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为何下令全国“剃发”?

史事春秋


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下令全国“剃发”,与他改姓名、创文字一样,目的就是为独立建国做准备。

李元昊的祖上拓跋思恭,因平定黄巢起义有功,被唐朝赐姓李,任定难军节度使,封“夏国公”。 李思恭的后代对几个中原王朝一直都是俯首称臣,以求保住现有的地盘和换来丰厚的赏赐。




到了宋朝,重文轻武,虽然对内部杯酒释兵权,但对这些异族势力,往往还是以羁縻为主,让他们世袭职位,而且也学着唐朝,赐其姓为赵。

这时的夏州节度使李继捧,到汴京朝见宋太宗,可能是喝多了,一时激动,表示愿意献出自己的封地。宋太宗当然很高兴,又对他封官许愿赏赐不少。本来两厢情愿,各得其所,但他的同族兄弟李继迁却不愿意献出祖宗留下的地方,于是就纠结人马,跑出去自立为王了。

后来,李继迁在战争中被吐蕃人暗算而死,儿子李德明继位。李德明虽然也热衷于开疆拓土,但对于宋朝的的态度还是温和的。他曾劝诫儿子李元昊说:“自我父以来,连岁用兵,疲惫不堪。近30年间,称臣中国,累沐锦衣,中国可算厚待我了,此恩怎可辜负?”

李元昊却不听老爸那一套,说:“衣毳氈,事畜牧,乃我蕃族的特性。丈夫子生为英雄,非王即霸,奈何羡这锦衣,甘做宋朝奴隶呢?”

从这点儿可以看出,这小子从小就有反骨,早就存有非臣之心了。




终于熬到老爸死去,李元昊可以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称帝立国的野心了。改姓名,创文字,秃发令这三大政策,就是他要建国的前奏。

说到秃发,也不能算是李元昊的原创,我们都知道,原创不是那么容易的。他这秃发是跟自己老祖宗学的。古代东胡人就是髡发的风俗。髡发就是把头顶上的头发都剃去,只留周围的一圈儿,与西夏人的秃发一样。

那为什么非得是东胡人呢?其他民族也有在头发上作文章的啊!是的,但其他民族作的文章跟他不一样。汉人是束发,匈奴是披发,通古斯人是辫发,只有东胡是这样的,东胡的后裔鲜卑、乌桓、契丹也都是这样的发型。




再一个就是他祖上姓拓跋,跟创立了北魏政权的鲜卑族拓跋氏一样,而拓跋本身,就有秃发的含意,鲜卑族甚至还有一个就叫“秃发”的部落呢!

或许有人要问,拓跋鲜卑是发源于东北的民族,怎么可能跑到西北占山为王?西夏党项族不是跟藏族一样的羌人吗?是啊,党项族主要是羌人部族,可他的上层统治者,却是拓跋鲜卑人。就像青海的吐谷浑一样,部众也是羌人,但首领是慕容鲜卑人。只是这一切,都应该归功于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势力的强大吧?

就如他放弃李、赵汉姓,改姓“嵬名”一样,他严令全族“秃发”,实际上是想光宗耀祖,从此以后,不但不做别人的臣属了,而且要实现重建拓跋氏北魏那样强盛王朝的梦想。




不过,虽然他心比天高,可命比纸薄。尽管在战场上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但在内部却因为他多疑残暴,早已经是危机重重了。最后,在想学唐玄宗李隆基霸占儿媳妇时,因为学的功夫还不到家,竟被儿子割掉了鼻子,这一代枭雄就在流血、疼痛中死去了。


醉眼朦胧看天下


公元1032年,党项人的领袖李德明去世后没多长时间,他的继任者李元昊就下令所有党项人三日内必须秃发,“三日不从,许众共杀之”。

自唐末五代以来,久居黄土高原的党项人的发式早就和中原人一样。在全国范围内没有预兆地突然实行秃发,李元昊究竟是怀着什么目的呢?


与清朝入关后所推行的秃发不同,西夏的秃发是剃去头部中间大部分的头发,只保留头部两边周围的头发。且秃发的发式并不是一种,有多种样式可供人们选择。

从先祖拓跋思恭算起到李元昊称帝,党项人在黄土高原已经生活了一百二十多年。在近百年的与中原人的交往中,大部分的党项人无论是习俗文化还是生活习惯早就和中原人无异,大部分属于党项人的传统习俗在不知不觉间都被丢弃。

拥有称帝野心的李元昊深知,如果任由这种现象持续下去,党项人的勇武好战之气终将被消磨殆尽,因此想尽办法阻止党项的汉化。 怎么做才好呢?

