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鳥籠文化博物館 傳承千年技藝

現如今,很多地方都有瓷器、木雕、織繡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而在郫都區三道堰鎮的指路村,有一座全國獨有的古城鳥籠文化博物館,這裡收藏展示著百餘年間百餘隻鳥籠,鳥籠手藝人匠心打造的民間“玩物”在此登上了藝術殿堂,讓人感到稀奇又有魅力。

古城鳥籠文化博物館 傳承千年技藝

古城鳥籠文化博物館 傳承千年技藝

古城鳥籠文化博物館 傳承千年技藝

“夜半起篾聲,晨明坐鳥肆;七里觀作籠,八里聽鵑鳴。”自宋代以來,古城鳥籠精湛的技藝自成一派,也是川派鳥籠的經典代表。2015年,古城竹鳥籠製作技藝被列入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古城鳥籠文化博物館 傳承千年技藝

精緻的畫眉籠、小巧的八方雜鳥籠、大氣的斑竹四喜籠……步入古城鳥籠文化博物館,古香竹色間,大小各異的鳥籠一一陳設。博物館以“蜀源川西林盤·文博竹裡精品”為布展理念,以竹元素為裝飾主材,分“鳥籠新生”“鳥籠文化傳承”“鳥籠匠人”等欄目,運用文字介紹、圖片展示和多媒體互動體驗方式,全方位立體化演繹古城竹鳥籠上千年的傳承史及古城鳥籠之鄉的文化內涵,揭示以古城竹鳥籠為核心的川派鳥籠在鳥籠界的核心地位。

古城鳥籠文化博物館 傳承千年技藝

古城鳥籠文化博物館 傳承千年技藝

伴隨著傳統文化熱潮,一張張製作精良、選材考究的鳥籠往往成交價值不菲,收藏價值大大提升。博物館展廳內,價值12萬元的百靈籠是“鎮館之寶”,由省級非遺傳承人、古城竹編鳥籠帶頭人王修其與省級非遺傳承人、聚源竹雕帶頭人高尚遠在十餘年前合作完成。“鳥籠採用百年老竹編制。”省級非遺傳承人王明文是做鳥籠的一把好手,師從其父王修其。他說,竹子的壽命,學界有60年定律一說,因此百年老竹很難找。“當時我父親是在用竹條編制的農家屋內尋得這個百年老竹。”材料的特殊,加之目前兩位非遺傳承人均已過世,此鳥籠也成了絕品。

古城鳥籠文化博物館 傳承千年技藝

鳥籠上的雕刻藝術是使鳥籠散發魅力的因素之一,多雕刻龍鳳呈祥、翠竹松柏等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圖騰,特別是籠架、籠門以及蓋板兒,是鳥籠雕刻大展拳腳的地方。鳥籠蓋板多為金屬質地雕刻,籠體部分多為竹製雕刻,因為面積小,鳥籠雕刻完全不輸主流雕刻技藝,某種程度來說是更勝一籌,需要更嫻熟的技巧和更大的精力投入,一張出色鳥籠需要數年時間製作這一點完全不是誇張。

古城鳥籠文化博物館 傳承千年技藝

一般看鳥籠都是成品展示,而在古城鳥籠文化博物館還能看到鳥籠的現場製作。在這裡,不僅能集中展示匠人精神與技藝傳承,還搭建起了鳥籠匠人、鳥籠市場和鳥籠玩家的橋樑,能讓更多人關注古城鳥籠文化、學習鳥籠製作,從而實現壯大鳥籠產業的目的。

記者 孫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