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用户4297148899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句话是出自于诗经,即《诗经·秦风·无衣》。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首诗的原文的: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诗的含义也非常看理解,在《诗经》中很诗歌都是采用这种复沓的形式,诗歌的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都有重复的句子,即“王于兴师”,然后在别的句子中分别改动了一两个字。

三句都是以反问开始,谁说没有衣服穿?然后分别回答,与君同穿战袍,衣衫,衣裳,其实就是以士兵的口吻,说和其他士兵穿一件衣服,这里有一些夸张的成分,总之是在表达团结的状态。然后接着又说,“王于兴师”,就是说君王要作战了,那么这些士兵都会修正自己手里的兵器,然后与君王一起上战场,杀敌。

这首诗的背景,是在公元前506年,吴国的军队攻陷了楚国的国都,当时楚国人去秦国求助救援。《无衣》就是在当时写秦军战士的,当时战士用它做誓词,重振士气,后来秦军果真不负众望,一举击退了吴国的士兵,

那么如何理解这首诗的情感呢?

首先就是表现了秦国士兵的英勇,无所畏惧,这首诗读起来就让人感到很振奋,可以说把即将冲上战场的悲壮气息表现得淋漓尽致。不管是在过去的秦国,还是到了现代我们的国家,都是这样无所畏惧的战士在保护着祖国,保护着人民,才能够有我们现在的和平安宁。

其次就是变现了团结一致的精神,面对外来的强敌,只有团结才能够战胜一切。这首诗最近被日本人写在捐献给我们的物资上,其实也是表达了这个含义。秦国的人面对的敌人是其他国家的士兵,我们如今面对的敌人是病毒,但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共同对抗敌人,就一定能够战胜。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信心,要振作起来!


德廉美读书营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句话出自《诗经·秦风·无衣》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被翻译为:谁说我们没有衣服穿,我和你一起穿那长袍。君王出征,我修整我的武器,和你一起扛敌。

伊朗外长扎里夫:“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最近,这句话重新出现在人们视野中,是因为伊朗外长扎里夫发推特在声援我国时,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面对这次疫情,伊朗已经捐赠了300万的口罩,并且还将继续提出援助。正如伊朗外长扎里夫发推特所说的那样,“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表达伊朗人民会坚定不疑地与我国站在一起,共同对抗疫情的决心,体现了两国良好的外交关系。

鉴真东渡,良好的中日交流

除此之外,之前武汉也收到日本汉语水平考试HSK事务局的物资,上面也写了8个汉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是出自唐朝时候的鉴真东渡的故事。

相传,在唐朝的时候,日本有一位长屋王,他是日本天武天皇的孙子、高市皇子的长子,从小喜欢诗文,酷爱研究佛法。长屋王十分向往唐朝先进的文化与佛学,遂派人送了一千多件袈裟给唐朝的僧人,并袈裟上绣了四句话:“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可惜,长屋王还没有亲自来到唐朝,便因为“长屋王之变”,被迫与妻子一起自杀。

鉴真高僧看见这句话,被长屋王的故事所感动,对日本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决定东渡传法。然而,东渡之路十分艰难,鉴真和尚经过六次东渡,才真正到达了日本。最终,鉴真和尚将很多佛经和医生带到日本,在日本弘扬佛法,成为了日本佛学宗师。

看见这八个字,仿佛让我们重新回到那个两国友好交流,相互学习的年代。即便是一千年后的今天,日本依旧记得当初中国的帮助,这次捐赠的物资便是一种回赠。

不过,大白在感慨其他国家对我国文化了解的同时,心中确有一丝惭愧,因为我们国人都忘记了这两句,不知道这两句表达的含义。

不过这也是我写历史的原因,希望将更多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不要让老祖宗的东西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大白读史


在这次疫情中,日本对中国表现出来的友好表现是有目共睹的。并且在日本捐赠的口罩箱子上还有“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这句话。与问题中的语句出自同一首诗。这句话放在这个语境中该怎么理解?

