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春秋
關於李承乾的荒唐,從某種意義上說,不過是政治抹黑而已,根本當不得真!
因為在史書上,隋文帝的太子楊勇很荒唐,唐高祖的太子李建成也很荒唐,唐高宗的太子李賢也很荒唐,唐中宗的太子李重俊和唐玄宗的太子李瑛,也幾乎是以丑角出現。
更關鍵是,太子楊勇被廢時,一項非常重要的罪名,就是楊勇曾大放厥詞說,我當皇帝,就要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誰敢勸諫我,我就殺誰,殺他幾百個人後,我看誰還敢勸諫我。
至於李承乾被廢時,一項非常重要的罪名,也是太子承乾曾大放厥詞說,我當了皇帝,就得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誰勸諫我,我就殺誰,殺他幾百個人後,我看誰還敢勸諫我。
與此同時,這些人還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雖然都是太子,但卻最終都沒能當上皇帝。面對這種驚人雷同的情節,你們說這一切是巧合嗎?如果說這是巧合,接連出現的巧合也未免太多了吧。
事實上,與其說李承乾是因為荒唐而被廢,還不如說他是因為被廢而變得荒唐。
至於李承乾被廢的真正原因,是因為在當時的背景下,皇帝與太子的關係非常微妙。
一方面皇帝希望培養太子,給太子配備強大的班底;另一方面,他又害怕太子會搶班奪權。 在這種背景下,皇帝就會習慣性的讓強勢親王牽制太子,比如隋文帝用晉王楊廣牽制太子楊勇,李淵用秦王李世民來牽制太子李建成,李世民用魏王李泰來牽制太子李承乾。
對於李承乾來說,因為有楊勇和李建成這兩個失敗案例在前面,所以當他面對魏王李泰的分庭抗禮,李承乾自然一點安全感也沒有。
在這種背景下,李承乾只能玩命的擴張自己的勢力。結果,因為李承乾的勢力越來越大,李世民自然變得沒有安全敢,於是李世民便認為太子承乾一心想謀殺自己,所以就將他給廢掉並幽禁了。
對於李世民來說,他將太子李承乾給廢掉並囚禁起來,自然要給個說法吧,至少要讓李世民打擊兒子的這種行為變得高大上,就比如說是為了大唐的江山,為了天下百姓,同時也讓後世人覺得李承乾被廢是他咎由自取。於是乎,李世民就需要給李承乾進行定罪。
當然,這種定罪肯定不是由李世民來編織,而是由下面的人來揭發,在此過程中,這個所謂的揭發就是一個站隊的過程。
在這種背景下,你揭發的罪行可信不可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必須明確表態。所以此刻你敢說太子的道德、思維是正常人,他的所作所為是正常行為,那絕對不會有好果子吃。
相反,如果你這個時候站出來說,太子就是內奸、叛徒,皇帝不僅不會覺得你是在胡說八道,反而還會對你非常滿意,因為你的態度表達的最堅定、明確。
從這層意義上說,對於史書上關於李承乾的荒唐內容,大家看一看就可以,如果真相信,那真是把政治當童話故事看了。
事實上,李承乾作為一個頂級的政治人物,怎麼可能這樣腦殘弱智、邪惡變態呢?因為他真是這副德性,怎麼可能爬上那個位置?就算承乾是因為投胎投的好,所以成為頂級政治人物。但問題是,他爹媽都是第一流的人物,他從小接受的教育也是第一流的,而且他的老師、同學朋友都是第一流的人物。
在這樣的環境中,李承乾即便再差勁,那也有個樣子,借用一句話就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更何況,如果李承乾真差勁成那副德性,李世民需要廢他的時候,還需要猶豫什麼呢?
我是趙帥鍋
李承乾(619-645年)字高明,唐太宗李世民長子,八歲被立為太子,不滿足皇權晚到,殺同族胞弟,刺師長,爭皇權,逼宮李世民,荒唐事情做盡,一生作死。
公元619年,還是秦王的李世民妃子孫氏為其誕下第一個兒子,李世民無比高興,身為當爺爺的李淵也是萬分激動,賜名“承乾”取承繼皇業,總領乾坤之意,可以看出當時李淵,李世民對於這個孩子的看重。李承乾在公元620年,也就是兩歲的時候,就被封為恆山王,五歲時候,父親李世民請來文學大儒陸德明與孔穎達封為秦王府十八學士,拜為長子的老師,希望繼承儒學經典,諄諄教導之,公元626年,李世民繼位,八歲的李承乾被冊立為大唐太子,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從此萬眾矚目,逐漸開啟了“作死”模式。
不得不說,唐太宗李世民是真的溺愛這個孩子,李承乾十一歲時(公元630年),唐太宗便有意鍛鍊他,令他“聽訟”,“訴人惟尚書省有不伏者,於東宮上啟,令承乾斷決”,十六歲時(公元635年),李承乾爺爺李淵去世,李世民詔令太子李承乾監國權知軍國大事。這是真的直接儲君上培養,然而荒唐創始人李承乾到底幹了些什麼?
公元642年李承乾懷恨同樣有皇室爭權能力的異母弟弟李泰,嫉妒父親李世民同樣寵愛恩施於他,遂令人暗中刺殺李泰,事情敗露後,不念昔日李世民對他的愛護,打算勾結朝臣李元昌,杜荷、侯君集等人,起兵逼宮,唐太宗是真的心痛不已,失望透頂,愛子荒唐,溺愛孩子的李世民還是沒有痛下殺手,直接先把李承乾幽禁在室內,還令朝中忠貞大臣日日勸解,痛改前非。
愛之深責之切,孩子犯了謀權犯上,覬覦皇權,不由說也是直接問斬,李世民絞盡腦汁保全他,希望朝中大臣領會他的意思,便問群臣太子犯下這樣的錯該如何處置,無一做聲,最後是通事舍人來濟解圍,“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盡天年,即為善矣”,這樣李承乾作死的行徑,得到了處罰,被貶為庶人,流放黔州。公元644年,李承乾卒於黔州,唐太宗令葬之以國公禮。
一個荒唐人生的李承乾,一個溺愛護子的李世民,溺愛助長子,荒唐事盡絕。
無花臺
論文治武功,唐太宗是我國曆史上最傑出的皇帝之一。在他晚年立李治為太子時,專門做《帝範》一書,來嚴格要求李治的言行舉止。
究竟是什麼,令唐太宗如此重視接班人的教育工作呢?這個問題的答案便與唐太宗的長子,已經被廢除的太子李承乾有關了。
說起李承乾這個人,他很獨特:少敏惠,太宗甚愛之。8歲便被立為太子,12歲便讓他參與國事,我們都看得出來李世民完全是把自己這個大兒子當做接班人培養。可李承乾卻在成為太子17年後,舉兵造反了,這又是為什麼呢?
