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停课停学,心理学家提示家长重视亲子关系

疫情来袭,民众应对心理压力的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其中,青少年学生群体更面临开课不开学的挑战,他们应该如何应对?这是学校和广大家长们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当代中小学生未曾经历过17年前的“非典”,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造成的大范围社会群体隔离,是他们人生经历中首次遇到的严重危机。

疫情来势汹汹,孩子们不能像往年一样举家团聚过春节,不能去亲戚家串门。临近开学,却不能去学校、不能和小伙伴一起玩乐,孩子们自然会很好奇,外部世界发生了什么?而当他们看到医护人员穿戴上与平时完全不一样的防护服,看到人们出行全部以口罩蒙面,他们也不禁会产生紧张和焦虑,小小的病毒真的这么厉害吗?

我们处在互联网时代,各种渠道的消息传播迅速。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们应对这场“抗疫战役”呢?

为此,未来网联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开展【抗疫-青少年心理疏导】栏目,邀请我国心理卫生学、青少年心理学、教育学界、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专家,共同关注疫情期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缓解抗疫焦虑,平稳度过开课不开学的心理压力期。

疫情期间停课停学,心理学家提示家长重视亲子关系

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研究中心陈一心主任(受访者供图)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计划,教育部专门发通知要求2020年春季延期开学,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

团结奋战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青少年停课不停学期间,如何保证合理作息、积极健康的心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研究中心主任陈一心表示,在防控疫情严峻形势下,学校和家长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不过度施加压力,注意科学、适度地安排孩子学习、生活和锻炼。

注意区分孩子的应激反应情绪

时值春节疫情突然爆发,本应结束寒假迎接新学期的孩子们也暂缓开学,目前已有十余个省市相继出台文件公布推迟开学时间。

不能如期上学,甚至不能外出活动,陈一心表示这是典型的突发事件容易产生应激反应,表现在儿童身上主要呈现出心理和生理两种表现形态,家长要注意区分孩子的应激反应情绪。

从生理反应上看,有些孩子会出现行为上的应激反应。陈一心提到,比如孩子表现出食欲不振、坐立不安、噩梦、胸闷、头晕乏力等。如果找不到器质性因素,就要考虑是情绪化的躯体反应。

而从心理反应上看,当今中小学生未曾经历过17年前的“非典”,面对此次疫情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困惑。此外,因困惑导致紧张、害怕、恐惧、焦虑、担忧等情绪。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孩子原本就容易产生情绪波动,在现在特殊的环境下,家长更要及时关注并察觉到孩子的行为情绪变化。陈一心表示,“越小孩子表达能力较差,很容易产生躯体化行为,表现为食欲不振、睡眠不好、入睡困难、胸慌气闷、容易生病,家长要特别注意。”

家长需注意引导孩子积极正向情绪

“儿童总体来讲感染以后比较轻,但并不意味着儿童不易感。”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组成员、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二科主任医师蒋荣猛在疫情相关发布会上表示,从目前总体来讲,儿童也是易感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是一个新病毒,所有人都没有免疫力。

虽然目前青少年处于停课停学状态,但疫情不仅需要家长在防护方面格外注意,也要关注到孩子的心理状态。

对此,陈一心提出家长可做到四方面内容。首先“身教重于言教”,家长要自身做好防护,减少外出,起到良好的引导示范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家长要注意分辨疫情信息的真伪,不传谣不信谣,要在稳定特殊时期稳定好家庭氛围。”

其次家长停工、孩子停学,打乱了生活的节奏,但正常的生活作息在此时尤为重要。陈一心提示,家长要接纳孩子的正常反应,尽量将日常生活正常进行。对教养标准做好正常要求,可以利用网络与亲朋好友联系,营造良好的生活气氛,亲子氛围。

此外家长还要关注孩子身体上的变化,查看身体体温、状况,心理情况、情绪等,适当时可以借助网络寻求专业帮助。帮助孩子调节情绪,若孩子出现紧张焦虑,家长要科学地解释是什么情况,告诉他正确的信息。陈一心建议,“家长多倾听多安慰,少批评少指责。”

最后,陈一心提出,家长可以借助这个时期改善亲子互动,多理解孩子,适时地交流。“比如做点亲子游戏,一家三口一起做事务。聊一聊曾经过往的开心故事,旅游故事。写日记、涂鸦绘画。”陈一心表示,家庭主导权可以做轮流制,不要一人说了算,也让孩子有参与感和归属感。

疫情期间停课停学,心理学家提示家长重视亲子关系

◆专家解读来了!从政府工作报告看2019教育发展大势

◆俞敏洪建言培训机构整治:增教师证考试机会,整顿讲方法

◆理优教育“停课”,家长哭诉:课还没上,两年的工资没了

◆尚德、新东方等被“拉黑”?多地公布培训机构“黑白名单”

疫情期间停课停学,心理学家提示家长重视亲子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