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新加坡:不是中國“海外分店”,但血液流淌著“中華基因”

一個國家如何才能產生強大的凝聚力?

主要在於國民的“民族榮譽感”和“國家認同感”,比如咱們去年唱了大半年《我和我的祖國》,為是一箇中國人而自豪;比如美國人多數人自稱“世界上最強的國家”;在比如說新加坡,在他們心裡,他們十分驕傲自豪地認為自己是“新加坡人”。


感悟新加坡:不是中國“海外分店”,但血液流淌著“中華基因”


走在新加坡的街頭,看到很多華人的面孔,可是當你去跟他們問路、溝通的時候,你說中文,對方會一臉茫然的看著你,彷彿不會中文,你也不確定他們到底聽沒聽得懂——然後,你們只能用英語進行交流,哪怕你們的胃,同樣只能接受中餐。

為什麼同樣是黃皮膚、黑頭髮、黑眼睛,身體裡流著同樣的血液,同是“龍的傳人”,卻需要靠英語進行溝通?

這一切,得從新加坡人愛戴的領袖李光耀說起。


感悟新加坡:不是中國“海外分店”,但血液流淌著“中華基因”


新加坡,是新加坡人的國家!

在馬來西亞聯邦時期,李光耀和馬來西亞各邦之間最大的矛盾在於:各邦希望馬來西亞是“馬來人的聯邦”,而李光耀希望馬來西亞是“馬來西亞人的聯邦”。

這有什麼區別嗎?各位,區別大了。

馬來人,是久居馬來西亞的一個“多數民族”,類似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多數民族”是漢族。在整個馬來西亞的版圖裡,馬來人佔大多數,但是還有很大一部分的華人、印度人以及一些生活在原始森林裡的土著居民,從這個角度來說,英國留學出身名校的李光耀明顯政治格局要更勝一籌。


感悟新加坡:不是中國“海外分店”,但血液流淌著“中華基因”


打個簡單的比方:辛亥革命時期,一開始打的口號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這口號乍一聽很熱血,但是不能仔細琢磨:驅除韃虜,誰是韃虜?滿清人、蒙古人、新疆人這些少數民族,如果這樣革命的話,那滿清皇上就可以這樣說:我是韃虜?那行啊,不跟你們玩兒了,我回家可以吧?山海關以外是我的地盤,我還回東北可以嗎?蒙古人也有話說啊!我也是韃虜?那我回我們家了,內蒙、外蒙這一大塊地方本來就是人家自己家。於是乎,新疆、西藏、青海......所以革命導師孫中山還是有格局的,馬上感覺出了問題:咱們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了,再這麼恢復咱們中國四分五裂了就!1912年3月11日,南京臨時政府公佈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規定:“中華民國領土,為二十二行省,內外蒙古、西藏、青海”,“參議員、每行省、內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選派五人,青海選派一人,其選派方法,由各地自行定之。參議院會議時,每參議員有一表決權。”

咱們沒有“驅除韃虜”,咱們有的是“五族共和”!

所以李光耀的“馬來西亞人的聯邦”,大概也就是這個意思:咱們多民族聯合起來,共同治理、完善這個國家,都是這個國家的主人。

新加坡被“踢”出馬來西亞聯邦以後,李光耀治國的第一大方針,便是“平等”:新加坡公民以種族區分的話,華人是一大比例,佔75%,馬來人佔13%左右,印度人佔9%左右,其餘的還有土著居民、歐亞裔、混血等。其中,華人多數為中國福建、廣東和海南來的,四成是閩南人,其次為潮汕人、廣府人、客家人、海南人、莆田人、上海人;宗教也極其複雜,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和印度教;語言自然不必說,華人說國語,不是普通話,而是閩南語、粵語、客家方言等,馬來人說馬來語,印度人說泰米爾語。

所以,建國之初的新加坡,華人是“多數民族”,華語是“社會主流語言”,但是李光耀決心打造的是“新加坡人的新加坡”,而不是“華人的新加坡”!

文化塑造:南洋大學血淚史

新加坡的國語令人大跌眼鏡:馬來語。對外的官方語言則是英語,而說的最多的、比例最大的華語,被降到和印度泰米爾語一個檔次,屬於“少數民族語言”。

為什麼要這樣做?

