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為何下令全國“剃髮”?

史事春秋


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下令全國“剃髮”,與他改姓名、創文字一樣,目的就是為獨立建國做準備。

李元昊的祖上拓跋思恭,因平定黃巢起義有功,被唐朝賜姓李,任定難軍節度使,封“夏國公”。 李思恭的後代對幾個中原王朝一直都是俯首稱臣,以求保住現有的地盤和換來豐厚的賞賜。




到了宋朝,重文輕武,雖然對內部杯酒釋兵權,但對這些異族勢力,往往還是以羈縻為主,讓他們世襲職位,而且也學著唐朝,賜其姓為趙。

這時的夏州節度使李繼捧,到汴京朝見宋太宗,可能是喝多了,一時激動,表示願意獻出自己的封地。宋太宗當然很高興,又對他封官許願賞賜不少。本來兩廂情願,各得其所,但他的同族兄弟李繼遷卻不願意獻出祖宗留下的地方,於是就糾結人馬,跑出去自立為王了。

後來,李繼遷在戰爭中被吐蕃人暗算而死,兒子李德明繼位。李德明雖然也熱衷於開疆拓土,但對於宋朝的的態度還是溫和的。他曾勸誡兒子李元昊說:“自我父以來,連歲用兵,疲憊不堪。近30年間,稱臣中國,累沐錦衣,中國可算厚待我了,此恩怎可辜負?”

李元昊卻不聽老爸那一套,說:“衣毳氈,事畜牧,乃我蕃族的特性。丈夫子生為英雄,非王即霸,奈何羨這錦衣,甘做宋朝奴隸呢?”

從這點兒可以看出,這小子從小就有反骨,早就存有非臣之心了。




終於熬到老爸死去,李元昊可以大展宏圖,實現自己稱帝立國的野心了。改姓名,創文字,禿髮令這三大政策,就是他要建國的前奏。

說到禿髮,也不能算是李元昊的原創,我們都知道,原創不是那麼容易的。他這禿髮是跟自己老祖宗學的。古代東胡人就是髡髮的風俗。髡髮就是把頭頂上的頭髮都剃去,只留周圍的一圈兒,與西夏人的禿髮一樣。

那為什麼非得是東胡人呢?其他民族也有在頭髮上作文章的啊!是的,但其他民族作的文章跟他不一樣。漢人是束髮,匈奴是披髮,通古斯人是辮髮,只有東胡是這樣的,東胡的後裔鮮卑、烏桓、契丹也都是這樣的髮型。




再一個就是他祖上姓拓跋,跟創立了北魏政權的鮮卑族拓跋氏一樣,而拓跋本身,就有禿髮的含意,鮮卑族甚至還有一個就叫“禿髮”的部落呢!

或許有人要問,拓跋鮮卑是發源於東北的民族,怎麼可能跑到西北佔山為王?西夏党項族不是跟藏族一樣的羌人嗎?是啊,党項族主要是羌人部族,可他的上層統治者,卻是拓跋鮮卑人。就像青海的吐谷渾一樣,部眾也是羌人,但首領是慕容鮮卑人。只是這一切,都應該歸功於南北朝時期鮮卑族勢力的強大吧?

就如他放棄李、趙漢姓,改姓“嵬名”一樣,他嚴令全族“禿髮”,實際上是想光宗耀祖,從此以後,不但不做別人的臣屬了,而且要實現重建拓跋氏北魏那樣強盛王朝的夢想。




不過,雖然他心比天高,可命比紙薄。儘管在戰場上取得了很大的勝利,但在內部卻因為他多疑殘暴,早已經是危機重重了。最後,在想學唐玄宗李隆基霸佔兒媳婦時,因為學的功夫還不到家,竟被兒子割掉了鼻子,這一代梟雄就在流血、疼痛中死去了。


醉眼朦朧看天下


公元1032年,党項人的領袖李德明去世後沒多長時間,他的繼任者李元昊就下令所有党項人三日內必須禿髮,“三日不從,許眾共殺之”。

自唐末五代以來,久居黃土高原的党項人的髮式早就和中原人一樣。在全國範圍內沒有預兆地突然實行禿髮,李元昊究竟是懷著什麼目的呢?


與清朝入關後所推行的禿髮不同,西夏的禿髮是剃去頭部中間大部分的頭髮,只保留頭部兩邊周圍的頭髮。且禿髮的髮式並不是一種,有多種樣式可供人們選擇。

從先祖拓跋思恭算起到李元昊稱帝,党項人在黃土高原已經生活了一百二十多年。在近百年的與中原人的交往中,大部分的党項人無論是習俗文化還是生活習慣早就和中原人無異,大部分屬於党項人的傳統習俗在不知不覺間都被丟棄。

擁有稱帝野心的李元昊深知,如果任由這種現象持續下去,党項人的勇武好戰之氣終將被消磨殆盡,因此想盡辦法阻止党項的漢化。 怎麼做才好呢?

