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为何只推行了短短百余日,就失败了?

叨说历史


从光绪那一帮人折腾的样子来看,变法能成功那就是见了鬼了!

什么叫变法?通俗一点讲就是打破原有的格局将利益重新分配,这必定是要面临原有的既得利益者的阻力,从古到今都是如此没有例外。要成功变法,需要的因素太多,仅凭几个只会喊口号的大忽悠就开始变法,最终连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主流意见中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守旧派实力势力,守旧派的代表是慈禧,所以所有的脏水都泼在慈禧身上,这个结论有失偏颇。一开始,慈禧是不反对变法的,因为光绪已经亲政,是拥有了一定的权力,借此变法也是对光绪执政能力的一个考验。但是,维新派在这里面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发上谕”,他们认为皇帝的圣旨能解决一切的问题。

当出现了障碍进行不下去了,他们认为问题的根源是慈禧,所以要逼袁世凯去兵变,可以看出维新派是多么的幼稚。因为“围园杀后”计划的泄露,这才导致慈禧连夜从颐和园杀回紫禁城囚禁了光绪,随后下懿旨抓捕维新派的人。

为什么变法会遭到上下的抵制,我认为原因就在于那过于激进的政策,变法的第一个纲领就是改革政府机构,取消多余衙门,任用维新人士。那么问题来了,把其他人都踢走,任用维新派,维新人士有多少可以用的人?从头至尾就是康有为为首的几个不得志的书生而已,他们连一个县都没治理过,竟然来要掌控整个国家的方向,哪个统治者脑袋进了屎才会这么干。

戊戌变法持续了一百零三天就被镇压,康有为梁启超逃跑了,谭嗣同等6人菜市口问斩,也就是所谓“戊戌六君子”。实际上应该是四君子才对,因为有俩人是冤大头,一个是杨深秀他并不是康有为一党也并没有参与变法的政策制定,就因为替他们传话,就被拉来砍头。另一个是康广仁,这个完全是替他那个不要脸的哥哥去死的。

戊戌变法我们可以这么来形容:海上一艘几百年的大船四处漏水,守旧派的做法是哪儿漏就堵哪儿,维新派则是要把船翻过来把所有洞都堵上,一步到位。这些人想法很美好,但是论到实际执行上真的就是一群白痴。


百胜刀王胡逸之


甲午战败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清王朝的统治危机日益加深,民族危机空前加剧,但与此同时,国人的民族意识也在逐渐觉醒。

随着西学的不断传入和对洋务运动的反思,以“康梁”为首的维新人士,掀起了一场思想上的改良运动,给这个岌岌可危的清王朝算是带来了“死里求生”的一线生机。但这次改革依靠的最高人物,却是一个没有掌握实权的皇帝,没有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支持,这又注定了这场改革将会“异常艰难”的进行,最后的结果也是不尽人意,以“戊戌政变”而落下帷幕。但这其中失败的缘由颇值得我们思考。

改革的失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中国资产阶级,不像是西方那样经过长期的斗争而强大起来的,它是由晚清的地主阶层和官僚阶级逐渐转变而来的, 在晚清统治时期,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让中国成为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这样一来,资产阶级从一开始就必然与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同时也要受到封建主义的压迫。

另一方面, 资产阶级本身没有实力和能力去生产机器设备, 因为它实在是太弱小了,和封建势力比较起来,它没有多少钱,更没有多大的权,自身就具有先天不足的缺点。它不得不从外国资产阶级手中购买武器装备。这样一来, 资产阶级就又不可避免地与帝国主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同时也要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

中国的资产阶级同时受到本国封建势力和外来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这就决定了它很难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去发展壮大!

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异常强大

光绪主政期间,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真正的实权掌握在慈禧手里。而且掌握地方政权的也大都是慈禧太后的爪牙, 他们都是一群典型的“封建思想”的代表,对于新法的推行,自然是百般阻扰。

而维新派中的康有为、梁启超以及谭嗣同等等,他们都不是当权者,他们只是一些没有实权的上层知识分子。他们是一群文人,他们没有军事力量, 而且他们的依靠者光绪皇帝,也 只是一个傀儡皇帝,他只是慈禧的台前“代理人”,真正的幕后操盘手还是慈禧太后。

因此当他们在发动政变时,就显得非常的被动、难堪,对于此现象,他们却又是无可无奈何。在“变法”的这条路上,他们必然会超乎寻常的困难而前行,至于能走多远,还是慈禧太后一句话的事情!

