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老子《道德经》中的不争思想?

游通天下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

这几句意思是说,天道不争就能经常取胜,不说话却能很好回应,不召唤就自然而来。

  • 老子能提出“道”这一哲学唯心主义理念,建立在他认可的辩证法的基础上,或者先有辩证法后才有“道”,为什么这样说?

比如,在幸福的生活中,你会得到许多;在有意义的生活中,你会给予更多。

⒈ 这句话如何理解,幸福和有意义是可以平行而论的话题,得到和给予却是相反意思,两种结果带给你不同感受,可都是生活。这就是老子所说“不争”的一种提现方式。

换一种理解方法,比如有两个人都挺爱学习,其中一个人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学识非常渊博;另一个人只专研一门学术领域知识,而且精湛到极致。

老子会认为谁是真正的学者呢?后面这人。

⒉ 这又是“不争”的一种体现,你学识渊博但没有自己的知识,而另一个人是过程越沧桑,眼中越有光,成功在于精而非广。

前面两个例子是老子的“不争”思想,极其独特的地方,不是反之争强好胜、争名夺利此类意思,他所“不争”,我们就要反着想。

⒊ 千万别把“有因才有果”,理解成老子的“不争”思想,有不少人在这点上理解错他的思想了。

老子《道德经》中的不争思想,称为“朴素辩证法”。

他强调:

  1.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主张柔弱胜刚强,水滴能穿石;

  2. 天下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3. 人嘴巴里最硬的是牙,最软的是舌头,等人老了,掉牙齿却不会掉舌头。

  4. 大树与小草谁柔谁强?可大风一来,大树会连根拔起,可有人见过小草满天飞,所以柔可胜刚。

  • 同样道理,不争即是得到,而这个不争何尝又不是争呢?所以,不争即是争。

  • “不争”,老子的独家思想,经典的正反与反正论点。


果笑


【正确理解老子《道德经》中的不争思想】

老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德经》是老子思想的集大成,是修身处世的古老“东方圣经”,被尊为“万经之王”。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多次提到“不争”的思想,由此可见,“不争”思想在《道德经》中的重要性非同一般。例如:

1、“水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8章)水具有施利于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的美质......正因为他(水)于世无争,所以没有灾祸。

2、“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22章)正因为他们(圣人)与人无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同他们相争。

3、“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66章)因为他(江海)不跟人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与他相争。

4、“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是谓不争之德。”(68章)善于带兵的人不逞个人的勇武,善于作战的人不会怒形于色,善于克敌的人不和敌人发生正面冲突。......这就是与人不相争的德行。

5、“天之道,不争而善胜。”(73章)天的运行规律是:不争夺而善于获取。

6、“圣人之道,为而不争。”(81章)圣人的处世准则是只帮助别人而决不与人相争。

老子所说的“不争”是什么状态呢?首先,一定不可以将“不争”浅显的理解为不争气、退让、懦弱等,这都是极大的曲解老子的不争思想,难以见大道。老子的“不争”思想,源自于老子观察水的特性,悟出了“上善若水”的至理。水,至柔至轻,从不居高,谦虚的往低处流。人所厌恶的地方,它不嫌弃,一视同仁。且水之道,从来不去争夺,一切顺其自然。然而,水的力量却又何其巨大,断金碎石,无坚不摧。水之量,又是何其浩广,地球上七成以上都是水。老子从水的特性中看到,水无所争,却得到了所有。用之于人事,亦是如此。

实际上,天地万物,皆可为我所用,却永远非我所有。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无所谓争与不争,因为争来争去,争来的都是一场空。若是从“为我所用”的层面来看,当前是你所用的就是你所用,不用争夺;不是你所用,虽争亦无济于事,徒增烦恼罢了。就像地球上的一花一草,就是地球的,这不用争,谁也争不走。老子的“不争”思想,深层次而言,是心灵上的功夫。将心量不断扩大,像地球一样,甚至像星空一样,无边无际;这种状态下,世间万物,还有什么不能为我所用呢?

老子一向的主张是:谦下、退隐、守卫、柔弱。老子认为,聪明人能在最恰当的时候示弱隐强,做出退让,为而不争。才能保全自己,才能立足不败之地。是你的,不必争;不是你的,不用争。老子的不争思维告诉我们:你若花开,蝴蝶自来。

以上是我通读老子《道德经》全文对“无为”的理解,我是一个旅游文化与科技领域的创业家,热爱中国历史文化,欢迎和我交流探讨!


