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法则:居安思危,让你的职场永远精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9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进行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将一只青蛙扔进一个沸腾的大锅里,青蛙一接触到沸水,便立即触电般地跳到锅外,死里逃生。实验者又把这只青蛙丢进一个装满凉水的大锅,任其自由游动,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随着温度的慢慢升高,青蛙并没有跳出锅去,而是被活活煮死。

“蛙未死于沸水而灭顶于温水”的结局,很是耐人寻味。若是锅中之蛙能时刻保持警觉,在水温刚热之时迅速跃出,也为时不晚,就不至于落得被煮死的结局。这就让我们想起了孟子曾说过的一句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青蛙法则:居安思危,让你的职场永远精彩

青蛙

一个人如果丧失了忧患意识,那么,就会像被水煮的青蛙一样,在麻木中“死亡”。所以,在初涉职场到工作干练的渐变过程中,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感知,对新变化作出快速的反应,对新变化作出快速的反应。不要贪图享受,安于现状,否则当你意识到环境已经是自己不得不有所行动的时候,你也许会发现,自己早已错过了行动的最佳时机,等待你的只有失败。

漫漫职场路,我们都希望自己能一帆风顺,不希望遇到忧患与危机。但客观上讲,忧患与危机并不是什么可怕的魔鬼,当他们出现在我们面前时,往往能激发潜伏在我们生命深处的种种能力,并促使我们以非凡的意志做成平时不能做的大事。所以,与其在平庸中浑浑噩噩地生活,不如勇敢地承受外界的压力,过一种更有创造力的生活。

拿破仑在谈到他手下的一员大将马塞纳时曾说:“平时,他的真面目是不会显现出来的,可当他在战场上看到遍地的伤兵和尸体时,那种潜伏在他体内的‘狮性’就会在瞬间爆发,他打起仗来就会勇敢无比。”

再如拿破仑本人,如果年轻时没有经历过窘迫而绝望的生活,也就不可能造就他多谋刚毅的性格,他也就不会成为至今为人们所敬仰的英雄人物。贫穷低微的出身、艰难困顿的生活、失望悲惨的境遇,不仅造就了拿破仑,还造就了历史上的许多伟人。例如,林肯若出生在一个富人家,顺理成章地接受了大学教育,他也许永远不会成为美国总统,也永远不会成为历史上的伟人。正是有了那种与困境做斗争的经历,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完全爆发,从而发现自己的真正力量。而那些生活在安逸舒适中的人,他们往往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也不需要个人奋斗就能达到目的,所以,潜伏在他们身上的能量就会被“遗忘”“湮没”。

有许多成功人士都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自己所经历的苦难和困境。如果没有苦难和困境的激励,也许他们只能挖掘出自己20%的才能,正因为有了这种强烈的刺激,他们另外80%的才能才得以发挥。

所以,身处今天快节奏、不断变化的社会,我们要懂得居安思危。要知道,危机并不代表灭亡,而恰恰可能是一种契机。我们经由这些危机,往往会发现自己真正的价值所在,激发出深藏于心的巨大力量,从而使人生更加精彩。

在自危意识中前进

我们都知道,未来是不可预测的,人也不可能天天走好运。正因为这样,我们更要有危机意识,要为此做好准备,以应付突如其来的变化。有了这种意识,或许不能让问题消弭,却可把损害降低,为自己打开生路。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危机意识,迟早会出问题;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危机意识,迟早会垮掉;一个人如果没有危机意识,也肯定无法取得新的进步。

那么,我们具体该如何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提升自己的危机意识呢?下面,来看看闻名于世的波音公司的一个有趣做法。

波音公司以制造飞机闻名于世。为了提升员工的忧患意识,一次,公司别出心裁地摄制了一部模拟倒闭的电视片让员工观看。

在一个天空灰暗的日子,公司高高挂着“厂房出售”的招牌,扩音器传来“今天是波音公司时代的终结,波音公司关闭了最后一个车间”的通知,全体员工一个个都是垂头丧气地离开工厂……

这部电视片使员工收到了巨大震撼,强烈的危机感使员工们意识到只有全身心投入生产和革新中,公司才能生存,否则,今天的模拟倒闭将成为明天无法避免的事实。

看完模拟电视片后,员工们都以主人翁的姿态,努力工作,不断创新,使波音公司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发展后劲。

事实上,波音公司的这种做法不仅对企业有深刻启示,对于行走职场的我们来说,同样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在工作中,我们也应该像波音公司的员工那样,时刻提醒自己只有全身心投入生产和革新中,公司才能生存,我们才有机会发展,否则,终将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青蛙法则:居安思危,让你的职场永远精彩

波音飞机

当今社会的快节奏和激烈的竞争,令很多人在35岁时遇到这样一个困惑:为什么多年来我一事无成?接下来的岁月我应该做些什么?在机会面前,许多人不敢贸然决定。因为他们从心理上理解了人生的有限,而自己也开始重新衡量事业和家庭生活的价值,于是产生了职业生涯危机。这就是著名的“35岁危机论”。

罗伯特今年35岁,自言感觉过去对工作、对自己的认识似乎有错误,而自己长期养成的行为习惯好像变成了事业的绊脚石。想改变自己,又不忍否定过去;想改变生活方式,又担心选择的并不是最适合自己的。两年前,他终于决心放弃了某公司副经理的职位,参加MBA考试并重回校园深造。

现在,完成学业的罗伯特在找工作时却犯了难。罗伯特已投出上百份简历,但有回音者寥寥无几。罗伯特说,自己并不要求高起点的薪金,而只要求一个管理类的工作职位。然而他发现,“社会上已经人满为患”。

罗伯特曾读过一篇题目为《35岁,你还会换工作吗》的文章,文中专家说:“社会对35岁以上的求职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必须通过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竞争力。”对此罗伯特很纳闷:我正是为了完善自己才去学习的,为什么反而让社会把自己挤了出去呢?

其实,像罗伯特这种工作以后又重返课堂充电,充电后再找工作重新迎接社会的挑战,已不仅仅是35岁的人才会面临的境况。有人甚至感叹:“不充电是等死,怎么充了电变成找死啦?”

最关键的一点是,我们要明白,人生的经历是积累的,不要以为学习充电后就无须面临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以前的经历是你的宝贵财富,但这并不能让你在职场上永操胜券。千万不要有一劳永逸的期待,要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告诉自己“一定要快跑,不够优秀在什么时候都会被淘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