维新派发起的变法人士都是上层的知识分子,他们对生活在底层的老百姓,很是缺乏了解,没能为老百姓的利益着想。在那个“民智未开”的年代,交通又极其不利的前提下,就算是颁布了很多措施,老百姓也是很难知道,即使知道了,也很难理解。所以维新派是很缺乏群众的基础的。

另一方面,他们却又非常害怕人民, 他们看不到隐藏在人民群众中,伟大的革命力量。维新派未能提出一个,充分动员群众的革命纲领, 它只注重于高层的动向,忽视了基层的“渴望”。最令人遗憾的是, 维新派在戊戌政变后,它仍然没有看到人民力量的强大,以及拥有自己的军队的的重要性。

四、变法过程中,过于急于求成

当维新派在取得了皇帝的信任后,开始推行政策时, 他们急于求成, 主张“快变与大变”的改革方式 。 光绪帝在103天的时间内, 接连发布了关于选拔人才、农工商业、裁汰官员、废除科举、财政经济、法律制度、文化教育、军事国防等几乎所有方面的上谕二三百条。此种变法过程,急于求成,即没有考虑到变法措施的可行性,也没有考虑到人民群众的可接受程度!

这种变法过程,可以说它在战略上其实是错误的!

五、封建残余思想和“君权”的束缚

这场“戊戌变法”运动,是以“康梁”为首的维新人士发起的,而他们依靠的阶级——资产阶级,它本身就是变法能否成功的主要原因, 它应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而来壮大自己。而维新派企图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发起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运动, 而不是依靠自身强大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这种“君权”思想的束缚也阻碍了这场变法的推行。

最终这场轰轰烈烈的改良运动,以慈禧太后为首发动的“戊戌政变”而草草收场,宣告破产。主张变法的维新人士不是逃亡的逃亡,就是被杀害的杀害。

纵观这次变法运动的失败,依靠的最高统治者没有实权、自身阶级力量的弱小、封建传统势力的强大、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战略战术的错误,这些都是导致这场运动失败的原因。


文史议春秋


戊戌变法,发生在光绪二十四年,也就是1895年6月11日到9月21日,整整100天,故又称百日维新。

提到维新变法,今天我们来聊聊维新变法的主要发起者康有为。

戊戌变法开始后,光绪召见康有为。康有为入殿时,刚好碰到荣禄。荣禄问到康有为:“以先生这样的大才,是否有可以补救时局的方法?”康有为答:“非变法无以救中国。”荣禄问:“法固然要变,但是一两百年成的法,怎样才能实施变法?”康有为答:“多杀几个一品大员,法即变了。”

荣禄何许人也?慈禧太后的亲信,也是后面末代皇帝的外祖父。当时刚刚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他前面同时担任这两个职位的是李鸿章。这个时期国内几乎一半以上军权都抓在荣禄手中。从上面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当时的康有为是有多么狂妄自大,连荣禄也没放在眼里。

康有为对于权力的渴望,远远超过他对于维新变法本身的追求。

在维新变法期间,他企图将全部旧臣罢免,同时建议重用具有维新变法的年轻小臣,这些小臣几乎全是他的门生或他思想账下的小兵。

康有为这个人,作为维新变法的主要发起者,太过缺乏政治经验。从被重用起就一直树敌,盲目搞对象,和他不一致的几乎全部想废除。甚至妄想袁世凯会帮他杀荣禄,帮他围颐和园杀慈禧。

研究历史总会觉得荒诞,中学时候的正面人物越深入看越会发现问题,这也是因为我们人类本身的复杂性,兼好兼坏。当然维新变法的失败不能完全是康有为个人的原因,是当时复杂的各种社会因素共同造成的。


云深不知处77


我是鹏正!我来回答!我是喜欢军事和历史的小学生鹏正。

戊戌变法主要失败的原因就是封建实力大于维新实力,最终的结果就是打压。

清政府为了救国图存,在光绪皇帝主张支持的维新派下达向全国宣布“变法”维新派一方有谭嗣同、康有为为首,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100天的时间内,实施维新变法。史称“百日维新”或者“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失败的第一个原因

最简单不过的就是,维新派触动了其他人的蛋糕,举个例子:原来就两个人吃的蛋糕,突然又加了一批人。对于原来的那些老贵族来说肯定是不同意的,他们就会想法来打压这些新型势力。所以就自然而然的组成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封建派,坚决反对维新派的新政,坚决不能让他们触动自己的利益。所以说白了,自己人都不想让变法成功。


