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词到底要不要遵守格律?

肾掉打下


如有律牌,必须遵守。

写诗,除抒情,且讲用词,考究,达意,那才有趣。

现代人写诗,其实等于散文分抒。

欧美十四行诗,也有节律。

文字考究是美。


风风285750272


写诗词到底要不要遵守格律,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凡写诗词,冠有七律、五律、七绝、五绝,以及词调名称的,必须遵守其格律。凡写诗词没有冠这些名称的,可以不要遵守格律。其理由是:

1.诗词格律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之一,既然写诗词冠有七律、五律、七绝、五绝,以及词调名称的,必须名副其实,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准确传承传统优秀文化,而且有几个好处:①平仄符合格律要求,便于吟诵。例如福州闽剧“七言词”,非常讲究平仄,你如果没有平仄,写得再好,演员也要把你改掉,因为没有平仄“七言词”唱不来。②所写的诗词经过多次吟诵后,不容易忘记(注:吟诗,按传统方法,是用本地话)。③便于以吟诗对句形式,互相交流,浓厚感情,广交朋友,促进社会和谐。④有助于培养情操、扩大视野、锻炼创作、提高思想和理论水平。

2.写诗词没有冠这些名称的,当作“自由诗”,可以不要遵守格律,这样比较适应部分诗友的习惯,发挥他(她)们“诗言志”、自由描绘生动诗意的能量和积极性。

此外,对于征求对联的,我认为必须讲究格律。符合格律,即有规律性,容易对句,例如“千山薄雾绕”,一看就可以对上“四海浓霞开”,速度快。否则,没有规律性的,要求人家对句是不容易做到的,因为办自媒体的创作者都很忙,还有其他事要办。


微道助您创造终生价值


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诗歌的特点,诗歌的美体现在两点:一是韵律之美,二是意境之美。

诗歌原本就是用来唱的,新旧乐府,唐诗宋词元曲,都是当歌一般唱的,歌必须动听,故而必须讲究韵律之美。

我们先来看一首古诗

唐 王维《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这首短诗,平仄相对,读来朗朗上口,如音符跳跃,环佩交鸣,非常动听。

历来传唱的古典诗词,都是讲究格律的,这点几无异议。


时至今日大家的争论的是:现在写诗词,还要不要讲格律?

我们分为两种:

1.如果你要写格律诗,或者填词,依然要遵守格律。如果你写一首七律,但不遵格律,填一首卜算子,不依格律,那你的诗词肯定有问题。词牌与律诗均有固定的韵律,满足这个先决条件,才能叫诗词,不满足这个,你可以叫新诗或者爱叫啥叫啥,就是不能叫词或律诗。

2。如果你要写现代诗,那么最少也要押韵。如果你要写梨花体菜花体,当我没说。

近代文人写的现代诗也大都是押韵的。

例如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节选)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这首诗也美,也很好听,仔细看看,是押韵的。来-彩;娘-漾;摇-草。再朗读一次,我们会发现,这首诗相对应的重音词,很多也是符合平仄对应的。走--来,招手--云彩,河畔--夕阳,青荇--招摇,柔波--水草。


再例如 北岛的《一切》(节选)  

一切都是命运  

一切都是烟云  

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  

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  

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  

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


这首诗更加明显,命运--烟云,开始--追寻,微笑--类痕。


我们再看一首 余秀华 的《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我爱你巴巴地活着,

每天打水,煮饭,按时吃药

阳光好的时候就把本身放进去,

像放一块陈皮

茶叶轮换着喝:菊花,茉莉,玫瑰,柠檬

这些美好的事物仿佛把我往春天的路上带


这首诗的意境我不作评价,但是明显,与上面两首比,好听这一点上差了十万八千里,无韵无律。


所以,遵守韵律的诗,读来很动听,大家都明白。那为什么还要纠结是否遵守格律呢?

这个问题,在头条里有非常鲜明的两种相反的观点。


纠其原因---因为实在太难。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职业,偏偏又喜欢诗词这个传统的艺术,但都是闲暇之余的爱好。比如我,常常见景伤情,因物感怀,空有诗兴,却无诗才,想要写两句呗,往往照顾了意境,就遵守不了格律。遵守了格律,却又伤害了意境。因律害意,或因意失律,是左也难又也难。

正所谓“眼前风景美如画,要想吟诗送天下,可叹自己没文化,一句卧槽浪好大”。

以前写一点,就放着藏着,自娱自乐,也不好意思拿给师友过目。现在今日头条,彼此不认识,也不怕丢人,于是写完就放上来,看的人多了,懂行的老师自然就喷了。喷了,就老实的接受。不会不可怕,可怕的是以无知作无畏,以不会当不需要。

那么还要不要写呢?