改文字、易服飾和實行禿髮令。

元昊深知只有把党項民眾內心深處的民族認同感激發出來,他才能更好的聚集党項民族的力量,從而為自己的稱帝事業提供有力的保障。


青悠論史


大家好我是歷史的影子!我們都知道滿清入關時,對漢人實施了“剃髮易服”的高壓政策。但是,其實“剃髮易服”並不是滿清首創。歷史上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事情。不過,做這樣事情的皇帝,卻不是用在針對外民族,而是用來針對本民族。

這個皇帝是西夏的“李元昊”

李元昊,是党項貴族之後。據史書記載,在他年少時生得天庭飽滿,目光炯炯,特別是高聳的鷹鉤鼻,更是讓年少的他看上去剛毅中帶著凜然不可侵犯的威嚴。而他又喜讀兵書,通漢、藏語,小小年紀對於治國安邦就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因此很得父親李德明的器重。

李元昊能稱帝,一方面是他有文韜武略,能征善戰;另一方面得力於他的父親李德明在治理党項的時候,對党項有著很清醒的認識,為了能在北宋和遼國的夾縫之間求生存,他在外交上實行了一套“聯遼睦宋”的政策,向遼國和北宋進貢財物,表示臣服。

李德明的舉措讓李元昊不能理解,在李元昊看來,臣服於北宋堪稱恥辱,於是多次表示應該稱王稱霸才是王道。

精明的李德明雖然很贊成李元昊的看法,但他知道時機尚未成熟,党項族實力還不夠強盛,為党項創造和平的發展環境才是重中之重。就是在這段時期,党項族的實力大大增強,經濟也得到了質的飛躍,這無疑給李元昊後期稱帝鋪平了道路。

1032年,李德明在建國大業還未完成時突然病逝。被立為太子的李元昊繼位。李元昊繼位後對党項族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政治改革。

首先,李元昊拋棄了唐宋賜給党項族的李、趙姓,改姓“嵬名氏”,自己更名曩霄,號“兀卒”,然後創立國號。李德明在世時一直沿用北宋年號。李元昊自稱北魏皇室鮮卑拓跋氏之後,改國號為“開運”,後來有人提醒他“開運”是石晉滅亡之號,遂又改為“廣運”。自此後,李元昊摒棄了北宋年號,啟用自己的年號。接著,李元昊為了強化民族意識,又推行了

“剃髮易服”的政策,要求“國人皆禿髮,三日不從令,許眾殺之”,並身先士卒第一個剃光頭頂,如此強硬的政策,令党項人爭相剃髮。

在服裝上,李元昊自己“衣白窄衫,氈冠紅裡,冠頂後垂紅結綬”,又按官員等級不同規定了不同色調的朝服,比如文官戴噗頭,穿靴執笏,穿紫衣,緋衣;武官按等級戴鏤金、鏤銀和黑漆冠,穿紫衣,系塗金的銀束帶;而庶民百姓,只能穿青綠色的布衣,以此來區別貴賤。

另外李元昊著力創造西夏文字,並將此立為“國字”,也就是史書記載的“蕃書”。為了讓西夏人學習蕃書,他還設立了“蕃字院”,用來推廣對蕃字的使用,朝中公文等盡除北宋文字,皆用蕃字,就連和宋遼之間的往來文書,也會使用蕃字以示區別。

除了文化改革,李元昊還加強了軍事改革。他設立了十二個監軍司,即:左廂神勇、石州祥佑、宥州嘉寧、韋州靜塞、西壽保泰、卓囉和南、右廂朝順、甘州甘肅、瓜州西平、黑水鎮燕、白馬強鎮、黑山威福。並設置首領督統軍,副統軍和監軍使等職位。將這些監軍司分佈在党項境內,重點區域還升郡設府,置以重兵,主要職責是對抗宋遼。

在完成一系列改革後,於1038年10月11日,也就是歷史上的今天,李元昊在親信野利仁榮等大臣的擁護下正式稱帝,國號大夏(史稱西夏)。

不過,對於李元昊的帝位,北宋表示不認可,既然不認可。在李元昊看來,你不認可,我就只能靠武力說話。此後李元昊帶領軍隊在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麟府豐之戰、定川寨之戰等四大戰役中,殲滅宋軍西北精銳數萬人。並在河曲之戰中擊敗御駕親征的遼興宗,經過數次大捷,李元昊終於確定了西夏的獨立,並和遼、宋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歷史的影子


小時候的元昊長得很漂亮,“圓臉高鼻深目”,讀兵書、習佛經、學漢語藏語回鶻語。某天,父親告誡他“吾族三十年衣錦綺,此宋恩也”,永不可背宋稱帝。元昊當即頂了一句:“英雄之生,當王霸耳,何錦綺之為!”

