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思南奇幻日”,续写思南传奇故事

1914年,法国人修建了一条道路,并为了纪念音乐家如勒 • 马斯南,而将之命名为马斯南路。1946年,马斯南路以贵州省的思南更名,并沿用至今。

因思南路环境静美,吸引了颇多的沪上名人于此定居,不同的人物,留下了种类繁复的思想、文化、建筑、艺术的瑰宝,组成了思南路长久以来的文艺基因。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晨报小记者作为受邀媒体前往采访,并尝试自己来讲解思南过去的传奇,再用笔记录下传奇今日的续集。

弄堂在那 时光不旧

晨报小记者 俞悦尔

(桃李园实验学校 六年级)

​晨报学记团 | 秋日“思南奇幻日”,续写思南传奇故事

北京有胡同,上海有弄堂。

弄堂承载历史,弄堂装满故事。

思南路,很美的名字,在上海这座历史气息浓厚的城市里,拥有特别的风情和韵味。11月16日,天气很好,我参加了“思南奇幻日”活动。思南路上有着百年历史的思南公馆,成为充满幻想的欢乐世界,朗诵会,变装会,音乐表演,公益集市……有趣温暖,我却深深着迷于建筑深处的那条“时光弄堂”。

时光弄堂,其实是一座露天博物馆。

穿过高高的弄堂口走进去,才发现其设计和构造真有些“时光机”的味道。沿青石板走进十余步,就来到一处非常“闪亮”的通道,长大概七八米,两侧的墙壁上竖着一根根连接天花板和地面的柱子。

柱子是三角形造型,面上镶着金色的玻璃镜子。那么多根立在那儿,根与根之间留有一定空隙,面与面之间又互相折射。站在通道间,无论你转向哪一个方向,既能看到现实的世界,又会在镜面的交错反射中看到许多个你在默默注视自己。

轻悠的音乐在弄堂里飘,忽然就让人产生与外界隔绝的感觉,那种时光转眼向前飞驶感会悄悄涌上心头。我不免自问——哎,你是在现在,还是在过去的时空中穿梭?

再往里走,是一座小型廊道博物馆,将那有关思南路的丰富人文历史知识一一道来。读着那一行行文字,看着那一张张照片,我又一次在历史和现实中慢行。

“思南路”,始建于1912年,曾叫“马斯南路”,是为纪念法国著名作曲家马斯南而命名,1946年改以贵州省思南县命名。思南公馆所在街区于1920年开始建设,1930年陆续建成。敬爱的周总理、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著名诗人柳亚子、《孽海花》作者曾朴、冯玉祥将军等,都曾在这里居住过,留下了他们的生活印记和佳话故事。

思南公馆街区是上海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上海10种近代历史居住建筑类型中,思南公馆的51幢历史保留保护建筑就占其中8种,成为上海近代历史居住建筑的一个缩影。

思南公馆的保留保护改造秉承“修旧如故,重塑风貌”的原则,坚持只改内貌,不改外相,尽量恢复历史原貌,保证整体和细节都原汁原味。你看,思南公馆老洋房外立面那水泥拉毛嵌鹅卵石的墙面,就是“修旧如故”。

穿过这座弄堂博物馆,最后一块展板上写着:“我们传承历史的方式,就是与你们一起继续创造历史”。弄堂在那,时光不旧。

记者点评

历史,是思南公馆的独特魅力所在,但它的魅力又不仅于此。每天来到这里的人、在这里发生的事,都在延续着它的独特之处,正是“时光不旧”的最好诠释。

思南公馆的墙面不寻常

晨报小记者 张艾宁

(上海培佳双语学校 三年级)

第一次看到这个新奇的名词时,我愣住了。“水泥拉毛嵌鹅卵石墙面”这是什么呀,名字读起来那么奇怪拗口,照片上看上去就是灰突突的水泥墙,这可怎么介绍呢?

