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的中专相当于现在什么学历?比现在一本厉害吗?

子不约929


一、先说结论:不能说三十年前的中专可以相当于现在的什么本科大专什么的,中专就是中专文化专业程度。

二、再说原因:1、如果你非得说以前的中专相当于现在的大学,那几乎等于说我们国家和社会教育没有进步,等于原地踏步,否定时代发展,这不符合常识的,一个社会在一个长期的角度来说通常都是螺旋式发展和进步的。

2、以前是计划经济时代,三十年前也是计划经济的末期,国家经济和教育都落后,所以一小部分人被选拔读了中专并且包分配,应该说以前的他们是幸运的,当然在当时如果同期横向比较的话他们可以说是佼佼者,但是纵向与三十年后的来比较的话已经无可比拟性,中专在当今已经没落了,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了,为什么要进行市场经济,因为计划经济制度落后了,也不能选拔出更好的人才。

3、提问者心里诉求分析:提问者心里估计想多得到社会认同或中专同等层次的人群的赞同,客观上来说只能通过继续教育提升自己学历层次,才能得到社会广泛认同,哪怕目前很多在职的重要岗位,或者部门高级领导以前是中专出身,但是他们有目前的成就也一定是建立在一直在提升自己的文化和专业层次的,不然也不可能凭资格长期坐稳一个重要位置,所以我们得客观分析这个问题和现象,不能让鱼龙混杂,以偏概全。


China80hou


这个问题我这个年令最有发言权!我是1978年考入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的,同年间,和我一起的高中同学(基本是73年一一74年农村高中毕业)90%都是报考中专,说实话,如果本人不是做民办教师(初中)也不会报大学,农村人考个中专都上天了,所以说高中上三年中专的情况那个年代比比皆是,是的,所学的知识方向不同而已,但出来工作后,加之80年代初,真是很吃香,工作也象现在一本985,211一样好分配!在时代的比较中,那时的中专相当于现在的985,211。本科相当于现在的硕博,硕土,相当于现在的博士后!


永不放弃40839


30年前的中专应该和现在的二本差不多。30年前的高考,是分为大学试卷和中专试卷两种,大学卷当然比中专卷难些。但不管是考上大学或考上中专,毕业后身份都自动变成国家干部。当时我国的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很大,对农村孩子来说,考上和考不上是天壤之别。所以很多考生为了保证能被录取,明明自己的成绩可以读大学的,也不敢报大学,报个中专稳妥点。


康德尔38604619


这个我很有发言权。本人1985级北京一重点高校(现为985,双一流)大本。如果让我评价当时的中专生,我只能说,他们水平一般,见识短浅。

当时中专,从初中考。先别自夸中专生优秀。老师会提醒你,上高中,可考大学,上更好的学校;同时告诉你中专毕业后,分配基层一线的多等,供你选择。所以,一般学习成绩中,下的人会选择报考。

重点大本当时的确不好考。我当时本省排名前500之内,县级市排名前五名。所以选择余地很大。当年本科为4%录取,注意,有预考,预考后一大半人就光荣地回家劳动了。当时在人们心内,考上重点大本就象直接当官了一样,地方上的人对你肃然起敬。

重点大本,本科,大专,中专,这是当时的一个基本排序。所以,同学聚会,中专学生只是说经常在车间实习,我们一般说麻省理工的Dr.来学校讲学,外籍教师给我们讲课等等。

当然,当时人才极缺,中专生充实在一线。他们即使再不行,也会学几招,水平也有很高的。现在不也是吗?很多人就无法与马云比。


beijingwanger


30年前的中专相当于现在什么学历,比现在一本厉害吗?这个问题还是比较难回答的,毕竟30年前与如今的教育背景、教育水平都有很大的差距,而且二者之间进行比较的范围、层次、角度等不同,所比较出的结果也会出现角度的差异。

那么,30年前的中专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呢?如果从知识水平来讲的话,30年前的中专生肯定与如今的初中生相对都有一定的困难,毕竟那个年代的教育水平与现在相比基本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而且30年前的知识角度、师资力量、生源质量等,与现在相比都差着一大截儿,无法与当今社会的受教育主体相比较。

但是如果将30年的中专毕业生待遇,与现在的大学生相比的话,显然还是有很高的地位,也是有很大发言权的。

30年前的中专生拥有比较高的社会地位,只要考上中专生,基本就算是端上“国家的铁饭碗”了。30年前的中专生毕业后,国家就会给予分配工作,师范中专生就会被分配到中小校中当老师,当然多数都会被分配到乡镇、农村小学中,但是他们都是可以获得正式编制的,而且还能获得城市户口,在那个年代城市户口还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身份的象征,在这样的诱惑力下,甚至有人并不愿意考高中,因为读高中的性价比并不高。

