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获得茅盾文学奖,你对作者路遥了解多少?

默中论墨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获得矛盾文学奖,对他而言是非常不易的。

因为他的这部小说第一部投稿时就遭到了冷遇。好几家出版社都退稿了,说他的故事和语言都过于老套,不符合当时流行的“先锋派”文风。辗转多时最后才终于有一家出版社同意出版。

当时,经历了多次打击的路遥,精神和身体都处于即将崩溃状态。他拼命抽烟,耗尽了最后的生命之光,终于完成了这部长篇。

虽然这部书现在很畅销,但当下还是有人觉得这本书水平不高——言下之意获奖有些勉强。但是,这本书的畅销使得路遥的“生命”得以延续,这本书给许多乡村青年或者逆境中的青年以鼓励和鞭策......

我觉得,虽然路遥的天资和才华或许不是很高,但他的努力、执着和为文学献身的精神无疑是非常令人钦佩的。

我“认识”路遥,是通过《人生》这部中篇小说。

看完了小说,我对他塑造的人物形象和当年的农村生活印象深刻,感觉主角高加林和其他人物塑造都很成功。接着又去看了小说改编的电影,感觉令人难忘。

正是由于这个中篇的成功,促使路遥开启了长篇《平凡的世界》的创作。

《平凡的世界》可以说是路遥用自己的生命写就的一本书。为了这本书,他多次去乡村,去煤矿体验生活。他不顾身体健康,猫在乡下窑洞里拼命写。为了这种“疯狂”写作,妻子与他离了婚......

如果路遥活在当下, 他就不会因为生活拮据那么早离世而去。他用生命写作确实不值得提倡,但他留下的作品和为文学献身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


虞思桐


路遥,出生于1949年12月2日,逝于1992年11月17日,享年42岁。路遥的本名叫王卫国,陕北人。

路遥出生在一个十分贫困的家庭,路遥家里兄妹共有八人,路遥则是长子,因为家庭生活太过艰难,在他七岁的时候,路遥被过继给了自己的伯父。

据路遥回忆说

“家里没有办法养活我,父亲带我一路讨饭,讨到伯父家里,把我送给了伯父。”

被送人的路遥,生活终于得到了些许的缓和,甚至还得到了教育的机会。1973年,路遥有幸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也就是从这时候起,路遥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之路。

1980年,路遥发表了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并获得了第一届的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提到路遥,就不得提提他的代表作——《平凡的世界》,路遥于1975年开始《平凡的世界》的创作之路,在1991年最终完成了这部百万巨著,另一年就因肝硬化逝世。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发展的长篇小说,以孙家的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核心人物,通过这两兄弟的爱情故事、事业成长和人生经历,全景式的展示和刻画了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人物的形象和思想感情。

这部鸿篇巨制在1991年3月,就获得了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这是对《平凡的世界》的肯定,更是对作家路遥的肯定。

除了《平凡的世界》外,路遥还有其他的作品,也很不错。例如,中篇小说《人生》,荣获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中长篇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获得1982年《当代》文学中长篇小说奖。还有短篇小说《卖猪》、《青松与小红红》、《匆匆过客》和《姐姐》等,也是好评如潮。


有趣的文学D


我对作家路遥的了解,源于他的作品《平凡的世界》,因为这部作品有我那个年代生活的经历和影子。

八十年代初,我初中毕业后就在陕西农村哥哥开的砖瓦厂打工,工作就是和别人一起把半自动化制作的土砖胚子用两轮架子车运送到窑子里火烧,待烧制成功后又从窑子里搬运出来。这些经历和小说里的孙少安如出一辙,及至后来看到这部小说和电影,总会让我新潮澎湃,激动不已。

后来由于资金问题,砖瓦厂倒闭了,我不得已到西安大麦市街一家餐馆打工。再后来又到宝鸡一家建筑构件厂从事水泥预制板加工工作。一路走来始知人生的不易和艰辛。

然而在此期间,我从未放弃学习 放弃梦想。可以说,我对路遥作品的关注超越了作者本人。后来我又到成都打工,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蓉漂”。1993年起,我就利用休息时间,积极向报刊投稿,书写自己的工作经历,并有作品见诸报端,极大的激发了我学习的动力。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1993年3月荣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后被拍摄成电视剧,同为陕西人,让我更加的尊崇路遥。路遥(1949年12月2日 [ —1992年11月17日),本名王卫国,出生于陕北榆林清涧县,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人生》等。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党组成员、副主席。

路遥1949年12月2日出生于陕西陕北山区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80年发表《惊人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后被改编为电影。1991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还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电台广播。路遥因此而荣获茅盾文学奖。

1992年11月17日上午,路遥因肝硬化腹水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路遥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鼓舞亿万农村青年投身改革开放的优秀作家。   2019年9月23日,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2019年9月25日,路遥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伴随着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等朴素的文学作品,激励着我不断的成长不断的去拼搏。如今我从事着和文字相关的企业咨询及培训工作,游走于全国多地,不得不说和路遥的作品有这千丝万缕的工作。感谢路遥,感谢伟大的时代!