妈妈搜集到的材料介绍说,在思南公馆街区修缮的过程中,为了修旧如旧,专家们仔细刮下了墙面的十几层涂层,反复验证,确认了最初的墙面选材——鹅卵石。经考察后发现南京六合河床上鹅卵石材质与此最为接近。最后专家们用了800吨鹅软石,排列了65种样板,并将鹅软石一粒粒地镶嵌上墙,才恢复思南公馆原来的样子。

我记得《动物世界》里提到过最重的大象一般重5吨,800吨鹅卵石要有160多头大象呢,真的是一项浩大工程,我不由地对这些建筑专家们肃然起敬。

11月16日,我来到这里,立刻被美丽的景色深深吸引。一幢幢漂亮的小洋房上,有着红色瓦片铺就的屋顶,木头的窗框也是红色的,墙壁上爬满了绿色的爬山虎,绿色的爬山虎掩映着红色的木框,秋日金色的阳光洒在墙面上,树影婆娑,风轻轻地吹过来,爬山虎的叶子像跳舞的小人一样,挥舞着小手,它的影子也跟着跃动起来。

我用手触碰这些小洋房的墙面。哇,好扎手。再仔细看,墙面不是光溜溜的,而是像爸爸刚洗好头喷上发胶的头发,竖着一撮撮灰色的尖角,彷佛小刺猬身上一根根尖刺。而在这些“尖刺”包围下,我看到一颗颗圆溜溜光滑的石子。石子的颜色深浅不一,还有美丽的花纹,看起来很像我家鱼缸里的鹅卵石。啊,我终于明白了,原来这就是我要介绍的“拉毛嵌水泥鹅卵石墙面”。那一个个尖刺就是水泥拉毛,中间那圆溜溜的石子就是鹅卵石啦。

而且我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思南公馆被称作“露天博物馆”。因为这里的老洋房、街灯、古树还有红砖道都有故事,其中的一些建筑身上,有一个盾牌形状的标志,上面有个二维码,用手机扫一扫,就能听到这些建筑的故事。

微风中,几片梧桐树叶飘落下来,在阳光的照耀下变成了金黄色的,让我想起刚刚学习的课文《铺满金色巴掌叶的水泥道》。思南公馆这座露天博物馆真是太美丽了,我很喜欢这个地方。

记者点评

这次活动,小记者除了采访,还需要作为讲解员,向伙伴们讲解一处历史建筑。这对于大家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也是一次自我探索的体验。这位小记者叙述了自己讲解的“水泥拉毛嵌鹅卵石墙面”的故事。文章的最大优点,是对墙面的描写,小记者动用了视觉、触觉等感官,运用了比喻、类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加上此前的材料介绍,很好地突出了它的不寻常。不足之处是,原文太长,老师做了删减和修改,请比对思考,为什么这样改更好。

思南奇幻日 义卖献爱心

晨报小记者 孙哲轩

(浦东新区海桐小学 四年级)

​晨报学记团 | 秋日“思南奇幻日”,续写思南传奇故事

“各位叔叔阿姨,同学们,小朋友们,快来献爱心吧!多献出一份爱心,就多出一份希望!”你听,那是什么声音?原来是在“思南奇幻日”的公益集市义卖活动中,来自七色花小学同学的叫喊声。深秋周六的一个下午,我有幸跟随晨报学记团,来到思南公馆举行的这场大派对上进行采访。

活动现场,内容丰富,有公益集市、变装秀、音乐表演等,热嗨全场。在思南公益集市中,我无意间看到了思南路幼儿园的义卖摊位——那是我的母校。摊位上,摆满了小朋友自己精心挑选出的玩具、文具、绘画和书籍等。

义卖的小朋友中,一位男孩引起了我的注意。只见他卖力地踮着脚尖,抬着脖子,眼睛瞪得大大的,身体左右摇摆不停喊着,周围的人都被他的叫喊声给吸引住,纷纷涌上前来,在摊位上挑选着物品。

趁他休息时,我采访了他。原来他也毕业于思南路幼儿园,今年二年级。他一有时间就会回母校参加一些活动,看望老师,帮助学弟学妹们。真有爱心!随后我也帮着他一起吆喝了起来,和老师们一起卖掉了好多东西。

