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载: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真的是九个脑袋吗?

用户7518564910296朱


不请自来,见谅。

作为上古三大奇书之一的《山海经》,主要记载了上古的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内容,也涉及了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信息。但其真实性一直备受争议,就连司马迁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在《山海经·海外北经》载: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

大意是说:相繇,又称相柳,是共工的臣子。相传,相柳九个脑袋,蛇的身子,食人无数且所到之处尽成泽国。相柳巨大的能同时在九座山头吃东西,它能呕吐出又苦又辣的恶臭沼泽,发出的臭味能毒杀附近的飞禽走兽。身上流出的血液,落地则五谷不生,土地被污染后连庄稼都无法生长。

然而这世上真有九首蛇身的凶恶怪物吗?众所周知,《山海经》是述图之作,也就是说先有图,后有书,文字只是对一幅图画中内容的解释。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流观山海图”、学者郭璞的“图亦作牛形”和“在畏兽画中”的记载和论述,说明最晚在东晋时代,“山海图”还曾流传于世。

回到相繇的问题上,“九首”的意思很可能不是真的长了9个头,而是”看起来很多头”的意思。

清代汪中《述学释三九》中说“:凡一二 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 之以九,以见其极多。此言语之虚数也。实数可稽也,虚数不可执也。”《周易》也有云“九乃阳之极,物之广,数之多”,表明古汉语中额‘九’数,很可能不是‘九’数”,而是“极其多”的意思。佛经每举五百之数,泛言其多,也出于同理。

这种实数虚化的方式在《山海经》中很常见。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山海经》中有那么多看起来荒诞不经的怪物。他们很可能只是《山海经》的作者错误读图,然后以讹传讹,附会上去的结果。

真相很可能是这样的:在大禹生活的年代,共工的领地内有许多大蛇肆虐,这些蛇占据了许多山头,还把这些地方的地面弄得坑坑洼洼的。禹后来杀了这些蛇,蛇血掉在地上,加剧了土地的盐碱化,不能种植五谷。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不是定论,大家可以继续探讨。


岐黄问答


实际上,在中国古代故事里,存在两个共工。一个是怒触不周山的共工,是神话人物;一个是共工氏部落,现实存在。

《山海经》里所提到的,那一位拿脑袋撞山的好汉,是根据现实改编而来的。

历史上的共工氏部落,擅长水利。当时天下洪水,颛顼的部落无处存身,于是干掉了共工部落,抢了他们的领土。历史上的事情,就只是这样而已。

“怒触不周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编的。这里的共工,成了一个代表。

代表什么?共工两个字加上三点水的话,就变成了——洪江。<strong>

所以《淮南子·本经训》里才说,【禹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苟子·成相》里也说,【禹有功,辟下鸿,辟除民害逐共工。】

也因此,很多人才搞不清,为什么在颛顼时代撞死一个共工,大禹时代又出来新的共工。实际上,共工在后来已经衍变成了洪水的代名词。

《山海经·大荒北经》里说的,【共工臣名相由(相繇)……禹掩洪水,杀相由。】大禹干掉的,也不是真实存在的人物,也是与共工一样的——表记。洪水的表记。

这也就是考古学对神话中撞山好汉共工的真实面目考证后的结论。

共工代表洪水,相由(相繇)也一样。只不过,相由代表的洪水要小得多。

九首,这是人类对洪水的拟人化印象。洪水来时,各处泛滥,根本不清楚哪个才是其主流,哪个是支流。这种拟形并不奇怪,不仅中国古代有,外国也有,几乎全部用多头怪物来作为洪水的拟形。很多人可能知道日本神话里的“八岐大蛇”,就是著名的洪水拟形化后的怪物了。

所以,后来出现的共工,以及相由,实际上都是自然灾害人格化后的形象。这也同时解释了,为什么大禹的父亲鲧窃息壤治水失败,大禹通过疏导的方式治水成功。洪水嘛,堵是堵不尽的。