要了解這樣一位聰慧且備受唐太宗喜愛的皇太子,怎麼就突然走上叛亂的道路。我們就要從他的經歷、變化,來好好對比分析一下這件事情。
(李承乾劇照)
1、少年時的李承乾是這樣的
性聰敏
唐太宗為李承乾找的兩位老師,都是當世有名的大儒:
孔穎達是孔子三十二代孫,詩書評價他日誦千言,熟讀經傳,善於詞章;
陸德明是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為唐太宗心腹大臣。
在他們的教誨下,李承乾用心學習,希望能夠得到父親的喜愛。唐太宗也非常滿意這個兒子,認為他“早聞睿哲,幼觀《詩》《禮》”。
孩子最渴望的,往往是父母的陪伴、鼓勵,李承乾為了不辜負父親的期盼,努力做著乖小孩的模樣。
尊敬老師
李承乾的老師前朝名宿李綱因為腿疾的原因,李承乾便每次都親自去迎接老師,擔心老師會出什麼事情。
李綱和李承乾之間討論的東西往往是君臣之道、治國之策,說來也挺枯燥的,特別是對一個11歲的孩子而言。李承乾卻能聽得很認真,常常到了忘寢廢食的程度,令李綱大為讚歎。
李承乾很喜歡這位老師,也許是他不像其他幾位那般老喜歡講些納諫的事情,以古代君王事蹟教導自己還可以當做故事聽聽,又或者是因為自己和老師都有腿疾惺惺相惜的緣故。
李綱的身體一直不好,在他去世的時候,李承乾很難過,為了表達對老師的尊敬,親自為老師立碑。
母子情深
李承乾的母親長孫皇后是一位非常溫柔、賢淑的女子,他對於自己這位身為太子卻患有腿疾的兒子是非常關切的,李承乾也很熱愛自己的母親。
在他18歲的時候,他的母親患了重病,他便打算大赦天下囚徒的形式,為母親祈福,卻被母親拒絕。
這件事傳到唐太宗耳朵裡的時候,唐太宗大為感慨,便下令重修了三百九十多座佛寺為長孫皇后祈福。
(長孫皇后劇照)
李承乾曾經也是一個想要有所作為的帝國儲君,並一直為之努力。所以,唐太宗讓他“聽訟”時,他頻年治國,理務允諧,足以擔當起軍國大事。
父親的誇讚,激勵了李承乾,在後來的監國過程中,李承乾更加努力想要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給唐太宗看。
人生無常,事情的發展走向,往往出人意料,三件事情改變了這位太子的生活。
第一件事
唐太宗眼見太子已經步入正軌,便漸漸放鬆了對太子的關注,轉而對另一個兒子李泰投入更多的疼愛。
大概在貞觀十年的時候,唐太宗開始對這位兒子特別關切起來,給他修文學館、允許他隨意招攬人才、坐轎子上朝。
貞觀十二年,唐太宗為了駁斥大臣們對於皇子的輕視,說:“人生壽夭難期,萬一太子不幸,安知諸王他日不為公輩之主!何得輕之!”
大意是人生生死是沒法控制的,萬一太子不幸死了,誰又知道其他的皇子以後會不會成為太子呢?很貼切的比喻,可聽的人卻未必不會驚恐。
貞觀十六年,太子造反前一年,唐太宗給李泰的物質供應超過了太子東宮的供應,還特別違背制度讓李泰到武德殿來與自己朝昔相伴。
這樣的寵愛顯然已經透露出了一些危險的信號,這恐怕也是李承乾所害怕的事情,整整七年,父親態度的轉變被李承乾看在眼裡,他不甘心這樣的命運——廢長立幼。
這是李承乾轉變的重要理由,而另外兩件理由便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了。
首先,是李承乾患上腳疾這件事,其次是長孫皇后去世的事情。
一位太子身體有了問題,這並不是一件小事,特別是對於李承乾這樣胸懷大志的人,腳疾對他的名望是極大地影響。
因為這種種原因,李承乾開始變得不安、自卑、自暴自棄起來,他變了。
(李承乾劇照)
2、改變之後的李承乾
我們都知道,做什麼事情,都是有一個過程的,李承乾發洩自己不滿的方式也是如此。
剛開始,他還在自己暗中沉迷美色,對於老師們的納諫還是欣然接受,朝廷中的事情處理起來規規矩矩,自己有過錯馬上提出來,毫不掩飾,所以,大臣們人人都認為太子很賢明。
那這件事,又是如何惡化的呢?那就不得不談談一位叫做稱心的樂童了。
樂童稱心
李承乾每日與這位稱心,同吃、同睡,成了一對超越性別的戀人。這樣的醜聞是兜不住的,特別是在備受皇權注視的東宮內了,皇帝大怒,把稱心在內的相關人等一律處死。
這件事給太子造成了極大的影響,他悲痛之下幾個月不上朝。思念到極處,還在東宮中立了稱心的像,早晚祭奠,他把自己關在稱心像的屋子裡,痛哭流涕。
《新唐書》:內念兒不已,築室圖其象,贈官樹碑,為起冢苑中,朝夕祭。承乾至其處裴回,涕數行下,愈怨懟,稱疾不朝,累數月。
學胡人
太子在稱心死後,開始過上了荒唐的日子裡。
他讓自己的僕從數百人學習胡人的音樂、穿衣、妝容打扮,整日整夜在宮殿中召開宴會,而食物的來源:招亡奴盜取人牛馬,親視烹燖,召所幸廝養共食之。
這還不夠,他讓自己的手下尋找外貌像匈奴人的,然後5個人為一部落,學習匈奴人的社會結構,並自立為可汗。
太子的行為極大程度上,已經看出了自暴自棄的模樣,這顯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長時間壓抑下的爆發。這一爆驚得便是整個大唐,而這一切才剛剛開始。
(匈奴部落生活畫)
刺殺老師
我們前文提到太子的老師都是當朝有名的納諫之士,但是不是每個人都喜歡被人約束、批評呢?顯然不是的,特別這幾位都屬於言辭犀利的。
有多犀利呢?且看:
太子修房子了,于志寧上書太奢華;
太子喜歡音樂,于志寧上書玩物喪志;
太子衣著言語不對,納諫;
太子今天沒有學習,納諫。
……
時左庶子于志寧、右庶子孔穎達受詔輔導,志寧撰《諫苑》二十卷諷之,穎達 又多所規奏。太宗並嘉之,二人各賜帛百匹、黃金十斤。
有了皇帝的鼓勵,老師們都非常積極的指出太子的錯誤,嚴厲批評。可,教育又怎麼是可以只用批評就解決問題的呢?
