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修建的防空塔非常堅固,但頂部的高炮陣地,成開發狀態,盟軍為何不用曲射火力消滅?

詩和遠方的洋


這玩意及其堅固,當年盟軍轟炸機根本不敢貼近駐守著防空堡壘的地方,畢竟再大再高的轟炸機被這128mm來一發也得被打成零件延時引信炮彈的破片也是很恐怖的。而投放反混凝土的“大滿貫”炸彈想要命中這樣一個目標可比轟炸水壩大橋之類的目標難太多了,曲射火力是個很好的想法,但同樣需要極其龐大的地面火力群,而且集結這麼多的火力很難不被發現,與其吃力不討好的使用地面部隊攻擊不如,圍困防空塔,攻擊其他目標,畢竟,防空塔在強,他也動不了不是?


盧比揚卡大酒店歡迎您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防空塔就是一個要塞,只是側重防空而已。

空襲對於堅固要塞來說,哪怕不是防空要塞,效果往往是不佳的。

炮塔是由鋼筋混凝土澆築而成,外牆厚度達到3.5米厚。

3.5米什麼概念?

普通的炸彈和重炮是對付不了的,必須使用特種炸彈和300毫米以上口徑列車炮來對付。

防空炮塔可以抵抗250公斤炸彈直接命中,以及300毫米口徑以下大炮正面炮擊。

防空炮塔在柏林,正常來說敵人基本不可能打到柏林。所以防空炮塔主要是防空,裝備幾門120毫米高炮就夠了。

即便如此,防空炮塔的防禦能力已經驚人了。

事實上,英國人曾經在柏林拆除過一座防空塔。

英國人開始使用了25噸列形炸藥,定向爆破以後防空塔毫無動靜,讓英國工程師非常尷尬。

經過4個月的評估,第二次使用了35噸炸藥,還預先在炮塔上鑽了400多個炮眼,這才將炮塔炸燬。

大家看看,這種防禦程度,普通航空炸彈是無能為力的。

至於傳統火炮,上面說了,低於300毫米以下火炮是無效的。

而當時蘇軍常規火炮沒有超過300毫米的,這就得用列車炮。

然而,當時蘇聯在歐洲戰場,只有的第一海軍鐵道炮兵旅,共編有85門大口徑鐵道炮,其中包括3門356毫米鐵道炮,3門305毫米鐵道炮,以及20門189毫米鐵道炮,20門152毫米鐵道炮和39門130毫米鐵道炮。

符合要求的僅有3門356毫米鐵道炮,3門305毫米鐵道炮。

不過,這些火炮的運輸非常困難,對於鐵路有較高的要求,柏林戰役都沒有參戰。

那麼,蘇軍攻堅主力,主要是制式的1939年式280毫米榴彈炮。

可惜,這種火炮的射程只有1萬米,只能擊穿2到2.5米的混凝土層,打不穿防空炮塔。

只有極少量的BR-18式305毫米榴彈炮也是差不多,只是射程增加到1萬6000米,攻擊力也有限。

它會被敵人的128毫米火炮本來就有2萬米的射程,居高臨下射程就更遠,可以輕鬆壓制蘇軍火炮。

資料這麼寫:在這天,塔頂的火炮在防空塔指揮官奧勃特-沃勒曼上校的指揮下向位於十公里外馬燦(marzahn)的蘇軍重炮陣地射出了四百餘發高爆彈,造成蘇軍死亡700多人,擊毀大量火炮。這是戰爭期間FLAK40(128毫米)高炮最輝煌的戰果紀錄。參加過馬燦行動的蘇軍老戰士加繆沙-薩維柯基夫回憶當時的情況時說道:“當時我們被嚇呆了,我們的人被炸得手忙腳亂。我們甚至都不知道是德國人的什麼在轟炸我們。炮彈太密集,以至於我們後來知道是四門火炮在開火時,簡直不肯相信——什麼炮有如此威力——100毫米的機關槍嗎?”4月21日的馬燦炮擊使蘇軍的炮火減弱了三天。不僅如此,在為期一個月的抵抗中,動物園附近至少留下了七輛斯大林-2和T-34的殘骸。這些都是FLAK40的戰果。


看看就是這樣。


薩沙


二戰中德國為抵禦盟軍的空襲所修建的防空塔異常堅固,全部由鋼筋混凝土澆築,外壁厚度達到2.5米,頂部厚度3米,這意味著即便是盟軍的重型航空炸彈還是地面的重型火炮都無法直接摧毀防空塔。理論上來說,盟軍要想摧毀這些防空塔的唯一途徑就是對防空塔上暴露著的高射炮、高射機槍進行精確的打擊,不過在具體的實施上難度很大,幾乎難以成功。



要想對防空塔上的高射炮實施精確的打擊,只有兩種方式,一種就是運用俯衝轟炸機,另一種就是使用地面重型榴彈炮或加農榴彈炮。盟軍的戰略空襲使用的都是水平轟炸機,幾乎很難直接命中防空塔上的高射炮,加上德軍的防空塔迅猛的防空火力,盟軍的轟炸機群一般會選擇繞開這些防空塔的射擊範圍,即便強行轟炸在德軍防空火力的干擾下也不可能命中。俯衝轟炸機相比於水平轟炸機擁有很高得精準度,不過俯衝轟炸機在進行俯衝時極易被高射炮火力摧毀,投入俯衝轟炸機襲擊高炮林立的防空塔無異於自殺。


