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会友真的存在吗?你有书友吗?

踏雪寻梅wsy


看到这个问题,毫不犹豫的就点开回答,书友会是当下爱学习的一个小圈子,可以相互敦促相互学习,相互赋能。

当下碎片化的知识相当的复杂,我们看到的所谓的“知识”说不定是被“嚼烂”多少次的内容,而原版还在那里。

所以我的感觉是获取更有深度和广度的知识,有2个路径,第一个路径:找到那个最经典的书籍,购买纸质书,反复看,至少10遍,直到真正悟透。第二个路径:找到你所在的行业里国内最顶级的人,想方设法联系到对方,直到能面基受教,这是最快的路径,而第二个路径一般人很少去执行,所以大多数的人会选择第一个路径。

刚好前几天刚刚参加了朋友的一个读书群,群的宗旨是一年阅读12本书,不限书名,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自己定的书,吸引了各行业的书友,大家纷纷选择各自领域里面的书籍,承诺至少一个月一本书,阅读完并写读后感或者书评。

你看,虽然一个人看一本书,但几十个的人书评一个月内同时相互思维交换,思想交流,可以获取行业的认知,相当于赚了几十倍的时间。

你有没有一本书买了几个月甚至1年没有拆封?

于是想到了一个小故事,这里分享给有缘分的你.....

心理学家费约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要求三群学生举起重物,看谁坚持时间长。他对第一群让你什么都没有说。对第二群人说的是,想看看你们谁最有耐力。对第三群人,他则说,你们举起的这些东西关系重大,因为上面的导线连着电网。如果你们一放下手,这个城市就断电。为了朋友和家人们,你们一定要多举一会儿。

结果,第一群人平均举了十分钟;第二群人竭尽全力,平均坚持了十五分分钟;第三群人

却平均坚持了二十分钟。

能看出什么规律吗?

一个人的潜能是可以被激发出来的,也就是说一个人想自律却很难坚持自律的原因是天生的人性。而天天阅读,月月阅读是反人性,反人性的行动,是需要有人给你指令,或者是有人组织才更加容易产生行动。

我想着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大大小小的读书群、书友会等等之类的小圈子能够生存的原因之一。


海玲社群运营导师


这个就真的存在,也就发生在我身边。湖南澧县有一位文学作者叫许申高,他的爱人就是青海西宁乐都县人氏,90年代。他的爱人是通过,故事会上的一篇文章慕名而来。结婚后俩人为了生活,也走南闯北。11年回到家中重操旧业。他有很多著名作品,其中就有一篇文章“别饿坏了那匹马”被选入教课文小学六年级。




湘澧星星课堂


以书会友真的存在吗?你有书友吗?

这个提问很有意思,作为1980年代的文学爱好者,个人觉得“以书会友”的太多了,怎么能没有书友呢?

我先来分享下我个人的以书会友

第一次以书会友的友,是我们村里小学贾老师。贾老师高中毕业高考落榜,到我们村里当了个民办老师。上个世纪80年代是文学爱好者遍地跑的时代,我第一次阅读《青年作家》杂志就是节约贾老师的。

第二年,我跟贾老师商量,他订了一份《小说月报》,我订了一份《青年作家》,我们互换杂志阅读,这就等于我们每人订了两份杂志。那个时候,我和贾老师把订阅来的文学杂志没看完,就引来村里其它年轻人借阅。

我跟贾老师互相借书阅读,还讨论一些文学写作的问题,书成了我跟贾老师几十年的友谊连接纽带。

第二次以书会友,是我战友周腾飞。因为同在一个部队服役,周腾飞是老兵老同志,并且发表过诗歌的诗人,我们互相换书阅读,交流鞋子经验。包括报纸上谁看了一篇好文章,都会把报纸保留着,给对方阅读。

我退伍的时候,周腾飞打开他的书柜,除了《鲁迅全集》不让我选,其它的书随便我选。当然,我知道对我亦师亦友的老战友爱书如命,我选了几本,也不敢放肆地贪得无厌。老战友那本《宋词选》,一直伴随我到现在。