游通天下


什么挣不挣的,老子说的就都对呀,那要看是什么形式下,现在这个社会人们那么现实,哪有不争的道理,不挣都是说给老实人听,你看看那些有钱人,马云 ,马化腾,还有很多明星大腕儿。他们都活在现实当中,有不争的吗?别傻了。生活当中该争的还必须去争,不争你就会被时代潮流所淘汰,不争不抢,无权无势,无房无车,又有几个人看得起你呢。这是一个多现实的社会呀,想那么多干啥呀?该干什么干什么去吧。是你的该得的就必须去争。


雨化晨露


回答“不争”这个问题,不必以老子解老子。只有“不争”,才能产生真正的秩序;只有“不争”,才能使观察、思考与决定更具理性,如此,才能最大可能地保障“公平”与“合理”。比如云南大理扣留物资这类事。当然,生活和工作中,这类事情更多。我们应该擦亮双眼,到底谁在“争”?他们在“争”什么?,,,忽然想起电影《锦衣卫》中的一句台词:“我天鹰帮家训,有一天,我能找到值得用自己性命去抢的东西时,我们就由强盗变成盗亦有道了。”😀孔子说: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

争,或不争,沒有分别。只看初心。


稽元青青0


老子的对话者是君主,而非普通百姓,但普适于天下人,其“不争”是老子的天道自然法则。

老子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圣人法天之道,因而具谦下之德,并告诫君主: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不争”的主要表现是:不自见” , 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无为”,“无为”即尊道贵德,顺乎自然地作为,并非朱熹所言无所事事的不作为。道生万物,但又内附于万物,万事万物本身就有道的体现,自有其发展变化规律,人作为万物中的一份子,应该与万物一样顺其自然,不能强行为之,强为之,则违道背德,欲速不达。

老子认为,“上善若水”。水的具体表现是:居善地, 心善渊, 予善仁, 言善信, 政善治, 事善能, 动善时。水是“为而不争”的最好例子。它“善利万物”而不争。 利益万物是前提,不争是本性若此, 老子是以水喻道, 要君主效法水的品质, 不与民争,不与物害。

而且,水因为不争,所以无往不利,所以说“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的不争思想针对的是“圣人”,是让圣人君主们“无为不争”,不与天下争。他批评统治者说:大道甚夷, 而人好径。朝甚除, 田甚芜, 仓甚虚;服文采, 带利剑, 厌饮食, 财货有余, 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老子对天下百姓却又另一种情怀,他说:民之饥, 以其上食税之多, 是以饥; 民之难治, 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 以其上求生之厚; 是以轻死。又说:民不畏死, 奈何以死惧之?

所以,老子的“不争”思想,针对的是上层统治者,是要他们“惟道是从”,“得一(道)而天下正”不贪名争利。否则,“侯王无以为天下正,将恐蹶”。


问道黄老


老子《道德经》中的“不争”,换现今的说法,其实简单地讲,就是“难得糊涂”“韬光养晦”“以柔制刚”,而它更深层和长远的意义在于,一种更厚积薄发后的得到。

1 《道德经》的著作背景

据传,原效力于周室的老子,曾任周王朝的“守藏室之官”,差不多是现在的图书馆馆长。后来周王朝日渐衰败,老子就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把守函谷关的尹喜很敬佩老子,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游,就想方设法留住老子。便对老子说:“先生留下一部著作,我便放你出关。”

老子应允后在函谷关住了数天,把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交于尹喜。然后就骑着大青牛云游而去。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

在全篇的最后一句: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周王朝的衰败除了外患,对诸侯的牵制日渐无力,疆土渐失。很大一部分来自内忧,周王室的内乱一直不断,一来王子间争夺王位引发的斗争;二来各卿大夫争夺执政权。王子颓与周惠王之间的王位之争使得周王室大夫多被杀戮。王子带与周襄王王位之争,历时二十多年。

这种“争”导致的衰败,以及老子决心离开故土。这种触动下,“不争”和“不急着争”这种思想就深刻地提醒在了他的著作里。

他认为,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往好的一面,而不是去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和别人去争抢。

《道德经》里的“不争”,是老子云游前对君王的告诫,或者说一种期许。

2 道家的“不争”