戊戌变法的第二个原因

就是戊戌变法时间太过紧凑,作为统治者想要脱胎换骨,实在是太着急了!对于国家来说是一种负担根本就完成不了。无论是维新派还是老贵族来说对于这种猛烈式的改良运动实在是太过冒进,手法单一。号称“百日维新”让国家在100天内富强起来简直就是不合实际。也甚至包括政令下达之后根本无从干起。

戊戌变法的第三个原因

想变强是好事,可惜实在是太难了,首先不说维新派实力问题,就说皇上,当时的“光绪皇帝”说白了就是慈禧的傀儡。一件事情自己说了不好使,全都得有老佛爷批准之后才能实施,如果,光绪皇帝和慈禧发生争执的话光绪皇帝也只好妥协,所以一些新政策根本无法实施。

我是鹏正!如果喜欢我的问答的话~请给我点个关注吧~

谢谢~

我超级宠粉的~


鹏正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大清帝国经历了与西方列强的各种战争,签订了许多耻辱的卖国条约,虽然有过同治中兴,推行洋务运动,取得了一些成绩建立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可是甲午一役让清帝国输的一塌糊头,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说西方列强打不过那是以前不了解,可一直低头向我国学习的蕞尔小国日本都给打输了,国人的自尊心受到了强烈冲击,于是开始研究日本的明治维新、西方的君主立宪,企图从统治者内部发起政治改革,给这个病危的大清换血,戊戌变法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

戊戌变法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的

1895年甲午战争大清帝国战败后,李鸿章在日本下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日本要求割让台湾、辽东半岛,赔偿白银二亿两的消息传了北京,激起了正在北京参加科考完毕等待放榜学子的强烈不满,更是让在京参加考试的台湾痛哭流涕,

纷纷上书光绪皇帝拒绝承认《马关条约》变法图强。 最著名的当属康有为的“一万八千字的万言书”,得到十八个省的举人响应,有一千两百多人连署签名,到都察院门前请求代奏给光绪皇帝,让督察院的官员给拒绝了,但是,这个事情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

此后,康有为以“变法图强”为口号,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发行报纸、兴办强学会,吸引梁启超、谭祠同、刘光第、杨锐等心系家国的有志之士加入。1897年冬天德国占领胶州湾,引发了西方列强瓜分我国的狂潮,在这种强烈民族危机之下,

维新变法运动的形势迅速高涨,康有为上书光绪提出立即变法改革,不做亡国奴。后来,光绪皇帝召见了这位呼吁变法的民间高人,两人经过一番谈论,光绪皇帝下定了变法的决心,从而开始我国近代史上轰轰烈烈变法维新运动。

戊戌变法的改革主张及失败

康有为在得到光绪的肯定后,于是在1898年1月康有为上书《应诏统筹全局折》,到了4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发起成立了保国会。 到了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也就说变法正式开始。变法期间,光绪帝陆续颁布了近百道变法的昭令,

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精简旧的政府机构,采用君主立宪、裁撤腐朽的官员,任用维新派人士加深改革力度,鼓励建立形式学堂,废除八股文,创办报刊、传播新思想,兴办私人的企业,创建新氏陆军海军等,一场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运动在全国开展。

这场运动最开始慈禧太后是支持的,她也不希望大清就此玩完,改革能延续大清的统治当然是支持,那后来为什么慈禧为什么要镇压这场运动呢?话说,这改革自然是要破旧立新,必然会伤及一些守旧派的利益,这些守旧派的官员是慈禧一手提拔起来的,心自是向着慈禧太后的,改革中辞掉了这些守旧的官员,他们必然会找慈禧大倒苦水,说维新派怎么不好,破坏祖制等等,

这些小的方面慈禧为了顾全大局都忍了,关键的是这些维新派采用君主立宪制,削弱皇权,并秘密联系袁世凯,让其准备派兵包围颐和园,企图硬夺权,作为保守派的慈禧哪还能容忍,结果慈禧先下手,于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于瀛台,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逃往国外避难,谭嗣同、刘光弟、张锐等六人被杀,史称戊戌六君子,历时103天的维新变法宣告失败。

戊戌变法失败的主因分析

有很多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因是,袁世凯向荣禄告密,从而导致了变法维新的失败。其实不然,首先,袁世凯的新军只有7000人,况且还远在天津,而当时直隶总督荣禄驻地就在天津,时刻盯着袁世凯,袁世凯又是荣禄举荐到天津操练新军的,