在部队还有个重要的以书会友的是杨焕礼,我们也经常交换书阅读,讨论文学讨论时政等等,我退伍时候,他送我一本《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我阅读了两三遍。这部书是全美作家协会主席创作的,这部书读后受益匪浅。

我有三个书友

阅读半生,还有很多书友。但最重要的就是如上:贾老师、周腾飞、杨焕礼三位。

贾老师后来调到初中任老师,现在我们遇见了还会聊聊当年以书会友的事情。

周腾飞后来提干成为军官,官至某军校研究生队政委,先转业到地方机关工作。周腾飞创作了很多诗歌和散文报告文学,获奖无数,包括人民日报征文奖,路遥文学奖,其中散文《放弃射门》获得《足球报》最佳作品奖,这篇文章2003年被人民教育出版社选入小学第十册《语文》第26课。

杨焕礼也很牛,他退伍回到湖南老家后,以笔试全县第一名被招录乡镇公务员,现为他们县某局局长。杨焕礼工作之余,挖掘整理苗家文化,成为了当地有名的民俗专家了,发表了很多文章。

现在阅读书少了,但手机阅读可比当年阅读以书会友更有趣也更方便

我觉得现在很多人不知道与时俱进看问题。

个人觉得,目前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阅读,虽然不是以书会友了,但是科学技术,让我们这些喜欢读书的人真正实现了以文会友。

也因此,个人觉得当下这是个非常好的阅读时代,这个阅读时代,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以文会友没有国界,没有地域时空阻隔了。

例如,以前在新浪论坛做版主的时候,我发起了网络矛盾文学奖征文评选活动,一下吸引了全国各地,还有国外的文学爱好者真有千万人。那次网络矛盾文学奖评选活动,总阅读超过了3个亿,也因此结识了几十位以文会友的网友,这要在以前以书会友的时代,是不可能的。

例如,我2019年开始玩头条号自媒体,我又邀请了老战友老大哥周腾飞来一起玩头条号,他是足球迷,我建议他选择了体育领域创作者。他很快就过了原创成为优质,写的文章也经常获得头条号青云计划奖。他的头条号是@黑旋风周腾飞。

杨焕礼也被我忽悠来头条号创作,他选择了文化领域,主攻悟空问答,也成为了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获得了青云计划奖。他的头条号@关山听风

我们三个当年以书会友的老战友,现在身处三个省,可是我们每天互相阅读文章,留言点赞,还有社交软件上视频交流。谁发现了好文章,点下手机转载推荐给对方,或者给对方贴个链接。

总结:从以书会友到今天的以网会友,其实,科学技术让我们实现了真正的以文会友,这个以文会友,没有地域时空限制。

因此,个人认为,现在互联网阅读书写中,以网会友的网友比以前的书友更多。阅读载体变了,不变的是阅读。您说呢?


小丫读评


难忘的书友世界——武汉崇文图书城!

真的存在,我就有几个不错的书友,而且还是无话不谈的好书友!

大学刚毕业那会儿,我在武汉雄楚大道上的一家公司里面上班!开始的那段时间里,我除了上班就是回到自己一个人的小宿舍里,日子过得非常单调无聊!

有一个周末,实在受不了出租屋里的黑暗狭小,就一个人出门瞎转。转着转着,就转到了一个我一生都无法忘记的地方——武汉崇文图书城!

我是比较喜欢一个固定位置的人!第一次去书城的时候,我找了半天找到了一个比较惬意的角落。于是,后面每次去,我都选择坐在那儿!