元昊說到做到。成年後,他征戰於河西走廊,接連攻下張掖、敦煌、安西。一時間,党項人橫掃西北大地。

等到他老子兩腿一伸榮登極樂,元昊便大展拳腳了。

但元昊十分清醒,並不急於對外征戰,而是對內塑造民族特性。他宣佈,從此捨棄唐、宋皇帝賜的李、趙國姓,改回党項姓氏;頒佈“剃髮令”,凡党項男子,三天內一律剃光頭頂,只留邊緣一圈結成短辮,否則格殺勿論。他自己率先換上了新發型。

這條“剃髮令”,頗有“留髮不留頭”的意味。但其聰明之處在於,僅限党項人恢復民族傳統,絕不強求他人。幾百年後,清王朝卻把這個政策“抄襲”為強迫漢人剃髮,釀成了“江陰十日”、“嘉定三屠”的大悲劇。

在衣著上,元昊選擇了回鶻服飾。當時,在西北頭戴尖頂冠,身穿白色的圓領、窄袖、收腰長袍,是最時尚的打扮,“回鶻衣裝回鶻馬”風行一時。

但党項一族,遊牧四方,散漫慣了,單靠髮式和服飾來統一民族特性,遠遠不夠。元昊想到了文字。自秦始皇以來,“書同文”就是凝聚民心的不二法寶。元昊創造了十二卷單字,党項語流行起來。西北一帶的人們寫一張欠條,順手就是党項文,而不是漢字。直到明朝,党項文才漸漸消失。

文治既成,其他諸如州郡、兵制,對元昊來說,不啻小菜一碟。公元1038年,元昊建立了“大白高國”。消息傳到開封,宋朝稱之為“西夏”。


道中道道而道


這是李元昊為了對抗北宋朝廷,而採取的迴歸“胡人”傳統的舉措。

党項原是鮮卑的一支,在唐代中期逐漸崛起,因為在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立功,被皇帝賜姓“李”,李元昊的曾祖拓跋思恭被封為定難軍節度使、夏國公。後來隨著唐朝廷的衰落和党項人的發展,逐漸據有今陝北大部、寧夏北部、甘肅西北部和內蒙古阿拉善大部的廣大地區。隨著統治範圍的擴大,党項人逐漸接受了漢人的文化和習慣,開始漢化。到了李德明去世,李元昊繼任西夏國主後,他不滿於向宋和遼兩面稱臣,開始謀求稱帝。而發佈“剃髮令”就是為了謀取自立,迴歸所謂“胡人”舊俗而採取的諸多舉措之一。


聽雨者豐一


非常榮幸能回答這個問題。

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哪個不是文治武功的超人?

中國歷史上,遼、夏、金、元、清五朝,被西方史學家稱為中國歷史上的五大“征服王朝”。除了武功強大,開疆拓土,最重要的是都創建了自己的文字,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

李元昊,中國宋遼時期西夏國(1038-1227)開國皇帝。

李元昊,其遠祖拓跋思恭是鮮卑拓跋部後裔,在唐朝時因參與鎮壓黃巢起義有功,被賜姓李。此後,李元昊祖上世代在夏州(甘肅寧夏一帶)做官。傳至李元昊時,利用宋、遼長期對立爭戰的時機,李元昊稱帝,建立夏國,史稱西夏。

李元昊建國後,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和國家凝聚力,採取了三個“去漢化”方面的措施:一是改姓,李元昊自己改姓嵬名,以擺脫唐朝賜姓為民的歷史身份;二是創建西夏文字,提高民族自豪感;三是頒佈“剃髮令”,以提高民族凝聚力。

李元昊通過以上文化及其他政治、經濟等方面的措施,使得西夏國祚長達一百九十年,長期與北宋、遼國、金國對峙,直至蒙古國的興起而亡。



太和元氣


李元昊,西夏開國皇帝,党項族(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屬西羌族支系)。其遠祖拓跋思恭因助唐僖宗平黃巢而被賜李姓,改名李思恭,封西平王。李元昊繼承西平王爵位後,憑藉強大的實力開始“有異志”,拒絕遼國與宋朝的拉攏和封爵,一心自立門戶、稱帝建國。

