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首相为什么不同意及早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老王头谈历史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爵士,(1874年—1965年),政治家、演说家。曾于1940-1945年及1951-1955年两度出任英国首相,带领英国获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

△时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

二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为什么不同意及早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个人认为,原因有以下4点:

1、让苏联和德国两国死磕,以达到同时削弱两强之目的。

二战时期,红色苏联和纳粹德国的国家实力都十分强大。在政治家丘吉尔的眼中,共产主义领导下的苏联也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国家。丘吉尔不但仇恨纳粹主义,同时也视共产主义为洪水猛兽!!!纳粹德国在与红色苏联的这场战争中,丘吉尔希望的结果是德国和苏联一个躺在坟墓里,一个躺在手术台上!所以他是不会同意立即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

△苏德斯大林格勒之战 剧照

2、防止红色苏联向欧洲渗透扩张,提早建立有利对抗格局。

如果立即在欧洲开辟了第二战场,丘吉尔担心德军会因为战略变化,而退出苏德战争。一旦德军战略回撤欧洲,红色苏联就会趁机占领一批东欧国家。苏联一旦占领这些东欧国家,就会对其实行赤化,扶持、建立社会主义政权。丘吉尔是一个敌视共产主义的人。所以由红色苏联占领东欧国家,这样的格局并不是丘吉尔所希望看到的。丘吉尔希望由英美来占领这些国家,并且在这些国家建立资本主义政权,那样就有利于战后的欧洲资本主义去压制红色苏联的共产主义对欧洲的扩张。基于这种对抗思想,丘吉尔是不会同意立即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

3、英国没有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迫切性,英国也缺少在欧洲大陆独自对抗纳粹德国的陆战实力。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如果英国能及时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苏联便可以和英国两面夹击德国。但此时丘吉尔根本不想开辟第二战场,此时丘吉尔的日子要比斯大林好过的多,以为丘吉尔开辟第二战场的迫切性远远低于斯大林;1941年美国还没有参加二战,丘吉尔非常清楚没有美国参战或援助,仅凭英国的力量根本不是德国的对手。英国刚刚遭受不列颠之战,本身的元气、士气都还没有得到恢复。而此时的德军势头正猛,德国陆军还是那支不可战胜的军队,此时英国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无疑是拿英国士兵的生命开玩笑。丘吉尔不会为了苏联,而白白牺牲英国人的生命的。丘吉尔为了敷衍斯大林,同时让斯大林看到自己的态度,从而坚定地和德国拼命厮杀。丘吉尔也派出了几股小部队,对欧洲德国军队发起了几次毫无作用的的骚扰。

4.丘吉尔希望借助同盟国的力量在非洲战场上打败轴心国,以巩固英国在非洲的利益。

  丘吉尔不愿意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还有一个原因,因为英国在非洲的殖民地已面临着不能自保。早在德国对英开战之时,丘吉尔就想到万一英国在本土打不赢,还可以退到英国的殖民地去打,但是,面对意大利和德国军队不断侵占非洲的英国殖民地,英军在东南亚的殖民地也遭到日军打击,丘吉尔不得不面对多方防御的不利局面。1942年,二战进入白热化阶段,美英苏三国同时遭到轴心国的四面出击。当英军在非洲被德意轴心国压制得抬不起头来的时候,罗斯福和丘吉尔做出了在非洲开辟第二战场的决定。所以这也是让丘吉尔不同意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原因。

△二战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 阿拉曼战役

个人认为以上4点,就是影响丘吉尔不愿意立即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主要原因。你怎么看呢?