另一種就是地面重型榴彈炮了,事實上蘇軍在柏林戰役中也確實投入了不少重型火炮用以對付柏林地區的防空塔,效果並不理想,而且自身還損失慘重。原因很簡單,蘇軍威力最強大的榴彈炮就是B-4型203毫米重型榴彈炮,這種火炮的射程高達17公里,不過德軍防空塔上的128毫米重型高射炮最大射程超過20公里,如果加上其部署在高處的地理優勢,射程會更遠。也就是說幾乎所有的蘇軍火炮射程都沒有防空塔的德軍高射炮遠,這樣就只能推進到較近的距離內對防空塔實施打擊,70米高的防空塔是柏林地區最好的觀察所,再加上128毫米高射炮極高的射速(機械供彈),沒有任何一支蘇軍榴彈炮部隊可以在對射中佔據優勢,射程、射速、精準度都不是防空塔上德軍高射炮的對手。所以投入地面火炮不僅不能消滅防空塔上的高射炮,反而容易被對方摧毀。蘇軍一個重型火炮陣地就是在和防空塔的高射炮進行對射時被摧毀的,火炮和人員損失慘重。


如果不是蘇軍迅速突破了防空塔前的德軍步兵陣地,從而對防空塔實施了近距離的包圍的話,恐怕蘇軍真的要認真研究一種特殊武器來摧毀這些防空塔上的高射炮了。事實上隨著蘇軍戰線的不斷推進,蘇軍一般選擇繞過這些防空塔,或者利用夜間的掩護,直接穿過防空塔,向後繼續攻擊,對於這些防空塔蘇軍選擇了圍困和勸降,絕大部分的防空塔裡德軍都選擇了投降。


戰略論


默默翻出MOH,再打一盤😄


WINWIN876


能靠近嘛?高射炮也是可以向下射擊的


相忘江湖3666


從1940年至1945年,英國皇家空軍和美國陸軍航空隊對德國本土及其佔領區實施的戰略轟炸是戰爭史上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久的空中作戰行動。在數年時間中,英美盟軍出動轟炸機144萬架次,戰鬥機268萬架次,投彈270萬噸,給德國造成大規模的破壞,主要城市化為瓦礫,超過50萬人在空襲中喪生,750萬人無家可歸,德國工業受到重創,陷於癱瘓,加速了戰爭的勝利。戰後調查表明,有75%的德國人認為德國空軍未能阻止盟軍的戰略轟炸是導致的原因。為了抵禦盟軍聲勢浩大的空中攻勢,德國空軍竭力調集力量構建本土防空網,在西歐和德國境內修建了大量高炮陣地、雷達站、探照燈陣地和戰鬥機機場,不惜從前線抽調大量戰鬥機和精英飛行員投入防空作戰,截擊晝夜來襲的英美轟炸機。同時數以萬計的高射炮密集部署在德國重要城市和軍事目標周圍,不斷強化的防空措施讓盟軍付出了約40000架飛機被擊落,16萬空勤人員傷亡或被俘的高昂代價。

在二戰時期德軍加強本土防空的各種舉措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聳立在柏林、維也納和漢堡的巨型防空塔。這些體量驚人的防空工事堪稱現代軍事工程學的傑作,它將德國人對於鋼筋混凝土的痴迷發揮到極致,這些高達四五十米、牆壁厚達數米的高大堡壘簡直就是歐洲中世紀城堡的現代進化版,足以抵禦二戰時期最具威力的炸彈和火炮的攻擊,戰後人們在拆毀、爆破這些堡壘的過程中遇到的巨大困難足以證明巨型防空塔無與倫比的防禦能力。有網友提出一個頗有腦洞的想法,如果德國修建了100座防空塔,能否抵禦並挫敗盟國的轟炸行動?這個問題倒是值得琢磨一下。

我們先梳理一下德國巨型防空塔的來龍去脈。1940年夏季,英國皇家空軍開始轟炸包括柏林在內的德國城市,戳破了帝國元帥赫爾曼戈林的牛皮。為了確保柏林的空防安全,希特勒下令在柏林市區修建三座巨型防空塔,配置重型高射炮,保護城市中心區域免受空襲。希特勒本人對此極為著迷,還親手繪製了草圖,賦予了防空塔工程很高的優先度,德國鐵路部門奉命優先運輸工程所需的建築材料。在城市市區修建高大的混凝土堡壘主要出於三方面原因:首先,提升高射炮的炮位位置,使其避免城市密集建築物的遮擋,獲得開闊的射界;其次,堅固異常的混凝土堡壘能夠承受重型高射炮的巨大後坐力,提供穩固的射擊平臺;最後,防禦力非凡且內部空間充足的防空塔可以充當防空掩蔽所和地面戰鬥中的堅固支撐點(這在後來的柏林戰役中得到了證明)。當這些巨型堡壘屹立在城市中心後,無疑也會讓市民們獲得一種心理保障,起到穩定民心、鼓舞士氣的作用。

