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美國非農數據增加,失業率也增加?

萬事皆空70


美國工農業都是工業化生產,工廠與農業用工很少。美國經濟的主要來源,是靠武器市場,原油市場來圍持美國金融市場的運轉,美國依靠發動戰爭,出賣武器,利率回報高,美國全球拉幫結夥,都是為美國銷售武器,支付美國軍費的基礎,所以美國非農業經濟增加,失業率增加主要因素。


晨星1928


看來很多人還是對美國非農數據不太瞭解。我來給大家簡單介紹下。


就業形勢報告是兩個不同的調查的組合。

《就業形勢報告》是一份月度報告,彙編了一系列調查,試圖監測勞動力市場。這份就業形勢報告由美國勞工部下屬的勞工統計局發佈。

該報告通過對美國企業和家庭的調查,總結了美國非農業就業總人數。簡而言之,它提供了關於誰在工作(誰不在工作)、哪些行業的就業機會增加了、哪些行業的就業機會減少了的信息,還包括按年齡、性別、種族和其他分組進行細分的數據。

在華爾街,非農業就業人數非常重要。它是衡量就業市場健康狀況的基準勞動統計數據,因為它的樣本量很大,而且具有準確預測商業週期的歷史意義。


就業情況報告實際上是兩項調查的彙編。第一次調查——對40萬家企業的調查——覆蓋了幾百個城市的500多個行業,從而對全國、地區和城市的勞動力市場表現形成了初步印象。這項調查覆蓋了大約三分之一的美國非農業工人。它不包括個體經營者、私人家庭和農業工人。第二項調查覆蓋了約6萬個家庭,以收集有關失業的信息。這些數據由美國人口普查局和勞工統計局收集。


這裡可以看到,《就業形勢報告》是彙集了兩個不同的調查。而失業率就來自於第二個。所以有些數據常常會發生一些矛盾。比如失業率與非農就業,失業率與工資等等。

此外,一些季節性就業也會扭曲結果,而且經常會被修訂。


失業率如何統計

上面說到,美國官方的就業統計數據是由勞工部下屬的勞工統計局提供的。美國商務部下屬的人口普查局每月都會對約6萬戶家庭或約11萬人進行抽樣調查。該調查通過種族、民族、年齡、退伍軍人身份和性別收集這些家庭中個人的數據,所有這些數據和地理位置一起為就業數據。對樣本進行輪換,以使75%的家庭每月保持不變,而50%的家庭每年保持不變。採訪可以親自進行或通過電話進行。


該調查不包括16歲以下的個人和武裝部隊中的人員(因此稱為“平民勞動力”)。排除在教養所,精神保健機構和其他類似機構中的人員。面試官會提出一系列確定就業狀況的問題,但不會詢問受訪者是否就業。訪調員本身也不分配工作身份;他們記錄了供BLS分析的答案。採訪者還收集有關行業,職業,平均收入,工會會員以及(對於失業者)是否辭職或被解僱(被解僱或解僱)的信息。


最金融


2月7日晚間公佈的非農數據確實出現了這樣的矛盾,非農的就業數字出現了超預期的增長,但同時失業率也出現了增加,但其實這兩者並不意外,並且出現矛盾也在情理之中。

首先我們必須要知道,美國非農數據統計其實是有一定侷限性的,它很難將市場上所有的就業者和失業者統計在內,因為失業和就業的統計是基於勞動部門所接受的失業者登記。其中如果個人放棄了尋找工作,比如說在經濟較差的時候,希望在經濟變好之後再尋找工作,那麼這部分人群就會被排除在整體失業率的計算方式之外。而另一部分人可能在短期內獲得了臨時的僱傭,但是卻依然處於沒有穩定工作的狀態,但是這種人會被計算入就業崗位當中。

那麼我們來看一下為什麼1月份的非農數據出現了這種矛盾?1月份實際上美國的各大經濟數據都出現了超預期的情況,無論是製造業的數據還是工廠訂單約率都大幅的超過了預期,實際上這種超預期的情況來自於中美之間達成了第一階段協議的影響,這個協議帶來了中美之間簽訂了大量的訂單,從而推升了工廠的訂單。

這些訂單也帶來了工廠臨時增加的崗位數目,因此從就業崗位數字上來看,確實大幅度增加。然而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更多的就業人口進入到了勞動部的統計範圍之內,那麼臨時增加的崗位在失業,這就計算住了失業率當中,所以這一次失業率也出現了波動,當然我們沒有看到勞動部具體統計的方式,所以只能是推斷。

不過這種推斷也是有理由的。因為中美協議當中所增加的訂單實際上是透支了未來一段時間中美之間可能達成的貿易,並且規定了免責條款,意思是隻要訂單簽訂了,是否這個貿易真正發生並不算作協議之內。那麼由於全球衛生事件的爆發以及波音客機的停產,可以預見中美之間很多訂單由於不可抗力因素終止了,那麼這一部分訂單所產生的就業崗位可能要重新換算成失業率了。

當然這一次的數據偶然性太大,因為1月份的就業崗位增加,一般來說都會超出全年的平均數,所以我們應該等待下1月的數據聯繫起來共同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