当然继续写,写的过程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力求律、韵、意俱佳。相信终会有那一天。


骑牛自耕


我同学中有几个喜欢写诗词的。有的认为诗词的格律束缚了诗的内容,作为现代人写诗词,不必囿于格律。并且,他还找到了几首不合格律的名诗,来佐证他的观点。

我个人认为,古代的诗词之所以流传千年(包括在格律上更为宽泛些的古体诗),主要得益于严谨的格律,在长短、韵律、格式上的完美,让人在审美上产生愉悦的体验。如果把古诗词抖散,其美感顿时就消散殆尽了。正是有了平仄的起伏、对仗的工整,才朗朗上口,才有了强烈的审美体验。

对于初学写诗词的现代人,不太容易掌握古代和现代平仄上的差异,以及对仗的工整,这恰恰是新学者要去学习进步的地方。也只有深刻掌握并体会了其奥妙,才能进入化境,摆脱格律的桎梏,但绝对不是一开始就走偏,只求内容的表达,不讲格律的要求。我相信,这样整出来的诗词,和打油诗就没有什么差别了,在审美上会大打折扣。

现代的诗歌,是不讲格律的,将文字变成长短句的形式,但也绝对不是网络上曾经流行的什么什么体诗,把一句平常的话切割成长短句,就成某某体诗歌了。诗歌是语言中最精准的表达,并流动着诗意的审美,诗歌的韵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愿爱好诗词的朋友,都有好作品呈现。


天方杂谈60后


写诗词到底要不要遵守格律?


诗词同源,但诗词并不是一个东西。

所以,写诗词要不要遵守格律,得两说。

其实诗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凡是遵守诗歌三原则的文字作品,我们都可以称之为“诗”。

诗的三个核心原则是通顺清朗、有节奏感、押韵。即便是号称完全背离传统规则的当代白话作品,同样在明里暗里遵守着这三条规则。否则的话就是散文、散文诗、短文、金句、段子,唯独不是“诗”。

那么在如此宽泛的原则下,我们就会发现所谓唐诗宋词元曲、近代诗、当代诗、顺口溜、打油诗,其实都是“诗”。但是诗在发展的过程中,随着这些新的格式不断出现——诗是歌词,所以这种发展其实是伴随着音乐的不断丰富而变化——文人们开始对诗、词、曲进行划分。

当我们把“诗”、“词”连接起来成为一个词语“诗词”的时候,其实我们是特指在文言文体系下的诗歌文艺作品,也就是说实际上是排除了白话文现代诗的。

诗大概是在汉朝,随着文化的普及,开始出现大量不再依附于音乐的文字作品,我们称之为“徒歌”。东汉、魏晋时期的诗也开始随着汉字本身音韵、节奏感调整自己作为文本文学的结构,逐渐发展出格式更为整饬(单句长短一致),节奏更加强、灵活(五言、七言)、声律清亮流利(四声八病)的诗歌作品。

这种格式整饬的诗发展到唐朝,宫廷诗人们为了科考,对这些规则进行了官宣,这些规则就是平仄格律。这种平仄格律只是在求学科举方面作为规则存在,就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命题作文,写得好就能拿高分,但是并不要求你在生活中使用。

所以,即便在平仄格律形成以后,还是有大量不遵守平仄格律的诗歌诞生,并且和格律体共同发展、齐头并进。

因为使用平仄格律(平仄、句式、押平声韵、有限对仗)创作出来的诗和不使用平仄格律的诗有明显的区别,唐人为了进行区分,就把按照平仄格律写出来的诗称为“今体诗”,而不守平仄格律的作品则称为“古体诗”。到了宋朝,文人开始大规模整理唐诗的时候,自然不能再称格律诗为“今体诗”,所以改称为“近体诗”,而“古体诗”的称呼不变。这两个称呼就一直流传了下来。

近体诗就是格律诗,古体诗就是非格律诗。

搞清楚了这个问题,写诗要不要遵守格律就很简单了。

写近体诗,必须遵守平仄格律。那么如果你出律了,你的作品就只能算作古体诗。

这只是一个格式上的划分问题,与诗歌质量关系不大。近体诗因为有格律的保障,基本上通顺清朗,语音没有语病。而古体诗则需要注意保障句子的吟诵性,同时在意境上要更加抓人,因为格式自由,自然也就更加浪漫、奔放。