成都三环叶茂中


第一次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他的作品淳朴,真实,让我很受感动。此后便对路遥爱的越来越深沉,读厚夫的《路遥传》,半夜三点读到路遥去世的那一章,我足足哭了一晚上。去了延安,第一件事便是想着去拜谒路遥,我是一个胆子特小的人,平时一到晚上都不敢出去,可是那天早上下着蒙蒙细雨,天阴沉沉的,我一个人坐公交,一路打听,一个人爬上了文汇山,到了路遥墓。山上只有我一人,面对陵墓,我却丝毫不觉得害怕,只是心中百感交集,特别想哭,我想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吧。

每次给同龄人说路遥他们总是不理解,给长辈们说他们总是一脸迟疑,他们认为我是无法真正体会路遥书中的那个年代的。没错,我不追星,我只敬路遥,他是我的信仰。


人思广益


我第一次知道并关注作家路遥是因为他原来的名字“王卫国”,与我上司的名字一模一样,也是陕西人。王上司常常以此为傲,并对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小年轻谆谆教导;“你们硬加这些晦涩难懂的专有名词,并不能显得多么有哲理性,多读读路遥的作品,哲理不应硬性地加入,应做到作品与生活本质的揭示融合一起,那才是哲理性结构......”老王大人巴拉巴拉赞了路遥一大通,那“哲理性结构”就深刻地印在我的脑海了。

《平凡的世界》于1986年出版,而王大上司在离职前把这本书送给了我,当时年仅22岁的小年轻因“哲理性结构”的刻板印象,把仅翻了几页的书就珍藏在家里的书架角落。《平凡世界》这本书直到我30多岁才真正地读完,是路遥众多作品的第一本,读着读着,惊人地发现,时隔多年,王大上司以此为例教过我的话,举过的例子,我竟然都能一一想起,他说:“人物描写方面,就数路遥的有水平,在那个如此特殊的动乱岁月,路遥把不同的配角,那些忧国优民、大公无私的忠诚干部,还有趋炎附势、惟利是图的跳梁小丑,都放到考验人性品格的大舞台上,不突兀,不刻意......”,还有“从这些激情倾注的作品就能让读者感受到路遥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作者。”

看完《平凡世界》我又找了些路遥的其他作品,例如:短篇小说《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杂文《这束淡弱的折光》等等,真的蛮认同那个与路遥同名同姓的、超级粉丝王卫国上司对路遥和《平凡世界》这本书诸多观点。我能从作品中感受到路遥对生活深刻的体验,对平凡小人物持续关注,让我们这些普通人在他的作品中获得感情共鸣与精神鼓励。


迷迭香Love


路遥(1949年12月2日—1992年11月17日),本名王卫国,出生于陕北榆林清涧县,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人生》等。[曾任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党组成员、副主席。

路遥1949年12月2日出生于陕西陕北山区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80年发表《惊人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后被改编为电影。1991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还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电台广播。路遥因此而荣获茅盾文学奖。

1992年11月17日上午,路遥因肝硬化腹水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

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描写一个农村知识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经历,引起很大反响,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改编成同名电影后,获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轰动全国。《在困难的日子里》获1982年《当代》文学中长篇小说奖,同年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人生》发表之后, 路遥又接连写作了发表了《在困难的日子里》、《黄叶在秋风中飘落》、《你怎么也想不到》等中篇小说。

在作者笔下,生存环境的悲苦不仅仅是生计问题,更有发展空间的种种限制。实际上,路遥作品中的主人公,其坚毅品格更是在不断追求发展的奋斗过程中日臻完美的。写苦难是为了写苦难中的人。苦难越深重,战胜苦难的人及其品行就越是难能可贵和令人敬佩。

《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1986年12月首次出版。

该书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2019年9月23日,该小说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路遥,一个平凡之路上的白杨树!笔直的腰杆里透露出人性的光辉!








唐歌说历史


路遥,是一个出生在陕北黄土地上的农民的儿子。少年时期的苦难练就了他自强不息、和多舛的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他用惊人的毅力和朴实的文笔在中国的文坛留下了不朽的作品。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荣获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殊荣。为广大的读者呈现出了在社会大变革时期,一批普通的劳动者为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生活而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在作品人物孙少安、孙少平兄弟两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作者的身影,他的渴望和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表现在作品的字里行间,表现在这些平凡世界里普通的劳动者身上。

路遥,一位伟大的作家。他为了创作呕心沥血,忍受病痛的折磨,在简陋的居室里,历时六年写出了经典作品《平凡的世界》。但他的生命却永远定格在了1992年11月17日;定格在了他四十二年的风雨路程中;定格在了哺育他成长的黄土地上。“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就是对他短暂人生的最真实的写照。追寻他平凡而朴实的足迹,我们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不至于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迷茫。拜读他的作品就会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升华,去在平凡的世界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西域之子cyj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先生的代表作! 路遥原名王卫国!因家贫七岁时过继给自己的伯父!先生家庭条件不好!《平凡的世界》书中孙少平求学时的囧样,我认为就是路遥先生的真实写照!这本书的写作年代背景是75——85这一个十年!