其实很简单,就是表达了日本要与中国共患难之情。就像中国2008年奥运会的口号一样“one word,one dream”,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两句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那么,日本用“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这句话用的好不好?我觉得挺好的。中国现下确实很缺口罩,日本送来的口罩虽然只是并不能真正的救急,但至少也显示了日本人的友好,并且这句话还真挺鼓舞人的。

除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这句,从日本寄来的口罩箱子上还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句话。整句诗是这样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中国的唐朝时期,日本派出遣唐使来到中国学习,其中也包括日本僧人,这句和歌就显示了诗人眼中的中日。

“袍”实际上是当时的内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句话出自《诗经·秦风·无衣》,显示了秦国士兵的士气。然而,重点来了,有学者认为“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袍”实际上是当时的内衣。

早些年,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了一件“开裆裤”,这是一件绵袴(kua3),属于战国晚期。其实,能穿一样这样的开裆裤已经是很讲究了,一直到西汉时期,古人都没有穿内裤的习惯。

汉代的裤就是简单的在小腿上套上两条“护膝”,叫“胫衣”。还有一种就是类似现代裤子的下衣,不过是没有裤裆的。所以,战国一直到西汉,人们贴身穿的“内衣”主要是“袍”(上下衣一体)。 所以,有人说《诗经·秦风·无衣》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袍”,不是指战袍,而是指秦国士兵在寒冷的夜间,缩在同一件“内衣”里,相拥取暖。这样一解读,这句诗突然就失了气势,有点跌掉下巴的感觉了。


文物考古聊历史


《秦风 | 无衣》诞生于战国时期的秦地,当时的秦国还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强大,甚至因为长期居住西北边陲,缺衣少粮,虽然精神气很足,但是物质生活十分匮乏,夸张点说,就是一个摊大了的“丐帮”,普通百姓很多都处于赤贫状态,普通将士也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然而和它相邻的楚国的处境,比他们更惨,参考史料就可以发现,在楚国境内,即使是士大夫阶层,很多也是“吃土”的状态。而更惨的是,他们还要时时受到别国的欺负,比如吴国。

《无衣》的写作背景,正是楚国面对吴国的侵犯,无力招架,楚王被伍子胥从坟墓里挖出来鞭尸,国家沦陷,民族屈辱。于是楚王便派遣大夫申包胥向秦国国君请求支援,然而秦国自己也并不强大,所以在秦国朝堂还引起了一番不小的争议。有人说,大王,我们自顾尚且不暇,哪里还有精力去帮助他国,我们的军队物资贫乏,将士过得相当困苦,如果贸然出兵,恐怕会引火烧身。

有人说,吴国狼子野心,打完了楚国,下一个可能就是秦国,所以,即使知道战争利弊,秦国依然不可能轻松应对。

这时候,申包胥戏精上身,他并没有因为秦王的拒绝而离开,而是站在秦国的城墙之下大哭数日:楚王啊,你命贱,不但自己被鞭尸,你的子民也将变成吴国的奴仆,世世代代受到吴国人的凌辱,你的子子孙孙都将被人唾弃,有家不能回,朝不保夕……

据说,申包胥一直哭了七天七夜,比哭倒长城的孟姜女还能哭,整个人就像是一根干枯的稻草,随时都有可能倒下。在这七天里,秦国君臣并没有吃瓜,而是寝食难安,因为他们也知道自己的处境,同时也怜悯楚国的遭遇,感动于申包胥的真情。

最终秦国写下了这首悲悯的战争动员歌——《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秦国军民一心,决心支援楚国,出击吴国。

当时正处炎热的夏季,秦军缺衣少食,但将士们却斗志昂扬,没有衣服我们一条战袍可以撕成两半!让我们磨砺长矛和长剑,砍向敌人的头颅!

在秦国的帮助下,楚国并没有被灭亡,举国上下励精图治绝地反击,伍子胥死后,楚国对吴国发起了反击,并一举灭掉了吴国。


龙脉文化云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是一种秦人彼此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战友情怀。

《无衣》是我在《诗经》中最喜欢的一首诗,它的全文是这样的: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诗的格式很鲜明,一共三段,三段之间以复沓的形式,展现了一种军人的气魄。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第一句,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为:

怎么能够说没有衣服呢?如果没有衣服的话,我愿和你同穿一件衣服。

这里的“无衣”之衣,其实是指战袍。

如果你没有战袍,那么我们就同穿一件衣服,然后毅然决然地出征,一起上战场杀敌。

这首诗所表达的精神就是如此。古代长期施行府兵的传统,平时在家务农,战时应大王之诏出征前线。

战友之间,彼此相亲相爱,同仇敌忾,视死如归,这种豪情壮志是今天的我也会不由得赞叹的。

《无衣》出自《诗经·秦风》。秦人的那种气魄在诗歌中彰显无遗。


HuiNanHistory


这阵子,莉莉分可算切身体会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含义和威力了。

它因全民战“疫”而爆为热词,在无数场合被引用,其融慷慨激昂和大爱无疆为一体,让人看到关爱和担当,给人温暖和力量。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出自《诗经》,本是一首同仇敌忾、英武慷慨的军队誓词

我们先来看看《诗经·秦风·无衣》的原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谁说我没有衣穿?我与你穿同样的战袍,若有召,我必回,赶紧整理十八般武器,与君王共赴战场同杀敌。

全诗三章,经典的国风范式,通过自问自答,表现出士兵将被召回应战的场景。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在《左传》中有所体现:

“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战国时期,吴军入侵楚国,楚国的君王前去央求秦国驰援,秦哀公为此作《无衣》鼓舞士气并毅然出师。

无论从诗意还是史实来说,“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都表现出一种挺身而出的英武。

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也多次提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是对《诗经·无衣》原有精神的忠实继承和发扬。

和平年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引申为救人于难的担当和同呼吸共命运的博爱

和平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我们仍常常用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新时代赋予它新的含义。

1.微观个人: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当你在社交网络上发表某一个困惑时,下面的评论是清一色的“+1”,你所面对的也是别人感同身受的,这样的认同,会让你心安许多。

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某个时刻你冲往了最前线,不经意回眸,发现全是众人关注和支持的目光,这让你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是你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精神支撑。

2.集体层面:不让一个人掉队

人人都处于集体当中,危难时刻的风雨同舟,危急时分的众志成城,也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表现。

疫情防控,我们不会让任何一个患者独自面对。地震中,我们绝不会置灾区人民于不顾。大火封山,我们不会放弃对每一个生物的搜救。贫困面前,我们一起下基层、出对策,想门路。

3.放眼全球:同呼吸共命运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对饥荒饥民的援助,对局部战乱地区难民的接纳,对全球环境的共同治理,对逆历史潮流的声讨,全球一起在行动。这是无国界不分民族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更是对全人类福祉的关注与博爱。

总结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从一首诗发扬光大成为一种精神,也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传承。谁说我没有衣服穿呢,我和你穿着同样的战袍。谁说我是一个人在战斗呢?我的身后有一群人、一个国、全人类。


我是诗经迷 ,这个回答您满意吗?不同意见欢迎讨论,谢谢!

图来自网络,侵删。


莉莉分


我是無月,感谢你的提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平王东迁,秦列诸侯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十一年,因为周幽王宠幸美人褒姒,于是废黜了王后申后和太子姬宜臼,改立褒姒为后,褒姒的儿子姬伯服为太子。

之后,因为褒姒屡次向周幽王吹枕边风,为免夜长梦多,周幽王听取了褒姒的意见,决定加害废太子姬宜臼。

一系列消息传到废太子姬宜臼的外公申侯那里,申侯大怒,决定为自己的女儿和外孙讨回公道。申侯联络了几个小国,但恐兵力不够,又恐事后诸侯怪罪,便又暗中联络西戎,于是,西戎趁此良机,攻入西周都城镐京,在骊山下杀死了周幽王。

西周就此灭亡。

(镐京之乱,西周灭亡)

镐京动乱的消息传出,当时西周京畿周边,兵力空虚,秦国是离镐京比较近的诸侯,秦襄公在镐京动乱中,率秦国士卒奋力作战,击退了西戎,保住了周朝社稷。

周平王姬宜臼即位后,秦襄公又派兵一路护送周平王,东迁至新都洛邑,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平王东迁”。

平王感念秦襄公的功劳,与秦襄公盟誓,提升秦国为诸侯,并将西戎攻占的岐山以西土地赐封给秦国,答应秦国,只要秦国能够打下这些地方,这些地方就是秦国的了。

之后,秦国奋力攻占岐山以西地区,秦国从此开始发展起来了。

《诗经·秦风·无衣》正是创作于这一段期间。

(在秦军的一路护送下,平王东迁)