历史英雄会


丘吉尔不考虑东线战场的危急,置斯大林的愤怒于不顾,一再坚持反对尽早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究其原因,主要有这么3点:

1.因为政治制度不同,丘吉尔不愿过早在西线战场投入重兵,来分担苏联所承受的巨大军事压力。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人类社会出现了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令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惊恐万状,它们把社会主义的苏联视为洪水猛兽。苏联刚刚建立,它们就立即联合起来,对苏联进行了武装干涉,妄图把红色苏联消灭掉。但是,在列宁、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挫败了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的联合进攻,在世界上站稳了脚跟。

无奈之下,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不得不承认了社会主义苏联的存在。但是,它们对苏联极为仇视,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竭尽全力封锁苏联,试图遏制苏联的发展。

在二战前夕,以英、法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绥靖政策,妄图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小国的利益,来换取法西斯德国去进攻苏联,而使自己坐守渔翁之利。

丘吉尔作为西方资产阶级的杰出代表人物,他从内心里极端仇视苏联,虽然在抗击法西斯德国的战争中,他认识到苏联对反法西斯战争的中重要性,可是他更愿意看到苏联在战争中遭受巨大损失,以便使苏联在战后因力量衰弱而失去发言权;因此,丘吉尔极力寻找各种理由,来反对尽早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2.二战时期的英军实力不济,战斗力较差,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中属于“战五渣”。

二战当中,英军的战斗力实在让人不敢恭维,恐怕也就比法西斯轴心国中的意大利军队稍微强一点儿吧。

在北非战场上,德军将领隆美尔仅仅率领一小部分德军,加上战斗力极差的意大利军队,就把数量庞大的英军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在缅甸战场上,英军在日军的进逼之下,溃不成军,节节败退。1942年,七千英军被日军包围在仁安羌,陷入绝境;就在英军即将投降之际,中国远征军将领孙立人仅率一个团的兵力,击败数倍于己的日军,解救了英军。此战之胜利,当时轰动了世界。

由此可见,英军的战斗力极其差劲,要他们开辟第二战场,到欧洲大陆去迎战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德国军队,也实在是勉为其难。丘吉尔作为英国首相,心中自然很清楚英军的实力是多么的不济,在德军没有被苏联彻底拖垮之前,英军在战力强劲的德军面前,那肯定是不堪一击的。

3.英国统治阶级是最彻头彻尾的、自私自利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长期以来,英国的统治阶级的信条就是:“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英国统治阶级追求的就是自身的利益,奉献自己、去挽救大局的事情,英国人绝不会去作的。

二战期间,为了维护自己在海外殖民地的利益,在北非,英国要求美国投入人力物力来帮助自己抵抗德、意军队的进攻;在缅甸,丘吉尔拉着罗斯福来逼迫蒋介石出动中国军队,去挽救缅甸的危局。

在缅甸战场上,中国远征军在奋力与日寇浴血作战之际,英军却不予协助,而是乘机逃往印度,把前来帮助他们的中国军队单独抛在战场上......

试想一下,这样的英国人,会为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大局,去尽早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缓解苏联的压力吗!


品茗读史


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以“闪电战”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了!

战争开始后,英国首相丘吉尔有点幸灾乐祸,希望苏德之间互相残杀,两败俱伤,他则可以坐收渔翁之利。

丘吉尔是一个对共产主义没有什么好感的人,关于这一点,丘吉尔自己也毫不避讳。

丘吉尔首相

丘吉尔既憎恨纳粹,又仇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他把共产主义视作洪水猛兽。

但当时英国面临的最大危险和现实敌人是德意志法西斯,而不是苏联。

于是,1941年7月12日,苏英两国政府签订了对德战争采取共同行动的协定。然而,邱吉尔却迟迟不采取具体行动。

1941年和1942年是苏联红军和希特勒军队殊死相拼的两年。苏联尽管在1942年基本遏制住了希特勒的“闪电”进攻,但苏联红军仍被400多万装备精良的法西斯军队攻击着。

苏德战场上的一幕(剧照)

为此,苏联红军的斯大林元帅多次向英、美两国提出在法国北部开辟第二战场,借以牵制法西斯军队,减轻苏联战场压力的方案。

这个方案,美国总统罗斯福是赞同的,但丘吉尔却持消极态度,借口条件不成熟,故意拖延。



罗斯福总统

其实,丘吉尔的意图十分明显,就是尽可能地借希特勒之手来打击社会主义苏联的力量。

为了敦促丘吉尔及早开辟第二战场,一方面减轻苏联的压力,一方面尽快缩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1942年5月,斯大林派外交部长莫洛托夫访问伦敦,督促丘吉尔尽快行动,但仍然未有结果。

