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读者》杂志恢复为月刊,停办所有子刊物,大家怎么看?

鰟鯆䲚


杂志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还有相关的一些利益因素。他们必然就会选择创新。或许这些子刊物就是创新的一些成果。

他们一方面需要更多的读者,但更重要是还要考虑自己的生存。只能尽量做到兼顾各方的利益,这也正是他们发展中面临的矛盾问题。

如果我们喜欢这个刊物,就应该多多理解。他们离不开读者,离开了读者就没有存在的基础了,但也不能单方面为了读者,而不去考虑自己的利益啊。

这是创新中面临的现实问题,他们也会根据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随时调整自己的战略。

《读者》永远也离不开自己的读者,更不会抛弃读者。


一达驿站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刊《读者》原先叫《读者文摘》,因与美国的《读者文摘》刊物重名,而被问责侵权,故改为现在的名称。当时国内已有福建人民出版社的《中篇小说选刊》(双月刊)在全国范围内知名度最为响亮。却突然冒出了《读者文摘》这一清新又极有文采的刊物。且一开始就吸引了大量阅读者,可谓出手不凡。可见西北的甘肃兰州《读者文摘》编辑部的确藏龙卧虎,主编、副主编、美术编辑、发稿责编等一众人,群居一室,合力打造出一鸣惊人的期刊,而每期刊物均有编辑者用心撰写的“卷首语”展示在扉页,使你感悟到人生从幼儿至花季、至成年、再到老年,生活、学习、工作和处世,泛泛的大千世界,哲理、教义、真谛、经历、阅历,给人以启迪,再次喻世名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栏目有:文苑、人物、社会之窗、在国外、杂谈随想、书摘、知识窗、人世间、心理人生、人生之旅、科幻世界、动物世界、两代之间、生活之友、趣闻轶事、点滴、编读往来等。实乃图文并茂、琳琅满目、蔚为大观也。但选稿十分严格严谨!可谓优中筛选更优者作品才能入列,所以,有人称《读者》本本名篇、百读不厌。

后来,随改革大潮市场经济影响,出现了简体以外的”子刊物”,诸如繁体、原创、乡土人文、海外版、精华本、合订本、读者丛书、读者欣赏等版本。而出版,也在双月刊、单月刊、半月刊之间上下游弋起伏变幻。而期刊质量、可读性等,因种种原因,与先前期刊相比,却也或多或少有所下降?也属于不争的事实吧?假如有人建议将《读者》恢复为月刊,或半月刊,停办所有子刊物?读者可在短期内看到更多的内容……好是好,可是谁能保证编辑部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到有分量的作品呢?成绩平平的作者大有人在,肯下苦功有突出成就的作者往往少之又少,这是现实情形。所以,恢复月刊既是好事又让人不免生疑?况且,眼下网媒对纸媒的冲击波,一浪高过一浪,编辑们又何偿不在犹豫、彷徨之中呢?人们心目中浮翳渐去,厌烦浮躁、华而不实的文章,喜欢进取向上的正能量美文,这才是一种上下求索的意境。而编辑刊物的”博与专”则必须紧跟时代脉搏,只有不断”创新”,才会再显芳华。但愿《读者》再聚亿兆人众,与广大读者圆融无间,使出浑身解数,重整旗鼓,让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大华夏,再现文坛该刊物亚洲第一之美誉吧。

《读者文摘》与改后的《读者》封面:




可月


曾经也是《读者》铁粉,陆续订阅或购买过十几年,和《收获》、《当代》一起撑起了我的阅读。但是后来渐渐对《读者》没有那么大的关注了,停了很多年,最近孩子需要阅读才开始订阅《读者》和《意林》。

至于您提出的建议《读者》杂志恢复为月刊,停办所有子刊物,我认为目前没有必要,

《读者》发行方也未必会采用这种极端方式。

首先我来说一下从我的理解,《读者》走红的原因:

1、出生于思想匮乏、整个社会求知上劲的时代,自然《读者》(当初叫《读者文摘》,与美国某杂志齐名)能够分得一杯羹,由于当时年龄小,识字少,对于只能看懂《故事会》、《辽宁青年》什么的我来说,第一次看到《读者文摘》还是比较震惊的(封面、彩页内容、精良的文字),我到了初中才开始接触《读者》,也可能是和发行量有关系,或者我们地域的问题。由于市面上的出版物本来就不多,加之《读者》自身的高水平,造就了《读者》的江湖地位。

