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经济”在宋代可行不通,谈两宋时期海陆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

“小农经济”在宋代可行不通,谈两宋时期海陆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

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上,宋朝在商业上的繁荣和发展,是毋庸置疑的。中国古代王朝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因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农耕文明下小农经济的封闭性,让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都相对不重视商业的发展。就算提及中国古代商业的繁荣时,首先想到的是国内的商业活动。

实际上,从汉朝时的丝绸之路,到盛唐的万国来朝,中国古代的商业贸易活动,早就不止于国内。而作为中国古代商业活动的巅峰,两宋时期民间对外的海陆贸易,也是非常繁荣的。

一、两宋时期民间陆路对外贸易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首先从陆路来说,宋朝不同于汉唐,并没有完成传统意义上的天下一统,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当时的辽,西夏包括后期的金,元等外部政权,都是宋王朝对外贸易的方向。而这些王朝大多地处西北或者东北,与大宋王朝有很多的陆上通道,这就为宋王朝

民间陆路对外贸易提供了基础

“小农经济”在宋代可行不通,谈两宋时期海陆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

1、两宋时期民间陆路对外贸易的基本形式

首先,不论是东北的大辽,还是西北的西夏,甚至的南方的大理,其与位于中央王朝的大宋,很多时候是敌对或者是竞争的关系,在这种基础之上,宋代民间对外贸易不可能像我们今天似的完全开放,很多时候都是时断时续的,深受国家政策的影响。

《宋会要辑稿》中有这样的记载:“三司先定私矾条流,颇甚严峻,犯者皆至极刑。”

由此可见在宋朝与辽朝的民间陆路对外贸易,很多时候,很多种类都是被禁止的。在这种情况之下,虽然民间依然有走私等形式的对外贸易存在,但其规模肯定是不大的。但是这并不是说宋朝像明清执行海禁一样限制对外贸易的发展,相反,因为国内严重的“三冗”问题,宋朝对于商业的繁荣是非常依赖的,在对外贸易的问题上,大多数的时候还是呈现以支持和鼓励为主。

《宋史》记载:“太平兴国二年,始令镇、易、雄、霸、沧州各置榷场,辇香药、犀象及茶与交易。”所谓的榷场,就是今天的通商口岸,针对辽国一个国家,大宋就有五处通商口岸,可见在两国不处于战争状态的大多数时候,宋朝官府对对外贸易的态度还是持开放与鼓励政策的。

2、两宋时期民间陆路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

由上文可知,两宋时期民间陆路对外贸易的发展,深受当时的国际政治关系的影响,当宋辽,或者宋夏之间关系比较融洽时,陆路对外贸易的发展就比较迅速,反之则受到很大的限制。

“小农经济”在宋代可行不通,谈两宋时期海陆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

同时,由于宋辽,宋夏之间大方向上的敌对状态,民间贸易的种类和规模,其实是受到官府严格管控的,诸如粮食,军马等战略物资,是严禁民间对外贸易的,只有对提升国家税收有利,同时不会资敌的茶,香料等物资,才是民间陆路对外贸易的主体。所以说,两宋时期民间陆路对外贸易,具有国家主导性,和贸易产品的种类较匮乏的特点。

二、两宋时期民间海路对外贸易的条件和成就

1、造船技术的发展为两宋时期民间海路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与陆路相比,两宋时期民间的海路对外贸易,主要以南方为主,因为没有较强大的敌对势力制约,其发展更加迅速。首先从科技水平上,宋朝中国文化科技的迅速进步,造船技术的发展,给繁荣的海外贸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舜民在《画墁集》中记载:“丙戌观万石船,船形制圆短,如三间大屋,户出其背,中甚华饰,登降以梯级。非甚大风不行,钱载二千万贯,米载一万二千石。”

由此可见,当时的海船不管是从载重量,还是制造水品上,都已经相当先进了,这正是宋朝海外贸易繁荣发展的基础。

2、两宋时期民间海路对外贸易的成就

与北方有辽国,西北有西夏不同。主要出现在大宋南面的海外贸易,其产品的输出地点多是日本,南洋诸小国,这些国家一来不与大宋接壤,对宋朝没有直接的威胁,其次不管是从文化还是社会制度上来讲,宋朝在当时的周边国家之中都是比较先进的。

