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對儒家思想採取全然否定的態度?當下儒家思想是否還有提倡的必要性?

華歌歌


孔子說“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我就從孔子自己已經發現自己的問題說起。老子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說事物的發展從一開始而後發展成上萬個事物。那麼春秋筆法這個一會是什麼一個結果呢?

春秋筆法就是為尊者諱,再寫東西的時候尊者的姓名要隱諱或者錯誤不明說。比如說孔子射箭圍觀者眾,這是說孔子箭法好呢?還是不好呢?你猜?儒家弟子培養的習慣當然是說箭法好,因為圍觀的人多呀!再比如《岳陽樓記》中政通人和主角滕子京,一個貪官把灰色收入花沒了,儒生修史,隱諱了一下叫死後無餘錢。再修史根據這一句就成了清官。

上面的兩個例子我們看到了什麼?儒生不直接說假話只說叫你不明白的實事,經過下一代儒生的理解,基本上就是胡說八道黑白顛倒了。而這些東西是孔子以仁孝的名義從小教育培養的。

這個問題會導致什麼呢?就是說它會如何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呢?誰是尊者,第一個是帝王將相,為他們隱諱,必然成為溜鬚拍馬的文化《官場現形記》就是對這一文化的最好揭露。第二,人對自己是最真的,這種隱諱文化必然導致文過飾非,孔子祖先紂王滅亡無道就是言過飾非。秦國統一六國二世而亡,儒生說暴法,而史記還有人說是文過飾非,你猜誰說的是真像?第三諸事不決,隱諱寫文章必然導致隱諱的說話。同事之間如此叫相互恭維,對官呢?叫馬屁逢迎。在這種氛圍之下為政如何決策?范仲淹當年在延安對付党項人就是自己在吵是攻是守的時候,党項人傾其所有從五萬徵集十萬兵馬,你還沒吵玩他開始進攻了。乾隆說明朝失敗,用的詞就是諸事不決。貽誤戰機,事情的拖延把小事拖大,大事拖爆,爆到無法隱瞞而有無能為力的時候,殺個把人背黑鍋嗎?只要儒家教育存在還會再來一遍。第四,自私自利。隱諱的說話是沒有公心和社會公信力的。專門挑尊者喜歡的話說,隱諱尊者的失誤,尊者愛死你了還能認為你是最忠心的哪一個,就像秦檜哪樣忠貞。不管百姓怎麼罵,秦檜的孝悌忠順之道不還是得勢?第五,官場文化,主要是會做人。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怎麼說,說什麼。不學儒是很難理解的。很會混。導致什麼呢?人心隔肚皮,人與人之間沒有了真成和真情。

辯證這個詞是好詞,懂得人卻不多。垃圾你如何辯證為黃金呢?它是含量為0.00000001%的金子。辯證在與準確的描述一個事物的正反兩面而不是非要把垃圾說成是金子。你可以說垃圾是農家寶,卻不能因它是農家寶就當寶貝放在屋裡。我們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的教訓要比成功更值得珍惜。靠說謊,你是頂不起一片天的。


山堅海闊


自古以來,關於儒家思想的優劣之爭從來沒有停止過。有人把儒家思想比作太陽,也有人把儒家思想罵得分文不值。今天,不想高深地去議仁,義,禮,智,信,也不想去詮釋治國平天下的中心思想,僅實說一下儒家思想的存在性。

其實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部分的儒家思想,今天都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和言行舉止,沒有一個人成功地離開了他。那些連《論語》都沒熟讀的人,破口大罵孔孟之道,這是對自已,對家庭,對子女不負責任的態度。那些讀了幾本書,長篇累版大罵儒家的人,除了觀點和獲稿費外,別無他圖,轉身還是用儒家之道,教其子,安其家,副作用是哄騙無知之人。說至此,並非我非揚儒而貶他,只是要人讀懂了再說話,或遵守老祖宗一代又一代的傳達。祖宗不傻,他一代又一代地把儒家思想簡約,取其優而傳授於後代。

時代走到今天,我們不可全盤否定傳統文化,應留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去接受和傳承儒家思想的正能量。因為我們的生活指南,我們值得驕傲的五千年文化,都離不開儒家思想的精彩。

拙見,有失偏頗,見諒!