后来,慑于国内外的双重压力,1942年七月,丘吉尔和罗斯福单独进行了会谈。在丘吉尔的鼓动下,英美决定:1942年,不在欧洲登陆,而是进入北非,让苏联继续同希特勒厮杀。

同时,丘吉尔还通知本国的有关部门,停止第二战场的准备工作。

于是,丘吉尔又坐山观虎斗了一年。

1943年开始,苏联的卫国战争逐步度过了最困难的阶段,特别是到了夏、秋两季,苏军的攻势已然是节节胜利。

在如此形式下的1943年11月28日,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三位世人关注的“巨头”,在德黑兰的苏联大使馆召开了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这就是后来历史学家们大书特书的“德黑兰会议”。


会议上的“三巨头”

会议一开始,丘吉尔就向斯大林解释为什么迟迟没有开辟第二战场的原因。

斯大林好像明白其中的一些猫腻,不想与丘吉尔进行过多无谓的辩论。只是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观点:不准备冒险,就不能获得胜利;假如你们今年不能在法国登陆,我也无权强求。

斯大林元帅

这次会议尽管取得了其它方面的一些成果,但关于第二战场问题,争执到最后,丘吉尔才勉强同意于第二年五六月份登陆法国,开辟第二战场。

1944年6月6日,盟军渡过英吉利海峡,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向德国军队展开了猛烈进攻,并取得了辉煌效果!

诺曼底登陆(剧照)

从斯大林提出开辟第二战场到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经过了漫长的两年。

如果丘吉尔不采取隔岸观火、坐山观虎斗的策略,及早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完全可以大大缩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老王头谈历史


二战时,在德国入侵苏联后,苏联打的非常困难,不仅国土接连被占领,军队也损失惨重,所以苏联的首领斯大林希望英国首相丘吉尔能够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通过登陆法国来缓解苏联面对的压力。但是丘吉尔却拒绝了,我认为,丘吉尔之所以拒绝斯大林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意图,是由道理的。

当时的英国无力反攻欧洲

当时的英国并不是陆军大国,法国才是,英国强是强在海军,而德国虽然海军没有英国强,但是在陆军上确实一等一的强大,法国几百万军队仅仅一个月就被德国攻陷首都巴黎,宣布投降。

当时的英国甚至差点课跟着投降,由此可见英国人对于战胜德国并没有抱多大的希望。还好有丘吉尔力排众议,坚决抵抗,但就算决定抵抗,形式也不容乐观,当时的英国本土并没有多少兵力,大部分成建制军团也都是刚从敦刻尔克上强行撤退,甚至是拯救下来的,已经被德国军队打的魂飞魄散的败军。

在这种情况下,让英国本土仅存的陆军去登陆法国面对毫无败绩的德国陆军,无异于是把英国的最后一道防线送给德国,况且当时的英国本土也正在与德国空军展开激烈交战,并被打的苦不堪言,所以当时英国根本没有能力去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相比同是资本主义的德国,丘吉尔更痛恨共产主义苏联,两国的关系从来都不好,甚至可以说是死敌,让德国再跟苏联多打一段时间,放放苏联的血,是丘吉尔希望看到的。

苏联的战略纵深非常大,并且工业化能力很强,兵员储备也很多,德国很难一次就击败苏联。就算苏联最后击败了德国,反攻并夺回了领土,对英国也没有什么损失。

况且,这时英国的海外殖民地正在被攻击,德国的非洲军团大有要全歼驻守非洲英军的势头,这时候,当然是先支援自己的殖民地来的重要。

美国没有参战

这时的美国还没有参战,美国是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开对日宣战,由于日本和德国有合约,因此德国才无奈对美国宣战,但是相比德国进攻苏联,这之间相差了半年的时间。

