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望 舒

一、现代诗派

现代诗派是30年代一个追求“纯诗”的诗歌流派。戴望舒、施蛰存、卞之琳等人是这一诗派的代表人物。

2.诗歌主张

一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的情绪;二是“现代的辞藻”,指的是能表达现代人情绪的词语;

三是“现代的诗形”,指的是现代口语式自由体诗。

3.基本特征

  • 诗歌内容多写自我情绪与感觉。现代诗派以诗歌作为痛苦灵魂解脱、净化的途径,表达的事浊世的哀音。
  • 从诗的体式来看:朦胧美的审美原则;多意向的组合,非逻辑的观念联络的表现手法;散文化的自由体的形式体制。

二、戴望舒

(一)原名戴梦鸥,笔名有江思、郎芳、常娥、戴月等,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人 。

戴望舒被称为“现代派”诗人的“诗坛的领袖”。著有诗集《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戴望舒诗歌的意义:


中国古代诗歌意象艺术与西方象征主义诗歌艺术的 融合。

(二)戴望舒的诗作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从风格上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从学习新月派到写象征诗。

《我底记忆》第一辑《旧锦囊》中的12首诗,有明显的格律诗倾向。

如:《残花的泪》

寂寞的古园中,/明月照幽素,/一枝凄艳的残花/对着蝴蝶泣诉:

我的娇丽已残,/我的芳时已过,/今宵我流着香泪,/明朝会萎谢尘土。

我的旎艳与温馨,/我的生命与青春 /都已为你所有,/都为你消受尽!

你旧日的蜜意柔情,/如今已抛向何处?/看见我憔悴的颜色,/你啊,你默默无语!

…………

载《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八号,一九二八年八月

第二辑《雨巷》是从新月派诗向现代派诗歌的一个过渡。《雨巷》是戴望舒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8月的《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八号上。


2、以《我底记忆》第三辑中的《我底记忆》一诗为起点的现代派诗歌。

“我底记忆是忠实于我的忠实甚于我最好的友人。

它是胆小的,它怕着人们底喧嚣,但在寂廖时,它便对我来作密切的拜访。它底声音是低微的,但它底话却是很长,很长,很多,很琐碎,而且永远不肯休:它底话是古旧的,老讲着同样的故事,它底音调是和谐的,老是唱着同样的曲子,有时它还模仿着爱娇的少女的声音,它底声音是没有气力的,而且还夹着眼泪,夹着太息。

它底拜访是没有一定的,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甚至当我已上床,朦胧地想睡了; 人们会说它没有礼貌,但是我们是老朋友。


它是琐琐地永远不肯休止的,除非我凄凄地哭了,或者沉沉地睡了,但是我是永远不讨厌它,因为它是忠实于我的。”

载《未名》第二卷第一期,1929年1月

戴望舒的诗非常注重“意象性” 。

在另外的一些诗中,戴望舒往往用模糊的、跳动的、多义的意象组合去演绎渺远的意绪。

如《印象》

3、以诗集《灾难的岁月》中的《我用残损的手掌》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歌。

1942年,《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诗作,诗风也一洗从前的感伤忧郁转变为沉雄悲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