一個完整的防空塔體系包含兩種類型的巨型混凝土堡壘,一個是G塔,即炮塔(也叫戰鬥塔),用於配置重型高射炮;另一個是L塔,即指揮塔,用於作戰指揮,也配置輕型高射炮。德國人先後設計了三代防空塔,為立方體或圓柱體造型,邊長在43~70米之間,高度在39~54米之間,牆壁的最大厚度可達3.5米,足以抵禦當時英美轟炸機攜帶的各種炸彈的攻擊。每座G塔上都配置了4座雙聯裝Flak 40型128毫米高射炮,這是德國在二戰時期威力最大的防空火炮,最大射程可達20.9公里,最大射高14800米,有效射高10675米,炮彈通過延遲引信在指定高度引爆,製造殺傷彈幕,單炮射速可達10~12發/分。換而言之,一座防空塔在一分鐘內可向空中發射近百發重型炮彈,足以對B-17、“蘭開斯特”等英美重型轟炸機構成嚴重威脅。G塔上還有配置大量37毫米或20毫米高射炮,提供近距防禦火力,L塔通常配置4座四聯裝20毫米高射炮。希特勒對防空塔設計非常滿意,後來又推行到其他大城市,在漢堡修建了2座,在維也納修建了3座,連同柏林防空塔在內總共8座。德國還計劃在更多城市修建防空塔,但因為資源匱乏而作罷。儘管巨型防空塔看起來高大威猛,對於轟炸機極具殺傷力,但它畢竟是一種設置在城市建築密集區域的特殊防空陣地。也就是說,如果在射界開闊的郊外根本不必建造這種造價昂貴的堡壘。而在防空作戰中,防空塔也只能用於保衛特定地區,其最大的缺陷在於它完全是固定的,無法機動,這一點不要說與防空戰鬥機相比,就是可以機動轉移陣地的牽引式高射炮都要比防空塔強得多。由於固定配置,防空塔的火力範圍僅限於其火炮的射程範圍內,以128毫米高射炮的最大射程計算,一座防空塔的火力可以控制大約1370平方公里的區域,注意這是對地面目標的殺傷範圍,如果針對空中目標,考慮到射擊斜距等因素,對空中目標的假設德國人真的修建了100座防空塔,總共只能控制13.7萬平方公里的國土,而德國在1939年時的國土面積是63.3萬平方公里,也就是說100座防空塔也不過可以保衛20%的國土,剩下的80%依然鞭長莫及。如果將100座防空塔集中配置在德國的中心大城市裡,那麼的確可以強化某些地區的防空能力,可是德國作為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家,需要保衛的城市實在太多,100座防空塔根本不夠分。加上戰爭期間為了減少空襲損失,德國的工業設施進行了疏散,其分佈範圍遠遠超過100座防空塔的掩護範圍。此外,在戰爭後期,盟軍也改變了轟炸策略,集中力量打擊德國的石油工業和交通網絡,德國全境各處都可能成為轟炸的目標。如果交通癱瘓,德國工業設施就算完好無缺也難以獲得生產原料,照樣停產。按照之前的計算,要想使德國全境得到防空塔的掩護,最少也要500座塔!這完全超出德國的國力所能承受的範圍。

最後,我們再看看防空塔的實戰效果,以德國柏林為例,三座防空塔呈三角形配置於柏林中心區,每座塔8門128毫米高炮,共計24門。英國皇家空軍對柏林進行夜間空襲的規模動輒都在數百架以上,甚至多次發起千機大轟炸,以區區24門高炮對付數以百計的目標,其效果可以想見。根據英國皇家空軍的一份評估報告,就算防空火力最為嚴密的柏林在戰爭期間依然有約33%的城區建築被炸燬,而另一座得到巨型防空塔掩護的城市漢堡,竟有75%的建築被毀。可見,依靠數量有限的防空塔並不能讓德國本土的防空能力獲得明顯的提升,反而會浪費大量寶貴的資源。

綜上所述,在二戰德國的本土防空作戰中,巨型防空塔是諸多作戰方式中效費比最低的一種,甚至可以說是安定民心的面子工程,而它們的實際作戰效能與建造它們所耗費的海量資源相比,完全不成比例。因此,在德國本土建造100座防空塔以抵禦盟軍戰略轟炸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也是完全無法實現的。


記憶錄


放空塔的數量不是特別的多都分佈在柏林,而且打入柏林的是蘇軍不是盟軍。蘇聯有火箭炮可以打放空塔上部的。當戰鬥推進到塔下的時候放空作用已經不大了


森羅萬象光影


答:大型導彈,是要接受目標指引信號的,空襲是,會有電子干擾,也會先摧毀雷達等設施,這樣,大型導彈沒有目標,就不能打準,盲目射擊,會浪費彈藥的。肩射導彈或高炮等,可以目視射擊,但到了晚上,效果就差了。


小孔來說事


如果是你會讓他人功擊你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