李光耀這樣做是有目的:第一,新加坡周圍環伺著馬來人的國家,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而且雖然獨立但新加坡資源匱乏,淡水都需要從馬來西亞進口,所以官方語言為馬來語,等於和周圍的鄰居們“示好”,也有助於交流;另一方面則源於“歷史的教訓”,一個多民族國家要想穩定,有一個非常有效的辦法,便是壓制“多數民族”,而新加坡的“多數民族”便是說著華語的華人。

然而,華人的愛國情懷是濃厚的。


感悟新加坡:不是中國“海外分店”,但血液流淌著“中華基因”


名校南洋理工大學的前身“南洋大學”,便是一段有關華人中國情結的歷史。新加坡南洋大學是歷史上第一所海外華人大學,從創辦到關閉僅有短短的20多年時間,建校的初衷,便是海外的華人,迫切想學習中國的文化,延續中國文化在東南亞的血脈。當時的整個東南亞的華人踴躍捐款,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籌資2000多萬新幣,創立了“南洋大學”,即使不被政府所承認學歷,也堅定招生,延續中華文化血脈!然後因為歷史原因,正是在新加坡建國以後的李光耀執政時期,因為意識形態問題,南洋大學和新加坡政府之間產生了尖銳的矛盾對立,政府於1980年,徹底關閉了南洋大學,“文化血脈”塵封於歷史之中。

幾十年的思想意識形態塑造,現在的新加坡年輕人,尤其是華裔,已經對自己“新加坡人”高度認同,而他們雖然骨子裡流著中華民族的血脈,他們早已不像陳嘉庚先生一樣,有著“故國情懷”了。

中華民族基因的奮鬥:治大國如烹小鮮

在新加坡提到李光耀,無論是上層社會精英,還是普通老百姓,無一不豎起大拇指:李光耀,塑造了這個國家,讓我們從一窮二白的彈丸之地,一路走到了今天。


感悟新加坡:不是中國“海外分店”,但血液流淌著“中華基因”


在這個世界上,經濟發達的地區,通常伴隨高房價。全世界的年輕人都在為買房子傷腦筋,而新加坡人的房屋擁有率高達90%左右,這便是李光耀實施的“組屋制度”,讓新加坡人實現了“居者有其屋”。

所謂“組屋”,是新加坡政府為普通家庭所建造的公共住房,全國約82%的新加坡人口住在組屋裡,全國有20多個組屋區,這些組屋區配套設施齊全,附近通常設有公共泳池、圖書館、購物商場、學校、幼兒園等配套。


感悟新加坡:不是中國“海外分店”,但血液流淌著“中華基因”


在組屋制度實施之初,便宜程度令人瞠目結舌:大約在8000新幣左右。嗯,那個時候,咱們國家還沒商品房的概念,單位還在分房子。

現在組屋的價格呢?在新加坡坐“鴨子船”的時候,講解員介紹:新加坡現在人均收入是在6000新幣左右,這差不多是組屋價格的一平米還多一些,當然好的地段組屋貴一些,離市區遠的組屋便宜些,所以他們如果是好好工作、努力奮鬥的話,一個家庭是完全買的起組屋的。

當然,想住海景房的話,想住高檔社區的話,還是普通人無法做到的,但是“居者有其屋”也已經很了不起了。

但是,組屋制度也體現著李光耀的政治思想:一個社區的組屋,購買也需要按人口比例來,華人只能買75%,13%賣給馬來人,印度人可以買9%,如果這個比例的套數賣完了,你還想買的話,對不起,您去別的小區看看吧,我們小區有空房也不能賣你。

於是乎,新加坡是一個什麼社會呢?

無論哪個種族的人民,從小就混居在一起,一起生活,一起玩耍,一起上幼兒園、小學、中學,著名的新加坡大食堂“大食代”裡,也是海南雞飯、廣式蒸點、香港叉燒飯、印尼烤雞飯、印度咖喱飯、馬來西亞炸雞飯、日本餐、韓國餐......應有盡有,大家說著英語和馬來語,共同為了“新加坡”這個國家而奮鬥,幾代人長此以往,才把自己的國家,建立成現在的樣子——全球金融中心,多民族相對和諧共存,居者有其屋、社會福利完善但是人民卻勤於努力工作,國家凝聚力相對較強。

當然,新加坡有新加坡自身的問題:比如和中國的關係,多年來其實並不是很好;比如出生率持續走低、老齡化、移民等問題;比如,多年來致力於新加坡的國家認同感,而對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全方面的忽視問題。但是呢,從“一個國家如何建立”這個角度而言,李光耀的確用了正確的方法來建設這個國家,全國人民對自己國家的認同,國家對人民的負責,從這個角度而言,新加坡是成功的。

最後,說一點自己的思考吧!

新加坡為什麼能在幾十年裡,從一窮二白成為了發達國家?

一是人民對李光耀的認可,“人中龍鳳”李光耀也用實際行動回報了人民對他的信任;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新加坡的75%的人口,是中國人,是那些廣東、福建、廣西、海南這些地方的窮苦人,他們因為生活太困難而下南洋,他們身上有著中華民族“勤勞、努力、奮鬥”的優良品質,他們身上保留著中華民族最傳統的“溫良恭儉讓、忠孝禮義廉”,無論時代如何發展,無論這個世界的價值觀如何改變,他們身上的基因,引領他們努力去創造更好的生活,打造更好的世界。

再見,新加坡!


感悟新加坡:不是中國“海外分店”,但血液流淌著“中華基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