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溶膠傳播,聽起來很嚇人吧?但其實我們是被嚇大的


氣溶膠傳播,聽起來很嚇人吧?但其實我們是被嚇大的


今天上海天氣晴好,中午的時候,有朋友發來一張圖片,並配以評論:“這些人家,他們不怕氣溶膠嗎?”我以為是什麼了不得的圖片,結果打開一看,很平常,就是一座高層居民樓,有人開著窗子,在陽臺上曬被子、曬衣服,而已。

不得不說,自從昨天有專家認定,NCP(新冠肺炎病毒)除了通過接觸傳播、飛沫傳播,還可以通過氣溶膠傳播後,有許多人陷入了新的恐慌。我的天,氣溶膠。要說接觸可以傳播,那我可以少出門,少接觸,飛沫傳播,我可以戴口罩,戴手套。這個氣溶膠傳播是個什麼鬼啊?要讓我拿它怎麼辦!
筆者通過分析幾家媒體的採訪報道,決定幫讀者來捋一捋這個事兒,併力爭當一個合格的“課代表”。
首先,說一下氣溶膠。根據科學網信息,氣溶膠是通過人體活動排出的液滴經蒸發後形成的飛沫核,直徑僅幾微米,因為很小很輕,可以長期懸浮在空氣中,並可隨空氣遷移。如果有病毒附著在上面,那病毒傳播距離可達數百米甚至更遠。這個應該符合我們一般意義上認為的“空氣傳播”。

聽起來很可怕是嗎?別急,要說感染,都講個幾率,那麼通過氣溶膠傳播被感染的幾率有多高?會比接觸和飛沫傳播高嗎?

科學網採訪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生物氣溶膠研究專家要茂盛認為,當附近沒有近距離患者飛沫時,健康人感染的幾率比發生交通事故的幾率都低。

為什麼這麼說?首先,相比接觸和飛沫傳播,氣溶膠的傳播對環境要求相對較高。要在封閉或半封閉的空間內,通風條件不好且又比較狹窄。按照筆者的理解,比如電梯、汽車、辦公室、ATM機的小隔間以及通風條件不好的教室等等,此時,假如有一個患者,他的呼吸、咳嗽、打噴嚏產生的攜帶病毒的氣溶膠濃度會馬上累積起來,很快升高。積累一段時間後,在這個空間內的健康人的感染幾率會非常大。

有人會問,你為什麼不說地鐵、飛機、高鐵?實際上,雖然你看不見,但這些交通設施的通風情況都相對較好,車廂和機艙都在持續與外界交換空氣。通過氣溶膠感染的幾率也就不那麼大。所以,無須多慮。當然,因為交通設施往往人流較多,接觸和飛沫的傳播的威脅反而更大,所以,大家出門乘坐務必做好妥善防護。

另外,氣溶膠傳播,還要講究一個病毒的濃度和活性。如果環境通風良好,風一吹,或者空氣一流動,氣溶膠就稀釋了,單位空氣內病毒的數量也就減少了,另外,紫外線,以及空氣的溫度和溼度都會影響病毒的活性。

因此,許多人所設想的那種,新冠肺炎患者走過的路不能走,他待過的公園都危機四伏那種擔憂,其實並無必要。

專家說了,就算他曾在這條路上打過噴嚏,而你“不久後”又恰巧路過,而且又“恰巧”吸入了經氣溶膠傳播的病毒,也不用恐慌。因為經過空氣的稀釋,病毒的濃度已經降至很低,也許就是一個、兩個病毒,不足以侵害人體。而且,不但被感染概率很低,還有可能在體內產生抗體,增加抵抗力。
當然了,這也並不是鼓勵你,在戶外就可以放心大膽地去往人多的地方擠。少外出、少聚集依然是防控疫情的重要法寶,因為照專家的解釋,不管是病毒濃度稀釋還是活性降低,都需要時間,把時間換算成距離,當然是彼此之間保持的距離越遠越好。

因此,在戶外等開放環境,是不需要過度擔心氣凝膠病毒傳播的。

所以,你看明白了嗎?不要因為害怕病毒被吹到家裡來就關門閉戶,反而要定時通風、經常通風,以流動的空氣來稀釋病毒,帶走病毒。有條件的,家裡的淨化器、新風機可以開起來了。天氣好、空氣好的時候,曬曬衣被,殺殺細菌也是可以的。

另外,綜合媒體報道專家意見,大家在個人防控上也不必太過緊張,並且過度反應。原來的儘量少出門、少聚集,出門戴口罩,回家勤洗手等依然嚴格執行,然後再加上一個儘量多通風,儘量不去封閉或半封閉空間,另外,衝馬桶蓋上馬桶蓋,再把家裡的地漏做好水封就可以了。
對了,還有一點,是針對一些辦公樓的,要關閉中央空調。

有人說,17年前的SARS並沒有給我們應對這次疫情積攢多少經驗。對此,筆者並不認可。先不說中國在應對禽流感、豬流感等方面所作出的緊急部署是得益於與SARS鬥爭的經驗,就在此次NCP病毒還沒有被確認為可通過氣溶膠傳播之前,就已經有民眾對辦公樓的中央空調提高了警惕,建議關閉中央空調。這一點,要為他們點贊!

新冠肺炎病毒可怕嗎?當然可怕,我們必須要對其保持高度的警惕以及戒備,並做好充分的防護。但是,它的傳播方式其實也並不獨有,當年的SARS病毒、各種流感病毒都是可以通過氣溶膠傳播的,另外,它的這個特性也並非是剛剛進化出來的,只不過是我們剛剛發現而已。

因此,不必過分緊張和恐慌,科學解讀,科學防護,聽專家的話,配合好政府工作,相信戰勝這個病魔並不會太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