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把“不争”作为人们顺乎天理而不强求的天道自然准则。在《老子·七十三章》:“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道家中的“不争”,还不仅仅是谦让,而且还是向善不作恶。道教认为,一个为善的道教徒,即使“不争”,也不会不胜利;即使“不言”,也会有响应的人。因为“不争”,才会让周围的人佩服你。“不争”本身是无声的语言,标志着一个道教徒的思想境界。

到了如今,就差不多我们说的“无心插柳柳成荫”吧,或者是吃亏是最大的得到。

3 不争哲学:不争,别人才没有办法同你争

最早,不争,老子是用来劝诫君王的。一个君王,要有气度,才能安国定邦。要有姿态,才甘心用“不争”的治国之道。

“不争 ”在 《老子》 中都是安民治国之道。

“不上贤, 使民不争”

意思是说, 不要把离道行权, 去质为文 的世俗贤人 ( 指那些只懂仁义礼乐, 对道 一窍不通, 违道 而行的人) 推到高位上去, 以免使那些世俗贤人争名逐位。

“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意思就是说,有这种不争 的品格和行为, 所以,天下人没有谁能与其争得高位。

《道德经》中所说的“不争”,是一种“善胜”的“争”,是“天下莫能与之争”的符合天道之“争”。

总而言之,老子的“不争”是不鲁莽地争,而是一种更聪明地争。


听听落雪天


老子倡导的"不争"理念,历来多有误解,几成定论,认为老子的思想主旨就是不争和避世,积端消极,不适于年轻人学习,于是彻彻底底错读了老子。

我们不妨仅用《道德经》的最后一章,即第八十一章,来看看老子的不争,究竟是怎样的不争。

第三十八章全文为: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这段文字的大概意思是这样:

可信的话不一定好听,好听的话却不一定可信;实干者不一定有辩才,有辩才者却不一定能干实事;专业人才不一定博学,博学者却不一定有专才。

圣人的志向不在于积累个人财富,但他愈是为人民为社会服务他愈富有,他愈是为人民为社会贡献他的财富愈多。

天之道(即宇宙运行法则),是利而不害。而人之道,则应强调人类在发展的同时不要与天道去抗争。

由是可知,老子所讲的不争,实实在在是在高声提醒人类:切忌与天道抗争!反观人类历史,人类与天道抗争的事例却比比皆是,不胜枚举。人类与天道抗争的结果,轻则招致灾祸,重则自取灭亡。所以老子实在是人类社会少有的先知,其思想积极客观,实用性和指导性极强,若天下遵循,太平和谐;国家遵循,強盛繁荣;公司遵循,可徜徉于兰海;家庭遵循,幸福和睦;个人遵循,心平身安。远的不说,大的不说,仅以个体之人聊举两例:曹德旺和任志強,就是老子所说的"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绝佳示例。所以老子强调的不争,是"为而不争",是要有作为但却不要去和规律和法则去抗争。我们后人切不可断章取义,只讲不争而不讲前题是要有作为。而且老子強调善者不辩,所以后人亦应遵循他的指示:少讲空话多干实事。并且,在干实事的过程中,不要怕被误解,不要怕被错解,甚至不要怕被冤曲,只要心存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正念,则"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语出第七十九章)的终极法则,定会护祐着那些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善人"。


刘怯之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怎么理解老子《道德经》中的不争思想?】

《道德经》中多次论述了“不争”的道理,比如“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月不敢为天下先”,“水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是谓不争之德”,“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等,其中阐述的都是不争思想。

在《道德经》中,所谓“不争”并不是简单的退让与懦弱,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依道而行,在我们了解《道德经》不争智慧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不争”背后的“无为之道”。

《道德经》的智慧核心是“无为”,“无为”就是不以自己的主观心思去妄为,一切顺应自然,这便是一种道的智慧。

人类只是一个小小的个体,但是人类却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妄想去主导万物,包括与人处事之中,凡事好出风头,更喜好凌驾于他人之上,这也是一种背道而驰,更会在无形之中给自己招致祸患。

“争”未必能给自己带来想要的结局,反而让人生更糟糕,不争顺应才是智慧。

《道德经》说“上善若水”,世间万物最接近与道的物体便是水,水居于万物之下,甚至处在污秽之处,孕育万物却没有与万物争夺,居万千河流之下,容纳万千河流而成自身之博大,这便是道的一种智慧精华。

