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去世前為何送給朱元璋一筐魚,以致讓朱元璋17年後才明白?

大腳姑娘碎碎念


劉伯溫是自諸葛亮後最聰明的人,他素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他精通兵法、天文、數理,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聞名於世。民間經常拿他和諸葛亮來做比較:“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



劉伯溫去世之前,為何要送朱元璋一筐魚呢?到底又有何玄機呢?

據《明史》記載:“上知誠意伯薨,涕袍而悲,撫籍而嘆,獨不知魚為何意,喟左右宮人:劉基善弄巧謀,影弓昭危,死亦為之,其性如此”。

老劉是一個聰明人,在去世前送給朱元璋一筐魚是有深意的。他希望朱元璋能弄懂其中的意思,給三分薄面。要正真弄懂劉伯溫送魚給朱元璋,說來就話長了。

時間回到1368年,朱元璋通過艱苦的鬥爭,在眾多功臣的輔佐之下登上了帝位。他從一個放牛娃到成了和尚,再到跟著郭子興義軍打天下,然後通過自己不斷的努力,打敗勁敵張士誠、陳友諒,最後推翻元朝的統治,建立了大明王朝。


登上權力巔峰的朱元璋心情大好,如是老朱就大宴群臣。跟他這個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坐在一桌的,全部是當時赫赫有名的有功之臣,坐在朱元璋左邊的是有“蕭何第二”之稱的左丞相李善長,坐在朱元璋右邊的是右丞相徐達。

從坐次可以看出當時李善長和徐達兩人的地位是群臣裡最高的,跟朱元璋坐在一桌的還有劉伯溫、湯和等人。大家坐好後,朱元璋讓人把菜上齊了,還讓侍女給眾人斟好酒,但是大家看著皇上沒有動筷,整個宴會廳沒有一個人敢下筷。

朱元璋看到這一幕心裡有點生氣,就說道:“菜都已經上齊了,酒也給你們倒了,為何大家不動筷子,難道是要朕親自一個個給你們夾菜嗎?”

李善長站起來回應道:“皇上不動筷,臣等不敢先下筷啊!”


朱元璋搖搖手讓李善長坐下,然後說:“朕的江山很多都是依靠眾位功臣打下來的,我先敬大家一杯酒,等下大家暢所欲言,開懷暢飲,來,來,來,幹。”說完拿起酒杯一口把酒喝了。

“高啟過來!”

朱元璋的新任秘書小高同學趕緊小跑了過來應道:“微臣在!”

“我今天要親自給他們分魚,我要考考你的領會聖意的能力。”

接著朱元璋動筷把魚眼夾到李善長的碗裡,然後盯著小高同學看,高同學不慌不忙的說:“皇上的意思是‘高看一眼’!”

李善長聽到後,心花怒放,趕緊謝主隆恩。

朱元璋又夾著一條魚尾放到徐達的碗裡,小高同學趕緊說:“這個“尾”以重任。”徐達也趕緊謝主隆恩。

朱元璋看了看胡惟庸,夾起了一塊魚翅賽到他碗裡。高啟說:“這叫展翅高飛!”胡惟庸一聽心裡皇上這是要重用他啊,趕緊跪下謝主隆恩。

這下魚只剩下魚腹有肉了,朱元璋把魚腹夾到發小湯和的碗中,對他說:“謝謝你把朕引入這條通天大道中來!”(注:朱元璋參軍是湯和邀請的。)小高同學確實才華橫溢,馬上說到:“這叫推心置腹。”湯和一聽心裡非常高興:“謝皇上信任。”

最後輪到劉伯溫這裡了,眾人看著只剩下的魚骨架,私底下議論紛紛,這是不是皇上在諷刺劉伯溫只有空架子,虛有其表,百無一用嗎?

劉伯溫聽到他們的議論,真的想找個地洞鑽進去。朱元璋看到了劉伯溫的不自然,微笑著把魚骨架夾到他的碗裡,然後問:“高啟這個怎麼說?”

高啟對劉伯溫豎起了大拇指說到:“大人!皇上誇你是中流砥柱呢!”眾大臣都是馬屁精:“皇上聖明!”