怎么着袁世凯也不能够忘恩负义杀了荣禄,去颐和园擒慈禧太后。况且袁世凯这老谋深算人,怎么看都是慈禧太后的势力大些,光绪帝心腹都是一些没有从政经验的维新派,一个有实权或者掌控军权的人都没有,就算最带兵去也死路一条,变法失败和袁世凯告不告密关系不大。

第二个再来看看这个维新派的领袖康有为。国学大师章台炎在康有为70大寿的时候评价他说“国之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而章太炎也曾参加过维新运动,可以说他对康有为的主张看的是很清楚。康有为将慈禧太后、荣禄、徐桐、刚毅等人誉为保守派,自己是维新派,还被称为康党、康圣人,他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守皇派 ,从他的作风中就可以看的出来。其在变法之前拼命的参加科考希望进入仕途,当袁世凯称帝后,他骂袁世凯是不忠不义之徒,不保光绪帝自己当皇帝。

再到张勋复辟溥仪再登基,康有为那是双手赞成,还跑到溥仪哪里去当个什么首席内阁大学士,当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后,康有为说“挟兵逼宫“,“何以立国?,次年,又跑去天津觐见溥仪。他在国外流浪的时候,口称有光绪的“衣带昭”到处招摇撞骗,招募的钱财都进了自己的口袋。可以说康有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保皇派,保满清派。而他的那些改革虽然有些创新有些影响,但是都不是彻底的拔出,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做出的改动。康有为为的是自己能够升官发财,并不是什么真正的维新改革派,更不是什么为国为民的大圣人。所以这就是戊戌变法的先天不足。

第三个看那些负责改革的康门弟子。康有为自己中了进士,官职也就个六品官,梁启超中国举人没有职位,办公报纸教过书,在制造社会舆论方面在行。而被光绪提拔到军机处,负责改革的中坚力量,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四人也仅仅是四品官员,没有一个是有过处理政务经验的,也没有一个有军权或者封疆大吏参与支持,

唯一的靠山就是光绪皇帝,同样没有军权实权也不大。为了凑钱还各国欠款,谭嗣同还提出过,要把新疆卖给俄国,把西藏卖给英国,觉得这是无用之地。可见,这样一个没有高级官员、将军参与,而是靠 一腔热血的小官主导的改革,能够让那些守旧派的高级官员去遵守执行?这难道不是痴人说梦。

第四个是自己手上没有兵还有去夺权。维新派在改革中受到了守旧势力的阻挠,不去绕着湾走,偏要仗着光绪帝给的权力,去得罪那些慈禧太后手下的人,难道他们不知道光绪帝的权力是慈禧给的吗?守旧派跑到慈禧哪里去告状,光绪提醒他们注意,他们不以为然却要来硬的,觉得慈禧就是阻挠他们改革的最大绊脚石,要除掉绊脚石。手上没有掌有军权的人,却找的是只是对维新派有好感的滑头袁世凯参与政变,不曾想却被慈禧反手一击,他们还没有还手之力,逃的逃被杀的被杀。非要急功近利拿鸡蛋去碰石头,难道就不能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去改吗!

结语

戊戌变法作为我国由封建主义,改向资本主义、君主立宪的政体,是有他积极一面的,但是急功近利操之过急,没有主政的强势人物支持。纵观,我国历史上的变法,那个没有得到主政者的大力支持,“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都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反观戊戌变法,获得支持的光绪皇帝,不过是慈禧手中的挡箭牌,签字盖章之用,真正实权人物慈禧却被他们给得罪了,所以注定戊戌变法会失败。


麇子文史


戊戌变法是由光绪帝和维新派主导的一次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力量过于弱小。清朝晚期实权掌握在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手中,当戊戌变法触及到顽固派的利益时,就遭到了遏制和镇压。

维新派在变法的过程中,并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书都没有充分的证据,无法说服顽固派,甚至连一些开明人士也不赞成。另外,在变法的过程中,维新派一些激进的宣传也为变法增加了社会阻力。

戊戌变法的目的虽说是为了救助那些生活不好的人民,但是却缺乏实际考虑,过于乐观的估计改革形式和变法的难易程度。同时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维新派变法最大的依仗不过是没有实权的皇帝和极少数官僚。