2、《读者》成立于1981年,正赶上祖国改革开放,同时思想也是大解放的时代,对知识的认可和渴望与日俱增,随着国门的开放,国人更愿意睁眼看世界,由于接触到世界的方法不多,《读者》可以算一个窗口,里面不少的译文,能够看到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世界。一个不同于我们看世界的眼光、视角特别让年轻人趋之若鹜。(同时代有《译林》但是对一般人的阅读能力来说可能略有生涩,不如读者来得短平快,我几乎在《读者》上看到父与子全集)【《读者》对人生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它在创刊时,就站在了精神的高“海拔”上,在无数人身上找到了心灵契合点,它的外面是“西装”,但它里面是中国的儒学思想。】

3、国人教育水平的快速提升,增大了阅读群体。截至2019年8月,《读者》杂志的累计发行量超过20亿册。

下面再来看一下《读者》不那么受欢迎的原因(个人见解):

1、互联网的出现,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信息获取方式取得革命性的转变。

2、同质化产品的涌现,更细分的市场,让人有更多的选择。

3、人们阅读水平的提高,不限于只去管中窥豹,在图书市场大幅膨胀的年代,更容易获得更准确、更深入的阅读(有兴趣可以了解国内图书市场的发展,具体数字我没有,只是从个人的感觉上来说,最早只能买到盗版书,呵呵,最早看《射雕英雄传》书都破得不成样了,还是看得津津有味)

4、国内图书市场的发展,

5、电视、电影、音像等的发展,国人对世界已经不再陌生。

6、有水平的供稿人,可能分流到其他互联网等渠道,比如新媒体的出现、网络小说等。

那么在目前现在情况下,《读者》要恢复月版,减少所有子刊物能够回到以前吗?我的答案是不可能。

就像一个人离婚了,就能够找到当初初恋的感觉吗,再认识一个姑娘,还会有小心乱撞的感觉吗?

依在下来看,目前的情况对于《读者》来说,应该是最好的结果了。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发行量。比如《读者》有海外版、有在台湾发行的版本,乡村版等。如果让《读者》发行方自断手脚,我想是肯定不可能的。

那么《读者》怎么恢复到之前的地位(或者如何更进一步)?

1、《读者》就是一个出版物,可能在特殊的时代或者在某些人的心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或者是某些人心中的圣殿,但是时代在发展,新时代有新时代的特色,一个出版物不再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求,纸质媒体衰落的今天,《读者》还想保持以前高发行量,困难会非常大。

2、目前还是要继续划分市场,继续保持内容精品化。比如针对小学生的作文出版物就很好(没看过不知道叫什么),像我孩子在小学高年级,老师就让多看《意林》和《读者》,注意《读者》排在《意林》之后。

3、引进互联网的文学、最新科学知识、美食等创新内容,继续走精品路线。

4、扩大影响,把《读者》的影响力发挥到最大。

5、进入互联网在各主要媒体,做成自媒体大V,通过互联网继续发挥自己的作用(心灵伴侣、精神益友)

6、多做一些读者会或类似的形式,给老读者一个心灵的港湾。

以上仅供参考。希望《读者》越来越好!


再一下你最喜欢《读者》哪个方面?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当年甘肃两个杂志办的相当好,相当火!一个是《读者文搞》,另一个是《飞碟探索》,可惜都成昨日黄花,《飞碟探索》因种种原因可能己停刊,《读者文摘》被美帝逼的改名后水平也下降了,特别是改半月刊后灌水严重,如同53度美酒被灌水成25度加香料的酒难喝之至(商业化经济化),《读者》也是不忍目睹…故此改制增加精品度以熨读者之心一,恢复指路鸡汤的作用!!!



乘瑞


一九八九年的时候,本人刚上初一,尚是一青葱少年。彼时买了人生中的第一本《读者文摘》,九毛八一本。后来因为版权的关系,《读者文摘》改名为《读者》,价格亦一路上涨。到而今都九块一本了。三十年间涨了十倍,亦由月刊变为半月刊,还有一堆子刊物如影随形。

窃以为恢复月刊大可不必。毕竟时代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由纸质媒体变成了电子媒体,后者更方便快捷也更便宜。鄙人家中只有上初中的姑娘在看《读者》,人到中年的我和内人上厕所时偶尔翻一下而己。看的目的也更多是怀旧,而非是获取知识。

想当年人们问NBA总裁大卫.斯特恩对已获得六个总冠军戒指的迈克尔.乔丹复出,征战NBA有何看法时,他的回答是一半的一半吧。意思是一半希望乔丹归来,一半希望他别回来。毕竟NBA已经渡过了乔丹门门退役时青黄不接的时期,如今年青的一代已经成长起来了!

无可无不可,我想或许这是大多数人对待这个问题的回答。毕竟,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而今换了人间。


自家长短几时量


高度同意!

《读者》是目前网络文字冲击下难得保留下来的纸媒刊物,但是近五年问题多多。

第一就是变成了半月刊,结果内容注水太厉害,有时一本看下来,连一篇说得过去的文章都没有,太低端了。

第二就是每本9元,相对劣质的文章,这个价位太高,对不起这九元人民币!

