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俗话说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有什么科学根据?

瑶瑶一起玩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 这句农谚的意思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是一句谚语,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这是一条有关天气的农谚,反映了节日之间天气的呼应关系。

意思就是说如果八月十五中秋节那天的月亮被云彩遮住了,阴天;那么正月十五元宵节那天就会下雪或阴天。中秋节本是“举头望明月”的佳节,如果阴天无月,未免扫兴;至于正月十五元宵节花灯会,下点小雪却无妨:彩灯闪烁,火树银花,要是伴着银蝶飞舞,倒也别一番景致。

  • 它的科学依据

至于“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的科学依据,用气象学家的说法是:表面上是“云”和“月”的呼应,其实是两次冷空气的呼应关系,是侵入我国的冷空气韵律活动的反映。这是一种大气运动的科学规律,这一规律中冷空气相呼应的时间长短不一,但有韵律可寻:就是30的倍数,如30天、60天、90天、120天、150天,而“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间隔的时间就是五个月即150天。

历史资料验证,只要中秋节这天阴天或下雨,元宵节这天也一定会下雪或阴天。最有力的佐证是2006年北京中秋节这天“八月十五云遮月云遮月”,过了年元宵节“正月十五雪打灯”。

民间的天气农业等谚语源自于劳动人民对经验的总结,但后来无一不被实践和科学所验证,从这点上,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经验和智慧。

  • 结束语

明天就是元宵节了,正月十五,我们是欣赏不到花灯会了,就开窗望望天空有没有飘雪吧!再回想回想八月十五时的天气,聊度宅在家里的时光,也亲自验证一下农谚“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的虚实。


hyg陌上花开


问:各位,俗话说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有什么科学根据?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是有些科学道理的。

在二十四节气里,每个节气的节点来时,天气总会有些变化,植物也有随之变化,比如霜降节或立冬节,在这一两天,天气总会变脸,冬至时总会有西北大风,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折腾天气了,立冬天气变脸就是折腾立冬天气,小雪天气变脸就是折腾小雪天气,有的时候折腾天气很明显,有的时候折腾天气不很明显,但是不管大小,常常是半个月折腾一回,这就叫"天气变幻周期″,大约半月就是一个天气变幻周期,智慧的中国古人就根据这个天气变幻周期总结出二十个节气。

植物也是在节气节点有所反映,比如在春分那半秒钟里,植物都要挺一下腰,这是春分地气通了;立秋的那半秒钟里,叶子们大都会翻一下,这就是一叶知秋。

天气的阴晴也是半月一个周期,只是有时阴晴变幻明显,有时不明显。

农历的八月十五到正月十五是正五个月,这五个月里,月圆月缺就是十次,就有十次天气周期的变幻。

如果八月十五这天是晴天,对应的正月十五的周期变幻就也是晴天。

如果八月十五这天是阴天,对应的正月十五的周期变幻就也是阴天。

但不管是阴天还是多云,不一定都下雨或下雪。

这就有了"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之说。古人用实践经验总结的天气谚语,是有一定道理的。


生产队长老杨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这是两个现象,八月十五云遮月是自然现象,正月十五雪打灯是自然加社会现象,这现象不是时时都有的,要在特殊时期,特殊环境才有,受自然气候条件影响,有其合理性与偶然性。也可说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


八月十五月团圆。十五月亮圆又大,亮又明,特别在秋高气爽时。我国人以八月十五为中秋佳节,月色最美丽,赋予有许多象征意义,是人月共圆之节,要这天公不作美,让乌云遮月,甚至下雨看不到圆月,都是大煞风景,天不随人愿的,都是令人惋惜伤心的。

正月十五月首圆,是春月,在我国是上元节,元宵节,灯节。每逢佳节倍思亲,我国人在新年月首圆之夜都很喜庆,习惯上会有赏灯活动,燃灯,观灯,赏灯,猜灯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话家常,谈情说爱,什么的没有?但初春时节,乍暖还寒,正月十五遇下雪打灯之事常有,老天不作美,不成人之美多多,不要奇怪,这倒是更考验人的时候。心胸开阔豁达的,云遮月,雪打灯,可为是另一番美景。要明白,白璧难得无瑕,有瑕反衬其美,事难得十全十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追求完美是好,但不完美,未必就是不好。



树德汉硕


问:俗话说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有什么科学根据

答: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是一句俗语。意思就是八月十五是月亮最圆的时候,又是中秋佳节,这一天晚上如果是阴天,月亮就会被云遮住,就是云遮月。

正月十五雪打灯,就是元宵节家家都挂灯笼,如果遇到下雪天,灯笼上就会挂着雪。这也是古老的传说。也是农民们总结的经验。是否准确多数情况下还是比较准确的,有没有什么科学根据,就是总结的经验,时间长了也就成了道理和根据了了。

就像古人所说的每月的初一如果下雨的话,下面这一个月就会沥沥拉拉的下雨。如果每月的十五下雨,下面这半个月就会沥沥拉拉的下个不停。这都是老农民总结的经验,就都成了都没有科学根据的理论了。


竹楼伊人


答/斯蒂芬林奇

这是一句农谚,反应了节日与天气之间的呼应关系。

这句话主要说明:如果天空被云幕遮蔽(阴天或下雨),看不到中秋圆月,来年正月十五这天就会阴天或下雪。

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天气存在着前后对应的韵律关系。

韵律是指某一种天气出现之后,对应未来若干天以后将出现与之对应的天气。这种韵律时间长短不一,比较公认的有30天、60天、90天、120天、150天180天和240天不等。

而“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按农历计算,正好是150天的韵律。历史资料验证,每当中秋节这天云幕遮蔽天空、阴天或下雨,来年正月十五这天将会出现阴天或下雪。