在戊戌变法的103天中,皇帝一共发出改革谕旨286件,平均每天近3件。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一开始就为变法埋下了祸根,而且这种冒进的措施也触及了很多人的利益。另外,维新派在变法的过程中,采取的就是单纯的自下而上的和平、合法的方式,手段过于单一。











柯伊伯魄


变法的主导者负有很大的责任。

首先是康有为,他做事看人的格局太小,百日维新的时候,可以说他只是一个天真的改革者。自以为自己看到了所有改革的凶险,可没想到他所看到的只不过是冰山一角罢了。

他在选人上也有大问题。孤掷一注的把所有希望和政治理想投到了光绪帝身上。可谁知光绪帝自己本手就优柔寡断性格懦弱。最根本的是他根本就没有权利。那时候的光绪可能还不知道自己是个傀儡,可外人几乎都看的出来,唯独康有为这帮外人没有看出个分明。

当时康有为在京城办强学会。李鸿章送来3000两赞助费,可没想到康有为当着众人的面,把李鸿章的钱给退回去了,还嘲弄了一番李鸿章,说他是顽固派中最臭的石头云云。另一边又对袁世凯欢迎有加,还邀请他做强学会会长。到后来还想叫袁世凯出动军队,包围颐和园,发动政变。可谁不知道,袁世凯是基本上个李鸿章差不多,都是在官场上摸爬多年的“老油条”。精通谋略手段。

在第一次朝堂议事时。与顽固派大臣破口大骂。还杨言变法就是要杀一两个一品大员才能成功。我想这样的狂话,慈禧也很少说吧。何况还是一个刚刚步入官场的新人,一来到就公开杨言要杀慈禧的亲信。

从改革措施上,更能看出康有为的狂妄和天真。别人改革都是从小处改起,按部就班,一步一步的慢慢辐射。康有为不同,一上来就要啃硬骨头,废除科举和精简官吏。这两件事在当时来看都很有必要要做。但这两件事无疑是最难做的。想想康有为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就像去做成这些事,可能吗?并他一句话一道公文,就抢走数万人的出路,实际吗?

当然,我们不能说百日维新的失败,根本原因在康有为身上。但我想说,作为变法的核心人物,作为变法的直接负责人,康有为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鱼羊史话


中国的历朝历代的不断发展,都会经历很多改革创新,以适应人类各种不同的需求。历史上著名的变法很多,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等比比皆是,但是大多数都会以失败告终。清朝末年的政治一片混乱,谭嗣同、康有为等六人联合起来向光绪皇帝推荐新法,史称戊戌变法,但遗憾的是因为种种的原因,最终以失败告终,这次变法也同历史上其他变法一样付出了血的代价。为什么戊戌变法会失败?其根本原因有哪些?

古往今来变法的动机是什么呢?最高层认为目前的统治方式阻碍了社会发展。变法即是要改变目前的统治方式,改变现有统治方式必然要改变现有的统治格局,改变现有的统治格局注定要改变现存的统治阶级利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既得利益者,但务请注意一点:触动利益永远比触动灵魂更难。

故成功变法一般具备二个特征:

1、强硬的最高统治者通过铁血手腕镇压现有的既得利益者,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保守派。前提是最高统治者牢牢把控着权利核心,强大到足以憾平任何阻碍力量,典型代表,秦孝公强力支撑下的商鞅变法。永远不要轻视既得利益集团,秦孝公去世后,商鞅被车裂警示无数后来的改革者。

2、保守派转型。既然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更难,那就给他更新更大的利益。世界上没有永远的保守派,面对远远大于既得利益的诱惑,保守派瞬间转变为改革派!当然这需要相当的政治智慧,参照我朝改革开放。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戊戌变法。最高统治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光绪呢,距离铁血雄主大概要差十万条大街,当时但凡有点政治智慧的大臣都知道变法玩不转。我们再看看当朝重臣及封疆大吏,荣禄、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放在当时哪一位不是睁眼看世界的经世之才之人,要么弃之不用,要么推到变法的对立面,更别提转化为改革派了,没有一点政治智慧,完全是奔着自寻死路玩的!