活动主办方告诉我们,当天义卖所得的捐款都会捐给上海慈善基金会。“徐主任,我们想采访你。”在人群中,我们小记者找到了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培训中心徐主任。“可以啊,你们提问吧。”徐主任爽快地答应了。

“你觉得这次义卖活动有什么特殊意义吗?”一位小记者提问道。

“当然有啦,你看今天有很多市民来参加义卖,不论是买的还是卖的,不少是爸爸妈妈带着孩子来的,我想这能够在小朋友心里播下爱的种子,传递爱的信息。上海慈善基金会接收到的善款,会用来帮助上海以及一些边远地区,比如云南、贵州的困难人群。”徐主任诚恳地说。

活动最后,我也买下了幼儿园大班小妹妹画的一幅爱心瓢虫车的画,把它放在我的钢琴架上。我想每次看到它,都会想起在这次义卖,想起我从中感受到的温暖。

记者点评

这篇文章的原文也是一块璞玉。文章比较完整地展现了“思南奇幻日”的全貌,但又不乏细节,做到了“面”与“点”的有机结合。但是,还是相同的问题,写得太多,逻辑有些乱,就像一棵肆意生长的大树,经过修枝裁叶才能秀于林。请好好对比一下。

意想不到的采访

晨报小记者 杜文浩

(徐汇区东二小学 四年级)

​晨报学记团 | 秋日“思南奇幻日”,续写思南传奇故事

思南公馆是一个拥有百年历史的砖混结构建筑群。11月16日,思南路迎来了属于它自己的节日——思南奇幻日。亲子的朗读声,贩卖的吆喝声,孩子们的欢笑声给这里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也在这个狂欢的盛宴中,不过我可不是过来玩的——作为一名新闻晨报学记团的小记者,我的任务是采访。我用敏锐的眼神观察着四周,正不知该采访谁时,一位老奶奶走入了我的视线。她头发深褐色,带着大卷,眼睛上架着一副无框眼镜,一身水绿色的外套显得非常干练。我大步走上前去:“您好,我是学记团的小记者,能问您几个问题吗?”“当然可以啦!”老奶奶说着,嘴角挂上了笑容,眼睛也眯成了一条缝,很耐心地回答了我问题。知道了她们所筹的款项集中到银行再送到贫困山区的孩子手中。

“集合!”带队老师的声音呼唤着我。“今天我们请到了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培训中心主任徐佩莉老师。”我随着老师所指的方向望去,她?是她!竟然是那个老奶奶,我愣住了,还没反应过来就被人群挤到了徐主任身前。看着大家争先恐后地向徐主任发问,我反而不好意思了。最后还是徐主任发现了我,回答了我好几个问题。她告诉我,义卖所筹的款项会用来资助贫困山区的孩子。

采访结束后,徐主任还搭着我的肩膀合影呢,我心里别提多带劲了。

依依不舍地告别徐主任,我低头看着她在采访本上留下的签名。作为慈善事业的“资深老兵”,她穿着时尚、性格爽朗、和蔼可亲。这次意想不到的采访真难忘!

记者点评

“我在人群中不知该采访谁时”偶遇的采访对象,人群中一位和蔼的老奶奶,竟然是上海市慈善教育培训中心的主任,一位慈善事业的“资深老兵”,这就是此次采访的“意想不到”之处。特别的经历,成就了独特的选材。小记者对采访过程的描写做到了有细节、有对话,非常生动。

从紧张到自信——记“思南奇幻日”采访活动

晨报小记者 顾安泽

(明珠小学 四年级)

​晨报学记团 | 秋日“思南奇幻日”,续写思南传奇故事

11月16日,在上海著名的思南路上,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思南奇幻日”活动。作为晨报小记者,我们有幸受邀对此次活动进行采访。