“小农经济”在宋代可行不通,谈两宋时期海陆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

在这种外部环境之下,两宋时期海路的对外贸易极度繁荣,源自大宋的茶叶,丝绸等中国特产,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不仅销售到周边国家,更是顺着海岸线一直蔓延到波斯湾,甚至非洲。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中记载:“中国舶商欲往大食,必自故临易小舟而往。虽以一月南风至之,然往返经二年矣。”宋朝之前,中国商船活动的范围大致在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交界处的南亚范围,但到了宋代,有史记载的中国商船已经远行到印度洋西海岸,甚至东非,可见当时海路对外贸易的繁荣。

三、两宋时期民间海陆对外贸易发展和繁荣的原因

1、统治者的推动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农耕为主体的小农经济下,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一般都比较重视农业而贬低商业所谓“士农工商”的等级划分,就是出于这种需要。但宋朝是个例外,因为独特的文官制度和军队制度,使得宋朝从建立开始就面临着严重的“三冗问题”,

而三冗问题又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在这种政治背景之下,节流已然没希望了,统治者只能想办法开源。

而商业税就是开源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宋代以前,由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国家能从商业上收到的税收是相当有限的,同时出于稳固统治的需要,历代王朝都恨不得把农民拴在土地上。可宋朝本身由于人口的迅猛增加,以及国土面积本就不如汉唐时广阔,单纯依靠农业根本没办法养活所有人口,供养自己庞大的官僚和军队体系。

同时,由于军事上的羸弱,宋朝还要负责给辽,西夏等国的岁赋,更加重了宋朝的财政负担。在此基础上,鼓励商业发展,甚至国家直接参与商业活动,从中获利以满足维持统治的财政需要,就成了宋王朝的必然选择。李焘所著的《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请置榷易局,大出官库香药、宝货,稍增其价,许商人入金帛买之,岁可得钱五十万贯,以济国用,使外国物有所泄。” 所以说,宋朝民间海路对外贸易的繁荣和发展,首先是

政府推动与支持的结果

“小农经济”在宋代可行不通,谈两宋时期海陆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

2、商业活动繁荣和百姓谋生渠道的直接需要

首先宋朝时民间海外贸易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国内商业活动的繁荣与发展,宋代在生产力水品和政府的双重推动下,商业活动达到了中国古代封建时期的顶峰

商业的根源是剩余价值的交换,商业活动的繁荣,自然诞生了社会总剩余价值的充足,这些剩余价值在资本和政府的推动下,是比要寻找新的输出渠道。而当时作为中国国内主要商品的茶,丝等,对于普通百姓,甚至是当时的统治者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刚需。相反,由于商业活动的繁荣导致的钱荒,全国耕地面积的减少产生的粮食短缺,以及为了应付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而急需的马匹等物资,才是北宋政府和民间最需要的东西。

这个时候,盛产马匹的东北和西北草原,盛产白银的日本,稻米一年三熟的南亚诸国,就很好的成为了大宋商品的交易对象。另一方面,由于宋朝官府一反历代封建王朝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反而鼓励和支持土地向大地主阶级集中,使得大量小农失去了安身立命的土地,只能寻求别的谋生出路。

最好的道路当然是读书做官,可读书在古代也是个消耗性的事业

,原本就陷于破产边缘的小农们根本支撑不起子弟读书的花费。“士农工商”里士农已经没有了希望,工也需要专业的技术,留给大多数百姓的选择就只剩下了“商”这一个渠道。

而当时的海外贸易由于生产力限制而客观存在的危险性,促使其利润也是非常可观,在这种情形之下,民间的海路对外贸易就成了一个风险大,但收益更大的谋生渠道。因此,两宋时期民间海陆对外贸易的繁荣,除了国家推动和商业的繁荣促使之外,也满足了当时破产农民谋生渠道的需要

“小农经济”在宋代可行不通,谈两宋时期海陆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两宋时期民间海陆对外贸易的发展和繁荣,其实要分成两个方面去看。从陆路的方面,民间陆路对外贸易的发展和繁荣,其实一开始就是带着镣铐跳舞,是在国家的监管之下进行的,具有国家主导性和贸易产品单一性的特点。

而海路对外贸易的角度看,首先是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提供了条件,其次是两宋时期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国家出于财政压力,鼓励民间对外贸易,同时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为了谋生,自发的选择了参与对外贸易。这两者又共同促使了两宋时期海陆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与繁荣。

参考文献:

1、《资治通鉴长编》

2、《宋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