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的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虽然被慈禧太后扼杀了,但也为13年之后爆发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

一、政治经济方面:

1、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带着光绪逃到西安,这给慈禧以惨痛教训。

签订《辛丑条约》后,慈禧太后下令实行新政,其内容有编练新军;废科举,建学堂;奖励民办工厂;改革法制;派五大臣出洋考察,预备立宪;成立咨政院、咨议局等。其中有些改策已经超出了当年维新变法的内容。

2、激起了民众对满清政府的愤恨,推动知识分子由维新向革命转化。戊戌维新失败后,支持孙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不少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革命党人。

二、思想文化方面:

1、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

戊戌变法之后,民主思潮充分发展起来了,激起了新一轮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热潮。戊戌变法失败后,更多的年轻人出国留学,更多的西方学说被译介到中国,中国的思想界更为活跃。

2、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奏。

戊戌变法后,新式文化事业勃兴,国内出现办学热,创办新式报刊热,出版新书热。戊戌时期,维新派为了对人民进行启蒙,曾提倡白话文和小说界革命。








滴水之悟


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到同年的9月21日,一共维持了103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光绪和慈禧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国无二主,天无二日,慈禧太后长期掌控政权,光绪形同傀儡。两人之间的权利争夺是必须以一方的失败而告终,这种矛盾是不可调解的。在戊戌变法之前“一切用人行政皆出西后之手,光绪虽有亲裁大政之名,而无其实”,这显然是光绪无法容忍的,他对这种有名无实的皇上已经忍耐到了极限,就像他对慈禧太后说的“太后若仍不 给我事权, 我愿 退让此位,不甘作亡国之君 ”,所以戊戌变法天然带有夺权的性质,光绪帝想通过戊戌变法,革故鼎新,富强国家是真,但是其中也有着希望通过戊戌变法,掌握实权,完成权利交接。但这意味着慈禧太后会失去实权,这是慈禧太后无法容忍,因此为戊戌变法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2、力量悬殊,缺乏胜算

维新派的支持者光绪没有实权,康有为不过被授予总理衙门章京,梁启超管理译书局事务,授予超六品衔都是官职低微,没有实权。在朝廷中维新派官员寥寥无几,唯一有名望的翁同龢还被解除职务,最重要是而且没有军权,以至于想要发动政变还要临时去派人说服袁世凯。而慈禧太后实际上掌握着朝政大权,地方实力派,对维新运动,持观望态度。军权方面,几乎所有军队都被慈禧太后掌握,慈禧太后的亲信荣禄是直隶总督直接控制着京畿军权,从力量对比来看,相差悬殊。

3、策略失当,急功近利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这种思想的改变需要润物无声、日积月累的改变,杨深秀就说: “ 夫数百年之旧说,干万人之陋习,虽极愚谬,积久成是,诚非一二,言所能转易也。”虽然认识到了这一点,但是维新派在改革进程上,却是急功近利,疾风骤雨,改革既大且快,据统计103天时间里,光绪皇帝发布了300余件变法诏令,平均每天3件,一下子引起了强烈的反弹。比如废除科举考试,一下子让苦读诗书的百万学子,科举无门,引发了社会动荡。

4、缺乏群众基础

戊戌变法说白了,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主要推动者是光绪帝和维新派,这场变法虽然在之前有着强学会等组织起到了一定的思想宣传作用。但是并没有对广发民众进行深刻的思想动员,反而是改革的一些举措,引发了民众的普遍反感,“当时社会嫉新学如仇,一言办学即视同叛逆,迫害无所不至”,这样就大大减少可变法的支持力量,反而增强了反对力量,变法又如何能够成功。

结论:戊戌变法因为力量悬殊、策略失当、缺乏群众基础以及卷入慈禧太后与光绪之间的权利斗争等多种原因,导致失败,令人无限唏嘘。


古史新谈


戊戌变法是由光绪帝和维新派主导的一次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力量过于弱小。清朝晚期实权掌握在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手中,当戊戌变法触及到顽固派的利益时,就遭到了遏制和镇压。

维新派在变法的过程中,并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书都没有充分的证据,无法说服顽固派,甚至连一些开明人士也不赞成。另外,在变法的过程中,维新派一些激进的宣传也为变法增加了社会阻力。

戊戌变法的目的虽说是为了救助那些生活不好的人民,但是却缺乏实际考虑,过于乐观的估计改革形式和变法的难易程度。同时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维新派变法最大的依仗不过是没有实权的皇帝和极少数官僚。

在戊戌变法的103天中,皇帝一共发出改革谕旨286件,平均每天近3件。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一开始就为变法埋下了祸根,而且这种冒进的措施也触及了很多人的利益。另外,维新派在变法的过程中,采取的就是单纯的自下而上的和平、合法的方式,手段过于单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