至于蛇身,就更容易理解了。水流嘛,自然是长长的。

所以,所谓“大禹杀相由”实际上就是大禹治水的过程和结果。相由,就是水灾人格化后的产物,九头蛇神,是古先民用将水的特征赋予了这个神话人物而已。


纯钧LHGR


共工应该是一个能力超群的族群领导人,他可能像蛇一样灵活,尤其像蛇一样可以水陆两栖(所以,能领导手下人对付水患)。这个人比一般人聪明很多很多,脑袋好使。于是,崇拜他的人就不断神化他。这个神化过程是漫长的,由于没有文字,人们口口相授,添油加醋,于是就有了这个美丽的传说了。


潇湘子41563803


作为上古三大奇书之一的《山海经》,主要记载了上古的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内容,也涉及了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信息。但其真实性一直备受争议,就连司马迁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在《山海经·海外北经》载: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

大意是说:相繇,又称相柳,是共工的臣子。相传,相柳九个脑袋,蛇的身子,食人无数且所到之处尽成泽国。相柳巨大的能同时在九座山头吃东西,它能呕吐出又苦又辣的恶臭沼泽,发出的臭味能毒杀附近的飞禽走兽。身上流出的血液,落地则五谷不生,土地被污染后连庄稼都无法生长。

然而这世上真有九首蛇身的凶恶怪物吗?众所周知,《山海经》是述图之作,也就是说先有图,后有书,文字只是对一幅图画中内容的解释。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流观山海图”、学者郭璞的“图亦作牛形”和“在畏兽画中”的记载和论述,说明最晚在东晋时代,“山海图”还曾流传于世。

回到相繇的问题上,“九首”的意思很可能不是真的长了9个头,而是”看起来很多头”的意思。

清代汪中《述学释三九》中说“:凡一二 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 之以九,以见其极多。此言语之虚数也。实数可稽也,虚数不可执也。”《周易》也有云“九乃阳之极,物之广,数之多”,表明古汉语中额‘九’数,很可能不是‘九’数”,而是“极其多”的意思。佛经每举五百之数,泛言其多,也出于同理。

这种实数虚化的方式在《山海经》中很常见。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山海经》中有那么多看起来荒诞不经的怪物。他们很可能只是《山海经》的作者错误读图,然后以讹传讹,附会上去的结果。

真相很可能是这样的:在大禹生活的年代,共工的领地内有许多大蛇肆虐,这些蛇占据了许多山头,还把这些地方的地面弄得坑坑洼洼的。禹后来杀了这些蛇,蛇血掉在地上,加剧了土地的盐碱化,不能种植五谷。


玄冰95


相柳,又称相繇,是水神共工最厉害的战将,上古凶神。根据《山海经·大荒北经》的记载,相柳蛇身九头,食人无数,所到之处,尽成泽国。它喜欢吃土,一次就能吃下九座小山;它喷出来的水比洪水还历害,又苦又辣,吃了就会送命,因此,这种水泽连禽兽也不能生活。禹见相柳如此猖獗,就运用神力杀了相柳,为民除害。相柳身上流出的血,一沾土地就五谷不生,把大片地方污染了。禹尝试用泥土陉塞,但三陉三陷,禹只好把这片土地劈为池子,各方天神在池畔筑起一座高台,镇压妖魔。现在,相柳是游戏中的一种魔兽。


凤凰王兮


神话传说伏羲时期有一个共公氏书的部落,共工氏在天上有一个对应的神,他就是水神共公。它人面蛇身,长着红色的头发性情残暴。他有两个手下,一个是长着九个脑袋的相柳,人面蛇身,全身青色,性情暴虐贪婪,以杀戮为乐。一个是长相凶神恶煞一般的浮游物也是一个作恶多端的家伙。

所以九头蛇身的不是共公而是共公的手下!


未央末裔


三和九这两个数字,常用来表示多,不一定是准确数字,可去读清人汪中的《释三九》。

共工丶相柳(繇),都是神话中人物,无法证实他究竟有几颗头,更无法理解它为什么会长那么多头,而我们人类只长一颗,所以总怕掉脑袋。


用户3253102189658


能写山海经,算数也肯定差不了。应该没数错。


用户360241878546183


世界几个头的物种时不时出现,我们应该接受。


李震宇77574876


古传遥远今人不怎见也难接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