时间久了,我发现在我位置的对面,也老是坐着同一个人!有一天,我跟他打了招呼,就这样,我们算是认识了。

接下来的日子,经常在书城里碰见。见的次数多了,就开始聊了起来。一聊才发现,我们都喜欢中国古典名著和武侠小说。有了共同的话题,语言也就多了。

没事的时候,我们经常约着一起去看书,看书出来,又约着一块去吃饭喝酒,吃饭喝酒的时候共同讨论着我们喜爱的文学作品和作品中的人物。

这样,我们成了好朋友!后来,在书城里面,我们又遇见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可能都是大学刚毕业又身处外地的原因吧,我们很快玩到了一起!其实,我们几个人的性格并不一致,有外向的、有内向的,但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读书。

那段时间,我们大家经常约着一起去读同一本书,然后在喝酒的时候相互交流读书心得!也曾努力向其余的人介绍自己精读的那一本书!

现在,我们已离开武汉多年!但我们还是经常通过QQ、微信在一起读书!

就在前天,在我们坚持居家不外出、齐心协力共同抗击疫情的时候,我们几人还通过视频相约读书!为祖国祈福!中国加油!武汉加油!


竹林中看天下


书是人类的好朋友。在我伤心的时候,它会用神奇的文字来安慰我;在我失败的时候,它会鼓励我,让我变得坚强;在我获得好成绩时,它会用谚语提醒我。

书不仅丰富了我的生活,还让我交了无数的知心朋友,让我变得快乐。

初冬的午后,阳光,懒懒地舒展着腰肢,照在人身上暖洋洋的。上个星期五的下午,我们金都天长小学三、四年级举行了第一届书友会。同学们都拿着自己喜欢的书去交朋友。“哇!这本书是我梦寐以求的!我可以和你换吗?”一位三年级的小女孩说。“没问题。”我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们现在是朋友了。”小女孩兴奋地说。“没错,以后我们可以交流一下读书心得,以书会友嘛!”我心里一阵喜悦。换好了书,我静静地坐在草地上品味起来,这本书叫《舒克贝塔航空公司》,是我家里那本的上集,我很期待,也很想知道舒克和贝塔的身世,我不禁翻开书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完全投入到书的世界里去了。“叮铃铃!”下课铃响了,同学们都回了教室,就我一人傻傻地坐在草地上。“骆彦廷,回教室了!”姚琪昊提醒了我。我终于从书的幻境里回到了现实世界。

书就是个百宝箱,你想去哪,它就会带你去哪。如果你有不懂的数学问题就去请教书,它会带你去华罗庚的故乡,解开你的“未解之谜”;如果你想知道破案的秘诀,那么它就会带你去拜访福尔摩斯,和他一起解开一个个疑难的案件。

以书会友,不仅和书里的主人公交了朋友,还交了无数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嘿嘿!真不错。




小赖的一天


以书会友还是存在的。

那一年秋天,刚上大二的我。那一天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就突然想到图书馆去看书,其实当时也不知道想看什么书,反正进去就是东边浏览一下右边浏览一下,然后杂志也稍微看了看,在放书本回书架的时候不小心碰到了隔壁的她,然后不小心把他的书本弄掉了,也就是因为这是不小心跟她结识了,渐渐的从书友到如今多年以来的好朋友。也许缘分就是这么奇怪,也许就是因为那一本苏格拉底的书。如今的她成了当地稍有名气的作家,偶尔之间的沟通就仿佛回到了大学,那美好的时光当中。如今各自为了生活在奔波,但是有这么一份情感在的时候,还是会给生活增添一道彩虹!


来去厦漳泉看房007


人处于社会之中,必然遇到各色人等。在相处相交之中,必然产生共识,形成各种关系。其中朋友关系是联系人们交流的主要感情关系之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趣味相投者可为友,因此有棋友,牌友,酒友,戏友等等,其中当然也有书友。以书会友这在我们这一代人中碰到过不少。我与几位保持了几十年交往的老朋友的密切关系就是建立在对书的浓厚兴趣上的,而且是在书店经常买书的过程中,在不断交流对书的内容的探讨过程中,在评解一部书的价值过程中,加深彼此之间真诚相交,有时也会为一部书的各自认识不同,而闹个面红耳赤,但并不影响友好相交。因为书友之情是纯正的,这里面不存在利益关系,更谈不上有什么私怨忌恨之类的东西。无论在茶间一席谈,或私室一聚会,交流之热议,无非是文史地理,史籍经典,中外名作。各抒已见,各抒情怀而已。各各不同见解之争,最后还是求同存异罢了,不存芥蒂之心。

