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最后去哪了?

朦胧朦胧


和氏璧的传承过程, 情节复杂, 众说纷纭,这里只能就其历史线索作一简单勾勒。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 秦始皇终于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和氏璧, 他将和氏璧切割成方四寸的玉料, 命李斯篆文, 孙寿刻字, 制成一枚“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玉玺, 想作为镇国之宝, 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

没有想到, 秦朝短命, 二世而亡。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 刘邦一路过关斩将,突入咸阴, 秦始皇的孙子子婴, 双手捧着玉玺,跪在道旁, 迎接刘邦的到来。子婴把玉玺献出去了, 命却没有保住。就这样, 传国玉玺经过秦末的动乱, 落到刘邦手里。刘邦将玉玺作为自己的玺印, 世代传授, 号曰“汉传玉玺”。

公元前 1 年, 汉哀帝刘欣病死, 幼帝刘婴登基, 和氏璧由长乐宫皇太后代管。王莽篡夺刘氏政权后, 逼皇太后交出玉玺, 皇太后一怒之下, 将传国玉玺狠狠地摔在地上, 把玺纽的一角摔裂了。王莽得到玉玺后, 命玉匠用黄金镶补, 继续使用。后来, 王莽兵败被杀, 禁卫军校尉公宾得到传国玺, 把它带到河南南阳, 献给了刘玄。

公元 25 年, 赤眉军杀刘玄, 立刘盆子, 和氏璧一度挂在刘盆子的颈上。后来, 刘盆子兵败宜阳, 将传国玺拱手奉给东汉光武帝刘秀。汉灵帝熹平六年, 宦官专权, 引发宫廷内乱, 袁绍带兵入宫, 诛杀宦官, 段珪带着汉灵帝出逃, 玉玺一度流落民间。汉献帝时, 董卓作乱, 洛阳化为废墟。

孙坚率军攻入洛阳, 意外得到传国玉玺。孙坚把玉玺秘藏于妻子吴氏的住处。后来, 袁术听到风声, 拘禁了孙坚的妻子吴氏, 夺回了玉玺。袁术死后, 荆州刺史徐璆携带玉玺投奔许昌, 把玉玺献给了汉献帝, 至此, 传国玉玺回归汉室。

公元 220 年, 曹丕逼汉献帝禅让, 东汉灭亡。传国玉玺从刘姓传给了曹姓, 曹丕让人在传国玉玺肩部刻下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公元 265 年, 司马炎“依样画葫芦”, 称晋武帝, 传国玉玺又转移到司马氏的手里。公元 311 年, 前赵刘聪虏获晋怀帝司马炽,传国玉玺落到匈奴人的手里。

公元 329 年, 后赵石勒灭前赵, 得到传国玉玺, 便在玉玺右侧加刻“天命石氏”, 以示纪念。公元 350 年, 传国玉玺转移到后魏冉闵手中, 冉闵乱杀胡人, 引发国难, 为了息事宁人, 乞求东晋军救援, 东晋将领趁火打劫, 轻易骗走传国玉玺, 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 ( 南京), 传国玺再次落到晋朝司马氏的手里。

隋朝一统中国, 传国玺入了隋宫。公元 618年三月, 隋炀帝杨广被宇文化及刺杀于江都扬州, 隋朝灭亡。萧后携太子元德带着传国玺, 逃到漠北突厥部落。贞观四年, 李靖率军讨伐突厥, 大获全胜, 并意外见到萧后与元德太子, 将二人带回中原, 传国玉玺也被萧后带到唐朝, 奉献给李氏家族。

唐朝末年, 天下大乱, 农民起义的叛将朱全忠废唐哀帝, 夺走传国玉玺, 建里后梁, 传国玉玺落到朱姓人家的手里。公元 923 年, 李存勗灭后梁, 建后唐, 传国玺流落到后唐。