故事並沒有就此結束,所謂朱元璋眼中的高看一眼、中流砥柱、展翅高飛,然而這些功臣並沒有得以善終。

胡惟庸被株連九族、李善長被殺、徐達被毒死,就連“中流砥柱”的劉伯溫也被毒死,只有湯和得以善終。

劉伯溫在1375年得了重病,朱元璋派人給老劉送來了湯藥“斷魂藥”,面對這碗“湯藥”,劉伯溫很是無奈,喝不喝都得死,所以他沒得選擇,直接一口氣把它喝過精光。

在臨死前,劉伯溫讓人給朱元璋送了一筐奄奄一息的魚。朱元璋收到這筐魚之後也是不明所以然,在後來一直琢磨這個事情。

這件事情一直困擾著朱元璋17年,當他的太子朱標死了後,朱元璋突然想起劉伯溫給他送魚這事,忽然間恍然大悟,原來劉伯溫給他送魚有兩層意思。


原來劉伯溫知道自己非死不可,就送了一筐奄奄一息的魚給朱元璋,暗示自己、李善長、胡惟庸和徐達等人就像這筐中魚的命運一樣,任由朱元璋在砧板切割他們,他已經是一條死魚翻不起大浪,但是請求朱元璋放過他的家人。

還有一個寓意就是你把我們都殺光了,到時候您百年之後,都城裡的王子們就像這筐魚一樣,會因擁擠而死,到時候他們會為了掙脫筐子的限制,而出現內鬥最終導致筐裡的魚統統都死光。

朱元璋想到這些,嚇出了一身冷汗,趕緊把他的兒子們都趕到外地去上任藩王,還規定藩王沒有皇上召見,一律不得私自進京,違者殺無赦。


朱元璋辦妥了這些事,認為已經沒有人能威脅到他深愛的皇太孫了,但他死後都沒能明白他兒子朱棣有如此強烈的皇帝夢,如果不是朱元璋大開殺戒,留下一些有本事的大臣輔佐建文帝,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成不成功還是個未知數,要是有徐達這樣的武將在,朱棣根本就不敢妄動。


瀚海說史


劉伯溫在死之前,送給朱元璋一筐魚,朱元璋當時不明白是何意,直到17年後,朱元璋才恍然大悟。在這17年間,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那群老臣基本都死傷殆盡,要麼被朱元璋罷官免職,要麼就被朱元璋殺害,以至於到了朱元璋晚年,大明王朝已經沒有良將。


朱元璋這時候也後悔,才想起了劉伯溫的那一筐魚。劉伯溫將這一筐魚送到南京的時候,魚都已經被擠死。

這其實就是暗指朱元璋對待臣子嚴厲,就如同這裝魚的筐,筐太緊,就會擠死魚,而如果朱元璋過於嚴苛,那麼臣子就無法生存。劉伯溫此舉其實是在告訴朱元璋,對待臣子要寬容。


朱元璋在晚年可能要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在選擇皇位繼承人的時候,他更加偏向於選擇寬厚待人的皇子。朱元璋最中意的繼承人是太子朱標,然而朱標卻因病去世。四子朱棣和老朱性格很像,對待臣子同樣嚴苛,因此老朱將皇位直接傳給寬厚仁慈的孫子朱允炆,這就是建文帝。


麥地傳奇


洪武八年四月,歸隱山林的劉伯溫在家病逝。臨終前他交代兒子給朱元璋送去一本書、一筐魚和一句話。不過這句話要等來日朱元璋親自來問,才能告訴他。


劉伯溫是有名的神算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之所以這麼做肯定是有他的用意。

洪武八年正月,劉伯溫按照慣例到京城,給朱元璋賀新年,不料感染了風寒。朱元璋得知後,安排胡惟庸帶著御醫去給劉伯溫瞧病。

劉伯溫吃了幾副御醫開的藥後,感覺肚子一直疼痛,風寒怎麼會肚子痛呢?劉伯溫一聯想,估計是御醫的藥有問題,而胡惟庸、御醫肯定沒那麼大膽子,這一切肯定是朱元璋的意思。

於是劉伯溫去覲見了朱元璋,表了一下自己的忠心,並隱晦地提到了藥的事。不料朱元璋竟輕描淡寫地安撫他安心吃藥養病,看來朱元璋是鐵了心地要致自己於死地。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按理說自己早已告老還鄉,又無兵無權,皇帝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劉伯溫想了幾日,才終於明白過來,原來朱元璋擔心的是他手裡那本《天甲奇書》。劉伯溫想到此處,不僅背脊發冷,這本書弄不好還得殃及子孫,得趕緊交給皇帝。

朱元璋收到書後,很滿意,並沒有為難劉伯溫的後代,不過他對那筐魚並沒有在意,以為是劉伯溫臨終前表表孝心。

17年後,也就是洪武二十五年,大明的皇太子朱標突然離世,年僅古稀的朱元璋悲痛欲絕。

兒子的去世固然難過,但自己為了朱標的繼位鋪了這麼多年的路,如今他卻撒手而去,大明的江山該如何是好?