用戶江湖夜雨


謝謝題主的好問題,這些問題值得認真思考與作答。

首先回答第一個問題:為什麼有人對儒家思想採取全然否定的態度?自從孔子創立儒學,迄今已經兩千五百多年了。在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代,儒學一直得不到當權者的採納和推廣,以致孔子周遊列國徒勞無功,孟子游說孟齊空耗心神。但是到了漢武帝時代,儒學開始被統治者定為官學,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清末。滿清中後期,國家積貧積弱,空有偌大之國土與人民,卻常被列強欺凌。歐洲自十八世紀中期實行工業革命以來,生產力突飛猛進,國家與之相比,強弱立判。西學東漸,睜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們開始從思想根源上反思儒學對國家社會的功用,於是慢慢醞釀成了“打倒孔家店”的新文化運動。任何思潮方面的運動,本質上都是極端的,喜則所有都好,恨則一切皆非。全盤否定,重新開始,不破不立,實不為奇。新中國以馬列主義為官定的意識形態,儒學思想不受尊崇,加之國家近代史的例證作用,現在還有很多人對儒學全盤否定,並不奇怪。

其次回答第二個問題:當下儒學思想是否還有提倡的必要性?其實這個問題比較大,要回答好並不容易,姑且嘗試一下。

首先,什麼是儒學思想?儒學思想上的核心是什麼?儒,最初是一種職業,我們可以概略地理解為禮儀顧問。我們知道儒學的創立者孔子生活於春秋末期,當時周天子還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實行周制。我們知道周朝禮制森嚴,禮是一種社會秩序,類似於今天的什麼行政級別享受多少平米的住房,衣食住行社會活動等等各方面的規定非常繁瑣詳細,如果不遵守就是越禮。禮以規定秩序,樂以安定民心。孔子因為當時禮崩樂壞,預感天下必將大亂,所以一心想要回歸周公時代的禮制,“克已復禮”就是孔子儒學的思想核心。克己,約束自己,自我提升;復禮,迴歸禮制。

到了孟子時代,孟子有深度的民本思想,主張統治者要以民為本,要行仁政,“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所以,“仁義”二字,可以說是孟子的思想核心。孔孟二人,同為儒學大宗師,但在個人風格以及思想核心方面,都有較大的差異。(當然孔子也提倡仁義,《論語》中多次提到孔子論述仁和義的概念,但在”仁義禮智信“儒家五常中,孔子更注重禮,孟子更注重仁)。

到了有明一代,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王陽明先生糅合佛道兩家學說,又對儒學思想進行了全新的闡述和發揮,提出”知行合一“的理念。通過以上粗略的梳理,可以發現儒學思想本身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總是會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而略有不同。

其次,不管儒學思想的重點產生什麼變化,不同時代的儒學思想中,有一個點是極其閃光的,那就是力行。儒學區別於佛道兩家學說的一個根本特徵,就是儒學是非常積極入世的。孔子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周遊列國;孟子積極奔走,遊說諸侯;王陽明統帥軍馬,力挽狂瀾。”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行動排在第一位,學文排最後,這就是儒學思想中不因時光而暗淡的閃光點。

最後,儒學已經是歷史過去式,但是儒家思想已經成為一種沉澱,沉積在國人思想的深處。不管是仁義禮智信,還是力行思想,都是被今天的社會主流價值觀所推崇的。

所以,全面復興儒學思想,我們既沒能力,也沒必要。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羞惡之心義之端,辭讓之心禮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王陽明先生教導我們:仁義禮智原本就是我們內心固有的品質,只是常常被慾望和負面情緒遮蔽了,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要去時常擦拭心上的灰塵,擦心明鏡,綻放自身道心的萬丈光芒。雖然形式上的復興儒學思想沒必要,但是作為自己的日常修身,還是很有必要的。