《诗经·秦风·无衣》,最早的军歌

今天,我们总是称呼战友为“袍泽”,而袍泽这个词正是出自于《诗经·秦风·无衣》。

《诗经·秦风·无衣》是《诗经》中的经典诗篇,原文如下: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篇诗文的内容不难理解,無月简单为大家讲解一下。

袍,长袍,那个时代,中原地区的士卒作战,都是穿着长袍,非常的不方便;

泽,内衣;

裳,穿在下半身的服饰,形似裙子,俗称战裙,也很不方便作战。

今天我们说“衣裳”,其实衣是上半身,裳是下半身。

袍、泽、裳,三者共同组成了一个士卒全身的服饰。

戈、矛、戟、甲、兵:甲胄与各类兵器。

同仇:共同的仇敌,即共同的作战目标;偕作、谐行:共同作业、共同行动。

同仇、偕作、谐行都指共同行动。

整首诗简单翻译,就是“为什么说没有衣服穿呢?长袍、内衣、战裙你都可以拿去穿,把我的兵器和甲胄休整休整,与你一同杀敌,共同进退”。

短短的三句诗,读来非常简短,但是带入场景之后,感受就不一样了:

成百上千的秦国士卒,排着整齐的队列,身穿甲胄,手持兵器,整齐划一的向目标地点开拔,一路上,士卒们齐声吟唱着: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一遍又一遍,一直唱到人人心情激昂,一直唱到敌人面前。这就是军魂,这就是士气。

《诗经·秦风·无衣》可以算是有记载的最早的军歌了,这首军歌很好的表达了老秦人赳赳赴前线的豪气,也为后世的军人所津津乐道。

部队休整的时候,战友啊,我们可以共享衣服,甚至是内衣;部队开拔的时候,战友啊,我们共同吟唱同一个声音;作战的时候,战友啊,我们共同杀敌,你,可以放心的把后背交给我,我一定不会让你孤身犯险。

这就是《诗经·秦风·无衣》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那是一种生死与共,互不辜负的感情。


《诗经·秦风·无衣》下的老秦

其实《诗经·秦风·无衣》除了抒发了军旅袍泽的深厚感情外,这首诗篇的背后,还反映了当时秦国的特殊国情,了解了秦国的这段艰苦岁月,你才会明白,也只有秦国才可能吟唱出这样的诗歌来。

秦国的先祖秦非子,当初因为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为附庸国,这里透露出来两个信息:

1、秦国不是周武王分封时就存在的诸侯;

2、秦国诞生之初,只是周朝的附庸国,还不是诸侯,地位比诸侯要低。

秦国最初的封地在秦邑(今甘肃省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东北地区),非子以封地为氏,故后人称其为“秦非子”,周天子又让秦非子领嬴氏的大宗,延续嬴氏的祭祀,因为这嬴氏是商朝的一方诸侯,地位比秦非子的家族要高很多,所以这是周天子对秦非子的赏赐,为的是提升他所在家族的地位。

于是秦国先祖号曰「秦嬴」,秦国的历史就这样开始了。

秦国当时主要有两个任务:

1、为周天子养马;

2、为周天子抵御西戎。

秦国当时所在的地方是一个天然的马场,适合马匹繁衍生息,但却并没有多少耕地,加上经年累月与西戎作战,所以秦国一直都很贫穷,国力并不强大,但是战斗力却很强盛。

秦国自建立开始,百年多来,一直与西戎作战,光有记载的就有多次,秦国甚至有祖先战死在与西戎的战争当中。

周宣王的时候。秦庄公率7000士卒讨伐西戎,击败西戎并收复了犬丘,周宣王将犬丘赐给了秦国,秦至此才从一个封邑变为了两个封邑。

(平王东迁之前的秦国领土)

