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能说得实在是太多了,但不能说的也有很多,能说的除了怎么读书,怎么对一本书产生兴趣,怎么读懂一本书之外,再说恐怕显得多余了。
说起读书,总能想起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叫“随便翻翻”,鲁迅先生通过“随便翻翻”达到了博古通今、博闻强记的水平。“随便翻翻”中“随便”主要是指博览群书,指广泛地阅读很多书籍,广泛阅读对以前而言是有点困难,因为纸质书的渠道并不是那么宽广,穷人家的孩子更别指望博览群书了,能识字也是莫大的幸福。
到现在,有了互联网的普及,获取信息的门槛变低,我们直接能获取的知识越来越多,也更加方便了。现在只要你想学习,就几乎没有学不到的知识,就看自己愿不愿意投入这个时间。
现在读书渠道不止是纸质书那么单一化了,读书的形式在改变,读书的方式也在改变,读书从原来的高门槛变得更加容易入手了,以前我们考虑的是衣食住行,现在很多人更多考虑的是提升自己。
我们可以从读书的发展史对比一下,我们就能知道读书是如何变成最好的“好事”。
01.读书,从古至今都是学习的最佳方式:
在古代,寒门弟子可以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也是在科举制创立发展并完善以来首次肯定了读书人的价值,读书人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古代,在如今价值更是不菲。
寒窗苦读数十载,我们看到的是读书人付出了很多的时间,但却看不到这个付出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由自己走完。
在很多影视剧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场景,每每看到苦读的学子在读书时,我们能看到一幅很美的画面,空中明月高高挂起,月光投射在窗户上,从窗户可以看到一位读书的人,点着蜡烛,单手拿着书本,另一只手扶着自己的脑袋,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这是我们见到最多的场景,这个场景也许会引发很多人想要读书的念头,毕竟人比较喜欢美的画面,不管自己读不读书,先在脑海里把自己读书的场景过一遍。
然而读书有着两种价值,一种是实践价值,一种是精神价值。
古代很多人通过读书实现自己的抱负,然而这个抱负有着相当多的意味,既然这个抱负要有意义,总不能将自己以前所读之书负于流水,要实现抱负,要么在为人处世上,要么做出一些成绩,这些成绩要有人认可。做出成绩就是对读书效果的检验,也是对读书的实践,通过读书,面对生活中所发生的问题,然后通过书中所学到的知识,最后把知识付诸于实践,又以实践反馈给读书途径中所遇到的问题,加强自己在读书方面所遇到的问题。
所以说,读书就是一个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反馈知识——再应用的过程。
读书在精神上的价值来自自我陶冶,长期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因为读书这个行为会慢慢给你植入一种新的理念,这种理念是:既然读了很多书,学了很多东西,就在行为举止上要对应所学到的这些东西。
读书还可以改变人的行为,因为读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智识,如果说知识使人聪慧,那么智识就是叫人如何更好的生活,如何更好的面对社会的变迁。
02.除了读书,我们最能去做的事还是:读书
如果读书这个习惯养成之后,我们会发现除了读书,只有读书这件事可以去做,并持续去做。
持续做一件事,不是很可怕,可怕的是持续做好一件事。关键问题在于“做好”这两个字,任何事我们都能做,然而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好这件事。
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且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天下”而又“第一”可见张元济先生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张元济先生是商务印书馆的董事长,张元济先生出生于名门望族,书香世家。清末中进士,在1902,张元济先生进入商务印书馆历任编译所所长、继任商务印书馆董事长,著有《校史随笔》等著作。在1959年8月14日在上海逝世。
“天下”已经说出了最高的地位,然而又加上这个“第一”时,这个读书对有些人而言,读书是这辈子最重要的事。
读书的效益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也就是越积越多。
这个在真正开始读书,且一直读下去时才会发现读书的效益,读书不能说给你提供直接的帮助,但是可以让你眼界更加开阔,对事情的看法会有更多角度,有更广宽的格局。
到这时,季羡林先生说过一句话:“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比如长城等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了以后,则使用书籍。”
实物也为我们眼睛所见的,书籍的流传也是为我们所见的。然而文字记载在每一张纸上,一张一张的纸叠加起来之后就形成了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见的书籍,阅读人类最高贵的智慧。
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这么一想,读书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么。书是文字记载的形式,然而读就是将书中的文字逐字逐句看、记并加以应用。应用过程就是我们对书中宝贵的知识实践的过程,
这个过程刚开始会有点困难,但随着读书时间的增加,实践次数的增多,实践与读书的结合就是最好的方式。
注:图片均来自网络,侵权可以联系删除。
閱讀更多 啃書少年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