朱元璋的子孫倒不少,但該如何選擇呢?要是劉伯溫還在世就好了,他博古通今,能提提好的建議。想到這裡,朱元璋突然想起了17年前的那筐魚,劉伯溫肯定是有用意的。

於是朱元璋找來了劉伯溫的兒子劉璟,問他父親臨終前可有什麼遺言。劉璟趕緊把父親的話轉告給了朱元璋,大概的意思是:為政者信和仁,可佑我朝千秋萬代。

這是讓朱元璋從子孫中挑誠信和仁孝的子孫繼位的意思,朱元璋接著問那筐魚是什麼意思。但這個劉璟確實也不知道。

朱元璋按照劉伯溫的建議,選擇了頗有父親仁孝之風的孫子朱允炆繼位。接著他又開始琢磨那筐魚的用意。


有一天朱元璋終於想起了很多年前,劉伯溫跟他講過一件跟魚有關聯的故事。

話說有個商人在渡河時掉到了水裡,看到岸邊有個打魚的漁夫,就高喊來救他,並許諾送給漁夫一百兩銀子。

商人被救上岸後,結果只給了十兩銀子。漁夫很不高興,但又沒辦法,只得走了。

幾年後,商人過河,不料運氣不好又掉到了河裡。但恰好又碰到了那位漁夫,商人又承諾出錢,不過漁夫不再信他,最後商人溺水而死。


當年劉伯溫是規勸朱元璋要講誠信,如今重提,朱元璋心裡知道劉伯溫肯定不是為了來諷刺他,應該是提示他什麼?

想了半天,朱元璋總算弄明白了,原來劉伯溫是擔心他殺光了這些文臣武將,誰來保他的大明江山。未來小孫子繼位,就面臨這個問題。

有了劉伯溫的提示,朱元璋做了一番周密的安排。文臣方面,他為朱允炆挑選了方孝孺、齊泰、黃子澄三個頂樑柱。

至於武將,如今大明的兵權都是掌握在自己的兒子手裡,且相互牽制,因萬無一失。

不過為了保險起見,朱元璋還是靠了一下小孫子:“如果叔叔們有異心,你該怎麼應付?”


朱允炆想了一會回答道:“先以德收人心,再以法約其行,還不行就削藩或該封地,都不行最後一步就是刀兵相向。”

這個答案朱元璋很滿意,無懈可擊,看來自己沒看走眼。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不帶遺憾、安心地離開了人世。

不過這次英明一世的朱元璋,還是看走眼了。他的孫子朱允炆心口不一,繼位僅一個月,就毫無理由地對叔叔們走了第三步到第五步。

最後逼反了四叔朱棣,而其他的叔叔則是坐山觀虎鬥,朱允炆落了個下落不明的悲慘下場。從劉伯溫臨終提到的信和仁來看,或許他真的早已預見了今天這個結局。



花木童說史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這一句講的諸葛亮的能力能夠幫助劉備三分天下,而劉伯溫則能夠幫助朱元璋一統江山。可見劉伯溫的能力有多強。

劉基,字伯溫。處州青田縣人。人稱劉青田。精通象緯之學,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而這樣一個經天緯地、能知前後事的劉伯溫,最終卻沒能算出來自己會死在小人之手。

公元1375年,劉伯溫感染風寒,朱元璋便派丞相胡淮庸帶著御醫前去探望,在服用御醫所開的藥方後,病情加重,之後劉伯溫曾婉轉的向朱元璋表達服用胡淮庸所帶的御醫開的藥方後身體更為不適,朱元璋聽了後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了一些安慰話,最終,於當年農曆四月卒於家鄉,享年六十五歲。

劉伯溫在去世前,曾送朱元璋一筐魚,而朱元璋到了17年後才明白。

劉伯溫的死,表面上是丞相胡淮庸在使壞,但實際上,有沒有朱元璋在背後授意呢?沒有朱元璋的授意,一個胡淮庸怎麼敢下毒毒死開國元老呢?

在劉伯溫死後,他的家人按照他的遺囑,將兩樣東西送入皇宮,面呈朱元璋。一樣是一本書,叫做《時務十八策》,另一樣就是一缸魚,而缸裡有筐,筐裡密密麻麻的都是魚,這些魚由於空間太小,不停地在掙扎。

朱元璋見到這兩樣東西后,看了書的內容,“涕袍而悲,撫籍而泣”,感嘆痛失劉伯溫這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唯獨對這一缸魚,不得其解,不知道劉伯溫究竟是什麼意思。問周圍的人,大家都不知道,心中就便吐槽:這個劉基,一輩子喜歡故弄玄虛,死了也不消停。隨後便把這筐魚賞賜下去。

而大名鼎鼎的劉伯溫,肯定不會無緣無故送一筐魚給當朝皇上,背後必有深意,而這個深意,一直到十七年後,朱元璋才明白。

17年後,也就是公元1392年,大明朝發生了一件大事,皇太子朱標暴斃而亡。一時間,舉國震盪,皇位繼承人沒了。朱元璋老年喪子,悲痛之餘,這再立一個繼承人的事情,便非常緊急。在多方面權衡後,最終立皇長孫,也就是朱標的長子朱允炆為皇位繼承人。在宣佈這個消息後,朱元璋突然想起來多年前劉伯溫送的一筐魚,這才明白,劉伯溫的深意。