為此,他採取一系列新文化措施。首先,廢除唐宋賜與的“李”姓,改姓“嵬名”,自稱“吾祖(可汗)”;其次,下達“禿髮令”。他率先“然後下令國中,使屬蕃遵此,三日不從,許眾其殺之。”;其三,進行服飾改革,以服飾別官階貴賤;最後,他創制西夏文字,改革禮樂制度。

綜上所述,李元昊下達的禿髮令,是新文化改革的一項內容,其核心實質為“去中原化”,即放棄賜姓恢復舊姓、放棄漢俗結髮束髮恢復党項“禿其發,耳垂重環”的傳統髮式。

“去中原化”貌似顯示出強烈的文化自信,但其官制、朝儀及官服,均依然參照宋朝樣式,所以,李元昊想以禿法令達到“去中原化”,只是一種可笑的政治理想。


2許雲輝


與順治/多爾袞時的剃髮易服民族同化不同,黨相羌李元昊的剃髮易服是要擺脫中國漢政權的控制而獨立。

唐末党項平夏部首領拓跋思恭帥部參與鎮壓黃巢起有功,唐廷以夏州為定難軍,以拓跋思恭為節度使,封爵夏國公,賜李姓,擁有銀、夏、綏、宥、靜五州。經五代到後周末党項拓跋部已經形成一個以夏州為中心的地方割據勢力。

宋初,夏州定難軍節度使李彝殷附助趙宋,被繼續衽封羈縻。繼李繼棒、李繼遷、李德明、李元昊三代的騰挪、擴張於宋寶元元年(1038)李元昊正式稱帝,都興慶府(銀川)國號大夏,史稱西夏。


魏東雙


從物質屬性來說,全世界的人類都是由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等有機物構成的一堆物質罷了。沒有什麼不同!人類的意志也改變不了。

從社會屬性來說,人會被分為許多國家。國家當然可以改變了,當然可以由人類的意志所左右了。

從文化屬性來說,人會被分為許多民族,民族意識其實也是可以由人類意志去塑造的,文化意識決定民族自覺性嘛!

李元昊既是在塑造民族意識,也是在構建文化意識。

當然了,李元昊肯定不會有這個“塑造民族意識,構建文化意識”的自覺性的。

但是,他確實在做這些事情。

子曾經曰過:

“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論語·述而篇》

大概有自己不懂卻憑空造作的人吧,我沒有這樣的毛病。

至聖先師從來是順勢而為,嚴格遵守自然規律,擇善而行。

子曰;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論語·述而篇》

說說文化屬性。

文化有兩種,一種是強勢文化,一種是弱勢文化。

  1. 強勢文化是遵循事物自然規律的文化。孔子事實代表強勢文化的,儘管他弱不禁風,文質彬彬。

  2. 弱勢文化是依賴強者做“大事業”的期望甚至運用強力逼迫製造出來的文化。李元昊明顯是弱勢文化的代表了,儘管他氣勢洶洶,舞刀弄槍的。

嗯,西夏文化在李元昊的道德期望之後,他必須是弱勢文化,必然要被強勢文化吃掉,這是自然規律。

李元昊的“剃髮令”只是為了滿足他個人的事業期望而已。

他們李家從大唐開始在西夏稱王稱霸坐事實上的皇帝,經過了唐末大亂戰,經過了大宋統一中原,西夏李家一直屹立不倒,很是值得自豪。

李家江山傳到了李元昊,大宋也成了“弱雞一個”,不是被遼國揍一頓,就是被西夏打一頓。

而,李元昊正事業日隆,西夏正是最強盛的時候,“獨立建國”了嘛!

偏偏西夏全國還是宋人衣冠者居多,朝野上下遍地儒家學徒,皇家取官用士依然是唐宋體制;民間俗世也以知唐宋為榮,穿衣梳頭自然也流行唐宋風俗了。

畢竟中原從來是強勢文化呀!具有天然的吸引力。

剛剛建國坐上皇帝大位的李元昊自尊心自然接受不了這些了。

再則,李元昊建立的是“奴隸制”國家,提倡的社會生產方式是對外大規模擄掠其他國家,對內殘酷壓榨奴隸勞動,中原儒學完全不適合他的國家。

他必須要去儒家化,去中原文化化。

當時,李元昊為了這目標,不僅僅下了“剃髮令”,他還重新規定了他治下人民的服飾,重新制定了“新禮樂”,生造了西夏文字。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一切都要和唐宋不同!

他說:“本族風俗,以忠實為先,戰鬥為事,唐宋縟節繁音,我很不喜歡。”

說的很有道理的樣子。

但是,天地運轉自有天地道理,不會去遵循他李元昊的的道理的。

李元昊強力喚醒的民族意識,強力認為塑造的文化意識終究還是弱勢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