改文字、易服饰和实行秃发令。

元昊深知只有把党项民众内心深处的民族认同感激发出来,他才能更好的聚集党项民族的力量,从而为自己的称帝事业提供有力的保障。


青悠论史


大家好我是历史的影子!我们都知道满清入关时,对汉人实施了“剃发易服”的高压政策。但是,其实“剃发易服”并不是满清首创。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不过,做这样事情的皇帝,却不是用在针对外民族,而是用来针对本民族。

这个皇帝是西夏的“李元昊”

李元昊,是党项贵族之后。据史书记载,在他年少时生得天庭饱满,目光炯炯,特别是高耸的鹰钩鼻,更是让年少的他看上去刚毅中带着凛然不可侵犯的威严。而他又喜读兵书,通汉、藏语,小小年纪对于治国安邦就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很得父亲李德明的器重。

李元昊能称帝,一方面是他有文韬武略,能征善战;另一方面得力于他的父亲李德明在治理党项的时候,对党项有着很清醒的认识,为了能在北宋和辽国的夹缝之间求生存,他在外交上实行了一套“联辽睦宋”的政策,向辽国和北宋进贡财物,表示臣服。

李德明的举措让李元昊不能理解,在李元昊看来,臣服于北宋堪称耻辱,于是多次表示应该称王称霸才是王道。

精明的李德明虽然很赞成李元昊的看法,但他知道时机尚未成熟,党项族实力还不够强盛,为党项创造和平的发展环境才是重中之重。就是在这段时期,党项族的实力大大增强,经济也得到了质的飞跃,这无疑给李元昊后期称帝铺平了道路。

1032年,李德明在建国大业还未完成时突然病逝。被立为太子的李元昊继位。李元昊继位后对党项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政治改革。

首先,李元昊抛弃了唐宋赐给党项族的李、赵姓,改姓“嵬名氏”,自己更名曩霄,号“兀卒”,然后创立国号。李德明在世时一直沿用北宋年号。李元昊自称北魏皇室鲜卑拓跋氏之后,改国号为“开运”,后来有人提醒他“开运”是石晋灭亡之号,遂又改为“广运”。自此后,李元昊摒弃了北宋年号,启用自己的年号。接着,李元昊为了强化民族意识,又推行了

“剃发易服”的政策,要求“国人皆秃发,三日不从令,许众杀之”,并身先士卒第一个剃光头顶,如此强硬的政策,令党项人争相剃发。

在服装上,李元昊自己“衣白窄衫,毡冠红里,冠顶后垂红结绶”,又按官员等级不同规定了不同色调的朝服,比如文官戴噗头,穿靴执笏,穿紫衣,绯衣;武官按等级戴镂金、镂银和黑漆冠,穿紫衣,系涂金的银束带;而庶民百姓,只能穿青绿色的布衣,以此来区别贵贱。

另外李元昊着力创造西夏文字,并将此立为“国字”,也就是史书记载的“蕃书”。为了让西夏人学习蕃书,他还设立了“蕃字院”,用来推广对蕃字的使用,朝中公文等尽除北宋文字,皆用蕃字,就连和宋辽之间的往来文书,也会使用蕃字以示区别。

除了文化改革,李元昊还加强了军事改革。他设立了十二个监军司,即:左厢神勇、石州祥佑、宥州嘉宁、韦州静塞、西寿保泰、卓啰和南、右厢朝顺、甘州甘肃、瓜州西平、黑水镇燕、白马强镇、黑山威福。并设置首领督统军,副统军和监军使等职位。将这些监军司分布在党项境内,重点区域还升郡设府,置以重兵,主要职责是对抗宋辽。

在完成一系列改革后,于1038年10月11日,也就是历史上的今天,李元昊在亲信野利仁荣等大臣的拥护下正式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不过,对于李元昊的帝位,北宋表示不认可,既然不认可。在李元昊看来,你不认可,我就只能靠武力说话。此后李元昊带领军队在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等四大战役中,歼灭宋军西北精锐数万人。并在河曲之战中击败御驾亲征的辽兴宗,经过数次大捷,李元昊终于确定了西夏的独立,并和辽、宋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历史的影子


小时候的元昊长得很漂亮,“圆脸高鼻深目”,读兵书、习佛经、学汉语藏语回鹘语。某天,父亲告诫他“吾族三十年衣锦绮,此宋恩也”,永不可背宋称帝。元昊当即顶了一句:“英雄之生,当王霸耳,何锦绮之为!”