如上所述,其实“词”也是大概念“诗”的一种。词首先出现在唐初的敦煌文卷中,当时称为“曲子词”,因为体式自由,相对于较高端的整饬诗句,词最开始是被当作“诗余”的。就是正经写诗剩下来的玩意。

随着音乐的丰富,整饬稳健的诗无法再配合长而复杂的音乐演唱,词就正式取代了乐府诗的功能,成为文人宴乐的必需品。虽然在格调上无法与讽喻、言志的诗相比,但是在受欢迎程度上要强于孤清的诗。

词牌的快速发展始于晚唐、流行于五代、昌盛于两宋。我们知道,平仄格律于武则天时期就已经成型。而平仄对于文字作品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在平仄格律产生之后,即便是不遵守格律的古体诗,也只是在句法、字数上依旧自由,在每一个句子的平仄中会无意地去符合平仄规则(相替、相对等),因为平仄本身就是音律上的进步。这种遵守平仄的古体诗,我们称之为“律古”。而律古如果有对应可以演唱的音乐格式,极有可能就成为词牌——只要有人使用相同的格式,用平仄相同的其它文字重新写一首律古,并引起别人效仿——这种律古的格式就会成为词牌。

这是在词牌发展中的现象,到周邦彦汇集所有词牌名进行确定之后,词牌就正式定型了。而词牌的诞生在中晚唐,所以词的出现到全盛,一直是和平仄规则共同完善、共同生长。

词牌就是完全格律体。它不是象近体诗一样只有那么几种格式,而是一种词牌一个固定格式,这些都是已经规定好了的。我们要写词,就必须按这个格式创作,就好像填空一样——所以才叫做“填词”,和“写诗”不一样。

填词必须遵守格律。

说了这么多,其实真正的答案就是加粗的这两句话,只不过我们知其所以然,要比知其然有意思一些。

写近体诗,必须遵守平仄格律。写古体诗,无须遵守。

填词必须遵守词牌格式。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写诗词应该尊重格律,但不能以遵守格律为目的去进行创作。

是否符合格律要求,从来都不是判断一首诗写得好或不好的标准。完全符合格律要求的诗,并不一定就是好诗。否则也没我们什么事了,直接用写诗软件凑一些合律的词语就成,但这样的“诗”,肯定不能称作诗。



一、什么是格律

1、唐代诗人眼中的格律

唐代诗人眼中的格律和今人认知的格律有所不同。唐代诗人王昌龄在其《诗格》中就说到:“凡作诗之体,意是格,声是律,意高则格高,声辨则律清,格律全,然后始有调”。

这里说的格是指意格,而律则是指声律。只有意格和声律两者俱存的诗作才会有格调。

2、当代人所说的格律

当下我们所说的格律,是指针对近体诗词作出的格式规范,以平仄进行标示。

唐代诗人创作时,并没有格式规范的约束,只不过在诗人们吟唱时,就诗的节奏和声律运用,逐渐形成了一些共识,并发展出一套有着共同体验的声律运用和创作方法。而宋代词人写词时,依照的是词的乐谱,而非今人用平仄标示的词谱。



二、什么是平仄四声

讨论到诗词格律时,就离不用“平仄四声”。其实,这种叫法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平仄和四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初学者的很多困惑,就是因为对两个概念的混淆而产生。

1、四声

我们都知道,在中古音中,四声是指平、上、去、入四个声调。是南朝沈约、谢脁、王融等“竟陵八友”从梵音中得到启示,根据汉字发音特点归纳而成,在这里,平声是舒平的声调;上声是上升的声调;去声是下降的声调,而入则是短促音。

2、平仄

平仄,是将平、上、去、入四声作出了二元简化的一种标示方式,实质上是将四声简化为平与不平(仄)。

简单来说就是将发音舒平的平声归为平,将发音有变化的上、去、入三个声调归为仄。相对今音则为第一、二声作平,第三、四声作仄。今人说的诗词格律就是以此简化方式进行标示。

说到这里要再强调一下,唐代诗人是依四声声律进行创作,而宋代词人是依词的乐谱进行创作。尽管平仄的概念在齐梁时已有,但在唐、宋时期并没有什么影响力。

现在的诗词格律,是后人在唐诗失调和宋词失乐的情况下,归纳总结唐宋诗词的声律特点,再用平仄这种简化方式进行标示,并逐渐成为诗词创作的一种规范。

但这种量化的归纳方式,也产生了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忽略了声律运用的目的,忽略了声律应为创作主题服务,为情感表述服务的根本。



三、平仄标示的缺点

用平仄这种简化方式对格律进行标示,存在着很大的缺点。

因为其将有升降变化的上、去、入三个声调全部都归为仄声。而一个句子是升调还是降调,对情感的表述是有不同的,我以自己的句子举个例:

抑声原料事,忍泪属何心?