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首先看不過去了,責問孔穎達道:“太子成長,何宜屢得面折?”
在好的良言若是次數多了,且屢屢當著眾人面毫不留情批判你的過錯,這樣的做法又怎麼會為人接受呢。
沒有誰會喜歡,自己做什麼都要按照別人的要求,雖然這是人生的必然經歷。
太子的爆發來得猛烈且突然:志寧與左庶子張玄素數上書切諫,承乾並不納。又嘗召壯士左衛副率封師進及刺客張師政、紇幹承基,深禮賜之,令殺魏王泰,不克而止。
退路已無,李承乾終於一步步走向了,自我滅亡的深淵。
貞觀十七年,太子謀反,兵敗被俘。
(李世民劇照)
沉重的父愛
謀反是一項重罪,歷朝歷代對於這種事情,都是殺之以儆效尤,可面對這個自己喜歡的兒子,唐太宗卻怎麼也下不了手。
一個合格的父親,在面對自己子女的過錯時,也很難做到公平公正,即便平日裡,自己在子女面前是一副難以靠近的模樣。
唐太宗選擇了把這個話題交給大臣,問眾臣:“欲何以處承乾?”
場面安靜了,一面是法律,一面是帝王親情,這種話題是輕易不能開口的。
關鍵時刻,一位叫來濟的大臣站了出來,他對唐太宗的顧慮詳細考慮後,說道:“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盡天年,即為善矣。”
唐太宗很高興的接受了這個建議,解決造反問題的同時,保住了愛子的性命。
李承乾被貶為庶民,流放黔州,不久,鬱郁而死。
李承乾這件事上,李世民的心中是非常悲痛的,哪怕是他謀反後,還想方設法保全他的性命。
一本《帝範》既是治理天下的經典,也是李世民對自己教育子女不當的反思,而這反思的背後是一位帝王最沉重地傷痛。
腦洞趣味歷史
李承乾是李世民的長子,為長孫皇后所生的嫡子,作為嫡出,又是長子,李承乾自然就成了大唐帝國的太子及儲君。
李承乾的腳有點跛,是個瘸子,但李承乾很聰明,又是長孫皇后所生,因此一開始很得李世民寵愛,為此注重家教的李世民給李承乾選了當時德高望重、學識淵博的人作為李承乾的老師,比如有李綱、李百藥、房玄齡、孔穎達、張玄素、杜正倫等。但李承乾是個紈絝子弟,經常有荒唐之舉。
▲李承乾劇照
李承乾的荒唐舉止有很多,比如:
第一,李承乾因宮裡生活無聊,就讓一些奴隸去偷民間的牛馬,然後親自宰殺煮食。
第二,李承乾很喜歡學突厥語、穿突厥的服飾(當時突厥可是大唐的敵對勢力),之後又仿效突厥人制作五狼頭纛及幡旗,設置賬廬,而李承乾則坐在裡面宰羊烹煮。
還有一次,李承乾假裝死掉的突厥可汗,然後自己躺在地上裝屍體,讓手下人割臉,圍著他哭。過了一會兒,李承乾又坐起來,對眾人說:我要是當天子,一定要帶著幾萬軍隊去騎獵,然後全部散發去做突厥人,投身到阿史那思摩部下,做一個騎兵將領。
第三,喜歡搞“同性戀”。
李承乾喜歡一個名為“稱心”的少年,經常寵幸他。後來被李世民知道了,就把稱心等人全給殺了,而且還嚴厲責罵李承乾。
李承乾不僅不思悔改,還在東宮內專門給稱心修了一個房間,裡面供著他的畫像,甚至還給他修了墳墓,早晚祭奠“痛哭徘徊”。
第四,不顧手下死活,只為一時歡快。
李世民有個異母弟弟李元昌,和李承乾簡直臭味相投,兩人經常在一起玩,他們把手下的人分為兩隊,然後兩人各領一隊,讓手裡的人披上氃甲、拿著竹捎互相廝殺。如果李承乾覺得哪個手下作戰不給力或者不能讓李承乾滿意,就將他的手腳綁起來,然後用樹枝抽打,有不少手下還被活活打死。
第五,老師責罵,就派刺客刺殺。
李承乾喜歡到處遊獵,不喜歡學習,還經常在東宮裡擊鼓玩樂,聲音都傳到了宮外,為此身為老師的張玄素就去進諫。而李承乾本人則非常惱火,不僅當眾怒罵張玄素,後來還派刺客去刺殺張玄素,搞得張玄素身受重傷,險些因此喪命。
還有一個太子老師于志寧也經常跑去勸諫李承乾,李承乾同樣很惱火,就派了刺客紇幹承基和張師政去刺殺于志寧,結果兩個刺客一到于志寧家中,剛好看到于志寧為母親守孝,自己則睡在廬草上,兩人覺得於志寧是個孝子,結果又不忍心傷害他。
于志寧因此僥倖逃過一劫。
後來李承乾察覺出父親李世民要立自己的四弟李泰為太子,而且李世民對自己的態度越發冷淡,就準備和李元昌等人發動政變。
還沒有造反,李承乾的五弟李祐就率先在齊州發動兵變,不過很快就被平定了。在審問該起謀反案中,無意間牽連到了李承乾的心腹紇幹承基,而紇幹承基為了活命,就供出了太子要密謀造反的事情。
李世民知道後大為吃驚,經長孫無忌等人查實無誤後,李世民就把漢王李元昌賜死,而李承乾則被廢為庶人,後來流放到黔州,謀反事發的第二年(644年)就死了。
總的來看,李承乾其實就是一個寵溺過度的孩子,有此結局很正常。
金兔歷史
李承乾是唐太宗李世民和長孫皇后所生,自小被立為太子,是真正的天之驕子。說起來李承乾小的時候聰明伶俐,李世民很是喜歡,一心想把他培養成出色的王位繼承人。這位先天、後天條件都十分優良的人究竟是怎麼墮落的呢?