元昊说到做到。成年后,他征战于河西走廊,接连攻下张掖、敦煌、安西。一时间,党项人横扫西北大地。

等到他老子两腿一伸荣登极乐,元昊便大展拳脚了。

但元昊十分清醒,并不急于对外征战,而是对内塑造民族特性。他宣布,从此舍弃唐、宋皇帝赐的李、赵国姓,改回党项姓氏;颁布“剃发令”,凡党项男子,三天内一律剃光头顶,只留边缘一圈结成短辫,否则格杀勿论。他自己率先换上了新发型。

这条“剃发令”,颇有“留发不留头”的意味。但其聪明之处在于,仅限党项人恢复民族传统,绝不强求他人。几百年后,清王朝却把这个政策“抄袭”为强迫汉人剃发,酿成了“江阴十日”、“嘉定三屠”的大悲剧。

在衣着上,元昊选择了回鹘服饰。当时,在西北头戴尖顶冠,身穿白色的圆领、窄袖、收腰长袍,是最时尚的打扮,“回鹘衣装回鹘马”风行一时。

但党项一族,游牧四方,散漫惯了,单靠发式和服饰来统一民族特性,远远不够。元昊想到了文字。自秦始皇以来,“书同文”就是凝聚民心的不二法宝。元昊创造了十二卷单字,党项语流行起来。西北一带的人们写一张欠条,顺手就是党项文,而不是汉字。直到明朝,党项文才渐渐消失。

文治既成,其他诸如州郡、兵制,对元昊来说,不啻小菜一碟。公元1038年,元昊建立了“大白高国”。消息传到开封,宋朝称之为“西夏”。


道中道道而道


这是李元昊为了对抗北宋朝廷,而采取的回归“胡人”传统的举措。

党项原是鲜卑的一支,在唐代中期逐渐崛起,因为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立功,被皇帝赐姓“李”,李元昊的曾祖拓跋思恭被封为定难军节度使、夏国公。后来随着唐朝廷的衰落和党项人的发展,逐渐据有今陕北大部、宁夏北部、甘肃西北部和内蒙古阿拉善大部的广大地区。随着统治范围的扩大,党项人逐渐接受了汉人的文化和习惯,开始汉化。到了李德明去世,李元昊继任西夏国主后,他不满于向宋和辽两面称臣,开始谋求称帝。而发布“剃发令”就是为了谋取自立,回归所谓“胡人”旧俗而采取的诸多举措之一。


听雨者丰一


非常荣幸能回答这个问题。

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哪个不是文治武功的超人?

中国历史上,辽、夏、金、元、清五朝,被西方史学家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五大“征服王朝”。除了武功强大,开疆拓土,最重要的是都创建了自己的文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李元昊,中国宋辽时期西夏国(1038-1227)开国皇帝。

李元昊,其远祖拓跋思恭是鲜卑拓跋部后裔,在唐朝时因参与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被赐姓李。此后,李元昊祖上世代在夏州(甘肃宁夏一带)做官。传至李元昊时,利用宋、辽长期对立争战的时机,李元昊称帝,建立夏国,史称西夏。

李元昊建国后,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和国家凝聚力,采取了三个“去汉化”方面的措施:一是改姓,李元昊自己改姓嵬名,以摆脱唐朝赐姓为民的历史身份;二是创建西夏文字,提高民族自豪感;三是颁布“剃发令”,以提高民族凝聚力。

李元昊通过以上文化及其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措施,使得西夏国祚长达一百九十年,长期与北宋、辽国、金国对峙,直至蒙古国的兴起而亡。



太和元气


李元昊,西夏开国皇帝,党项族(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属西羌族支系)。其远祖拓跋思恭因助唐僖宗平黄巢而被赐李姓,改名李思恭,封西平王。李元昊继承西平王爵位后,凭借强大的实力开始“有异志”,拒绝辽国与宋朝的拉拢和封爵,一心自立门户、称帝建国。

