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結束,回顧非典你可能會找到答案

回顧當年的非典,有印象的人應該還記得,5月份的時候醫院還人滿為患,但是到了六月份非典突然就消失了。非典的突然消失,並不是因為人類研發出來了什麼特效藥,也不是因為有什麼疫苗能夠對抗這個非典,而是因為氣溫。到了六月份,氣溫大幅回升,非典如大多數病毒一樣都是不耐熱的,所以才一下子消失不見了。

其實不光是非典,當年的禽流感,來勢洶洶而且快速變異進化,但是最終也是因為氣溫升高而突然消失了。

當然,咱們所說的消失,並非真的徹底在自然界消失,而是由於溫度的升高導致這種病毒不利於傳播,最終沉寂在了自然界之中。

有人可能會問,既然是沉寂,會不會有可能被喚醒?

首先咱們應該明白一點,病毒對於人類來說可能是一場瘟疫,但是其在大自然中其實是一種非常廣泛的存在。它們通過寄生的方式與宿主共生,而它們的宿主也在與其共生的過程中完成了自身完美的進化和免疫升級,所以對於這些能夠與其共生的宿主來說,病毒根本不會令其發病。

人類之所以在感染了病毒之後會發病甚至死亡,是因為人類根本不是它們的宿主,而是由於各種各樣的機緣巧合才與其宿主產生了直接或者間接的聯繫,進而感染上了這種病毒。既然人並非其在自然界中的原始宿主(或許這個詞不太合適,但實在找不到合適的詞來表達這層意思),那麼人體可能在諸多方面都表現出來不同與病毒共生,這才引發了人體激烈的反應,其表現便是患病和死亡。

所以所謂的沉寂,只不過是病毒從人類社會消失了而已,但是它很可能依然存在於自然界,並繼續與其原始宿主共生。

又或者它根本沒有在人類社會消失,而是通過自己不斷變異升級的特性將自己的“毒性”和殺傷力降到了最低,最終能夠在人體耐受力所能承受的範圍內存在於人類社會。比如過去的非典,現如今很可能已經進化到僅僅引起人體一場普通感冒而已。

如果是後一種情況,也就不存在所謂喚不喚醒的問題,但倘若是第一種情況,那麼我們就不能樂觀地認為其在未來的某一天不會被喚醒。

我們知道病毒的特點之一就是變異、變種或者說迭代升級的速度極快,那麼當它們在自然界所謂的“沉寂”的時候,其實並非是一種靜止的狀態,而是在不斷進化中的,只不過他們的宿主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可以適應病毒的這種迭代的速度的,所以我們人類才不會經常看到自然界因病毒而出現大面積生物患病或者死亡的情況發生。

病毒的進化升級對於它在自然界的宿主來說是可以適應的,但是對於人類來說也許就是一種麻煩。倘若有一天,在機緣巧合之下,人類再度感染,那對於人類來說將又是一場災難,因為它不僅易了容,而且也性情大變,人類須重新認識它。正所謂“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病毒對於人類來說就是這樣一種存在。

所以,對於已經走到生物鏈最頂端的人類來說,對大自然時刻抱持一顆敬畏之心在什麼時候都是非常必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