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日记︱杨凌融媒记者“碰壁”记

我是赵玉婷,杨凌融媒体中心的一名记者、主持人。从杨凌示范区抗击疫情开始,我和我的同事就一直在岗位上,用镜头、用笔端记录着杨凌上下面对疫情防控的安排部署、措施、宣传教育以及涌现出来的人物和故事。但前些天,我“碰壁”了。

我的“碰壁”是来自一封语气委婉、言辞真切的信。

战“疫”日记︱杨凌融媒记者“碰壁”记

前些天,我联系了一名采访对象,杨陵区人社局副局长宋文娟,她是80后、两个孩子的母亲,疫情发生后,她被安排驻守在杨凌最西边,揉谷镇最大的村子新集村的村口卡点。这个村子距离扶风最近,自从扶风有确诊案例的消息传出后,这个村子,是大家都想远离的地方。

战“疫”日记︱杨凌融媒记者“碰壁”记

之所以想要采访她,并不仅仅是因为驻守在最危险的地方,而是因为她和丈夫同样都是“抗疫”一线工作人员。

“抗疫一线夫妻兵”,这就是我的采访任务。宋文娟的丈夫叫张亮,是杨陵街道办食药监所所长,每日要在菜市场、酒店等人员密集且来源复杂的场所检查排查,张亮所面临的身心压力,可想而知。夫妻两人都在“抗疫”一线,十多天来,见面的时间很少,叮嘱的话语也只能是通过微信传递。

电话里说明采访意图,宋文娟委婉的告诉我,“下午可以吗”?我欣然答应。然而,下午5点多,微信提示有新消息,一封《致玉婷》的信件来了。

信中最后写到:示范区和杨陵区有很多很多像我们这样工作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的夫妻,也有很多做得比我们更好的夫妻。因为宣传资源的有限性,如果接受宣传,我们受之有愧,决定把宣传机会让给那些做的更好的党员干部。我们一起守护杨凌!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疫情肯定会很快结束,迎来春暖花开。信件的署名落款是:“杨陵区工作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的党员干部中的一分子 宋文娟”。

没能完成这次采访任务,我本该感到遗憾、失落,毕竟安排的任务没有完成。

但看到这封信,我又觉得这难道不正是我们记者想发掘、想报道的杨凌抗“疫”故事吗?因为,这封信让我们看到了防疫一线党员干部们不计名利、不计得失的奉献和坚守!

事后,和同事们聊起这封信。意外的发现,还有记者跟我有同样经历。

张妮,我的同事。她告诉我,前段时间,她很早就联系了李台街道办阳光社区的党支部书记万传慧,准备就“母子兵”的选题进行采访。

战“疫”日记︱杨凌融媒记者“碰壁”记

第一次电话联系,万传慧刚说两句,电话里就传来“一会再联系,好像有辆外地牌照的车过来了,我得去问问”的回音;第二次联系,电话里吵吵嚷嚷,万传慧接起电话,说“我晚点再回复你,好吗?给群众解释个情况”;第三次联系,已经是晚上了,万传慧的声音透漏着疲惫:“要不不采访我了吧。这几天大家都很辛苦,我没有啥想法,能做的也不多,我就希望能把社区的群众保护好、让大家防护好”。

几天后再联系万传慧,她已经在家“自行隔离”了。为了劝说一位密切接触者隔离,作为党员,她成了“我不闯火线谁闯火线”的勇士。不过幸好,目前,这位密切接触者没有确诊,万传慧在家隔离、在家办公。

当然,这些天,涌现在我们身边的还有很多让人感动的事例。

战“疫”日记︱杨凌融媒记者“碰壁”记

战“疫”日记︱杨凌融媒记者“碰壁”记

战“疫”日记︱杨凌融媒记者“碰壁”记

在高铁站值守的自贸办工作人员彭文亚和杨陵区工作的老公余洲

战“疫”日记︱杨凌融媒记者“碰壁”记

……

在杨凌,医护人员、公安、基层公务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记者、爱心企业家等越拉越多人纷纷成为杨凌抗疫战线上的一份子。他们或是夫妻、母女,或是父子、师生,或是默默无闻、或是慷慨解囊,无论何种关系、何种方式,都在为打赢抗疫阻击战贡献着力量。

虽然采访碰壁,但我们依旧要向这些“默默付出”的英雄们致敬,感谢你们用生命为生命筑起一道道防线。


记者:赵玉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