首先,嚴師未必出高徒。
李世民愛子心切給他請的老師都是嚴師,一開始李承乾表現的還不錯,陽光心態積極向上,得到了老師和大臣的一致好評。也許是老師們對他的期望過高,不能允許他出一點錯,否則就嚴厲批評甚至苛責,但這樣的教育方法不是對每一個人都適用。
經常的苛責讓他難以接受,甚至出現了逆反心理,他學會了陽奉陰違,在父親面前恭順有禮,出了朝堂尋歡作樂。
母親的去世,讓他失去了庇護,再加上腿疾,使他本性中頑劣的部分開始暴露出來。
如果這時候有人能對他好言相勸,可能他不至於有後來那麼多的荒唐行為。可是大臣們卻沒有給過他機會,對他的錯誤只會一味嚴苛的指責,好像不這樣做就不盡責一樣。
裝修個房子,就有人批評他過於奢華;和宦官玩鬧,就有人將他比作秦二世;稍有錯誤就有人犯顏直諫,恨不得李承乾能馬上聽他們的,改掉所有的缺點,成為他們心目中完美無缺的太子。
這時候的李承乾已經不可能像小時候那樣任他們擺佈了,一味苛責的結果只是讓他在墮落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吃喝玩樂,豢養男寵,還有什麼是他沒做過的。
吃喝玩樂那都是小事,他還喜歡上一個男人,經常與他廝混在一起。據說這個被他叫做稱心的男人,不僅姿容秀美,還能歌善舞,很得李承乾的歡心。本來大唐民風開放,豢養男寵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可他是太子做這事那就是皇家醜聞,李世民絕不能容忍,於是一怒之下將稱心殺了。他很傷心,雖然在李世民面前敢怒不敢言,背後卻更加荒唐起來。
他開始喜歡胡人的服飾,剪綵綢做跳舞的衣裳,敲鑼打鼓日夜不休。還召集一些逃亡的奴隸建立蒙古包,成立部落。自己裝作死去的可汗,讓眾人哭泣,讓馬奔跑環護,還揚言:“我當了皇帝,一定要盡情享受所有樂趣,有人規勸,立即誅殺,殺到那些人再也不敢亂說為止。”
從這些話裡可以感覺得到他對那些動輒苛責他的朝臣們有多厭惡,當然他的這些荒唐的言論無一例外會被朝臣彙報給皇上。
父不知子,子不知父。
雖然李承乾做了那麼多荒唐事,可是李世民並沒有想過廢了太子,這畢竟是他的第一個兒子,他在李承乾的身上傾注了太多心血,他以為只要他嚴加管教就可以讓太子走上正路。
但李承乾並不知道李世民的想法,他看到李世民對李泰的看重並不在他之下,而李泰早有爭奪皇位之心,他不想坐以待斃,於是在暗殺李泰失敗以後,鋌而走險逼宮謀反,他的結局可想而知了。
帝王之家講究權利制衡之術,李世民對李泰好可能是真的喜歡李泰,也可能只是故意讓李承乾有危機感從而奮發圖強。可惜他們都不夠了解對方,明明手裡是一把好牌,最後卻以慘敗收場。
瘋小鳥
李承乾由於有腿疾,稍微不良於行,對父親陽奉陰違、對師長勸勉不耐,甚至曾派遣殺手刺殺自己的老師。同母弟弟李泰素有奪長之念,兄弟交惡。後因唐太宗處死太子的寵童稱心,父子關係也陷入僵化。
貞觀十六年(642年),太子派遣壯士左衛副率封師進、刺客張師政、紇幹承基等謀殺弟弟魏王李泰,未遂。遂與李元昌、侯君集、李安儼、趙節、杜荷等人歃血為盟,決定武力叛變謀殺親父唐太宗。貞觀十七年(643年)正月,太宗還表態太子雖有足疾,並不影響走路,何況太子有子,依照禮法,即使李承乾先死,也應該立李承乾的兒子李象。後來齊王李祐謀反牽扯出李承乾和漢王李元昌等人的謀反案,為免重蹈自己的覆轍,貞觀十七年(643年)四月六日,李承乾皇儲之位被唐太宗所廢。爾後,由於長孫無忌強力的支持,李承乾的同母弟李治被立為太子,此在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記載亦同。在唐太宗保全下,他本人被判充軍到黔州,參與政變的趙節、杜荷、侯君集皆處死。貞觀十八年十二月(645年1月)鬱鬱而終,唐太宗為此罷朝,葬以國公禮。
歷史在記錄
答: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八歲之時被立為太子,二十五歲被廢。
到底是因為荒唐而被廢,還是因為被廢而被塗抹上荒唐的色彩?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畢竟,為了維護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的英武神明形象,必要的藝術加工是不可少的吧。
不管怎麼樣,我們還是先來看看史書上幾條關於李承乾“荒唐”事蹟的記載吧。
一、“私幸太常樂童稱心,與同臥起”,即李承乾有龍陽之僻,喜孌童;
二、嚮往突厥人的生活,在宮中“辮髮羊裘而牧羊,作五狼頭纛及幡旗,設穹廬”,“斂羊而烹之,抽佩刀割肉相啖”。甚至模仿突厥部落爭奪牧場的場景,“布陳大呼交戰,擊刺流血,以為娛樂”。
三、不聽師長勸諫,揚言:“我作天子,當肆吾欲,有諫者,我殺之,殺五百人,豈不定。”
……
別的不多說,單說第三條,自己身為儲君,竟然揚言日後成了天子就要怎麼怎麼樣,這種話,頗似三歲孩童賭氣時的口吻,根本就不像是史書記載裡“性聰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純深”的太子李承乾,更不象是十二歲就在尚書省聽訟,十五歲就獨立處理政務,並在李世民外出時便居守監國的太子李承乾。
至於說,反感中原文明、嚮往突厥野蠻生活,以及孌童等怪行,那是想怎麼黑就怎麼黑了。
有人說,李承乾本來是神童,是後來被逼瘋了,這才出現瞭如此怪誕的行為的。
《劍橋中國隋唐史》也是這麼說的:“承乾的行為顯得在某些方面不正常和有失體統,他很可能是精神失常。”。
那麼,李承乾是怎麼被逼“瘋”的呢?
他們說,主要是李世民對他要求太嚴格了,李世民本身是千古一帝,一心希望自己的繼承者青出於藍,更勝自己,不但是高要求、高規格地對太子進行訓練,有時候還嚴酷到了變態的地步,遠遠超過李承乾的承受力,終於招致李承乾精神崩潰,成了個失心瘋。
這個說法有點問題。
如果李承乾真是個瘋子,那麼,其說話必然亂七八糟、行事必然顛三倒四,甚至所說、所做,正常人根本無法理解得了。
但是我們看,李承乾所做的最“瘋狂”的事,無非是聯合侯君集等人叛亂,意欲拉李世民下臺。
這件事雖然以失敗告終,但從醞釀到謀劃、到行動,全都環環相扣、有條不紊。全看不出李承乾是瘋子、精神病的跡象。
而且,仔細想一下,侯君集等人全是久經沙場、飽經風浪的人物,如果李承乾真是個思維混亂的瘋子,他們還會跟著幹嗎?