为此,他采取一系列新文化措施。首先,废除唐宋赐与的“李”姓,改姓“嵬名”,自称“吾祖(可汗)”;其次,下达“秃发令”。他率先“然后下令国中,使属蕃遵此,三日不从,许众其杀之。”;其三,进行服饰改革,以服饰别官阶贵贱;最后,他创制西夏文字,改革礼乐制度。

综上所述,李元昊下达的秃发令,是新文化改革的一项内容,其核心实质为“去中原化”,即放弃赐姓恢复旧姓、放弃汉俗结发束发恢复党项“秃其发,耳垂重环”的传统发式。

“去中原化”貌似显示出强烈的文化自信,但其官制、朝仪及官服,均依然参照宋朝样式,所以,李元昊想以秃法令达到“去中原化”,只是一种可笑的政治理想。


2许云辉


与顺治/多尔衮时的剃发易服民族同化不同,党相羌李元昊的剃发易服是要摆脱中国汉政权的控制而独立。

唐末党项平夏部首领拓跋思恭帅部参与镇压黄巢起有功,唐廷以夏州为定难军,以拓跋思恭为节度使,封爵夏国公,赐李姓,拥有银、夏、绥、宥、静五州。经五代到后周末党项拓跋部已经形成一个以夏州为中心的地方割据势力。

宋初,夏州定难军节度使李彝殷附助赵宋,被继续衽封羁縻。继李继棒、李继迁、李德明、李元昊三代的腾挪、扩张于宋宝元元年(1038)李元昊正式称帝,都兴庆府(银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魏东双


从物质属性来说,全世界的人类都是由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等有机物构成的一堆物质罢了。没有什么不同!人类的意志也改变不了。

从社会属性来说,人会被分为许多国家。国家当然可以改变了,当然可以由人类的意志所左右了。

从文化属性来说,人会被分为许多民族,民族意识其实也是可以由人类意志去塑造的,文化意识决定民族自觉性嘛!

李元昊既是在塑造民族意识,也是在构建文化意识。

当然了,李元昊肯定不会有这个“塑造民族意识,构建文化意识”的自觉性的。

但是,他确实在做这些事情。

子曾经曰过: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论语·述而篇》

大概有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吧,我没有这样的毛病。

至圣先师从来是顺势而为,严格遵守自然规律,择善而行。

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篇》

说说文化属性。

文化有两种,一种是强势文化,一种是弱势文化。

  1. 强势文化是遵循事物自然规律的文化。孔子事实代表强势文化的,尽管他弱不禁风,文质彬彬。

  2. 弱势文化是依赖强者做“大事业”的期望甚至运用强力逼迫制造出来的文化。李元昊明显是弱势文化的代表了,尽管他气势汹汹,舞刀弄枪的。

嗯,西夏文化在李元昊的道德期望之后,他必须是弱势文化,必然要被强势文化吃掉,这是自然规律。

李元昊的“剃发令”只是为了满足他个人的事业期望而已。

他们李家从大唐开始在西夏称王称霸坐事实上的皇帝,经过了唐末大乱战,经过了大宋统一中原,西夏李家一直屹立不倒,很是值得自豪。

李家江山传到了李元昊,大宋也成了“弱鸡一个”,不是被辽国揍一顿,就是被西夏打一顿。

而,李元昊正事业日隆,西夏正是最强盛的时候,“独立建国”了嘛!

偏偏西夏全国还是宋人衣冠者居多,朝野上下遍地儒家学徒,皇家取官用士依然是唐宋体制;民间俗世也以知唐宋为荣,穿衣梳头自然也流行唐宋风俗了。

毕竟中原从来是强势文化呀!具有天然的吸引力。

刚刚建国坐上皇帝大位的李元昊自尊心自然接受不了这些了。

再则,李元昊建立的是“奴隶制”国家,提倡的社会生产方式是对外大规模掳掠其他国家,对内残酷压榨奴隶劳动,中原儒学完全不适合他的国家。

他必须要去儒家化,去中原文化化。

当时,李元昊为了这目标,不仅仅下了“剃发令”,他还重新规定了他治下人民的服饰,重新制定了“新礼乐”,生造了西夏文字。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一切都要和唐宋不同!

他说:“本族风俗,以忠实为先,战斗为事,唐宋缛节繁音,我很不喜欢。”

说的很有道理的样子。

但是,天地运转自有天地道理,不会去遵循他李元昊的的道理的。

李元昊强力唤醒的民族意识,强力认为塑造的文化意识终究还是弱势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