公元 936 年, 后晋石敬塘带契丹军攻至洛阳, 后唐末代皇帝李从珂, 怀抱传国玉玺登玄武楼自焚, 传国玉玺从此销声匿迹, 没有踪影, 和氏璧的故事就此完结。


硕风杂谈


一、卞和献玉:楚人和氏得玉璞山中,三献国君,剖之,得稀世美玉,命曰“和氏璧”。二、完璧归赵:赵得和氏璧,秦欲强索,相如化解。三、始皇制玺:始皇一统,琢为受命之玺,斯篆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受永昌。”四、子婴献汉:沛公军霸上,子婴素衣白马献国玺于沛公。五、玉缺金角:莽篡,入宫索国玺,太后摔之,缺一角后黄金补之。六、魏受汉玺:魏承汉祚,得玺,为示正统,丕于玺肩部刻曰:“大魏受汉传国玺”。七、司马据玺:三国一统,玺为晋武帝司马炎所得。八、玺归前赵:羯人石勒得玺,刻曰:“天命石氏”。九、再传冉魏。十、复归东晋。十一、南朝四易。十二、玺入大隋:文帝灭陈,叔宝献玺。十三、流入漠北:隋亡,萧后携玺遁入漠北突厥。十四、终归大唐。十五、辗转五代。十六、从珂焚玺:后唐灭,李从珂携玺自焚于玄武楼,从此传国玺消失不见。以上就是有关传奇国宝和氏璧前世今生最流行的版本。怎么样?是不是极具魔幻色彩,够跌宕起伏、离奇曲折吧?可我要告诉您的是,这绝非史实!从东周到五代时间横跨1600多年,这中间可谓漏洞百出,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我只说其中一个环节—-始皇制玺,且不论此事如何缺乏史料佐证,就是这故事本身就存在一个绕不过的硬伤。玉璧作为古代社会重要的礼器是玉器家族中最具内涵、资格最老的成员,《尔雅·释器》对玉璧形制做了详细的阐释:肉倍好谓之壁,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说文》释玉璧为:瑞玉,圆器也。可见玉璧是一种圆形、片状、中空的玉器,这一形制从上古一直延续至今,从未改变。先秦制玉璧又岂能脱此窠臼?而且从迄今发现的玉璧看,最大尺寸的其厚度也仅有1厘米左右。再说说先秦的玺印,先秦的玺印多为立方体,尺寸规格都在2厘米以上,个别能达到3厘米。这还是普通诸侯、大夫用玺的规格,试想作为一扫六合、虎视寰宇的始皇帝如何会用厚度只有1厘米的和氏璧来改制传国玺呢?这完全不可想象。所以有关和氏璧的最后下落,合乎情理的只剩两种可能:一、已毁于秦灭六国的战乱之中。二、被秦获得,已陪葬于始皇陵中。








泥腿子的阳春白雪


和氏璧,相传是卞和发现的。其加工后成为历代王朝传国玉玺,相继经秦,汉,魏,晋,隋,唐等历代王朝!之后在五代十国以后,不知所踪!

其特征,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青绿而玄,光彩照人’曾是秦始王随身之宝,曰,‘随,和之宝′。


唐《玉玺谱》,色绿如蓝,温润而泽。著名的秦昭王愿以十五城换璧,以及完璧归赵的佳话,足见其价值连城!

完璧归赵,随珠荆玉,白璧三献,都是何氏璧的三个其下落去处的著名故事!

只可惜,唐末至五代,石敬瑭引狼入中原,契丹大军开进洛阳,废帝李从珂携太后皇后武楼自焚,传国玉玺在漫天滔滔大火之中,从此一跃成为千古之谜!


MS王老师


蔺相如这个人的故事家喻户晓,这个故事中有一件绝世珍宝,名叫和氏璧,关于和氏璧还有这样一个传说。

传说楚国人和氏在楚山上得到了一块好的玉料,于是和氏带着玉料给楚厉王看,说这里有一块绝佳的美玉,于是楚厉王找来了玉工辨别,玉工就认为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于是楚厉王认为这个人在骗自己,然后就下令把和氏的左脚砍了,楚厉王去世后楚武王继位,和氏又带着这块玉料去见楚武王,武王也找来了玉工,玉工仍然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于是和氏的右脚也被砍掉了。武王死后文王又继位了,和氏这个时候抱着这块石头在楚山脚下大哭了三天三夜,直到眼泪哭干,流出血水,这件事情被文王知道了,就派人来问,于是和氏道出原由说:“我痛心的不是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宝玉被当成石头,忠心被人认为是欺君,明明没罪还要受到惩罚。”文王比较直接,拿到玉料之后直接就下令剖开,于是就看到了这块美玉,这块没有被工匠雕刻成玉璧的形状,这也就是后来的和氏璧。

后来这个玉璧辗转的流落到了赵国,这也就发生了蔺相如出使秦国的故事,这个故事虽然普通,但是却有着深刻的道理,但是后来秦统一六国之后,和氏璧被秦王拥有,于是和氏璧存在的历史就断片了,现在还没有接上,历史中让和氏哭到流血的和氏璧究竟去了哪里呢?