所以說,李承乾密謀造反之事雖然“瘋狂”,但沒有任何證據說明他是屬於缺失了基本辨識能力、對自己行為不能負法律責任的精神病患者。
對比一下清康熙帝的廢太子胤礽,情況也很類似。而且,雍親王胤禛即位後,也有抹黑過胤礽的行為。
所以,史書上所載李承乾在東宮搞出的一系列荒唐事,有可能是史家的故意編排。
話說回來,李承乾已經早早冊封為太子,成為了帝國繼承人,為什麼還要鋌而走險,去做謀反之事呢?
其實,在這一點上,清胤礽比李承乾更“瘋狂”,他是廢而又立,立而又廢,兩立兩廢,且兩次被廢,都是意行“大不逆”之事。
現在,很多人都罵李承乾、胤礽傻,以卵擊石、自毀前程、自取滅亡。
實際上,那是屁股決定腦袋,不,準確地說,那是屁股所坐的位置決定了腦袋的思維方式。
李承乾、胤礽坐在太子那個位置上,所面臨的險情使他們不得不那麼做——胤礽接連兩次做相同的事,就很能說明問題了。
胤礽當時處於“九龍奪嫡”的鬥爭中心,為求自保,不得不拼死奮起作最後一搏。
李承乾所遇上的殺氣雖然沒有“九龍奪嫡”那麼重,那麼凌厲,但也足以讓他窒息。
話說,唐太宗李世民和長孫皇后除了生下長子李承乾之外,武德三年(620年),又生下了次子李泰。
這李泰“聰敏絕倫”,智商似乎超過李承乾,故得唐太宗李世民“特所寵異”。
補充一下,李承乾是個跛子,略欠人君之風範。
李泰不但得李世民深愛,也得高祖李淵所喜。李泰出生滿月,就被高祖李淵冊封為宜都王, 次年進封衛王、授上柱國。
注意,李泰所封為正一品衛王,而不是從一品的嗣衛王,地位與當年李元霸同。
李世民登基後,更是變著花樣地恩寵和加封李泰。
貞觀二年(628年),李世民改封年僅九歲的李泰為越王,再封揚州大都督與越州都督,督十六州軍事揚州刺史,後又再加督越、婺、泉、建、臺、括六州,共二十二州。
貞觀八年(634年),李世民讓李泰兼領左武候大將軍,再授予雍州牧之職。
當時的雍州即是京兆府,大唐王都所轄之地,所以,李泰又順理成章地兼任了掌管西京長安的長官。
貞觀十年(636年),李世民改封李泰為魏王,遙領相州都督,督相、衛、黎、魏、洺、邢、貝七州軍事,餘官如故。
也在貞觀十年,李世民“以泰好士愛文學,特令就府別置文學館,任自引召學士”。
“就府別置文學館”,是李世民在秦王時代所做的最引為自豪的事,他如此安排李泰,不禁讓人浮想聯翩。
最最過份的是,貞觀十六年(642),朝廷每月對魏王府的料物供給超過了東宮。李世民還下詔讓李泰逾制徙居武德殿,好與自己朝夕相處。
武德殿緊靠東宮,李泰一旦搬入,就隱然形成了威逼東宮之勢。
所以,魏徵極力諫止了此事。
但魏徵諫止得了李泰不搬武德殿,卻無法阻止得了李世民對李泰的愛。
李世民對李泰萬般寵愛,經常帶著他四處遊幸,只要一天不見,就要派自己養的一隻名為“將軍”的白鶻互傳書信,互訴衷腸。
李世民對李泰的愛,已超乎尋常,用褚遂良的話來說,那是“愛之逾嫡,嫡庶不分”。
李世民甚至還當眾說出了“人生壽夭難期,萬一太子不幸,安知諸王他日不為公輩之主”之類的話。
所以,《舊唐書?韋挺傳》記:“時泰有寵,太子承乾多過失,太宗微有廢立之意”。
李世民既然是這樣一種表現,李泰和李承乾都不是傻子,都會作出本能的反應。
李泰野心勃勃,不斷讒害李承乾,以為只要把李承乾搞垮,大唐帝國的萬里江山就是自己的了。
李承乾惶惶不可終日,先是試圖暗殺李泰,不成,便密結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都尉杜荷,大將侯君集等人謀反。
後來的結局,大家都知道了。
唐太宗李世民的地位本來就牢不可破,而在人望、能力等諸方面,自幼長在深宮之中的李承乾,又如何與身經千錘百煉的李世民相比?
謀反事敗,各種黑就紛至沓來,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
李承乾,是個可憐人。
覃仕勇說史
武德二年(619年),秦王李世民的妃子(長孫皇后)生育了嫡長子。因為在太極宮承乾殿出生,取名叫李承乾,也是唐高祖李淵為他這個嫡孫親自賜名的。
武德三年,還是嬰兒的李承乾就被封為恆山王。五歲就遷封中山王,後來唐太宗登基,改元貞觀後兩個月,將時年八歲的承乾立為太子。唐太宗為了培養太子也是不遺餘力,先後為他選擇如:李綱、房玄齡、魏徵等初唐名臣作為老師。可想而知唐太宗夫婦對自己長子寄予了極大的厚望。
(李世民與長孫皇后劇照)
作為太子李承乾,那麼討李世民器重與喜愛,怎麼會被廢去太子之位,他到底做了哪些荒唐之事?