云遮月”和“雪打灯”,表面看是云和雪的呼应现象,实质上是两次冷空气活动的呼应关系, 也就是说, 中秋节前后如果有冷空气活动, 造成了“云遮月”的现象。

那么, 元宵节前后, 又会有冷空气入侵, 形成“雪打灯”的局面。

因此,“八月十五云遮月, 正月十五雪打灯”这条谚语, 正是入侵中国的冷空气存在5个月左右韵律活动的反映。

不少气象台站根据这条谚语, 研究了冷空气活动的5个月左右的韵律关系, 把它用于长期天气预报, 取得了良好结果;其它日子间的天气,也有这种韵律关系, 只是未被人们普遍注意罢了。


斯蒂芬林奇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的天气预报经验,意思是当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若是阴天和下雨,看不见月亮,来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就会是阴天或者下雪。这农谚反映了节日之间的呼应关系,虽然气候是变化莫测的,但是大气的韵律时间长短不一。某种天气过程在某个时刻表现的比较明显。气候学里把这种大气中存在的联系叫大气的韵律活动。所以这句俗语有一定的科学依据[赞]





W温桂林


我国的俗语文化,又称作老话或者谚语,多数都来自于民间,而且历史都比较悠久。俗语文化作为我国独有的艺术形式,普遍被大众所接受,主要是由于俗语十分容易理解,而且记忆起来也很方便。这些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俗语,都是古人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归纳,所以里面所蕴藏的大道理和人生智慧,是非常深刻的。



而在众多的俗语当中,有关月亮的俗语也不少,比如我们今天说的“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在民间广泛的流传,但是多数人只会跟着大众背诵,背后的道理却是鲜为人知。 中秋佳节是我国盛大的节日,这句俗语就是观看中秋节的天气,从而推断出百天之后的天气状况,听起来好像是天气预报,又十分的不可思议。因为在过去,科技水平发展的不如现在,农民需要耕作,更多的是依赖老天,如果天气持续干旱,就不会有丰收的喜悦。比如在崇祯年间,就连续干旱数年,导致百姓吃饭都成了大问题,最后各路农民军纷纷揭竿而起,无非是想讨一口饭吃,找寻一条活路。



这句俗语其实是在说,如果八月十五中秋夜的月亮如果被云彩遮住,那么正月十五就会降下大雪,打湿了房前挂的灯笼。事实上,中秋节和正月相差100多天,这期间的关联性真有那么大吗? 实际上古人很聪明,虽然他们没有精密的测量仪器,但是他们善于总结,把每一天的天气状况都写在了本子上,方便以后查看,尤其是农民更是如此。古人通过观察天气的变化,进行了奇妙的发现,每到中秋乌云遮挡了月亮,就在本子上记上这一天的天气状况,到了正月十五,多半会漫天飞雪,不能说绝对,却有很大的准确率。



用科学的观点去解释,也是说得通的 秋天的气候往往干燥,这个时候又是冬小麦的播种季节,如果中秋云彩遮挡了月亮,会预示未来一段时间下雨,这对小麦的成长是非常有好处的。而天气之间又存在着对应的韵律关系,韵律其实就是某种天气出现后,在以后的日子中会出现对应的天气状况。韵律有一定的偏差,但是大体上分为短期和长期。 短期韵律是30天和60天,长期韵律是90天、120天、150天 而八月十五和正月十五,相差都在150天上下,而“云遮月”和“雪打灯”是云和雨的两种形态,都是空气活动后所产生的不同自然现象。这种大自然的韵律,其实就是一种循环,就像冷空气的入侵和散去,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气象台根据这条民俗谚语,也经常用来做现在的天气预报,效果良好。看来古人说的这句俗语并非无稽之谈,而是一种宝贵的生活经验的总结,我们至今仍然在沿用。



由于环境每一年都发生一些变化,再加上环境污染,导致韵律出现的日子变得波动起伏,误差经常存在,但是都不会相差太久。 春夏秋冬四季流转,风雨雷电按时而行。伴随着韵律的出现,人们找到了大自然的“节奏感”,跟随这种“节奏感”,人们和着节拍,载歌载舞,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与大自然和谐共存,彼此依靠。希望我们能够重新记起这些古老的俗语文化,让这些闪烁智慧光辉的民间老话,永久的流传下去!


易学奇门


一般到中秋,八月十五正是人们烧香拜佛为子女抄办喜事的好节日,八月十五传统的说法也是月团圆,花好月圆。正月十五雪打灯,俗话说年小月半大,正月十五是家人团圆之日,这时候天晴还好热热闹闹灯火耀煌,假若遇到了到春寒哪就雪打灯。



彭汉荣915


俗话说“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是民间流传的一句农谚,也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生活经验。

谚语中“云遮月”和“雪打灯”表面看是云和雪的呼应现象,实质上是两次冷空气的呼应关系。也就是说八月十五中秋节如果有冷空气造成“云遮月”的现象,那么正月十五元宵节又有冷空气入侵,形成“雪打灯”的局面,这句谚语正好反应冷空气存在5个月左右的韵律活动。气象学家根据这句谚语研究出了大气韵律活动的关系,把他用于长期的天气预报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但是这种规律也不是在每个地方,每个年份都能对应的上,大家还要依据天气预报来了解当地的天气情况。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29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dd43fe978ab04c66b7587b4b63461d0f\

瑶辰8


八月十五云折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是一句农俗,意思不用解释都会明白。八月十五月亮最圆的时候,又是中秋节,如果这一天晚上如果是阴天,正月又是十五(元宵节家家都挂灯笼),就要下雪,灯笼上都挂雪。是古老的农民总结出来的经验。是否准备多数情况下还是比较准确的,有没有科学道理,经验丰富多了就成了道理。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512,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9765b1b210764db58f09b850e580710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