抑声原料事,忍泪是何心?

抑声原料事,忍泪竟何心?

如以平仄标示,以上三个句子都是: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标准的律句句式,句意看上去也无区别。

但细读之下便会发觉,我在对句的第三字分别用了三个不同声调的仄声字,那么在吟唱时,就会影响到句子的声情,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属”是入声字,是个短音,句子表现出的是悲哀;“是”为去声字,降调,句子表现出的是悲叹;在原诗中我用了“竟”字,是上声字,升调,要表现的是悲愤。

由此可见,简化后的平仄两声,并不能很好地解决此一问题。而声律运用的目的,一定是为主题服务,为情感表述服务的。 因此,在清末时,便有很多学者、诗人提出要回归用四声声律去进行诗词创作。例如夏承焘等词家,便提出应倚四声而非平仄填词。



四、平仄标示格律的优点

在以上文字中,说了一大堆平仄格律的坏话,那为什么在我的课程中,一直强调,初学者应以平仄格律入门呢?

这是因为诗词始终都是讲声情的文体。在初学时,可能对律感和节奏的感知还不足,而平仄格律可为初学者提供了一套很好的创作模板。再之就是诗词格律在当下已成为一个创作规范,在很多诗媒和诗赛中,都会将律工韵正作为一项评定标准。

五、写诗词到底要不要遵守格律

既然平仄格律已成为当下诗词创作的一种共同体验,我们也理应尊重。但此一尊重并不代表我们就一定要严格依格律进行创作。

就正如以上说过的,格律是用不完全归纳法对唐诗进行归纳总结,并以平仄的简化方式标示而成,其中符合标示规范的称为近体诗或格律诗,不符合规范的就称为古体诗。

在归纳过程中,专家们又将凡是不符合律句标准的句式称为拗句,同时也以律句为基础,总结出写近体诗的各种大忌小忌,如拗救,孤平,三平尾等等,专家们对这些句式的判断标准,就是在唐诗的作品中,句式诗例有多少?很多唐诗都这样写的就为不忌或可救,很少唐诗这样写的就是忌或不可救。

这样的量化归纳也有着很大的缺点,就是很容易出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举个例子,王维《鸟呜涧》中的句子: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

这里的“春山空”,三平尾了,犯了格律诗的大忌。但专家们有办法,将其一脚踢出格律诗之列就是了,哦,这是古体诗。而很小人会去关注王维为什么要三平尾。

三平尾的句式有什么不好?专家们说是因为这种句式在平仄上缺乏起伏变化。而王维这个句子表现的恰恰是心如止水的静谧,那为什么就一定要起伏变化呢?为什么就不能三平尾呢?

我再举一个例子,杜牧的《江南春绝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四百八十寺”一连用了五个仄声字。当然,专家说这不算出律,理由是在唐诗中还可以找到这样的句例,所以将其称为拗救句。同样,很少人去关注为什么杜牧会这样运用声律,在古汉语中,数字大都是虚数,四百八十和四百本身并没有什么区别,这样,随便一个会写诗的人都可以用两个平声字代替“八十”两字,而使之完全合律,更不用说杜牧了。那为什么诗人一定要拗呢?

假如我们用四声去标示此句子,声律是:平平去入入入去。也就是说“四百八十”四个字是由一个去声字领出三个入声字。我们都知道,入声字发音短促,这样句子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节奏。我的师兄认为,句子在节奏上的划分应为:南朝|四|百|八|十|寺,杜牧是要用三个入声字,去表现马蹄声的节奏。我则认为,在吟诵时这四个字会连在一起,使句子形成了一种类似于五言的特殊节奏:南朝|四百八十|寺。樊川是以相比于其他三个七言句读音更短促的句子,表现历史变迁之快。因为当时的四百八十寺,几经变迁,已不存在了,所以才有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反问。



不论那一种解读,我们都确信,杜牧不是为拗而拗,其目的一定是用声律去表达主题,用声律去表现情感的律动。而对于句子是否合规范,唐宋诗人们根本不会去在意,更根本想不到后人还会分出近体古体,这忌那忌的。

所以我们写诗词,要重视声律,尊重格律,但不能惟格律论。声律运用也是一种创作方法,其目的一定是要为主题服务,为表现情感律动服务。平仄格律可为我们学习诗词创作提供很好的入门方法,也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一个相对规范的模板。但其不是创作的全部。当我们因为主题需要出律时,就让他出律好了,大不了不称为格律诗便是了。