李承乾從小很聰明,還有名師教導,在十幾歲就能代父斷理國事。自從長孫皇后去世後,而李世民忙於政事,無人來管教太子。加上腳疾行走不便,心裡非常自卑,李承乾便有“叛逆心理”,於是李承乾開始痴迷玩樂,用宦官、養男寵、信道士。
(李承乾劇照)
一、比較著名的李承乾的同性戀事件,他作為太子儲君,卻寵幸一個男寵,並且稱呼他為“稱心”,雖說“龍陽之好”在古代的皇室、貴族裡面也不少見,但總歸是一件上不得檯面的事情,尤其是在李承乾已經有太子妃的情況下。李世民知道後非常憤怒,便殺死了“稱心”。
二、李承乾沒有體會到父親的用意,也沒有收斂。在“稱心”被殺後,李承乾悲痛不已,在東宮闢出一個房間,供著“稱心”的塑像,早晚焚香祭奠。
三、太子李承乾沉寂在他的男寵死後的陰霾中,接連幾個月都是以身體抱恙為藉口,不去參加早朝,在他身邊的大臣都前來勸解,他不但不聽而且還把這些勸解的人給殺了。
(李承乾與稱心劇照)
四、當初李世民與突厥達成屈辱的渭水之盟,三年後李靖率軍滅了東突厥,報了當年渭水之仇。而李承乾特別迷戀突厥人的生活,在東宮要求下人說突厥語,穿突厥衣服,進行突厥歌舞表演,還親自扮演突厥可汗,在東宮演繹著突厥的生活場景,還揚言自己繼承皇位後,會帶領著軍隊投身到突厥可汗帳下。
五、李承乾因為妒忌心作祟,覺得他父皇寵愛三第李泰,會威脅到自己的太子之會。於是他就想除掉他弟。而在刺殺李泰失敗後的情況下,李承乾起兵逼宮,效仿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但結果卻不同。結果被鎮壓了,承乾被廢為庶人流放黔州,兩年後死在流放之地。
(圖:玄武門之變)
總結:李承乾這麼多荒唐行為,跟他成長經歷息息相關,在他年幼的時候,被迫離開父母,住進東宮。父親對他格外嚴厲,還經常外出征戰,孃親又離得遠,他特別需要父母的陪伴,關注和認可。偏偏父母特別寵愛自己的弟弟。
對十幾歲李承乾來說,生在帝王家,還是貴為太子,多少雙眼睛注視的他,而足疾帶給他深深的自卑感,身上揹負的壓力是何等的巨大。面對這些人生難題跟壓力,李承乾選擇了“荒唐”。
歷史紅塵
該怎麼說呢,說荒唐當然也是荒唐,但一個人從8歲被立成太子,少年、青年時期都是滿受好評的皇位繼承人,忽然變成了後來那個樣子,這總該是有原因的。所以,今天就來說一下,誰逼瘋了太子承乾?
————————以下是正文————————
最近這幾年清宮劇大火,從早幾年的《宮鎖心玉》,到今年夏天的《延禧攻略》和《如懿傳》,清代皇帝的老婆孩子們,可算是在全國人民面前好好地露了露臉。雖說是經過了藝(hú)術(biān)加(luàn)工(zào),但好歹也讓大家對這些歷史人物有了一個起碼的認識,也讓九子奪嫡之類的皇家舊事,成了現在很多人都知道的飯後閒談。
實際上,中國古代皇室的親子教育和權力傳承,很多時候都非常的複雜甚至血腥,清代這些只是由於影視劇的傳播而更加出名而已。比如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他的經歷或說遭遇,就能給我們很多啟示。
一、從皇家的乖寶寶到癲狂的瘋子
李承乾生於唐武德二年(619年),是當時還是秦王的李世民的嫡長子,母親即是後來的長孫皇后。後來唐太宗登基,改元貞觀後兩個月,就將承乾立為太子,時年八歲。太宗和長孫皇后的感情千古傳誦,對他們的長子也是寄予了極大的希望的。而早年的承乾應該說也沒有辜負太宗的希望,各方面都可謂是一個優秀儲君的模板。
網劇《唐磚》中的李承乾劇照
據史書記載,太子承乾“性聰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純深”,深得太宗的喜愛。而唐太宗對這位太子的培養也是不遺餘力,先後為他選擇了許多很厲害的先生,比如李綱、房玄齡、魏徵等初唐名臣,都做過太子的老師。而從文獻記載中可以看出,早些年太子對這些老師也是非常的尊敬的。比如李綱在貞觀初年擔任承乾老師的時候已經七十餘歲了,承乾對他“大見崇重。綱為太子陳君臣父子之道、問寢視膳之方,理順辭直,聽者忘倦。……每吐論發言,皆辭色慷慨,有不可奪之志。太子未嘗不聳然禮敬。”李綱在貞觀五年去世之後,承乾還曾親自立碑紀念他。
電視劇《貞觀之治》中的李綱
除此之外,太宗還很注意對承乾執政能力的培養。12歲就讓承乾在尚書省聽訟,也讓他嘗試著處理一些政務。貞觀9年太上皇李淵去世,喪事期間唐太宗將政事委於承乾,承乾也處理的很好。此後只要太宗外出,便開始令太子留守監國。
可是,從貞觀10年(636年)開始,一向為儲君模範的承乾,好像突然變了一個人似的,文獻中開始越來越多的出現關於承乾的負面記載。這些記載不但負面,而且處處透著荒唐之感,彷彿皇室的乖寶寶,一夜之間就變成了一個癲狂的瘋子一樣。隨便列舉幾件事情大家看一下。
一件事是比較著名的承乾的同性戀事件。當時,承乾的叔叔漢王李元昌送給他一名太常樂人,長得非常的嫵媚,史載承乾“私幸太常樂童稱心,與同臥起”,非常的喜歡。雖說孌童這事兒在古代的皇室、貴族裡面也不是太少見,但總歸不是一件上得了檯面的事情,尤其是在承乾當時已經有太子妃的情況下。唐太宗自然非常惱火,刺死了稱心,承乾因此“痛悼稱心不已,於宮中構室,立其形像,列偶人車馬於前,令宮人朝暮奠祭,承乾數至其處,徘徊流涕。仍於宮中起冢而葬之,並贈官樹碑,以申哀悼”,甚至託病幾個月不上朝。
另一件事是承乾的性格開始變得非常的乖戾,這個有很多體現。比如早年間對師傅非常尊敬的承乾,這時候已經聽不進師傅們的意見。甚至當他的老師張玄素直言犯諫的時候,承乾惱羞成怒試圖遣人刺殺張玄素。再比如承乾經常在東宮模仿突厥人的行為,把自己想象成草原上的突厥可汗,在宮中“辮髮羊裘而牧羊,作五狼頭纛及幡旗,設穹廬,太子自處其中,斂羊而烹之,抽佩刀割肉相啖”。更有甚者,承乾曾對人說:“我作天子,當肆吾欲,有諫者,我殺之,殺五百人,豈不定”,這已經是一個瘋狂的暴君形象了。
網劇《唐磚》中的突厥人形象
最後一件便是承乾的謀反。貞觀十七年(643年),承乾因為太宗寵愛三弟李泰,感覺自己太子的位置受到威脅,在刺殺李泰不成的情況下起兵逼宮。結果當然是被鎮壓了,承乾被廢為庶人,參與事件的諸多大臣也被太宗殺得人頭滾滾。
承乾起兵謀反的事情,以及他在17年太子生涯中前後性格的突變,前人有諸多說法,不過主要是集中在幾個方面,包括承乾本人不求上進、背後奸臣的攛掇、唐太宗玄武門事變的影響,等等。這些當然也有一定的道理,不過咱覺得,一個好好的太子,最後變成一個歇斯底里的瘋子,還有更多的原因。
二、誰逼瘋了太子承乾?