按照30年前的中专生毕业后的待遇来看,中专生要超过现在的普通本科毕业生,甚至与国家985、211工程大学的毕业生有一拼,即使当今国家985、211工程大学的毕业生,也需要参加体制内公职考试,才嫩更有机会进入编制内,可见现在的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之大,但是当年的中专生却不用为就业发愁,只要考上,基本上就能拥有较好的发展。

其实,有人也曾经说当年中专生的“魅力”完全超过了高中生,这句话虽然有点过,但在很多地区也属于现实。当年如果选择了高中,可能就有机会上大学,但是高中的录取率太低,而且考上高中还要面临着录取率更低的高考,当年的高中生,也就是只有两三成的人有机会考上,如果放到基层的高中学校中,甚至还达不到两三成的录取率,也就是说在“高风险的高中”映衬下,中专生的好就业,改变命运的机会,似乎就超过了考高中。

按照教育发展的背景来讲,笔者认为将30年前的中专生,与当下的具体学历相比,可能并没有太明确的答案,毕竟年代不同,所衡量的标准也不同,也就无法以更加合适的标准来平衡。因此,在中专生和如今的学历水平相对比,很难得出较为统一的答案,我们只能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


东爱雨小公


我是1980届高中考上中专的。当年只有一次统考考试,过大学分数线的,可以报大学。不够的,报中专。再少的,报技工。我们年级共6个高中班,大约300名学生。预考获得考试资格的大约15个人。哪年大学录取分数线300分,数学,物理,化学,语文,政治各科满分100分,加外语40分,合计满分540分。因此300分录取线应该要每科大概要合格。

我们年级硬碰硬考上大学的只有一个,上了新疆医学院。还有2个因为民族学生考汉语言,几乎加了一倍的分数,上了西北民族学院。

我报名的是兰州铁路技术学校,一方面是铁路单位的学校,一方面是内地的学校。因此分数较高。我们这个录取班的48名同学,分数过大学录取线大有人在。过300分的大概有一半的人。有的竟然过了10分。我是304分。当年没有大专一说。

兰州铁路技术学校的前身是下马的新疆铁道学院。这个是到了学校时听教学的老师说的。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兰州铁道学院的几乎一样,就是要求没有那么高,偏重于实际。

毕业后全班都回到乌鲁木齐铁路局。当初的以为能不回新疆的梦破灭了。如果报名时知道要回新疆,估计大部分就报新疆的大学了。

到了各个站段,我们的领导,同事对我们的评价是比较高的,马上都能顶上去成为技术标兵等。

至于当年的中专相当于今天的什么,說等于大学本科有些争论。說就是大学专科,一点不吹。

如果从录取比例来比较,估计说是一本,也不为过。因为15/300=0.05,即5%的录取率。

不知道大家认可吗?


藏像


话说我就是30年前的中专学历啊,和现在相比,按照现有的高校招生人数来看,相当于现在一本,包括清华北大那些顶级名校。

我是1985年考上师范的,当年师范在全县招生45人,其他中专招生9人,一共55人。这55人基本上就是从第一名到55名选拨出来的。极少有“漏网”的,当时我的母校很厉害,师范生45人占到了15人,我当时是考到了全县21名,全县前五名有好几个就是我的同学,我们都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师范。当时全校优等生里面只有一个黄姓的同学上了高中,后来考上了大学,因为不是一个班,后来没有怎么联系,什么大学也没有印象。他是我们当年小升初的时候的第一名,我是第二名。他们家可能看得比我们远,选择了高中,而我们奔着吃皇粮、改户口而去的,就选择了师范。

当时的非农户口是很让人羡慕的,可以买到平价的粮、平价的油,平价的肉,平价的煤。当时,平价白面一毛多钱,而农民自己买议价的白面也得三四毛吧,这个记不清了,反正差价是很大的。拥有非农户口的人,也比我们农业户口的人显得很牛气。当时,高校的录取率非常低。全县只有一所重点高中,招两个班,100人。高考之前,还要预选。预选成功,才有机会参加高考,最后也上不了几个。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早一点把饭碗占上,就是大家当年的心理。