有传闻说是秦始皇得到和氏璧之后就命人把这块玉璧雕成玉玺,上面刻有八个大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块玉璧被雕刻成玉玺之后一直传承到后唐时期,一直到儿皇帝石敬瑭灭掉后唐之后,后唐的末代皇帝李从珂人玉俱焚,和氏璧永远的消失在了历史之中,但是这些都只是推测。这个推测并不成立,原因是有历史记载说玉玺是用和田玉制作成的,于是秦国的传国玉玺是和氏璧的说法就不攻自破了。

现在可能成立的说法有两种,一个是秦始皇十分的喜欢和氏璧,于是和氏璧陪葬在了秦始皇陵中,只是现在还不能重见天日。另一个原因是被项羽在今日咸阳掠夺宝物的时候被项羽拿走了,有可能藏在项羽的都城彭城或者遗落在了当年的垓下。

和氏璧在当时都是无价之宝,到了现在更是,但是和氏璧却因为战争消失在了历史中,因为战争和氏璧的下落也就成为了迷。


谁是谁非谁知道


和氏璧是我国古代的一块璞玉,被楚国玉工卞和发现了,后来被秦始皇派人雕刻成传国玉玺,从而成为国之重宝,元末元顺帝北逃,带走了它,后来北元分崩离析,传国玉玺也下落不明!

春秋初期,楚国人卞和是个琢玉的能手,在荆山(今湖北省南漳县巡检山),挖得一块璞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命宫里的玉工查看,玉工说“这不是玉,只是一块石头”。

荆山

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薨,武王继位,卞和跛着脚捧着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还是上次的)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它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武王大怒,命人砍去了卞和的右脚!

过了好些年,武王去世了,文王继位,卞和听到消息后,抱着璞玉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干了,接着流出来的都是血泪,楚文王知道后派人询问他为什么?卞和哭着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楚文王再次询问玉工,(还是那位)玉工可能被卞和感动了,他终于说,这是块美玉,接着楚文王命人剖开了这块玉,果真是一块稀世罕有.名贵无双的一块宝玉,楚王大喜,把美玉运进宫中,,重赏了卞和,而惩罚了玉工!

传说中的和氏璧

战国末期,楚怀王被秦国的君臣骗到了秦国,秦王把他扣下来了,想换取楚国的领土给宝物,楚怀王心中不情愿,连随从也不带,于是连夜逃走了,逃到了赵国,他把和氏璧献给了赵王眼前的红人~宦者令缪贤。缪贤把他的事说给了赵惠文王,结果赵王不敢收留他,反而把他的宝玉截留下来了,楚怀王走投无路,只得重新逃回了秦国,最后死在了秦国!

楚怀王熊槐

后来,秦王得知赵王得到了和氏璧,他就派出使者,向赵王说,秦国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最后宦者令缪贤推荐的门客蔺相如答应赵王,带着和氏璧去见了秦王,仗着他的英勇机智,最后他把和氏璧完好无损的带回了赵国!

完璧归赵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扫平六国,统一华夏,即把从赵国得到的和氏璧,令工匠把它雕刻为传国玉玺,并命令书法家.廷尉李斯以大篆书写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自此,传国玉玺得以问世!

东汉末年,西凉军阀董卓进入京师,控制了汉献帝,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搞得天下民怨沸腾,汝南袁绍组织了十八路诸侯联军讨伐他,结果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最先击败了董卓,进入了洛阳,从一口古井中得到了传国玉玺,接着孙坚讨伐荆州刺史刘表,结果被刘表的部将~江夏太守黄祖杀死!他的长子孙策带着玉玺连夜逃走了,后来孙策把玉玺献给了南阳太守.后将军袁术,换取了两千兵马及孙坚的老部下~程普.黄盖.韩当等。而袁术得到玉玺后,即于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在寿春称帝,后被曹操,吕布.刘备联合击败,被活活饿死!