2020定個小目標


否定儒家思想,是因為儒家學說本質是禮教。封建社會,倫理道德成立統治階級統治社會的重要工具,包括:德規範、行為規範、禮俗、禮儀、禮節、制度等,這些禮教制度對思想與行為的束縛極深。《孔子家語》中說:“敦禮教,遠罪疾,則民壽矣。理雖如此,卻忽視了人性的訴求。尤其對於當代社會思想來說,這是無法被接受的。“五四”運動喊出打倒孔家店就是因為對人性的過度制約。

但事物總有兩面性,我們還要看到它的另一面。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積澱豐富,雄渾磅礴,紹續不絕。自三皇五帝始,孔孟興儒,老莊弘道,佛法東來,三教並行。墨翟兼愛,鬼谷縱橫,程朱尊禮,陸王唯心 ,其思想光輝燭照古今。是中華民族的智慧源泉與精神動力。是支撐國家政治、社會秩序的根本保障。是經濟發展與文明進步的重要推力。

自漢武帝時,董仲舒提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至今,儒學一直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主流,這其中是有文化支撐的, 絕非一人之喜惡。

從歷史和發展角度看,否定儒學是錯誤的,而提倡則是必然的。需要強調的是,文化同樣需要與時俱進。在摒棄錯誤認識、理解和應用儒學理論的同時,還要進行附和現代社會發展的文化創新。


簡學話題


儒家思想是我華夏民族傳承至今的文明結晶,就是之所以能傳流下來的主要理由。

儒家思想所傳的主題是如價做社會的賢者,是如何克已奉公,如何和諧社會,是理性為主的正能量。

當今有些人,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生活條件提高了,但道德思想水平不但沒跟上來,反而有下行的傾向,只想跟著(本性)感覺走,併力圖擺脫理性的束縛。其自私性更加劇,手段更多樣,形式更隱敝。

試想,這樣的人對上面如此約儒家思想能倡導嗎?只能反對與抵毀。

這些人反對儒家思想的主要理由是,儒家思想都是為封建制度服務的,是保守的,束縛了國人的思想與創造力,是亡國的思想。

事實果真如此嗎?!

這只是一分為二的之一,是片面的分析。

我承認,儒家思想即有精華,也有糟粕。孔子白看不起勞動人民與維護統治者的利益是公認的,這種心態是不可取的。但他的思維高度與智慧也同時體現在他的思想裡,好些方面的道理放在當今還是很可取的。我們有什麼理由不能拋棄其中的糟粕而只取其中的精華呢?!

智慧是我們生存必須的利器,就像刀子,握在誰手裡就會為誰服務,我們有什麼理由放棄這把刀子而不是握緊呢?

就像當前的核武器,我感覺如果氣(內)功不失傳,中醫理論與中醫事業也不致於落到現在這種稱為玄學遭人圍攻的尷尬的地步。有人把它用來攻擊別人,有人用來防止這種攻擊。我們是後者。

當年我們的老祖宗不就是靠這儒家理論起家併成為世界的強國嗎?至於明清二朝,特別是清朝,不正是對華夏文化的理解不深而落伍嗎?甚至連韓國與日本,也不能完全排除因有基因的遺傳與受華夏文明薰陶而擠身強國之列。


戲說無字真經


有人對儒家思想採取全盤否定的態度是有歷史,政治,經濟,全球化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如果採取全盤否定的態度是不對的。當下儒家思想尤其是新儒學的發展是非常有提倡並宏揚的必要性,下面逐一闡述。

