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群居动物也需要时间独处,怎么分配一生中独处和群居的时间?

卖火柴的小月月


人生路上我们群居也好独处也好,都是生活中的一种存在生活方式。受外界因素对自身的牵引作用,以及为了生活中想要达到什么样的人生目的,我们在相同的人生中选择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是问题的中心点始终未变,即为了本身更好的生活下去。

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扮演不同的生活角色。根据所处之地的不同,我们的角色也在相应的发生着改变。

比如,在工作场合我们是一名生产者、建设者、劳动者,在家里我们是子女、兄弟、姊妹、夫妻、丈夫或者妻子、又或者是父亲或母亲等等不同角色。因此,不论是独居或者是群居,我们自身肩上的责任和任务始终是没有变化的。

如果说有所改变,无非是相对于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形式上的变化。假如把地球比做一个房间,那么所有的人都是群居动物。而自己周边没有别人或者只有与自己无关系的陌生人,则也可以看做是独处独居。

因此,群居和独居说到最后是我们内心的一种感受,一种内心相对于外部环境的特殊状态。与外在客观条件没有直接的绝对联系。

再比如,我们去了一个没有任何人认识自己的陌生环境,内在的心里感受上我们自然就会生出孤独的感觉,而与身边有没有其他人无关。我们享受的只是我们自身内心里的“特殊感受”。

“群居”意味着我们有忙不完的与自身有关的事物。忙碌不仅带来身体上的疲劳,也带来了更多内心上的负面感受。而这种身心上的负面因素带来的对个人的负面影响,有时会促使人选择逃离这种生活状态,去选择一种内心感受上相对会带来安逸的生活环境。因此,独处成了我们暂时离开目前的生活状态,放松自己身心的一种生活形式。

但不论是“群居”还是“独居”,我们本身在人生中的责任和任务是逃避不了的,该由自己完成的任务还需我们兢兢业业的去做好完成。因此,在“群居”和“独居”之间如何分配和选择,也必须有我们目前所面对的“任务”来决定。在人生处于必须由自己去亲自完成的阶段,我们是不可能选择逃避而去“独居”。而若人生尚有空余时段,“独居”也是人生的一种选择。


名字已在线


这个问题我最有发言权,我今年五十了,感觉年轻的时候,天天和朋友在一起玩,晚上几点了还不回家,那时候感觉天天开心,身体也不感觉累,从四十以后感觉就不好和朋友们去玩了,感觉在家喝喝茶,看看书,感觉很愉快,所以我感觉群居时间和独处时间的分水岭从四十岁到五十岁。这也是我自己的见解。





搞测量工作的我


我也喜欢群居,每当夜晚静下来的时候,就会胡思乱想。想象我的命怎么这么苦;我的命运要何去何从;有时候想着想着,眼泪就不住的往外流。一到晚上就开始抑郁了。我只要第二天起床,心情自然就好了,因为白天比较忙,没时间去想那些糟心的事。估计每个人都会有烦恼吧!


玫栗子


群居与独处,只看心境。有的人喜欢繁华闹市,群居适宜,有的人喜欢平淡清静,适合独处。

记得有一次去湖北,很多的家庭居住在山上,当时看到一座大山,只有一户人家,我忍不住好奇,去看了一下,这一户人家是一家三代,里边的设施齐全,什么都不缺。如果想下山,必须要徒步,全是山间小路连自行车也骑不了,这会人家就喜欢独处。

繁华的闹市一直在我们左右,对于这些已经屡见不鲜,也许有人会发现,时常有朋友发牢骚说,夜间吵闹声影响了家人孩子的睡眠质量,住够了。

所以群居也好,独处也好,只要过的好,开开心心就好。


诚佑爸爸育儿分享


单身汉工作失业后一直都是自己一个人在出租屋里早睡早起,因为工作在外打工与父母分开住,父母在家务农。工作失业后我大部分日子都是很孤独,一个人去买米买菜回来做饮食,最近每天都是自己在出租屋玩手机,没人和我聊天,回家过年时候可以选择一起。


欢大吉致


我们独处和群居的时间分配,确实需要去把握好尺度。

群居时间,通常都是在公共场合发生,比如:大到在校时的课堂时间、工作时的班时间、小到孩子的家长会、朋友聚会、社交活动、培训班等,这些都是属于群居时间。这些时间为我们带来学历的提高,能力的增值、经济上升、人脉关系的稳定扩展,让我们在社会中与别人保持协调、稳定地生活。

独处时间,是创造生活小确幸的时光,像调味剂,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多滋多味;比如适当的晨跑,让身体充满活力;周末去看场电影、在家刷剧、去图书馆看书、带孩子去公园玩、整理家务,都可以放松我们的身心,有利于迎来下周紧凑的工作安排;

群居和独处,并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选择,人生的不同阶段,两者的分配时间也不一样;

小学到高中时间,除了上课,就是作业,很难有可以自我分配的时间,假期也是排得满满当当的作业计划;

大学时间,除了学好专业课,已经有了更多自由分配的时间,这时候是选择网上联机打游戏、谈恋爱、相处好的几位同学去哪里瞎逛等等似类这种群居活动,还是选择独处去图书馆,选择专业领域书籍学习,或者选择持续增长自己能力的书籍进行学习,对于今后就业是否顺利有着很大的决定作用。另外选择健身,还是选择在宿舍里睡懒觉,也会决定你的身材、精气神是否一样;