袁绍的弟弟~后将军袁术!

元末,明军大将徐达.常遇春带兵北伐,洪武元年八月攻克大都,元顺帝仓皇北逃到上京,并带走了传国玉玺,不久,北元分崩离析,从此,传国玉玺不知去向!

明末,大臣梅国桢担任宣府.大同总督时,有一天,鞑靼部落的一个首领把汉那吉求见他,说是在毛乌素沙漠中,得到了元顺帝的传国玉玺,并将玉玺的字印在黄绢上,顶在头上,到梅国桢的军营求见,他想把玉玺献给朝廷,请梅总督代其转奏进献之攻!

梅国桢说:不知道玉玺是真是假?等你拿来后,让我确认一下,如果是真的,我就犒赏你,把汉那吉说:“历代都有上天传授真命天子信物之事,现在玉玺正是为了天朝而出现,这是非常祥瑞的一件事。如果启奏皇上,一定会得到封赏,我想得到的而不是小小的犒赏。”

梅国桢笑着说:“宝物局自然存有国宝。即使这个玉玺是真的,也没有什么用。我也不敢轻易亵渎皇上的圣听,念你一片好意,我给你一锭金子作为赏赐,并把黄绢还给你。”把汉那吉听后大失所望,嚎啕大哭的离开了营帐。

梅国桢知道玉玺是国之重器,但也知道国君的德行比玉玺更为重要,梅国桢宁愿失去玉玺,也不希望皇帝为了区区一方玉玺,去和蒙古人做交易!

明末总督梅国桢

就这样,由于梅国桢的自作聪明,导致了传国玉玺的永久失传!


少校说历史


第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被作为随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内,并没有作为传国玉玺流传后世。如果这样,将来有朝一日发掘秦始皇陵墓地宫,我们还有机会一睹和氏璧的风采。

第二种推测认为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战争中丢失或者被项羽掠夺而去。秦末,项羽率兵进攻咸阳,焚烧秦宫殿,挖掘秦陵墓,掠夺宝物、美女,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但随后而来的楚汉战争中,项羽兵败,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玉玺或许藏在项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或许遗落在项羽败死的垓下(今安徽固镇)。

这颗玉玺经北周、隋、唐,一直传到五代的后唐。后唐末帝李从珂为石敬瑭围困自焚后,这颗玉玺也下落不明了。北宋赵匡胤开国后,就未见有传国玉玺的记载。北宋哲宗时,一位农夫在耕田时发现了传国玉玺,送至朝廷,经诸大学士一局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是始皇帝所致的传国玉玺。等到了金兵破汴梁,玉玺又失踪了。


用户2840742806961901


和氏璧自从成了始皇帝的玉玺后,变成了统治者合法性的依据,也成了阴谋家竞相争夺的目标。刘邦灭秦得天下后,子婴将御玺献给了刘邦,御玺成为“汉传国宝”。至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去太后那里索要御玺,太后愤怒,掷于地,崩其一角,王莽乃用黄金镶之。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御玺先后被孙坚、袁术所得,最后落到了曹操的手里,曹丕篡位曹丕篡权,逼献帝禅让,汉亡。曹丕使人在传国玺肩部刻下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公元265年,司马炎同样篡权,称晋武帝,传国玺归晋。公元311年,前赵刘聪虏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在右侧加刻“天命石氏”。在这之后就有两种说法,一说公元350年,传冉魏,后冉魏乞求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南京),这样,传国玺重归晋朝司马家。在南朝,传国玺历经了宋,齐,梁,陈,之后隋唐,到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自焚身亡,所有御用宝物全部投入火中,从此,“和氏璧”神秘失踪,关于它的下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另一说是和氏璧到了前秦皇帝苻坚手里,淝水之战后,国内大乱,苻坚逃到五将山,被羌族首领姚苌围困,姚苌索要御玺,苻坚已派人送到东晋,可东晋却没有任何记载,因此御玺有可能埋藏在五将山。