诗词书院


我曾写过一首格律诗基本合侓:

云阳采行吟

(三峽诗社今年六月去云阳县采风)

游船捧出浪花来,

迎面清风爽乎哉。

水榭崇岩萌叠嶂,

江烟云彩雾萦怀。

览碑漫步恒候庙,

望顶摩天磨盘寨。

往昔蜀汉继先业,

东征折戟泪盈腮。

”寨”字是仄声字,不能和平韵字混押,但磨盘寨又是既定寨名,改成台台字是平声韵,将就了韵就改了寨的名,就这点懂格律诗老师们

争論不下,这里大家也可发表意见

改寨名或是不改寨名?磨盘寨著名风景区,地势险要抗元入侵己同重庆钓鱼城,万州天子城一并戴入史

冊千古流芳,为了韵的平仄改成磨盘台有没有这个必要?


市井平民2


格律无外乎是使诗歌有韵律感而已!

不遵守格律诗歌就没有韵律感了吗?诗歌只有遵守格律才有韵律感吗?都不是!韵律感不是因为格律而产生的,从格律上讲遵守格律能让诗歌产生一种或是几种固定式的格律感!

诗歌为什么一定遵守这几种固化的韵律感呢?除了这几种就不能有其他韵律感吗?答案是有的!而且,我们应该欢迎多姿多彩的韵律感,越是丰富越有利于诗歌的发展!

默守陈规只能让诗歌日益枯萎,不仅仅是格律,还有意象,都不能固守古人的樊篱,固守只能是重复古人的精彩,而没有自己的精彩,对于古诗词我用开放式的观念去复兴,去发现,我们不是不能写出古人的精彩,是没有勇气写出古人的精彩,是我们自己限制自己不能写出古人的精彩!


一笑貫长天


虽然连伟大领袖也一再要求,青年人写诗不必完全拘泥于旧体诗词固定格律的束缚和限制,但是,即使在他老人家的诗词中,也很少打破旧体诗词的固定格律严格限制,这是写作格律诗词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诗歌由古体发展到近体阶段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根据汉语的语音特点,格律诗的平仄要求,更利于吟诵传唱,更能体现出汉语言的韵律之美!

但是,个人认为,在诗的写作中,比格律更重要的是诗意和诗情…… 这不仅表现在格律的严格限制往往会影响诗意和诗情的充分展现,还表现在格律的形成,并不是诗歌表现形式的最高和唯一!

其实,早在格律形成以前,留传千古名垂青史的不朽古诗篇章就很多,如“诗三百”,如“古诗十九首”,如屈原,如陶渊明,如三曹父子建安文学…… 更有两位绝对称不上诗人的汉朝皇帝的“光辉诗篇”——— 高祖刘邦的《大风歌》、武帝刘彻的“偏何姗姗而来迟”!

在格律形成以后的近代以来,新诗和散文诗的发展,又有谁会否认其独特的魅力和不朽的成就呃?

还有,在我天朝上国之外“异域番邦”的诸众金发碧眼之族,难道不遵守格律就真的与诗歌永世无缘?显然荒谬!

所以,诗歌的创作应该“百花齐放”,也应该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雅俗共赏最是其魅力所在!

所以,本人以为,诗歌的创作,最重要的是诗情和诗意,否则就是无病乱呻吟了,实际上,现在满大街的诗人中,为赋新诗强做作的已经泛滥成灾了。其次,懂得和遵守格律最好,最起码,应该了解一些诗律常识,但是,完全没有必要墨守成规的拘泥于格律的唯一!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最当引以为戒的,我们的许多诗人,明明对诗律仅仅一知半解甚至一窍不通,却又偏偏常常冠之其作以什么律什么绝而命之…… 岂仅自己的无知,更是诗歌的不幸!


如義齋人


写近体诗,有近体诗的形式上的規则和要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格律。这个规则是必须要遵守的。如果你觉得格律束缚手脚,完全没有必要,那你就不要标注“*律”,“*绝”便可。不存在写诗词非要遵守格律的问题。作词也叫填词,也有必须要遵守的规则,这个规则就是填词要依据词谱格律要求来填。如《西江月》,就有《西江月》的字数,上下片,平仄,押韵等等的具体规则。不是可以随便乱填的。如果你也觉得这些规则太繁琐,不想要。那你就长短句的任意写就是。但是这一定不是正路的“词”。

其实,无论写诗作词,都是为了抒发感情,寄寓愿望志向,诗或词的优劣高低最重要的还是看内容。只是,这是另一个范畴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