现在买《读者》的人,都是八十年代的老受众,有时我说,纯粹是惯性。有时实在看不下去。

所以强烈建议恢复月刊,精选文章。至于价格,倒可以维持。文章好了,不在乎九元钱。

但是如果再变成周刊、子刊、号外、合订本、作文集、高考专栏,不管涨不涨价,都离死不远了!!!

——一个40年的看读者建议。


哈尕尔


做为刊物,《读者》曾陪伴我走过高中,大学生活,一本本墨香的刊物是我每月必购的,新杂志一到寝室便被大家争抢传阅,以致后来当了教师,还曾纵容学生去买去精读。只是现在感觉,做为杂志领头羊的《读者》刊登了过多的外来文章,国人励志的文章稍显单溥,定价也略显高',随着电子杂志和信息时代的兴起,纸质杂去的衰落是迟早的事。做为老读者,书柜中还保存有三百多本《读者文摘》和《读者》,虽多次搬家,却不舍得卖掉,曾陪伴青春岁月,激励拼搏斗志的《读者》。是经历,更是积淀,留下的,丰盈着自己走过的澎湃校园时光!0





中原教育文萃之陶版主


关键是恢复有没有人看,有没有人买,现在是多媒体时代了,信息大爆炸了,手机上什么都能了解了。《读者》合订本。[捂脸]



月球驻地球首席发言人


我认为:关于书刊杂志之类的刊物都在受到时代的检验!虽然文学刊物始终沒有停止过,但出版和阅读因形势不同而在变!《读者》曾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如果由始至今能一贯地,也就不用今天再提议了。

我始终认为:文学作品是时代的产物!能广泛地深受读者的喜爱,是作品的内涵与时代同步;或者是它具有文学的价值所在!!《四大名著》`唱久不衰'!是因为它的"文学文化气息"在广为流传,而永久存在。

《读者》虽有辉煌!但那也是随时代的步伐发出了呐喊!并不是因为`刊名'伟大。如果赶不上时代发展需要、或缺少长久文学文化内涵的!必会断档难返。人们在思想里的美好和永久记忆,渴望留住!但怎样能留住!需要关心和爱护它的人们共同做好!

结论:【历史是一面"镜子“;时代是"一盆清水";自己是"美容师“】。全靠自我能力去安排!!





古城渔樵


我上学的时候,那时纸面阅读还是人们唯一的阅读方式,几乎可以这么讲,虽然人们也知道有电脑这回事。那时候班里面经常传一种杂志,就是《读者》,还有另一种杂志《青年文摘》。这种文章集录式书本特别适合我们的阅读口味,一方面都是文化人,另一方面课余时间又不多。拿着一本《读者》翻阅一下实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一则可以消遣放松心情,二来看看有没有好文章,说不定考试的时候写作文还能用上。另外还可以间接窥见最近社会上发生了什么,有时候真感觉自己好像是隔离状态,上学的那段日子,现在想来。

尤其是上晚自习的时候,漫漫长夜,不能入眠,也不能去玩。那些对学习没多大兴趣的同学就四处活动借《读者》,反正那些讨厌的公式咱是看不懂了,幸亏咱还认识俩字,今晚的幸福全靠你了!我也在《读者》上读过几篇感动我的文章,有一篇文笔很幽默,让我苦闷的求学生活一下子充满了乐趣,当然那只是暂时的,而且我在考试中还用到了那些幽默的语言,好兴奋好开心呢!

偶尔校门口会来个蹬三轮卖书的,学生们总是会围着看,五花八门各类书籍,其中卖的最火的当然是《读者》了。有时候三块,有时候两块,最开心的是一块钱的时候,当然是过期期刊了。有些个愣头青一口气买五本,哦塞,这下发达了!这一周可以借他的书看了。

我最喜欢在里面翻看的就是那些名人名言,而且是活着的,新鲜出炉的,经常大家看到了劲爆的句子总要“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都是一个战壕里的兄弟嘛!比方A君就看到了非常有趣的一句话,非常兴奋地让我看,

“上课啦,下课啦,上学啦,放学啦,放假啦,毕业嘛,老啦,死啦!”

当时把我也笑喷了,哪个逗逼写的这句子,真是太好笑了!

我还喜欢看里面的名人小传记,每一期都有一个,那些活着的,活跃在公众视线中的明星,作家,企业家,《读者》以此赚足了人们的眼球。我幻想着自己某一天也会成为一个成功人士。

《读者》的离去,是纸质时代的离去,是青春的消散,因为对于零零后而言,这本身就是一件没有发生过的事情,还是希望多出一些好的作品,毕竟生活需要惊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