个“年”,民众想从这位84岁院士口中获得的信息太多了——大到疫情拐点的预测,小到口罩应该怎么戴,记者们肩负着这些期望,一次次把他围住。

1月20日,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被任命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参与到此次新冠肺炎防控工作中。当晚,他在央视访谈中披露,发现14名医务人员感染,直言“有明确的人传人现象”。像在“非典”中的发言一样,这次发言一改此前“有限人传人”的专家论断,全国防控由此加强。

钟院士的“年”


“非典”的结束,钟南山的名字随着疫情的结束慢慢淡出了公众的视野。17年后,2020年当与SARS相似度极高的病毒再次出现在人类的肺部,他又站在了熟悉的岗位上。有人把他的头像画成漫画宣传预防策略,还有人编了段子:“过年在家一动不动,钟南山说动再动”。谣言也包围了他,一则“白岩松对话钟南山”的假消息被疯传了上千万次,在腾讯新闻较真平台总结的“新型冠状病毒十大谣言榜”上,与钟南山相关的谣言,占到 4 条。

他害怕被神化,多次在采访中声明,“我不过是一个看病的大夫。”

疫情降临时

这是广州一位专访过钟南山的记者对他最深的印象。“非典”十周年时,他曾早早约访,采访提纲发过去,又专门跑去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堵截,在钟南山的办公室外等到睡着,最后仍被婉拒。

当他又一次频繁出现在媒体的镜头里,17年后,一场新的疫情出现了。

“我总的看法,就是没有特殊的情况,不要去武汉。”但在1月18日傍晚,一张钟南山乘火车去武汉的照片在网上刷屏,人们称他为“逆行者”。那一天,刚刚在广东省卫健委开完会的他接到通知,即刻赶往武汉。广州到武汉的航班全部售罄,他挤上傍晚五点开往武汉的高铁,被安排在餐车一角。电脑、文件和一副黄色镜片的眼镜摊在窄小的桌面上,仰着靠背,他闭目休息。

钟院士的“年”

随后半个多月,钟南山进入了连轴转的状态。1月19日,他在研讨会后前往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和武汉市疾控中心实地调研;下午五点,从武汉赶往北京,赴国家卫健委开会至凌晨;1月20日,全国电视电话会议、新闻发布会、媒体直播连线等行程填满了他的一天;1月21日,他回到广州,继续参加各种新闻发布会和工作研讨会,接下来,钟南山继续在国务院会议上提建议,在车上接受媒体采访,在机场大厅外与美国教授维尔特·伊恩·利普金——被Discover杂志誉为“世界上最知名的病毒猎手”——探讨疫情。当疫情拐点、春运返程的影响、特效药等争议问题出现时,他的声音也都未缺席。

1月24日,农历大年三十,各地都笼罩在疫情的阴云里,年味索然。钟南山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住院大楼23 楼负压病房区接受记者采访,他带着口罩,眼神疲惫,白大褂里边穿的,是六天前连夜奔赴武汉时的那套衣服。

时间退回到十七年前,1月31日除夕当天,钟南山也守在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党支部书记程东海对媒体回忆,当晚,钟南山根据可能发生的大规模感染,连夜组建隔离病房,取消一线人员休假,同时采购物资。投建3 天的呼吸危重症监护中心整建制投入,将优质资源全部投入了“非典”防治工作。

当时的广州市民,和如今的武汉市民一样,并未得知这些危险的讯号。普通人仍像往常一样上下班,期待着新年的到来。没有人想到,一场可怕的疫情即将由他们生活的城市蔓延到全国、全球。

17年过去,人们对他的信任没有改变。自媒体翻出他69岁时打篮球的照片,称赞他仍然拥有强健的身体。事实上,鲜有人知道,“非典”后,因为透支得厉害,他的身体一直出状况:2004年得了心肌梗塞,做手术装了支架;2007年出现心房纤颤,逼得他告别篮球场;2008年得了甲状腺炎,短短两个月瘦了10斤;2009年又做了鼻窦手术。

但是也有一些东西没有改变。“非典”十周年时,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我还是原来那个钟南山,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权,只唯实。”

钟院士的“年”


捡难的事做

在成为2020年开年的热点人物之前,钟南山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研究和宣传慢阻肺的预防和治疗。与媒体聚光灯下抗击疫情的勇士不同,这是一项需要埋头在社区一线的工作,而且收效缓慢。

慢阻肺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简称,和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一样,是四大慢性病之一,中国的患者有1亿——占全球的三分之一。

“需要和社区、街坊联动,去动员患者,你该吃药了。”钟南山说,慢阻肺被发现的时候大多已经是中晚期,而且没有很好的治疗手段,只能提前筛查、预防。但在基层开展肺功能的普查并不被同行看好,连美国专家委员会的研究者都说,在没有症状的人群里,没有必要筛查。等他真正去做了,才发现,之所以国际上一直没人做,是因为要动员的人很多,“难度很大”。

他推掉很多礼节性的访问,去跟社区医院联合做双盲研究。工作很琐碎,改善社区空气质量、说服参与者改变烹饪方式,减少柴火使用。两年后开盲,成果显著,他们第一次从流行病学证实生物燃料可引起慢阻肺,第一次发现两种老药用于预防慢阻肺急性发作安全有效,相关成果被写进世卫组织编撰的新版慢阻肺全球防治指南。

害怕被神化

“非典”之后的十七年,钟南山致力于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并承担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代言人的角色,向公众普及卫生知识,推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在2009年甲型H1N1流感、2017年H7N9禽流感期间,医护人员和防疫机构通过“非典”后设立的几百个疾病监测点,迅速地找到病原并及时防控。

在公众心中,这个年过八旬的老人几乎成为神一般的存在。一位同事介绍,钟南山去北京、天津出差时,常被当成猴子一样围观,有些地方还像迎接明星一样铺起了红毯。广东省以他为原型拍了个影片,但拍摄者连他本人都没见过。甚至连钟南山的雕像都出来了,“可是在哪儿摆就成了问题,总不至于在人家还活着就摆上个塑像吧?”

钟南山害怕被神化,他多次在媒体采访中声明,“我不过是一个看病的大夫。”无论外界怎么看,他始终保持着自己生活和工作的节奏:每周三、周四查房问诊,下班后快走或跑步20到25分钟,接着花一个小时进行双杠、仰卧起坐、单杠等锻炼,每周三到四次。每周五18:00到20:30是钟南山固定的篮球时间,但做完心脏支架手术后,他不太能做对抗性运动,这一项日程才被搁置。

在2013年《南方都市报》关于“非典十年”的采访中,钟南山分享了那场“遭遇战”在传染病的防治和防控方面的启示:对不明原因的死亡,不再是死了就死了,要考虑死亡与传染的关系。花大力度把事情搞清,是对生命的敬畏。

“如果再来一次‘非典’,广东能承受得住吗?”

当记者问出这句话时,钟南山立即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他说,“中国已经搭好了传染病防控、治疗、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框架,再出现类似的情况就能(应对)。这就是‘非典’带来的经验累积。另外一个经验教训,就是40多年来新发的传染病中,80%为人畜共患疾病。这就说明不仅是人跟人需要和谐、人跟自然也需要和谐,这个和谐一旦破坏,就会受到教训。”

(参考资料:《钟南山传》、《一个院士的生命历程——钟南山自述》、纪录片《敢医敢言》、《不老人生》、南方都市报《非典十年专访钟南山:不明原因死亡 不会再白死》等等)

钟院士的“年”


钟院士的“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