這筐,代表的就是南京城,而筐外面的缸,就是大明的江山,這裡面的魚,則是朱元璋大大小小的兒子們,一筐魚,困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內,勢必要你爭我鬥,最終你死我亡,上策就是將這些大魚給放出去,小魚留在框內進行保護,這樣,即便是大魚想對小魚不利,也有筐的保護。

於是老朱為了保護朱允炆這個小魚,將他的兒子們逐個放出就藩,並宣佈藩王無宣不得進京。從根本上來保護筐內的小魚。但是朱元璋卻沒有料到,在他死後,其中一條大魚,衝破了筐的束縛,最終把小魚趕下了臺。這個大魚就是朱元璋的四子,就藩北京的燕王朱棣。


史曉生


劉伯溫號稱天下第一能臣,能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劉伯溫送給朱元璋這筐魚,玄機應該不在那個魚上,而在這個竹“筐”上,魚雖然很重要,但魚指的是導致的結果,魚所寓意的應該是大明朝治理下的人或王。

古時候,他們沒有很好的裝魚的東西。他們用竹筐裝魚,可以理解,但仔細推敲,他們裝魚也是有木桶的,路途短,或者買回去就吃,可以用筐。

也見過一些特製的,刷上桐油,能夠滴水不漏的竹筐,可以用來儲魚。

能儲水的竹筐,並不會作為儲魚容器,有水有魚,重量會很重,把筐往地上放,都會有壓力,稍微不平整,魚筐就會爛,放重了,或不小心磕一下,就會失去用途,導致漏水,這個竹筐並不是理想容器,劉伯溫是託人大老遠的給朱元璋送魚,這個容器更不適合。

為什麼不用木桶呢?他一定要用不理想的竹筐。

所以,這個劉伯溫給朱元璋送魚,用竹筐裝著送魚的玄機在筐上,竹筐裡。他的這個筐,拆字拆分開來看是:個個困王。

歷史上,劉伯溫是反對過朱元璋分封諸王的。

朱元璋其實也明瞭劉伯溫的用意,明史·列傳第二十七,中所言,“其意蓋謂分封也。然是時諸王止建籓號,未曾裂土”,朱元璋的分封,只是給了諸王藩號,也就是一定的兵權,但是土地實則還是統一的,依舊還是大明的江山。

反觀西周、西漢、以及西晉時期,卻是連同土地一塊分封給各路諸侯,乾脆讓其自治去了,繼而也就導致“春秋五霸爭雄”、“戰國七雄爭霸”、“西漢七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等等諸侯爭奪領地的亂象發生。

也就是說,明太祖朱元璋的分封,其實只是借用了西周“分封制”的名,其核心的本質其實還是朱元璋在為實現中央集權,鞏固“朱氏江山”而努力,這也是兩者本質上的區別,所以並不能混為一談。

劉伯溫的筐與魚,真實用意是,"個個困王"。

明朝的敗亡,實在在於太多人困王要養。活活耗盡財力物力而亡,在於明朝缺錢。

開國皇帝朱元璋是窮人出身,當過乞丐,可能是窮怕了,所以他定下一個規矩,那就是國家養著宗室子弟。宗室子弟有爵位和俸祿,而且控制著大量的土地,他們不僅拿著工資,而且土地還不交稅。建國初期,宗室子弟少,所以宗室子弟的開銷不明顯,但隨著宗室子弟人口的爆炸式增長,這些宗室子弟很快就成了國家的負擔。明朝三分之一以上的賦稅都用於供養宗室子弟,如果加上他們偷逃和免徵的稅,數量還要大。這些宗室子弟就是一群寄生蟲,讓大明朝不堪重負。


創新國學


劉伯溫去世前為何送給朱元璋一筐魚,以致讓朱元璋17年後才明白?

提起劉伯溫,我們就會聯想到最強智慧化身,在人們印象中,自古最聰明才人有兩位:一位就是諸葛亮,另一位就是劉基。諸葛亮精妙隆中對,三分天下老臣心,而劉基神機妙算,幫朱元璋創建大明王朝,論功績,劉基可能更勝一籌。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陳友諒大舉進攻,企圖吞併朱元璋的地盤,當時陳友諒的勢力最強,而朱元璋不論軍隊人數還是艦船數量都不佔優勢。陳友諒攻克太平後,衝應天襲而來,敵軍大兵壓境,己方勢單力薄,很多人都有逃跑的打算。

有的謀士建議朱元璋投降,有的謀士建議朱元璋逃往鐘山,可見錦上添花相對容易,而雪中送炭就難得多。在大家議論紛紛之時,劉基一句話也不說,朱元璋於是單獨問劉基,劉基說:

“主降及奔者,可斬也。”

投降和逃跑的人,該斬,這就是劉基的態度,事實證明劉基是對的。

史料記載:

“基曰:‘賊驕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後舉者勝,取威制敵以成王業,在此舉矣。’太祖用其策,誘友諒至,大破之,以克敵賞賞基。”

陳友諒太過驕狂,我們應該誘其深入,用伏兵來擊敗他,這很容易。天道都是支持後來者,只有幹掉陳友諒才能成就王業,成敗在此一舉。朱元璋思考之下,接受了劉基的建議,之後大敗陳友諒。

劉基可謂朱元璋霸業的股肱之臣,他幾乎參加了所有戰事的謀劃,對事情走向預測十分準確。朱元璋能想到的劉基同樣可以想到,朱元璋預料不到的劉基仍能提前想到。要論建國功勳大小,劉基當仁不讓最少位居前三名。

大明建立後,朱元璋大封功臣,六公爵分別是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茂、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魏國公鄧愈。除了常遇春早先去世,常茂繼承了父親的爵位,其他人都是英勇善戰的開國名將,公爵封號理所應當。

為何朱元璋沒有給劉基封個公爵,而只封了個伯爵?

這就是源自朱元璋的心胸了,朱元璋布衣出身,什麼苦都吃過,其內心有著極度的自卑感,很怕別人提起他的出身,所以他沒有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氣度,而是把可能威脅到他的人全部殺掉。

劉基雖然立下大功,但劉基太過聰慧,對帝王心術尤為了解,是搞陰謀的高手。這讓朱元璋十分不安,把一個比自己還聰明的人留在身邊,這是朱元璋無法釋懷的,為此朱元璋只給劉基一個伯爵,俸祿僅有二百十四石。

史料記載:

“十一月大封功臣,授基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祿二百四十石。”

劉基跟隨朱元璋戎馬一生,且聰明絕頂,自知如果繼續在朝為官,必定沒有什麼好下場,於是劉基在洪武四年請辭回家。本想安度晚年的劉基,卻因早年得罪過胡惟庸,被胡惟庸陷害,也成了朱元璋的眼中之釘。

史料記載:

“基在京病時,惟庸以醫來,飲其藥,有物積腹中如拳石。”

為了保護一家老小的安危,劉基主動回到京城謝罪,此時的劉基已經染病在身,就算這樣朱元璋仍想除掉劉基。不久,朱元璋命胡惟庸給劉基送藥,劉基吃完藥後,感覺肚子內有拳頭大的硬物,很快就去世了。

有的說是胡惟庸害死了劉基,也有人說是朱元璋暗示胡惟庸這麼做的,要說朱元璋對此毫不知情,這是無法令人信服的。當時,朱元璋已經開始濫殺功臣,太子朱標去世後,朱元璋更一發不可收拾,無數功臣名將慘死在其腳下。

在劉基死前,曾經囑咐兒子送一筐魚給皇帝朱元璋,竹筐裡裝魚,再把魚放到水缸中,另外還有一本書《時務十八策》,就這兩樣東西,送到了朱元璋面前。

史料記載:

“上知誠意伯薨,涕袍而悲,撫籍而嘆,獨不知魚為何意,喟左右宮人:劉基善弄巧謀,影弓昭危,死亦為之,其性如此。”

皇帝知道劉基去世,也是十分“悲痛”,那本書朱元璋並沒有多看,而對這筐魚不太理解。朱元璋就對旁人說:

“劉基這個人喜歡技巧算計,弓影暗示,死都死了,還不消停。”

其實這些魚原本是活得,但一路運輸,加上筐中地方狹小,等到了朱元璋面前,大多數魚都已經死了。此時是洪武八年,朱元璋不理解劉基要表達的意思,就令人把這些魚儲存起來。

時間匆匆流逝,在十七年後,也就是洪武二十五年,發生了一件令朱元璋痛不欲生的事,正是這件事令朱元璋想起來劉基送的魚。

在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病逝,朱標是馬皇后的兒子,正正經經的嫡長子,如果不是他病逝,根本不會有朱棣的靖難之役。朱標在太子位上,天下安定,朱元璋的其他兒子也不會鬧事,畢竟長子即位天經地義,誰也無權干涉。

一旦朱標去世,太子沒有了,這繼承人就成了不確定因素,很容易引發爭鬥,自古皇權爭奪極其血腥殘忍,根本沒有什麼親情可言。這就是劉基這筐魚的暗示,如果皇室發生內亂,結果不堪設想,要想避免這些,一方面要遠封諸王,對藩王嚴格約束。

另一方面,則是要儘快選定帝國繼承人,來安定局勢。另外,這筐魚還有其他含義,朱元璋的嚴刑酷法是劉基看在眼中的,天下就像這些魚,在狹小的空間內只能一條條死去。想要國家長盛不衰,下一代接班人必須是個溫和的統治者。