即使是战争后期的诺曼底登陆,其中出力最多的也是美国,没有美国的话,英国根本无力反攻欧洲,可是这时的美国对英国的支援还仅仅是停留在输送物质上,根本没有参战的念头,所以丘吉尔不会同意斯大林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请求。


总而言之,丘吉尔拒绝斯大林是正确的,本来就不是什么友好的两个国家,怎么可能为了帮别人,却把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


王先森聊历史


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英、美、苏盟军看似结成了同盟战线,但他们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珍珠港事件之后,美、英、苏结成二战同盟,26个国形成世界反法西斯战线形成。苏联的斯大林非常渴望美军能够登陆欧洲在希特勒后方开辟的第二战场,以缓解东线苏联面临的强大德军压力,所以,斯大林在三国同盟形成以后,立即给英国首相丘吉尔写信,要他立即派兵在西线开辟第二战场。

但是,美国首要的任务就是报珍珠港的一箭之仇,对于登陆欧洲战场似乎并不感兴趣,而一战结束后,英国本身经济出现了大萧条,再加上德国的不间断的空袭,英国国内矛盾突出,丘吉尔根本腾不出精力来为苏军解决后顾之忧。

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同盟国达成的跳跃根本就是一张白纸而已,英美答应苏联会给苏联提供武器装备,苏联出人,但是苏联是否能够打赢德国,就是苏联自身的问题了。

英军面临的压力很大,丘吉尔把希望寄托在美军快速登陆非洲战场上:

实际上,丘吉尔不愿意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主要原因,是英国在非洲的殖民的利益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当初,德国对英开战的时候,丘吉尔就想到了如果英国在本土打不赢,就退到英国的殖民地去打,但是,面对德国军队不断入侵英国在非洲的殖民地,日军侵略英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丘吉尔不得不做出多方面的防御局面。

1942年,二战进入了炽热化阶段,美英苏同盟国遭到轴心国强有力的打击,而美军被迫陷在太平洋腾不出手,英军在非洲战场遭到德军致命性打击,苏联在东线战场节节败退。美英苏三国都处于即将失败的局面。

但是,英美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大国,他们和苏联不同,因为意识形态的差异,美英两国的政治色彩成分更浓。围绕先救英国还是先救苏联的问题,美国当然选择了先救英国。

所以,当英军在非洲被德国差点全歼之时,罗斯福做出了在非洲开辟第二战场的决定。这一决定,让斯大林非常的失望。


公元前


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处境不利时,斯大林迫切要求英国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以牵制德国,减轻苏联的压力。丘吉尔先是以种种借口拒绝,继而又千方百计进行拖延。其拖延手法,一是迅速制定英国的战略计划,把战略重点放在中东北非;二是在美国参战后,想方设法把美国兵力吸引到西北非洲,不让它为苏联开辟西欧第二战场;三是在北非战场取得胜利后,极力主张开辟巴尔干战场,继续阻挠开辟西欧第二战场。结果,开辟第二战场一事被拖了近三年。

(罗斯福和丘吉尔)

对于开辟第二战场最强烈的就是苏联了,几乎在德军开始入侵苏联后不久,斯大林就向丘吉尔和罗斯福明确地提出了迅速开辟第二战场的要求,另外一个要求是希望英国和美国向苏联派出远征军提供直接的军事支援,由于对苏德战争情形持悲观的态度,丘吉尔和罗斯福没有满足斯大林的上述请求,仅仅是答应立刻提供军事物资援助。不过丘吉尔和罗斯福还是制定了一个紧急的西线登陆方案,这个方案的前提是一旦德军在东线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苏联面临着被彻底击败的危险时,英美陆军将在西线立刻实施登陆,迫使德军主力回援西线,从而挽救他们的东方盟友。