思南路上人来人往,许多参加义卖的小朋友守在摊位前,等待着顾客的到来。还有许多穿着各式各样漂亮服装的小朋友,正在舞台边为登台做准备。

我们小记者的采访任务,是在现场找人采访,老师称之为抓“活鱼”。这是我的第一次采访,心里还是很紧张,于是我就挑和我年纪相仿的小朋友开始。

我采访的第一位是来自崇明参加义卖的小朋友。他告诉我,今天他想把他带来的一大筐玩具都卖了。他的宣传方式非常特别——他一直敲鼓来吸引来往行人的注意,我发觉效果还真不错呢。

我采访的第二位是来自长宁小学的小学生,我发觉他是因为他的摊位十分稀奇,是“流动摊位”。他告诉我,他用这种移动摊位能吸引更多行人,卖出更多的东西。

通过前面两轮采访,我渐渐自信了起来。我走向了我的第三位采访对象,一位来自法国的老爷爷。我刚开口的时候,英语还是不太流利,竟然把东方明珠都说错了,不过老爷爷一点不介意,很热情地告诉我,他去过东方明珠,今天第一次来思南路。他还去了香港、台湾等很多地方,渐渐地,我不紧张了,和老爷爷聊了好多,打心里也感觉小记者的采访好像也没有那么难。

通过今天这次活动,我了解了思南路的历史和现状,也尝试到作为小记者的紧张和快乐,我相信通过这次经历,将来的采访活动我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记者点评

这次活动是这位小记者的采访初体验,从紧张到向同龄的陌生人提问,再到和外国人攀谈,这是多么大的进步啊,为你的勇气点赞!稿件的写作可以再完善,多多实践练习,一定会越来越好,加油!

思南街头的义卖

晨报小记者 刘子陆

(上海同洲模范学校 五年级)

​晨报学记团 | 秋日“思南奇幻日”,续写思南传奇故事

秋日的天空蔚蓝,阳光不再炽热。我们一群身穿红马甲的小记者们,穿行在位于复兴中路思南路处的思南露天博物馆。

这一天恰逢“思南奇幻日”,一幢幢三层高的法式洋房别墅之间,人潮涌动。堆满义卖物品的摊位,热情叫卖着的弟弟妹妹,边上默契配合的家长。还有幼儿园小朋友们的精彩演出,吸引着每一个到来的人。

小记者们接到了随机自主采访的任务,分散开来。我慢慢逛到了思南公馆边上,听见一位阿姨在向一位老伯伯介绍着什么,我站到边上侧耳倾听。原来,这里是“星星的孩子”画作展示摊位。

“‘星星的孩子’?”我回头悄悄问妈妈,“那是什么意思?”

那位阿姨听见了,转头告诉我“星星的孩子”就是自闭症患者。

“啊!他们是因为害羞,所以不敢跟人说话吗,就像我一样?”我问道。

“不是,这是一种疾病,不仅仅是因为害羞呢。‘星星的孩子’不能与外界交流,但是他们也有想要表达的东西,这些画作,就是他们表达的方法!”守摊位的阿姨这样告诉我。

我向一幅幅画作慢慢看过去,京剧脸谱的画作色彩很有冲击力,这应该是一个内心很有激情的小朋友;一幅仙人掌的画作,五颜六色,绘满了欧洲的国旗。介绍上说,欧洲最早立法让自闭症儿童获得平等教育的权利。一辆海底观光车载着两个孩子,探访美人鱼和她紫色的城堡,海底生物围绕着观光车,“星星的孩子”其实也是渴望能融入社会的吧。

我把这一排摊位逛了一个来回,挑了一本封面是那幅京剧脸谱的写生本。妈妈扫码付了钱,款项是募捐给上海慈善基金会的“牵手艺术彩虹”项目的。希望“星星的孩子”们幸福安康!

记者点评

这可以说是一篇随笔,文字清晰简练,富有温暖的情感。

本次活动在上海市慈善教育培训中心、共青团黄浦区委、黄浦区妇女联合会、瑞金二路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指导下,由思南公馆携手黄浦区辉云社区儿童与家庭发展中心共同主办,由黄浦区终身教育指导管理中心、思南路幼儿园、上海康德双语实验学校、上海七色花小学和小荧星艺校联合协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