朱標去世後,理論上就應該由朱棣繼位,這合理合法,但朱棣和朱元璋類似,是個權謀老道、擅於統兵的強悍之人,如果朱棣掌權,嚴刑峻法仍無法緩解,這不利於國家的發展。一張一弛才是治國之道。

劉基的想法是對的,由於朱元璋的暴虐,接班人最好是個厚道、寬容的君主,只是朱元璋選定了朱允炆並不是個合適的對象。朱允炆寬容有餘,但能力不足,這讓朱棣鑽了漏洞,在靖難之戰中得到天下。

世事難料,劉基身懷絕世之才,仍難逃被人陷害致死。朱元璋雄才偉略,也無法預測之後的叔侄相殘。冥冥之中,也許有一隻大網在操作著所有人的命運,想要掙脫,那是痴人說夢。

不過目前很多學者都論證,劉伯溫其實是正常死亡,並沒有人暗害他,這或許已經成了一個謎了……


楊角風發作


1375年5月6日,劉伯溫病情惡化,遺言長子劉璉,自己死後,立刻將書房中的那本天文書呈給皇上,劉家後人不得學習;遺言次子劉璟,等到胡惟庸死後(劉伯溫本為胡惟庸所害,此時又為中書省丞相),帶著自己的遺言和一筐魚呈送皇上。

由於劉璟智勇皆能,頗受朱元璋喜愛,且又和皇太子朱標、皇太孫朱允炆關係親近,因此劉伯溫才交託次子完成自己的遺囑。後來的靖難之役,劉璟到死都站在朱允炆的一邊,最終被朱棣下獄後自盡。

1380年,胡惟庸案發,並被朱元璋處死。聞知此事,劉璟想起父親的囑託,隨挑著一筐魚的,進京面見皇上。

劉璟見到朱元璋,先講了父親的遺言:一是治理國家需要寬柔與剛猛相濟;二是法律應該儘量簡要,既讓百姓容易理解,也要百姓更容易遵守;三是在位者當以道德感化群眾,效果一定比刑罰要好,影響也更加深遠;四是部屬或百姓犯錯,多以仁厚的胸懷對待;五是裁定的刑罰要公平服人,以激勵犯錯者改過自新為目的;六是以國家仁德的治國理念,來保佑我大明萬世永存。

接著,劉璟便將挑來的一筐魚呈上。朱元璋眉頭一皺,心知這絕對不會是為了表達“吉祥”,應該另有深意。因此,他問劉璟:“這是何意?”劉璟回稟:“這是父親臨終囑託,並不知其意。”

數日來,朱元璋和朝中大臣皆不明其意。因諸事繁忙,朱元璋便將這件事情暫時放在了一邊。不曾想,這一放就是13年,而不是17年。應從朱元璋見一筐魚時算起,而不應從劉伯溫病逝時算起。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標突然病逝,白髮人送黑髮人還是其次,關鍵朱標是朱元璋傾盡心血培養的接續人,一下打亂了朱元璋身後的全盤佈局,這樣的打擊差點要了64歲朱元璋的命。看著年幼的皇長孫朱允炆,朱元璋心理就是陣陣的擔憂。

洪武二十六年(1393),朱元璋憂憤之下,從而引發了震驚世人的“藍玉案”,受牽連者多達1.5萬餘人,至此開國功勳基本不存。

事後,朱元璋靜下心來略作反思,不由得冷汗直流,竟然發現自己在“藍玉案”中太過沖動。雖然對皇太孫朱允炆的威脅解除了,但是又靠誰來保護自己的皇太孫呢?這時,朱元璋猛然想起了劉伯溫的那筐魚,不就是告訴自己不應把釣上的魚全部吃掉,應該放掉幾條進行繁殖,如果想吃還可以再釣。如今的開國功勳基本都被自己處理掉了,朱允炆已到了無人可用的地步。因此,朱元璋懊悔萬分,但卻為時已晚。

洪武三十一年(1399年)五月十日,朱元璋駕崩於應天皇宮,皇太孫朱允炆即皇帝位;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最終,因建文帝沒有良將抵擋朱棣,而被朱棣攻破都城應天,建文帝也不知所蹤。

所以說,如果朱元璋能夠儘早悟出劉伯溫的“一筐魚”的天機提醒,朱棣又豈能得逞,接班人朱允炆又豈會失蹤。因此,也不得不佩服劉伯溫“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神機妙算之能。


祥子談歷史


1375年正月裡,劉伯溫感染了風寒。朱元璋聽說了這事後很上心,便讓胡惟庸帶著御醫前去探視。御醫給劉伯溫把過脈之後就開了個方子,劉伯溫照單抓藥服下,晚上就開始病情加劇,腹痛不止。

二月,劉伯溫帶著病痛前去拜見朱元璋,他告訴朱元璋,他懷疑胡惟庸和御醫串通好了陷害他,使他喝完藥之後更加不適。朱元璋聽了有點不高興,因為胡惟庸是他派去的,御醫也是宮裡的,劉伯溫這麼說是啥意思,難不成是自己要害他?