事实上到1943年时英美盟军便已经具备了在西线进行大规模登陆作战的能力,盟军在地中海战场实施的一系列大型两栖登陆行动就是最好的证明。但是为什么选择在南线进行登陆而不是西线呢?丘吉尔在这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相比于直接登陆西欧,丘吉尔更加倾向于在北非、意大利、巴尔干等南欧地区登陆,军事上的考虑是从南欧登陆将对远在苏联境内的东线德军形成严重的侧后威胁,东线德军将面临着后路被切断的威胁,这种威胁远比从西线登陆要来的直接、迅速。最终也是因为上述的战略目的才让斯大林同意盟军的反攻放在南欧而不是西欧,结果实际的效果远不如预想的那样,盟军连意大利都没能彻底攻占。

(西西里岛登陆)

丘吉尔不愿意开辟第二战场更多的政治上的考虑,在他的眼中,红色苏联是仅次于纳粹德国的危险国家,他最大的希望就是通过这场战争既消灭了纳粹德国,也让红色苏联流尽最后一滴血,决不能让苏联的红色浪潮席卷欧洲。一旦盟军开辟第二战场,德军必然会在东线实施战略撤退,这样中欧的大部分国家都将被苏联占领,而苏联显然会扶持建立一个社会主义政权,而不是资本主义政权。所以丘吉尔希望在苏联占领这些国家前,先由英美盟军来提前占领,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权,以便在战后共同遏制红色苏联的扩张。这样来看,从南欧登陆才有可能实现丘吉尔的上述战略意图,从西线登陆是绝无可能的。对于丘吉尔这样的政治家,政治考虑是第一位的,军事永远要服从政治,虽然从军事角度来看从西线登陆是打败德国最快的路线。


牧荑


在他的概念中,二战时候红色苏联的实力是比较靠前的,实力是仅次于纳粹德国,是一个相对危险国家,而他是希望纳粹德国在这场战争中是被消灭掉的,同时也可以同时消耗掉红色苏联的实力。而且可以阻止苏联的红色浪潮蔓延欧洲。

如果把盟军的第二战场开辟,德军一定会因为战略重新部署而退出,这样就会造成一家独大,苏联会占领在中欧的多数国家,可是苏联的意图是扶持建立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并不是他所期盼的资本主义政权。所以丘吉尔更加的希望由英美盟来提前占领这些国家,而不是在苏联占领,如果英美盟军来提前占领,可以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权,而且可以方便在战后大家一起去压制红色苏联的扩张。

丘吉尔是一个政治家,他考虑事情主要是以政治先作为出发点,而军事问题在政治后考虑,军事的问题同政治问题比较,政治永远是第一位的。而他一再的推迟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也是因为他不敢减少英国对第二战场的担当,而他自己本身也不敢过多地承担职责,以免要在胜利的时候来临之前整治美国攻打大陆而造成的局面。


用户2840742806961901


丘吉尔迟迟不愿意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害怕巨大的伤亡代价;二是尽可能地削弱苏联的力量;三是惧怕德军的强大战斗力,对打败德军缺乏信心。

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问题,一直是二战后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原因很简单,第二战场的开辟,对于缩短二战的进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合适开展,以怎样的形式开展,在当时都是一个个难以回避的问题。

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想法最初产生于苏联。

1941年,德国人贯彻执行的针对英国的“海狮计划”受挫,迫使希特勒提前开启东线战场,执行1940年12月份制定好的“巴巴罗萨计划”。

1941年6月,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出动三个集团军群共计190个师,3700辆坦克,4900架飞机,47000门大炮和190艘战舰,共550万人,在航空兵支援下,兵分三路以闪电战的方式突袭苏联。

依旧沉浸在“大清洗”阵痛中的苏联人,根本无力面对德国人的“闪电战”。

一方面,斯大林于7月3日发表全国动员,另一方面派人和英法接洽,力陈开启欧洲第二战场的必要性。

7月18日,苏英签署对德联合作战的第七天,斯大林首次致函邱吉尔,正式要求英国“在西方(法国北部)和北方(北极地带)开辟对希特勒的战场。”斯大林强调:“在法国北部开辟战场,不但能够转移希特勒在东方的力量,而且还可以使希特勒不能入侵英国。”9月3日,值德军向莫斯科急速推进,苏德战场形势趋于恶化之际,斯大林再度致函邱吉尔,指出德国利用西方没有“第二战场”,“很可能各个击破他的敌人:首先击败俄国人,再击败英国人。”