岁月的流逝,老去了的年岁,各位书友之谊日益增进,有时常为一部珍品书而赞叹不已,互赠互勉之书常见。大家也深深感到,以“书“搭成的友谊之桥是牢固的。尽管在商品经济大潮中,有些原来爱书如命的人,暂时放掉了书本。但年轻时养成的习惯,终将难改,到老时又回到书友群中来了,原因还在于,想找到书趣,还得回到老同学,老朋友中间啦!

不过,当下青年人对读书兴趣不浓,恐怕热衷于玩电脑手机吧,但也有年青的朋友喜爱书籍的,但人数不多,也难于遇到以书会友的场面吧!





浙江湖州罗林


以书会友是真的存在吗?你有书友吗?

以书会友古已有之,此命题不容质疑。仅举一例,建安“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书友,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故而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与“三曹”一起,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军。可见文章的力量可聚文人墨客成就大业。

以书会友更是现代人在文化领域的一种凝聚的力量,如读书会,遇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可以互相切磋辩论,也可以在观点的互相碰撞间游走。还想过用自己的肢体和语言将喜欢的书籍,喜欢的人物,喜欢的片段,尽情地演绎出来。

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意思是:好的书籍能够带领我们走向成功。 “以书会友,幸福易书”,是让我们用自己看过的书来换别人的书,这样我们就能够读到更多有意义的书了。

我的中学时代书籍偏少,我多数时候是“以书会友,幸福易书”我换到了我喜欢的好书,也锻炼了我与人交际的能力。那时在书店我认识一位忘年交,她是书店的店员,由于我几乎天天去书店,用母亲给我零钱去买书,她总给我留了一些我喜欢的书,我叫她姜阿姨,我每次去书店她都像长辈,像朋友给我书看,我没钱买,她就说你就在这看吧。巧的是后来我成家了,姜阿姨和我成了邻居,我们的交往多起来。总是以书为媒,我家的书也渐渐多起来。以后,我用我的书也结交更多的读书人。我的生活也因为读书而发生了太多的变化。我通过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当我想回馈给身边人的时候,书的力量去帮助和影响更多的人。通过书相遇的人,就是灵魂相遇相知相伴,这该是很幸福的事!





自由自在的老苏


以书会友这个一定是存在的,不过我本人没有书友。我觉得作为书友一定要有几点爱好是相同的,才能称之为书友。

第一,就是都有读书的兴趣爱好。所谓志同道合。

第二,就是要找到书里面相同的领域,这样才有共同话题。

第三,要时刻分享书里的名言名句,以及观后感,并加以讨论。

第四,及时的向对方推荐你认为很好的书籍。

第五,多交一些爱看书的人,以便日后更好的学习交流。

我觉得以书会友,就要做到上述几点。本人虽然没有书友,但我会坚持看书的,希望有朝一日能够结交很多爱读书的朋友。





致青春pangxie


以书会友还真存在,因为《简爱》我们成了好朋友,这个朋友已交往三十多年了,我们都早已成家生子,可每当遇到一本好书都会彼此推荐,以前是电话联系,对于这本书中的人物或感悟能说上很长时间,现在方便多了,我们用微信截图把书中精彩的部分发给对方,探讨书中人物的悲欢离合。一有时间我们就相约在图书馆,喜欢那里的宁静氛围,看起书来总是忘记时间,毎每图书馆打洋,我们余犹未尽地相识一笑,丢下一切世俗去打牙祭。在这繁杂的尘世间,为有这样的书友,这样的知己,这样快乐的时光感到庆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