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曹操到底心里是怎么想的?

月下魅


曹操(155——220)

政治家。字孟德,小名阿瞒。魏武帝。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出身宦官家庭。祖父曹腾是声威显赫大宦官,父曹嵩是曹腾养子,官至太尉。曹操出身非名门望族,受世族轻贱,不以为意,胸怀大志。东汉未年,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后加入讨伐权臣董卓的关东联军。初平三年(192)进据兖州,诱降黄巾军30余万,选练精锐编为“青州军”。建安元年(196)迎汉献帝都许(河南许昌县东),用其名义号令诸侯,扩大了政治影响。在许昌等地实行屯田,积蓄军资,次第歼灭黄河以南割据势力。建安五年(200),官渡(河南中牟县东北)之役以少胜多,大败北方军阀袁绍,兼并青、冀、幽、并四州,又挫败南侵的少数民族乌桓蹋顿单于,使分裂的中国北方重归一统。建安十三年(238)进位为丞相,率将兵南下,被吴国孙权和蜀国刘备联军击败于赤壁,于是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不久封魏王。曹操死后,子曹丕代汉称帝,追尊他为武帝。

曹操在统一中原,奠定魏国基业的同时,采取积极措施使北方社会凋敝的经济走向复苏,秩序由乱而治。这些措施主要有:(一)屯田和兴修水利。曹操在收降黄巾军以后,拥有大批耕牛、人力,于是在许昌附近开辟屯田,命郡国各置田官,募集流亡,广泛推行屯田制度。屯田军被编成军队形式,分种国有土地,按四六分成比例向国家缴纳地租,虽负担较重,但生活较有保障,使曹操在较短时间内缓解了军糧匮乏问题。他还锐意兴建水利工程,先后组织人力修筑淮河流域的芍陂、关中的临晋陂、幽州的戾陵遏等水利灌溉设施。这些振兴农业的措施成效显著,所以为后来的一些统治者仿行。〈二)唯才是举。曹操在政治上是位力图清除积弊以实现其雄心大志的改革家,在选任官吏上行用新法。东汉以来,世族门阀的势力盘根错节。曹操积极争取朝野名士的支持,藉其威望镇抚地方,不少失意文士远道投奔,成为他的得力辅弼。。对不肯攀附的名士,予从打击、先后杀孔融、杨修、魏讽意在摆脱名门豪族势力的钤辖以树立专制统治。他主张“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的选官原则,三次发布“唯才是举”的求贤令,将不齿于名教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材,以及“高才异质”的文吏一概网罗捜求,对制止世族地主专擅政权,重建专制集权统治,起到积极作用。他精熟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散文亦清新简洁,在文学史上与子曹丕、曹植并称为“三曹”,是建安文学的代表。


文藻巧翁


首先关于曹操的生平,这里自不必多说。

曹操的内心深处的想法其实很矛盾,要说曹操从来就没想过要代汉自立,怕不是事实。说曹操没有这个资格和条件,就更不是事实。但他终其一生确实没有这样做,确是事实。原因何在呢?

我觉得最主要的是形势:

一、曹如果贸然称帝,确实会给政敌和拥汉派势力一个舆论上的借口,使自己在政治上陷入被动。综观曹操的一生,内部的反对和反叛大都发生在他被封为魏公、魏王之后,即使是为他立下萧何般功绩的荀彧都反对他,这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继续维持献帝这块招牌,对于安抚拥汉派,巩固内部,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孙权劝他称帝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的。首先,孙权认为这样做可以获得曹操的信任,从而实现吴、魏之间的和解,自己就可以专心对付蜀汉。襄樊之役中,孙权为了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从背后袭击关羽,帮了曹操的大忙,但却得罪了刘备,吴、蜀之间长达10年的联盟关系就此结束,这时他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缓和同曹魏的矛盾,否则就会陷入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其实,孙权认为曹操如果真的称帝,拥汉派将会强烈反对,曹操因此陷入困境,减轻对吴国的威胁。因此,孙权阳奉阴违,曹操看穿了孙权的意图,不肯轻易上当。

三、至少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起,曹操一再“自明本志”,说自己绝对没有代汉自立的意图,言辞恳切,信誓旦旦,说了差不多十年,现在如果突然改变主意,否定自己,对自己的声誉名节必然会造成不利影响。