承乾從一個模範太子,變成了最後起兵謀反的瘋子,這個轉變應該說是在持續的高壓下逐漸產生心理變態的一個過程。唐太宗對李泰的寵愛,只能說是導致最後結果的一個觸發點,而不是主要的原因。
首先,初唐整體的政治環境,就是一種壓力很大的狀態,可以說危機感是整個初唐很普遍的一種心理。說到唐太宗,咱們經常都會提到貞觀之治,但這是貞觀中後期的事情。在貞觀初期,上到君王下到臣子,大家還是處在一個創業的階段,前途未卜是一種很正常的心理。而且很重要的一點是,從東漢末年算起,一直到初唐,這個天下已經動亂了四五百年了。初唐的君臣看到的是,前面幾百年每個王朝都只有幾十年的壽命,自己的唐朝會怎樣?其實並沒有人知道。在這種創業的危機感驅使下,人的很多行為都會顯得急切。這種心理可以解釋初唐朝廷上的很多現象,比如為什麼初唐有那麼多直言犯諫的朝臣,而唐太宗又能以納諫著稱?如果把他們想成是一個進取的創業團隊,可能會很好理解。
唐太宗李世民
其次,這樣一種伴隨著激情、焦慮感和危機感的心態,當然也影響到了唐太宗對承乾的教育策略。從文獻中可以看到,唐太宗為承乾先後選擇了近10位碩學鴻儒做老師,這些人滿腹才華,又多是太宗的肱股之臣。這些人在朝堂上就是能指著太宗的鼻子直言犯諫的主,到了承乾面前自然更不會客氣。我們從文獻中可以看到,一些人對太子的所謂勸諫,話說得真的非常難聽,比如承乾試圖殺掉的張玄素,曾說承乾:“言孝敬,則闕侍膳問豎之禮;語恭順,則違君父慈訓之方;求風聲,則無學古好道之實;觀舉措,則有因緣誅戮之罪”,這真是罵的一無是處。這樣的批評,承乾年紀尚小的時候可能還能接受,等到了十七八歲,正是青春期叛逆的時候,聽不進去也是正常的吧?
再次,唐太宗君臣對待承乾,其實一直有一種錯位,那就是把承乾當做了太宗自己。從古到今,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企業,這創業之君和守成之君,從能力到性格都是不一樣的。不同的人承受壓力的能力不同,但不論如何都需要一個宣洩的渠道。通常來說,家庭、妻子是承擔這一角色的最好選擇。君不見以納諫著稱的唐太宗,在貞觀十年(636年)長孫皇后去世之後,納諫也不如從前了麼?唐太宗百戰功成,殺兄逼父當上皇帝,這得是有極強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做到的。他都尚且需要一個宣洩的渠道,況且從少年時就處在重壓之下的承乾呢?從這個角度來說,為何承乾對那個孌童稱心如此迷戀,也就可以理解了。
《唐磚》中袁詠儀飾演的長孫皇后
最後,還有一個原因,可能沒有直接的證據,但如果站在承乾的角度來看,或許也未嘗沒有可能。那就是在承乾之前,從隋文帝、隋煬帝到唐高祖,這三朝最初設立的皇位繼承人,因為各種原因都沒有順利繼承皇位。尤其是他自己親爹是如何登上皇位的,承乾最清楚不過。這樣一種皇太子的“宿命”,興許也給承乾造成了不小的壓力吧。
文史君說
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從一個優秀的儲君模板,最後變成了一個謀反的瘋子。這個過程中,主要的原因還在於唐太宗君臣對太子的教育方針出了問題。考慮到唐太宗幾個子女最後的結局,說他一句“長於謀國,弱於治家”也並不過分。當然,古代社會治家更多的是女人的責任,從這個角度來說,長孫皇后早早去世,可能對這些子女的成長也有重要的影響。
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在太子承乾的成長過程中,他的父親唐太宗就像是一個過於push的大家長一樣。這一點和如今流行的“虎媽狼爸”之流的教育方法何其相似?如果讀者朋友之中有為人父母的,希望承乾的遭遇能給大家一點啟示吧。教育孩子呢,必要的壓力當然要有,但溝通和交流才是最重要的,一味的push最終也只會適得其反而已。
參考文獻:
毛蕾:《論李承乾從聰慧太子到叛逆謀反的心理動因》,《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
司馬光:《資治通鑑》,中華書局1956年版。
王溥:《唐會要》,中華書局1955年版。
劉昫:《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版。
文中使用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
李承乾和北周宣帝宇文贇其實是非常相似的,他們都有一個集文治武功於一身的父親,宇文贇的父親是北周武帝宇文邕,而李承乾的父親是唐太宗李世民,兩人都被寄予厚望,以至於合格儲君的壓力壓得兩人喘不過氣來,又攝於父親的威嚴,於是不知不覺中變成了演員,對外一言一行合乎規矩,在內則偷偷釋放自己的天性,天長日久之下,就會出現扭曲的、病態的心理。這種高壓如果一旦有機會光明正大的釋放,就會如宇文贇登基之後那般荒唐,如果一直得不到正常的釋放,就會如李承乾後來那般荒唐。
宇文贇13歲被冊立為太子,宇文邕對他的管束極為嚴格,不僅朝見舉止和大臣們相同,而且不能有休息日,不能喝酒。除此之外,宇文邕對這個兒子還實行棍棒教育,如果宇文贇犯一點錯誤,宇文邕一面以可以立其他兒子為太子來威脅宇文贇,一面用棍棒打宇文贇,還派官員監督和記錄宇文贇的言語動作,每個月都要上報。在這樣的教育下,宇文贇學會了偽裝,壓抑著自己的天性,事事按照宇文邕要求的去做,“矯情修飾,以是過惡遂不外聞。”
等宇文邕去世後,宇文贇毫無悲傷之色,迫不及待的繼位,然後開始了荒唐的帝業生涯。他嗜酒如命,暴虐不堪,不到一年就把皇位傳給了年僅6歲的兒子,然後繼續他的荒唐生活,大充後宮,一口氣立了五個皇后,極致的荒唐之後是宇文贇日漸掏空的身體,這位北周的天子年僅21歲就去世了。
