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户常被描述成不劳而获、贪得无厌的“刁民”,但谁又问过真相

对于村民而言,拆迁不仅是居住空间的迁移和更新,也是村落社会结构和生活秩序的突变过程。对这种突变的不安和抗拒心理是村民最初不愿搬迁或要求村落改造后回迁的原因。

圈着红圈的“拆”字就爬上了村头;但是大部分村民并不希望拆迁;他们对村落有着很深的感情。


拆迁户常被描述成不劳而获、贪得无厌的“刁民”,但谁又问过真相


行政机关从经济发展和城市美观的角度出发,将城中村描述为“毒瘤”或者“顽疾”,认为城中村是城市发展中的不良部分,应该被拆除。但实际是许多村民既不认为村子就是“毒瘤”应该被拆掉,也不认为村子那么容易就可以被拆掉。

一位村民说:“现在村里环境是稍微差点,但是要是好好收拾收拾也挺好的,不影响住。”

有村民说:“谁叫他们(政府)把农民的地给弄没了。原来环境本来挺好的,有稻地的时候粪便是最好的肥料,种出来的稻子好吃没污染。现在没有地了这些粪便堆着肯定影响环境呀。要是还有地也不至于这样。”

还有的说:“主要是定了要拆迁之后,什么都不让你弄了。户口也被管控,配套设施也建立不起来,家里多条电话线上网也不让你安装。如果真像说得农民自治,那也到好办了。”


拆迁户常被描述成不劳而获、贪得无厌的“刁民”,但谁又问过真相


亲身在村内居住的村民和流动人口却对村落有着不同的认识

村内的原住村民一方面出于对村落的和村集体的感情,另一方面依赖于出租房屋的挣钱方式,将村落视为提供生活来源、孕育村落集体的地方,是世代居住的家园。

流动人口虽然无法影响村落的命运,却实际地参与了村落的生活和发展。对于他们而言,村落意味着廉价的住所和更多的净收入,因此他们将村落定义为一种合适的临时落脚点。


拆迁户常被描述成不劳而获、贪得无厌的“刁民”,但谁又问过真相


村民的抗争

在当代媒体对拆迁的报道以及许多人的谈论中,拆迁户常被描述成不劳而获、贪得无厌的“刁民”形象,

甚至为了私利可以背信弃义、六亲不认。

但实际是,大家很难拿到合理补偿;看到的拆迁补偿方案,未必合理、合情、合法。面对拆迁中的不合理补偿,村民的抗争手段五花八门,甚至在“外人”看来逐渐变的“不可理喻”,甚至造成村民之间乃至家人之间也的关系也趋于恶化。

但又有多少人,深究这一切背后的“真相”?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不错,记得点赞、评论和转发;给小编加鸡腿、鸭腿、鹅腿。

◆文章内容参考 刘 怡 然:一个城中村的拆迁与弈争;仅供学习交流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