工作单身期间,独处时间是否用得好,是一把双刃剑,决定你稳步职位提升还是原地踏步,太多不必要的聚会,个人认为尽量减少不相关的社交活动。单身职业期间,是能力提升的黄金时间,时间就是你的资本,把时间放在哪里,就在哪里出成绩。毕竟工资是工作给你的,不是社交聚会给你的。等到成家之后,在3-5年内,很难再有独处时间,家务、孩子的抚养,几乎把工作以外的时间都占满;

终上所述:想要分配好独处和群居的时间,一定要做规划,做目标拆解,你处在什么阶段,1-2年的目标是什么?该做什么事情,时间安排多少才能让你达成目标,这些都是因人而异,每个人处在的阶段不同,目标不同,用心做好安排,剔除不必要的社交活动,减少刷朋友圈的时间、减少刷剧的时间,把时间挤出来放到目标实现的节奏中,走好自己的路,毕竟,除了你的能力提升,带来价值提升,没有别人帮得了你,每个人,都是靠自己把路走出来。


沐风眼神


人和蚂蚁都是群居动物,首先,你要弄清楚两个概念:所谓群,就是不是指单个的个体,而是三个以上的个体,三个以上的个体居住生活在一起,就可以称之为群居。群居,即成群聚居,与独居相对应。 所谓独处,是指长期的,独身一人居留的单身贵族。就象现在很多白领就是不结婚,但可以有他性侣伴一个人生活,现在很多公寓都根据这一情况退出了“单身公寓”。

人从出生到大学毕业,这25年时间都属于群居,工作后一般就三两年,多至五年就要结婚生子,又回到群居生活的状态直至到老。

一个人按照80岁寿命来计算的话,大致是这样分配一生中独处和群居时间的。0—25岁属于群居,25—30岁属于独处,30—80岁又属于群居(个别不想结婚,一辈子想单身贵族不在此列)。

以上回答,仅供参考,有不同意见敬请大家互相交流。





阿华传正能量


我们国人正在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以人为本,体现了“天地人”合一的思想,不可否认,期间也充斥着物欲的喧嚣,但这些毕竟是次要的,我们应积极面对,努力改进,逃避退缩,幻想有一方世外桃园,做一个遁世的隐士,那恐怕是空想了。

独处,抑或慎独,只能是相对的。如果能够于一陬而取得片刻的宁静与安闲,展露一下自己的本真,彻底放松,实现自我,难能可贵!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种卧云弄月,绝俗超尘的生活雅趣,是人所向往的,但滚滚红尘之中,要做到不随波逐流,除却污垢,清新脱俗,再高贵不过了。这需要一场长期的修行。





时万光


你提出的人是群居和独处的这个问题不是很清晰。人类是群居动物,但是人是有思想,有独特思考判断力的高级动物,基本上都是以一个家庭为组成单位的个体。

从社会的组织结构看,我们活在世上,不可能无时无刻群居在一起或者与世隔绝一个人孤独终老。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团队的协作力量和相互合作。

群居与独处只是一种相对的概念,也不可能去规划,完全划分得很清楚。人生无常,你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你计划好的生活也有变故的时候。比如,你在一个单位,偶尔一件事情与领导和同事关系紧张,就想休息独处一段时间,你冷静下来后,还得去工作,因为要生存,不可能都去做隐士修行。去工作就要与其他人接触,去沟通交流。独处也不可能一个人呆在家里,什么事也不做。

当今是现代信息化的时代,尽管你已经退休,或者一个人做自媒体,你也总要每天看新闻,看一些喜欢的东西,尽管你没有接触人,但在微信朋友圈等互联网社交平台上还是在间接地接触社会。

群居和独处不是狭义中的概念,人也不可能完全脱离社会,间接的网络社交,其实也是群居交流的一种方式。独处也不可能是不接触任何人的修身养性。看淡群居和独处,顺其自然,不要刻意去追求一些无聊的事情,坦然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人生才会变得自信和乐观!





文鸞竹


群居和独处是相对的。

现实社会中,没有桃源那种避世的所在。况且桃源也是群居,只不过远离了世俗。

相对的独处有多种。如睡觉可以说是独处,一个人去一个房间或一个人安静下来,也可以说是独处。甚至,在闹市中漫步,只要心炅放松了,同样是独处。

有人说:独处就是寻求心炅的安静!此话很有道理。心炅不静,大脑中出现的是吵闹的群居场面,独处相当于群居;反之,在嘈杂的场面,像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静下心来,群居也会类似于独处了。此所谓闹中求静。

独处的时间很难由主观愿望支配,但可以适当争取。如学习阶段,少参加社会活动,减少不必要的应酬;工作阶段,尽量找有相对安静的环境的单位和住房,利于独处;适当延长结婚年龄;结婚后,多赚点钱给双方父母,他们条件好了,自然不会占用你太多的时间去做繁琐的小事了。至于退休后,尽量单独居住,以免和子女们年龄代沟产生的互相迁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