先說,為什麼有人對儒家思想採取全盤否定的態度。中國文化歷史,到唐、宋以後,主要是以儒、釋、道三家籠罩著中國文化思想,一直到民國初期,國力衰弱,內憂外患,各種救國救民思想激盪,始暴發了“五四運動”,想要“打倒孔家店”,在中國文化的主流上,產生了不同程度影響,一直到文革時期“批林批孔”,影響了好幾十年。任何事物都是有好有壞的,社會到了近代,儒家思想中也確實有一些腐朽過時的文化,再加上封建統治者歪曲儒家思想的本義奴化人民,以利於統治,說的一套做的一套,失去了民心,這就導致了有人對儒家思想採取全盤否定的態度。

再說,為什麼當下儒家思想是非常有提倡並宏揚的必要性。中華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也是唯一沒有中斷過的古文明,儒家治世利民和大同世界等諸多思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儒家象糧食店,是中華人民的精神食糧,是中國非常重要的傳統文化,仔細研讀《四書五經》中不乏有優秀傳統文化,而且尤其是《周易》、《黃帝內經》、《道德經》是中華民族的根魂所在,《易經》更被稱為“群經之首”,其中若沒有孔子《十翼》的闡述,恐怕到了現代無多少人能看懂。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魂,沒有文化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而且,現在國家也在提倡宏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儒家思想中“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仁、義、禮、智、信”及“中庸之道”等好多治世利民的思想都能很好的應對當下經濟社會產生的憂慮、虛華、浮躁、空虛、拜金、腐敗以及生態危機等諸多問題。

當然,儒家思想畢競是封建文化,其中也有不少腐朽過時的思想,在提倡民主,自由的現代經濟社會是不適合的,比如其“三綱五常”中有的思想就已過時,在提倡並宏揚的過程中要理性的加以揚棄!


摩提微音


2小時前

仁義禮智信是儒家思想的精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仁人志士的理想信念。

毛主席說,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新時代的號角下,炎黃子孫承上啟下,開拓創新,繼往開來走在新世紀的最前沿,科技興國,人才強國,舉世矚目繁榮富強。


張華東999


  • 拿現在話說儒家思想就是統一戰線,有了統一戰線,國家制定的方針政策才能得以順利執行,深入人心。它是調和劑,能各方面的認識統一起來達到共時。

丁迎勝


有什麼社會,就有什麼文化,文化是思想主導的。凡事有得必有失,所謂精華,實際上是得的一面,所謂糟粕,其實是失的一面,精華與糩粕是一體兩個面,留其精華,去其糟粕,實際上是一個美好願望之下的白日夢,為什麼這樣說呢?道理很簡單,無論什麼社會都不會喜歡糟粕的,如果能去掉糟粕,早就去掉了,糟粕之所以存在,是因為精華帶來的,明白這個道理後,自然就會清楚別人為什麼會反對儒家了,這是因為,別人不會只想好的一面,同時也想到壞的另一面,兩個面結合起來就是儒家,去除儒家說得很美好的,但在實際中不可能實現的部份,儒家剩下的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等級制度,正因為看到這點,所以就有人反對儒家,另一部分人被不可能實現的美麗詞語所吸引,就會說儒家好,支持者和反對者,其實是看到儒家不同的兩部分而已。


龍一歐


肯定有提倡的必要,儒家思想到現在經過幾千年,其中有個別時代打倒或批評,但由於是正道,不管朝堂或民間傳承其精髓,忠,孝,仁

,義,禮,智,信等等,是齊家,

治國,平天下之良策。雖然對反叛

,匪徒,不孝孑孫不利,但對人與人的交往,國與國的信任是有大益的。人如果失去忠誠,孝道,仁義

,禮貌,智慧,信用是什麼樣?一個國家失去忠臣,信用,良策是什麼樣?只要有儒家這樣有哲理的思想,國家才能與國交往,才能領導人民民主,自由,公平,穩定的生活在和諧社會。家有孝孑,人人講禮信,個個互尊互愛,和諧過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