朱元璋見他病重,也沒責怪劉伯溫,簡單寬慰了幾句就讓他走了。劉伯溫見朱元璋是這態度,不免有些心寒。三月,劉伯溫連下地走路都費勁了,便向朱元璋請求回老家青田修養。朱元璋不僅同意了,還派人護送他回家。

劉伯溫的兒子劉鏈也回到青田照顧他,雖然藥一直喝著,但是並不見好,只能勉強維持著吃點東西。劉伯溫知道這次算是栽在胡惟庸手上了,自己肯定活不了多久,便開始給自己的兒子們交代後事。

劉伯溫拿出一本天文書,這本書名字不詳,據說劉伯溫那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後可知五百年的本事,都是從這本書裡學來的。劉伯溫將這本書交給兒子劉鏈,告訴他說:等我死後,你將這本書和一筐魚送到京城交給皇帝,不要再讓劉家子孫再學習這本書上的東西了。

劉伯溫本來想將自己對於朱元璋的忠告寫成奏摺,但是他擔心胡惟庸從中作梗,便決定以送書和魚這種委婉的方式來告訴朱元璋,因為他知道朱元璋遲早有一天會明白他的用意。

四月十六日,劉伯溫就去世了。劉伯溫去世之後,劉鏈就將一筐魚和那本書送去了京城,並且親自交給了朱元璋。朱元璋對劉伯溫的死雖然有些震驚和遺憾,但是他並沒有將書和魚放在眼裡,魚被他賜給侍衛,而書則被他扔進了宮裡的圖書館。

劉伯溫死後十七年,大明朝發生了一件舉世震驚的大事:太子朱標去世了。

朱元璋對朱標的期望很大,也給了他很大的壓力,現在他去世了,朱元璋很傷心。但是在傷心之餘,朱元璋也不得不考慮新的接班人問題。經過各方權衡之後,朱元璋決定讓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當皇太孫。

與朱標一樣,朱允炆是一個性格溫和,為人仁厚的人,朱元璋有些不放心,他擔心那些功勞很大的文臣武將成為朱允炆登上皇位的絆腳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朱元璋下了狠心。

朱元璋將那些不聽話文臣武將全部殺掉,這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藍玉案”。藍玉桀驁不馴,目中無主,而且還有謀反的嫌疑,朱元璋對他毫不客氣,將其剝皮實草、滅三族,被牽連的人達到一萬五千人。

朱元璋認為這一切都是為了朱允炆好,可是在朱允炆眼裡,他覺得朱元璋殺人太多。有一天,朱允炆跟朱元璋說:以後能不能不要殺人了。朱元璋一楞,對朱元璋說:你難道不明白我的良苦用心嗎?朱允炆說:我明白。可是您大封諸王,讓他們傭兵守衛全國,如果武將造反諸王可以平叛,可是諸王造反我又能如何呢?

朱元璋聽了朱允炆的話,竟然無言以對,因為他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的兒子們會造反。朱元璋突然想起劉伯溫,當年劉伯溫反對他大封諸王,也曾暗示過他分封諸王的弊端,可是那個時候他沒聽進去。

朱元璋又想起劉伯溫死前給他送的一筐魚和一本書,他連忙讓人講那本書找出來,一看才發現,原來劉伯溫確實是個有先見之明的人。而那框死魚不正是寓意著朱元璋殺的人嗎?沒有了魚,朱元璋這個養魚人還不得餓死。

現在她殺光了能夠維護國家安穩的能臣幹吏,而自己的兒子們都被自己放歸森林,成為了擁有領地的老虎。自己在,他們還能安分守己,自食其力;自己若不在,他們相互廝殺事小,威脅朱允炆皇位事大。

想著想著,朱元璋覺得朱允炆一語驚醒夢中人。但是現在的情況是,魚已經死了,難道還要把老虎也殺完嗎?朱元璋覺得當然是不可能的了。

劉伯溫對朱元璋自然是有氣的,因為朱元璋沒有給他主持公道,這也直接導致劉伯溫死前沒有對他直言相告,而是賣了個圈子將自己要說的告訴朱元璋。而朱元璋也沒有及時領悟,等到十七年後才發現事情的真相。

但是朱元璋也很氣劉伯溫,為什麼每次涉及到敏感話題,劉伯溫都不直言相告,而是給他兜圈子。看來這個劉伯溫雖然是個有才學的人,但是自己還是沒有看錯他,他能洞悉到別人,卻唯獨算不到自己,想想看也不過如此。


圍爐煮酒話春秋


劉伯溫機智過人,許多事經過自己的深思熟慮已能未卜先知,但常言道天機不可洩露,劉伯溫自知如若明說只會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所以他去世前,為大明做了最後的安排,他送給朱元璋一筐魚,而朱元璋並不善於猜啞謎,但也深知此事不能與群臣探討,劉伯溫此舉必有深意,只是朱元璋也沒想到,這一等,就等了17年。