而这其中蕴含的就是“不争”的智慧,当我们把无为的智慧引申到自己为人处事的态度之中时,自然也是“不争”的处世态度。

《道德经》有这样一句话:以其不为大者,故能成其大。

真正的圣人从不认为自己伟大,反而能成就自己的大,正如道道孕育万物之后,从不自以为是,反而能够主宰万物,无时无刻的不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所以能成就道的博大。

而人类的做法却与道截然不同,我们总把自己当做万物之长,以为自己拥有智慧和主观思想,就可以创造万物,甚至妄想主宰万物,但是这样自以为是的主观意识,只会让自己背道而行,让人生越来越糟糕,在我们肆意蹂躏万物,凌驾于万物之上的时候,也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比如说大量砍伐树木,毁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结果就有了大地干旱,河流干枯,狂风肆虐等自然灾害,这都是因为人的狂妄心理而导致的活法。

反观人生,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企图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去主导万物,一切顺应,一切不争,才是无为之道的智慧和内涵。

在人生中,不管是我们对于自然还是与人处事的态度,都要有一种敬畏心,有一种顺应之智,以不争的态度应对人生,这样自然也就免去了祸患。


国学书舍


老子哲学中的“不争”,指不要用自己的那点主观意识活性本领功能属性能力去和客观存在的自然运动规律运作功能本领能力比赛竞争。

……

人类的主观意识能动活性能力仅仅是客观存在运动规律演绎变化出来的一种“个性化生命活性功能属性”而已,根本不可能取代或者主宰客观存在运动规律本身。

……

世界上的一切既得利益都是由客观存在运动规律演绎变化出来的结果或者相对稳定属性状态,而不是由人类主观意识形态活性能力所能够生产制造出来的东西。

……

人类主观意识能动性的功能作用在于,能够让客观存在运动规律演绎变化产生结果属性或既得利益的“不确定随机性”,变得“可控按计划有序性”。比如给随机自由运动的水流设计管道和水闸来可控获取水资源,给自然界生长的植物设计制造农业操作程序来获取粮食等等等等。

……

发现没有,人类主观能动意识形态不能取代客观存在运动规律产生既得利益的功能,但是人类主观能动意识形态能够引导客观存在运动规律变化向人们所需求的既得利益方向发展运作。如果有谁自以为是试图用自己的主观意识形态能动性去和客观存在运动规律来比拼产生制造既得利益的功能本领,他当然必定失败,会死无葬身之地!

……

这就是老子哲学里“不争”的道理。如果有谁自以为自己的主观能动活性意识形态能够超越客观存在物质世界运动规律运作变化的功能本领,认为唯心自我就是主宰创造世界存在的本源,会连怎么死的都搞坨不清……所以老子嘲笑这种人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

真正的主观能动本领能力,是善于把握借用客观存在运动规律的功能本领能力,而不是寄希望于自己的那点主观能动本领活性能力。

……

孔子把它称之为: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不要以为这是个不可能存在的低级幼稚发宝气笑话,“美国优先”的特朗普同志就自以为是的试图取代全球经济贸易活动中客观存在市场经济规律运作机制的那只“无形的手”!


竹筒夫子的钢笔


老子所著《道德经》通篇境界就是不争思想。最后一句“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在老子的思想里不争才是至高境界。老子是中国古代所有哲学家中最高寿的,思想最透彻的,高深,孤绝。

道德经,句句是警句通篇为不争。不争是境界,不争是无敌!

不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老子一向主张:退、守、弱、柔。主张保全自己才可不败。在老子看来,不争乃是一种策略。不争无用之争,乃至以弱胜强。圣人之道,关乎为人处世之道,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孔子就此问过老子怎么才能做到不争呢?为什么呢?。老子说,“水利万物而不争”。孔子顿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将自己放低才能与世无争。

老子的不争是让人对万物心怀悲悯。不争是因为世间万物,息息相关构成一个和谐整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老子说,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主张处下,做人低调不张狂。老子指出,“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就是主张人该效法天之道,所以故,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的不争不是消极的退让,而是“夫唯不争,故无尤”,“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可见不争只是手段,只是策略,天下莫能与之争才是结果。也与无为的思想也是一致的,即无为而无不为。可见不争是宽厚仁慈的不争,是海纳百川包容的不争,是智慧的不争,是策略的不争,是战略的不争。是上善若水,宁静致远,厚德载物,一种最高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