刚刚从英德海空战缓过一口气来的丘吉尔,面对斯大林的急切请求,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一面会同美国将《大西洋宪章》规定的优惠政策扩展到苏联,另一方面却以军队准备不足,天气条件不允许等各式原因拖延开辟第二战场的时间。

对于丘吉尔委婉拒绝了苏联的原因,固然有着丘吉尔对社会主义的苏联敌意未消,想要苏德鹬蚌相争,自己渔翁得利。同时,也有对德国人在战争中展现出来的实力忌惮无比。但研究二战的史学家们普遍认为,1941年并不是开辟第二战场的最好时机。

相较于欧洲战场,丘吉尔更看重的则是北非战场。这也是他说服罗斯福的理由。

当时德国作为一个资源贫瘠国家,对埃及和中东地区油田的虎视眈眈,垂涎三尺。而英国大部分的石油同样需要通过苏伊士运河。当时北非的战情相较于欧洲更加严峻,1941年2月,希特勒任命隆美尔为北非军团总司令。狡猾的沙漠之狐让北非的英法联军连连败退,吃尽苦头。

所以想要削弱德国的战争潜力,北非战场就成了重中之重。

1942年10月,盟军发动第二次阿拉曼战役。此次战役成功扼住了德国人的进攻势头,大大削弱了德军的优势,从而迫使德国人由攻转守。

稳定了北非局势后,盟军总算能够抽出足够的兵力来应对欧洲的窘境。另外,此时的东线战场同样是捷报频传。

1941年10月,德军大举进犯莫斯科,苏军展开积极防御,消灭德军大批有生力量,1942年1月取得莫斯科会战的胜利。1942年11月9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展开反攻,1943年2月2日全歼德军主力,德军损失惨重,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苏军基本上扭转了卫国战争和二次大战的全局。

时间到了1943年,太平洋战场上美军已经稳定了局面,日本帝国海军经过中途岛等一系列海战,战舰几乎损失殆尽。东线战场上,苏联掌握了绝对的主动权。

此前因为畏惧英国需要承担太多责任而会遭受大量损失的情况不复存在。1943年11月底,感觉时机已经成熟的英美苏三国首脑在伊朗召开了历史性的德黑兰会议。决定在1944年5月底实施欧洲登陆计划,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后来,由于登陆规模扩大,实际登陆日期就推迟到了1944年6月6号在法国诺曼底登陆,正式开辟第二战场。

自此,二战进入倒计时,最终于1945年5月德国签订投降书,二战欧洲战场以盟军的胜利正式结束。

<strong>


Crazy历史


隔岸观火其实是英国人一向喜欢使用的方法。因为其不再欧洲大陆上,所以英国一般都采取中立主义的态度,去审视欧陆上发生的一些事情。近几百年来,英国人一直都是这么干的。

至于二战,德国曾经空袭过英国,没有成功,就知道英国这边不是很容易就能拿下来。于是德国更多对英国采取警戒态度。英国这边,没有太大的压力后,其实隔岸观火的风气,又蔚然成风。

只不过,英国除了英伦三岛,还有海外的诸多利益,这些利益其实被德意日侵犯了太多,所以他们不可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隔岸观火。所以说这个时候隔岸观火还有着希望德国和苏联两败俱伤,然后英国坐收渔人之利的想法。

所以最终还是开辟了第二战场。


张杰谈史


首先,丘吉尔想用德国这战车消耗欧洲大陆的有生力量。

其二,想充当欧洲战后的警察。当欧洲大陆一切强权都陷入战后消弭状态时,欧洲头一把交椅,舍英国是谁?

其三,最大限度的分享战后的胜利果实。

其四,开辟第二战场是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美国一定要介入。届时请神容易送神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