與宇文贇相比,李承乾雖然沒有接受棍棒教育但命運卻更加的悲慘。李承乾生於619年的承乾殿,當時大唐剛立國一年,天下並未統一,但是統一的大勢似乎已經形成,這個時候李世民嫡長子的出生必然是被重視的,李淵為其取名承乾,既有以宮殿命名的意思,又暗含了對大唐未來一統天下的期望。只是李淵也沒有想到,他為李承乾取了這樣一個名字,僅僅七年後,他就真的做了太子,肩負大唐的未來。
李承乾在幼年所受的教育一點不比太子李建成兒子的低,李世民被李淵封為天策上將之後,就有了自己的班底,更是設文學館,有了十八學士,李承乾就跟著十八學士中的儒學大師學習儒家經典。李世民在還沒有奪權之前對李承乾的教育就絲毫沒有鬆懈過。
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做上了太子之位,緊接著成為皇帝,而年僅七歲的李承乾做了太子,李世民從這個時候開始就在培養一個合格的繼承人,李世民雖然得位不正,但是大唐的江山有一半多是他打下來的,可以算作是個馬上皇帝,又經歷了玄武門之變,因此他對李承乾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容不得一絲差錯,為此他花大力氣培養李承乾。而李承乾在最初的十多年裡簡直就是一個完美的太子,他聰慧、好學、明斷、仁孝、尊師、心繫百姓等等。
這個小太子在11歲上就被要求聽訟,算是正式開始鍛鍊儲君之能,在13歲就開始在李世民不方便的時候監國,同時不忘記讀書學習,他寫的治國方略為李世民歎服,這個少年在那個時候是那樣的耀眼與完美,但是這只是表象的,實際上李承乾過的並不快樂,或許從出生那一刻開始他就是不幸福的,他承載了太多的東西,又被寄予厚望,他沒有辦法做自己,只能如一隻木偶般接受父親的安排。
李世民並非不愛李承乾,相反,作為一個父親,李世民非常疼愛李承乾,作為一個皇帝,李世民又一心栽培兒子,但是李世民錯就錯在給李承乾的壓力太大了,大到李承乾想自毀前程。所以我們看,李承乾在做太子的時候,前半段和後半段是截然相反的,前半段他是個完美太子,後半段他突然成了荒唐太子。造成這種前後大改變的就是李世民本人,再往細了說就是三樣東西,一是諫臣,二是李承乾的疾病,三是李泰的野心。李世民為了更好的培養李承乾,給李承乾安排了很多的老師,他們負責教授太子知識,規勸太子,甚至監督太子,李世民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這讓李承乾苦不堪言。
我們知道,貞觀時期,李世民非常喜歡納諫,魏徵更是著名的諫臣,實際上當時不僅僅有魏徵進諫,還有很多的專業諫臣,而其他大部分的官員也學著進諫,這是李世民希望看到的,官員們更是為了進諫而進諫,籍此獲得升官發財的機會後者揚名於後世。不過,李世民有時候也神煩,他甚至有一次對長孫皇后表示想殺了魏徵。連李世民這個規則的制定者都不能完全承受進諫帶來的煩躁,那麼還是少年郎的李承乾就更加接受不了了,李世民給李承乾派了那麼多的老師,他們不停的向李承乾進諫,完全不考慮李承乾能不能接受,他們很多人也並不在乎李承乾怎麼想,他們要的是李世民怎麼想,李承乾的乳母都看不下去了,曾問孔穎達:“太子成長,何宜屢致面折?”但沒有哪個大臣反思自己。李世民對於他們向李承乾進諫是很高興的,只要進諫好了,升官發財的機會就來了,所以他們只是為了進諫而進諫,並沒有真的好好教授李承乾,這讓李承乾心裡產生了逆反心理,天天被幾個人輪番進諫,完全沒有自己的生活,擱誰誰都得瘋,而李承乾也真的變得瘋狂了。
李承乾一直算是體弱多病的,雖不至於耽誤政事,但卻是對李承乾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尤其是後期還有了足疾,這讓李承乾在某種程度上產生了自卑心理,李世民不是沒有安撫過李承乾,他曾公開表示絕不換太子,但是李承乾並不相信,尤其是在弟弟李泰越來越得寵的時候,李泰很得李世民的寵愛,而且野心也不小,李世民是怎麼當上皇帝的,李泰和李承乾都是很清楚的,這也就給他們造成了一個錯覺,即李泰也可以取而代之。在這樣巨大的壓力之下,李承乾乖巧了十幾年的性格突然來了個180度大轉變,他完全失去了理智,荒唐事一件接著一件。
比如李承乾寵幸了一個十來歲的太常樂人,此人姿容俊美又善歌舞,很得李承乾的歡心,並賜名稱心,李世民知道後殺死了稱心,還連坐了十餘人。而李承乾也怒了,他對於稱心的被殺痛心不已,在東宮中大肆紀念稱心,不僅樹形象讓宮人祭奠,又在東宮中起冢將其埋葬,贈官樹碑,李承乾不停地為稱心掉眼淚,這完全不是一個太子應該做的事。
比如他的老師們進諫,多了煩了,他竟起了殺心,派張師政和紇幹承基去刺殺于志寧,結果殺手們看到于志寧在為母親守孝,不忍心下手才放過了于志寧,還有張玄素,李承乾派出去的人也差點殺死了他。李承乾居然想著要殺死老師,要知道他曾經對老師是極為尊敬的。
比如李承乾喜歡模仿突厥人,說突厥話,穿突厥的衣服,讓東宮的人扮成突厥人,把東宮弄成了一個突厥小部落,過起了突厥生活,玩得興起的時候,李承乾突然吩咐:“我試作可汗死,汝曹效其喪儀。”然後就真的舉行了個假突厥葬禮,李承乾表示將來做了天子,就要到突厥去真正當一個突厥人,做一個大將領,等等。
比如他喜歡和弟弟李元昌做一個遊戲,即將士兵分成兩隊,全副武裝起來相互攻擊,如果有人不聽,就吊起來抽打,死人事件時有發生。李承乾表示將來做了天子一定在禁苑中和李元昌大肆玩這種遊戲。並說:“我為天子,極情縱慾,有諫者輒殺之,不過殺數百人,眾自定矣。”
這樣的荒唐哪還是個太子所為?當然李承乾也知道自己的荒唐,害怕李世民會真的廢了自己讓李泰來做太子,於是策劃刺殺李泰,結果失敗,又謀劃著直接謀反奪位,當然這件事還沒有施行就被李世民給發現了。
悲催的李承乾就真的做不了太子了,不過即便李承乾如此荒唐,李世民仍舊不願意處死李承乾,只是將其廢為庶人流放,而李泰也並沒有上位,反而是晉王李治撿了一個大便宜,成為大唐的太子,未來又成為大唐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