小墨認為這筐與有兩層意思,第一層,群臣內鬥

這筐好比是京城,而在這京城之中功臣無數,各個藩王也大權在握,他們各個認為自己功高蓋主,這些人湊到一起,便會惹是生非,威脅到朱元璋的統治。

而朱元璋的性格本就多疑,他認定劉伯溫是在勸他早日清除有功大臣,為了鞏固他的統治,他在十餘年的時間裡連殺數十位功臣,醉心於殺戮的他似乎忘卻了這筐魚怎麼可能用意如此簡單,未能悟出第二層用意的他為大明埋下了後患。

魚盡國亡

其實劉伯溫的用意並非朱元璋所想的那樣,他意識到了問題所在,但也提出了合理的解決方法——分封,將各位藩王功臣分封到各地,這樣他們可以為大明保衛疆界,各自卻又相互制衡,誰也不敢輕舉妄動,也許是考慮到了朱元璋變態的心理,劉伯溫早就設下了第二層用意。

盆因為有魚的存在,才有了價值,若沒有了魚,盆便無用,定遭拋棄。大明建國初期,人才濟濟。但朱元璋無休止的殺戮將人才一掃而光,大明再無名將(其實還剩幾個,例如朱棣),朱元璋孤身一人難遇外敵,只可惜朱元璋未能領會到劉伯溫的良苦用心,導致大明埋下了長久的禍患


小墨史觀


公元1375年5月16日,一代神算劉伯溫去世,他是在喝了丞相胡惟庸送來的一副藥以後去世的。他的死很蹊蹺,民間傳說表面上看是因為胡惟庸嫉賢妒能,但是實際上背後是朱元璋的主意。

可惜劉伯溫前能算五百年,後能算八百載,但是卻偏偏算不到自己的死。不過也不能這麼說,因為劉伯溫在去世前,曾經莫名其妙送給朱元璋一筐魚,這到底是什麼意思,朱元璋也沒有明白,直到十七年後的1392年,朱元璋才明白過來。

朱元璋沒有明白的事情,其實劉伯溫早就明白了,為什麼朱元璋這麼聰明的人會在十七年後才想清這件事呢?因為在這一年,發生了一件足以改變明朝歷史進程的事情,這件事情初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大不了,但是後來發生的很多事情都證明,正因為有了這件事為引子,才使得大明王朝一度陷入血雨腥風之中。

1392年5月,皇太子朱標身故,年僅37歲。朱標之死,立刻讓大明朝陷入了後繼無人的窘境。而正是朱標之死,瞬間讓朱元璋明白了17年前劉伯溫送的那筐魚的深意。

筐是什麼?筐就代表南京,擠在一起的魚是什麼?魚就代表那些功臣宿將。如此多的功臣宿將擠在一個小小的筐裡,豈不是早晚要出事情。

神機劉伯溫早就看透了這一點,也知道這些功臣宿將被滅掉是早晚的事情。劉伯溫當然知道朱元璋這樣大殺功臣是為了給他的兒子朱標更安全的執政環境,於是他送了一筐魚給朱元璋:意思是告訴朱元璋,你這樣的血腥殺戮是治標不治本的。魚殺光了,筐空了,治理國家的棟樑之才沒有了,皇帝就成了光桿司令了。

可惜當時朱元璋一心只為了他的兒子,他怕自己死了以後,自己的兒子管不住這些功臣宿將,朱家的江山落入他人之手。所以他也沒有仔細去考慮劉伯溫的用意。

他甚至一度以為這些魚代表自己的諸多兒子,所以從1398年開始,他陸續把自己的諸多皇子趕出京城,放到外藩。然後,殺了一批又一批功臣,很多功臣都是被以莫名其妙的理由殺掉了。

最後,魚沒有了,筐空了,好像自己的兒子安全了。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朱標體弱,早於朱元璋而死,朱元璋沒有辦法,只好立皇孫朱允炆為帝國,從而引發了朱家的內鬥。當燕王朱棣帶著兵馬氣勢洶洶殺向南京時,南京似乎在一夜之間變成了一座空城。

因為筐裡的魚沒有了,此時大明朝初年能征慣戰的大將幾乎被殺了個精光,剩下的也就是像耿炳文這樣年近七十的老將,如何擋得住朱棣的虎狼之師?

此時朱元璋已死,不過到臨終前他才應該明白當年劉伯溫送魚的深意。原來劉伯溫早就看透了朱家的一切,算準了這場內亂一定會發生,只是他當時已經瀕死之人,不願意把實情說出來。這也算是對朱元璋的警告吧,又或者是對朱元璋的懲罰吧,誰讓他如此狠毒的殺戮功臣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