我还想说的是,我们的那些同学是真的很聪明的,就拿我和那位黄姓同学来说,我们是小升初时候的第一二名,但是在初中的三年当中,我们虽然也很努力,但是始终没有回到入学时候的那个巅峰状态。也就是说,第一二名,我们从此没有拿过。到了师范,很多同学更是表现出了极好的天赋,有的同学干什么都能干得很好。

三年后,我们都分配到了广大农村的中小学中,逐渐成为中小学教育的中流砥柱,为教育事业的发展立下了很大的功劳。但是,自身的发展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除了极少部分改行从政后成了县处级领导,比如我们现在的县长书记等都是当年的师范生,也有的靠文学创作等异军突起的,比如前些天来我们这儿做讲座的河北省作协副主席胡学文从一名初中老师化茧成蝶为当代著名作家的。

但是,这只是个别的。

现在,高校招生人数多了,我们县每年上一本的人数在100多人,其中不乏有650多分以上的,这个分数是能够上到全国前几名的大学的。按照这个来说,我的那些同学当中,就有很多属于大材小用了。

但是,现在的很多知识非常难,什么线性代数,什么C++了,什么Java了,我们都不敢碰了,从知识结构来说,我们与一本学生又差得很远了,我们就不和他们争了。

不管怎么说,我们这一代人还是赶上了好时候,大变革时期,只要敢作敢为,化茧成蝶的机会还是有的,比我们的父辈们强多了。


爱河北人


我是1964年曲阜师院(现在曲阜师大)本科毕业生,一直当教师,经历文革前后的升学考试,文革前中专以师范类较多,其他如动力中专,水利中专畜牧中专,较少,考试资格是初中毕业或相当学历,农村孩子为跳出农门吃国库粮,大多报考中专,高中嘛一个县只一所,多的四个班,小的仅两个班很难考,文革期是推荐制,所谓工农兵学员层次参差不齐,我就不谈了,恢复统考后,刚开始中专和大学分别招生,很多学生于同样原因选择考中专,甚至高中毕业又去考中专,目的是跳出农村,吃皇粮。 直到1981年,中专考与高考一张卷,按分高低录,大学录完,大专录,然后是省属中专,最后是地区(专署)录。至如对30前中专生如何评价?我我从两个方面谈谈个人看法,从知识层面看,因刚恢复统考,学校经过文革动乱,。已经不象样子了,师资流失,设备欠缺,校舍破旧,各方面都整顿和规范,我曾与考上中专学生交谈过,教材看仅比当时高中稍高一点,甚至不高于高中,,专业知识大多数还是文革前的,所以从知识层面看并不高!从社会地位和社会效益来看,这些考上中专的学生是自己拼博出来的,是骄娇者,出类拔萃的,社员们统称大学生,群众也另眼高看,是文化人有本事的人! 由于是自己拼博考上的,自学能力也强,自律也強,所以毕业后在各自岗位也是积极向上,大多数做出一定成绩获得提拔,我十几年前曾回农村县城,很多县局领导都是中专生,是小单位领导的更多了,从这个层面讲,老中专生又是社会的脊梁,是社会中坚力量。 这几年又有变化,由于大学扩招学校规模扩大,大学生日渐增多,所以现在中专生就不那吃香了,提拔讲第一学历,老中专生虽在其位,但不如以前了。好多成了副手,成了调研员,这批老中专生离退休不远了。但人们不会忘记他们的。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user1089919244791


当年的中专有初中专和高中专之分,初中专是在初中毕业生中招录;高中专是在高中毕业生中招录。当时的招生制度并不科学,也不合理,初中专把相当一部分优秀学生招走了,对高端人才培养造成很大损失!我当时是高中老师。我一个表弟初中毕业考取了一所船舶工业学校,我动员他来我任教的学校读高中,三年后考上清华大学。我认为当时的初中专学生应该相当于现在985、211大学学生!


Laoguo997


80年那时全国高考招生本大专学生约27万人左右,录取率在4%左右,99年扩招后全国也就大中专160万人左右。相‘当年在城市有志青年在城市视上大学为目标,也有好多人想上中专。而农村,初中毕业时一个乡填约700考生,大约前30一40名能预选后参加高中,中专录取。大部分农村生想减轻负担尽快工作(那时包分配)而促使大部分好学生都想上中专,我一外甥就是全乡第一而去了中专,(当然后来发展不错,工作后又上了大夲),虽然中专生学得东西远不如现在本科,但那时的中专生,高中生都是聪明的尖子生,如在现在按比例看那可都能上985,211大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