秦国就是这样,百年来持续征战,土地也是靠真刀真枪用鲜血换来的,这百年来,谓之惨淡经营并不为过。

一直到周室内乱,幽王死于骊山下,平王东迁,秦人才在周平王允许下,依然依靠战斗,在数代秦人的努力下,才击败了西戎,收复了歧丰之地,秦国这才开始做大。

公元前677年,秦迁都城至雍。至此,秦人经东周初年又艰辛创业近百年,终于占有关中平原大部分领土,实现崛起,成为新兴强国。

所以,战斗是老秦人百年多来的主要生活内容,老秦男儿人人皆可战,战至一兵一卒,也不放弃,不抛弃同胞,不背弃袍泽。

(公元前677年,秦国领土)

所以,《诗经·秦风·无衣》其实描绘的就是公元前677年以前的老秦人的生活,老秦人的生活就是为自己的生存也为周王室的安危的战斗,这是一个一直在战斗的民族,称其为战斗民族并不为过,《诗经·秦风·无衣》即是一首军歌,也是一首老秦人的赞歌。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在我看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体现的是秦国弱小时期老秦人的血性。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战。老秦人骨子所蕴含这种血性是秦国的脊梁,更是秦国的利器。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句话出自于《国风·秦风·无衣》。直译过来是谁说我们没有衣服穿?与你同穿那长袍。这是当时秦国的战歌。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战歌的是当时秦人抗击西戎入侵所作,主要是为了鼓舞士气,振奋军心。

面对着强敌,绝不退缩,愿与君王一起同仇敌忾,奋勇杀敌。作为一首战歌,它有着磅礴的气势,更弥漫着一种惊天动地的血性。

其实对于这首战歌后人也有很多种看法,有人认为这首战歌是为了讽刺秦君穷兵黩武、崇尚军力所作,也有人认为这首战歌是当时秦国征兵所作,而绝大多数都认为这首战歌就是为了鼓舞士气,振奋军心所作。它所表现的是一种团结、乐观的精神,更蕴含了爱国情结在里面。

但是,对于我而言,这首战歌就是当时秦人血性的写照。每当我读到这些句子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当年纵横天下的秦军。

秦国从一弱小之国到最后统一天下,这中间经历了很多年,发生了很多事,但是秦人的血性没有消失。因为这血性早已植根于老秦人骨子里。

总而言之,在我看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句话不仅是一种爱国精神的象征,更是一代老秦人的精神写照。


世间人物


穿甲的家乡被摧毁后,他孤零零地站在布满硝烟的战壕边上,眼神怒视着刚刚扒去他皮甲的敌人,心里很没有底。

“老人们说他们不吃肉,今天应该只要皮吧?”

一阵寒风袭来,他在风中抖了抖,却未曾退却。

对面两条腿的妖怪正兴高采烈地跨步过来,它的嘴角咧到了耳根那里,看起来丑极了。

穿甲不知自己还能扛多久。

这时,两脚怪发出了瘆人的怪叫。

原来,他昔日的仇人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身上还披着光滑美丽的铠甲,铠甲尖儿刚好刺痛了两脚怪。

穿甲有些震惊:“穿乙?你不是来看我笑话的吧?你知道的啊,不是我太弱,而是敌人太强了。你看他一米八,我身长零点二米……我要是跟他一般大,信不信我也扒了他的皮?”

穿乙赶紧从两脚怪的两只大脚边钻过来,然后也惊讶地看着穿甲说:“我靠,你衣服没穿?”

穿甲难为情:“额,我说被它脱了你信么?”他指着一米八两脚怪。

“走吧?”

“不走!”

“都别走了,一锅端了!”两脚怪喝道。

……

穿乙十分懊恼,他自负无人能挡,眼下似乎无路可走了。

穿甲摇摇头:“我脚下有洞,回去给我立块碑!”

说完,穿乙被他踹进了洞里。

两脚怪一看惊怒不已,一根匕首伸过来。

穿甲闭目赴死,匕首迟迟未到。

“恩?衣服回来了?”

穿乙去而复返,此时铠甲已经卸下。

“你没衣服早说啊,我有!”

穿甲:“你给我了,你穿啥?”

穿乙:“要不你穿一分钟我穿一分钟?”

“喂,现在是考虑这个的时候么?”

甲乙转头看去,原来一边突然出现一猛兽!

两脚怪大叫一声,吓死过去了……

完!


三千扑妖


意思就是别说你没衣服,你孩子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