正乃多事之秋


相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丞相李斯用和氏璧雕刻传国玉玺并用小篆雕刻“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传于后世以示皇位正统性。




阿译啦


和氏璧是中国古代一块著名的璞玉石,相传为楚国人卞和所发现。璧为古代礼器玉中之六器,祭祀天地四方之神的礼器,《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自古已有天圆地方之说,礼天之器乃采用中孔圆形之璧,天色苍,礼天之玉便采用苍色之璧。

和氏璧加工后成为秦、汉、魏、晋、隋、唐等历代王朝的传国玺,最后在五代十国的动乱中下落不明。

由于玉器在春秋战国时期礼法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和氏璧本身的价值亦被民间广泛传颂,因此其成为诸多中国文化中典故、成语的来源。和氏璧与随侯珠并称,始有成语随珠和璧、随珠荆玉的称号。

历史、传说与典故

和氏献璧

和氏璧最早见载东周末年著作《韩非子·和氏第十三》:楚国人卞和在楚地的山中发现一块外裹岩石的美玉,他将这块玉献给当时的君主楚厉王,而楚国王室认为和氏贡献的只是一块石头,欺骗了君王。于是楚厉王下令将和氏左脚砍去。尔后厉王被弑,楚武王即位,和氏再次将该玉献给他,武王命令玉工鉴定这块玉石,鉴定的结果是和氏所贡献的仍是一块石头,结果和氏右脚也被砍掉。最后和氏带着玉石回到楚山,在那里他恸哭了三日三夜。又一位新即位的楚国国君楚文王派人询问事情的缘由,和氏说:“我并非为被砍去双脚而伤心,而是因宝玉被认定为顽石、忠臣却被认为是骗子!这才是我所伤心啊。”于是楚文王派工匠除去裹在玉石上的岩石,这才看到了这块玉。于是楚文王将该玉璧命名为“和氏”。

《史记》记载和氏璧一直是楚国国宝,楚威王时期和氏璧被赐予攻灭越国有功的令尹昭阳,一次昭阳在设宴招待门客时将和氏璧取出供宾客参观,此时宾客中有人突发起哄,并趁乱偷走了摆在桌上的和氏璧,昭阳的门客称张仪是盗走和氏璧的人,张仪在经过昭阳拷打讯问后被放走,因此张仪在成为秦国相国后曾为此向楚国展开报复,而和氏璧依旧下落不明。之后和氏璧经人之手,辗转来到赵国。依《史记》记载公元前3世纪时期,和氏璧为战国时期赵国君主赵惠文王所有。

完璧归赵

秦昭襄王在得知和氏璧归属同一时期的赵国君主赵惠文王的赵国王室后,于前283年向赵国派遣使者,希望以15座城池来换取和氏璧,这便是成语“价值连城”的由来。

赵国出于对秦国的不信任并未立即答应交换和氏璧,赵国政府在商议后派遣蔺相如为代表携和氏璧出使秦国。蔺相如经过两次对秦王的试探后认定秦国是想借其强大的国力为后盾,强取玉璧而拒绝向赵国割让城池。于是蔺相如派他的副手穿上平民的服饰,走小路带和氏璧回到赵国。而蔺相如本人凭借在秦朝朝廷上不卑不亢的表现也平安回到赵国。此即成语“完璧归赵”的来源。

受命于天

前228年,秦国攻灭赵国,和氏璧最终为秦国所有。前221年,秦灭了周朝的六个最大的诸侯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朝代。由于天子九鼎失踪,据说和氏璧被雕琢成为传国玺,以象征秦国国威,由玉工孙寿刻上了由秦帝国丞相李斯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8个虫鸟篆字。自此和氏璧成了皇帝的宝印和天授皇权的象征。在秦朝之后的数百年间,拥有传国玺成为中国历史上被承认为正统帝国的条件之一,即使改朝换代时也不例外。从秦朝开始,共传了1000多年。一说传国玉玺是由蓝田玉所打造,不是和氏璧。



孤胆骑侠


最大的可能就是下葬到成吉思汗的陵墓了,因为蒙古人是不留坟头的,埋完了就种草,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具体位置,所以,看哪位高手什么时候找到大汗的陵墓,也就找到和氏璧了,祝各位好运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