代汉自立的想法,曹本人也给国一个明确的回复,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以陈群、桓阶、夏侯敦为代表的一些人劝进。陈群、桓阶认为,汉朝早已名存实亡,天底下一尺土地一个子民都不属于汉(尺土一民,皆非汉有〉,只剩下一个虚名(唯有名号),取而代之有什么不可以?曹操的回答是:孔子说过,施行的是政事,就是从政(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如果天命确实眷顾我,我就做周文王好了(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众所周知,周文王生前还是伺奉殷商的,死后才被追谥为文王,取代殷商的是他的儿子周武王,曹操这话的意思是要曹丕去做他想做的事。果然,曹操去世才几个月,曹丕就逼汉禅位了。

因此,我觉得曹操虽有代汉之念,但他审时度势,最终还是决定知难而退,适可而止,内心同时又是矛盾的,最后把代汉自立的任务留给了他的儿子。


历来都会意


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定的战略方针,因此天下能人志士才会聚集到他的麾下为他所用,他们把匡扶汉室的重任交到曹他身上,有人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桥玄说他:“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颙对他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其实曹操就是曹操,他不会因为某些人对我的吹捧妄自尊大,也不会因为刘备等人对他的谩骂而妄自菲薄。

前期曹操对汉献帝还是很敬畏的在消灭了割据称雄的几大势力后,曹操统一了北方,可谓踌躇满志。有一次酒后,他对左右亲信坦露心迹:他最初的志向不过是死后得到一块刻有“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的石碑,现在已经是魏王,还兼着丞相,位极人臣,没什么可遗憾的了。本想解甲归田,但唯恐兵权交出后为人暗算,自己丢了性命不说,从此天下又将大乱了。后世很多人对他的这段表白不以为然,认为他这是在政治作秀,为他大权独揽找借口。但我认为不管是不是他的心里话,当时的形势就是那样。如果让曹操主动交出大权,以皇室的暗弱,诸侯的强横,国家非但不能安定下来,反而又会群龙无首,百姓又得受二荏罪。

即使到后来,粉丝们竭力拥戴曹操做皇帝,一切都已水到渠成之时,他还是坚决不答应。但三分天下的局面已经确定,汉王朝气数已尽。曹操十分清楚这一点,所以在手下越来越迫切的呼声中,他最终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愿为周文王。这个意思就是说,他是死也不肯背上“篡汉”这个罪名的,如果汉朝真的该完蛋,那么就由他的儿子曹丕来挖坑埋土吧。

曹操到这时候还怕什么呢?大半个天下已在掌中,人心归附,连三岁孩子也看得出来,这天下该姓曹了。至于那两个对手刘备和孙权,根本就没打算为汉王朝殉道,单等着他一登基,就跟着称孤道寡了。他现在似乎没有任何的现实障碍,如果说有什么忌惮,大概只有一点:从小受到的正统教育使他从内心里不能做出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情。在他之前的王莽,在他之后的司马昭,都是当仁不让地做了皇帝,没半点客气。但说句公道话,这二位的文化造诣给曹操提鞋都不配,其受到的传统教育也远远不如曹操深厚。由此可见,曹操虽然是个个性张扬的枭雄,但在骨子里,到死都烙着一个儒家的“忠”字。


邓永博


曹操既不是奸臣,又不是忠臣,那他到底是一个什么人呢?是什么阻止了他称帝呢?答案就是,曹操自己阻止了自己称帝。在笔者看来,曹操此人极具两面性,当初,他是一个忠臣,可是,在受尽了所谓汉室忠臣的反抗,甚至是大汉天子的作对,他对汉室丧失了信心,最终,成为了一个奸臣。“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曹操的这句话,说出来了他心里中所想。


孤独往生


答:目前能够表明曹操的内心世界的只有《述志令》,又名《让县自明本志令》。作者曹操。


中行偃1


在刘家大家庭里 没有危机的时候 曹操为天下忧而忧 天下打乱事 挟天子呼风唤雨 号令天下 野心路人皆知


牧羊人2219367


嗯!贪生怕死之辈!


用户8550441161066


统一全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