那个十年正是中国社会转型的时代!改革开放!分田到户实行责任制!打破大锅饭!工厂承包!倒买倒卖!贫富差距拉大!人们都很迷茫!不知道孙少平这样的实业家能不能干长久?社会会不会开倒车再割一次资本主义尾巴?就算是敏感的作者也有这方面的疑虑!所以他就塑造了少安和少平两兄弟!兄弟两个人连起来就是平安的意思!按道理大的应该叫少平才对!但小的是主角,所以小的取名少平!

从这里可以看出,对于广大的农村孩子!作者还是倾向于少平的成长之路!规规矩矩,按部就班从农村包围城市吃商品粮!光宗耀祖!

而少安的事业就有风险!作品中不是有这一章节吗?少安的砖烧坏了,一下子从人上人。变成了一文不名!到处都有人在说风凉话!田书记的病因为开心的就好啦吗!更何况还有政策风险!

爱情方面,郝红梅才是作者真正的恋爱对象!毕竟两人的境遇一样!很般配!但是郝红梅也要通过婚姻嫁给有钱人实现人生理想!所以少平和红梅没有在一起的原因所在!这也是作者为什么把后来少平的女友田晓霞写死的原因!因为田晓霞和孙少平是不般配的!是作者梦中情人的标准!人间的仙子!不能食人家烟火的!最后作者给少平安排了一个和郝红梅一样的寡妇,就是这个道理!


善者天佑勇者无敌


路遥,陕西省清涧县人,1949年出生于陕北山区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郭家沟村的伯父。文革开始后受影响直到69年底才回到家里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92年积劳成疾,英年早逝。1980年发表《惊人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也相继获奖。1991年完成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矛盾文学奖,他的作品《人生》被改编成电影后,引起巨大的轰动。《平凡的世界》还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电台广播。他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更是让人看到了他对文学事业的执着的信心和付出的代价。正如《痛悼路遥》一文中所写:“计算成功的方式是吃苦和受罪,他拼命工作,玩命写作,自我折磨式的付出,在文学创作这条艰辛寂寞的道路上,竭尽全力,一路血汗向高峰攀登”。对人生的执着追求,对他所热爱的故乡的钟情,以及对他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的自信,这一切构成了路遥小说基本的特征。

由于路遥出身农村,他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生活,他始终认定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是“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他坚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作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所以他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他始终以深深纠缠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陕北大地作为一个沉伏在他心里的永恒的诗意象征,每当他的创作进入低谷时,他都是一个人独自去陕北故乡的“毛乌素沙漠”,他在那里审视自己,观照社会。

路遥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正让我们穿透他的作品而进入到他的内心世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文学的执着和创作时的艰辛,“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正是这样才使我们看到了鲜花和掌声之后的艰难之路。

《人生》——成名作

真正奠定路遥创作基础的作品是《人生》。当路遥年轻时不停地奔波在城市与乡村时,他最为熟悉的生活即是“城市交叉地带”,充满生气和机遇的城市生活对于象他那样的身处封闭而又贫困的农村知识青年构成了一种双重的刺激,不论在物质还是在精神上。路遥思考并理解了这一现象,在城市化的浪潮汹涌而来的种种冲击中,他提出了农村知识青年该如何作出选择。

早在大学读书时,路遥阅读了大量的经典名著,并对新中国的文学成就进行了一翻巡视,他发现以前的小说带有某种脸谱化的倾向,正如儿童眼中将电影中的人物形象简单分为“好人”和“坏蛋“,而人的思想是复杂的、多变的,绝对不能将复杂的人性这样简单的划分,这种思考体现在《人生》的主人公高加林身上。

《人生》发表于1982年,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构成了它的时空背景。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高加林正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复杂的人物。他身上既体现了现代青年那种不断向命运挑战,自信坚毅的品质,又同时具有辛勤、朴实的传统美德。他热爱生活,心性极高,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关心国际问题,爱好打篮球,并融入时代的潮流。他不像他的父亲那样忍气吞声、安守本分,而是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但是他的现实与他心中的理想总是相差极远,正是这样反差构成了他的复杂的性格特征。当他高中毕业回到村里后当上了民办小学的教师时,他很满足这个既能体现他的才能而又对他充满希望的职业,但是好景不长,他就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顶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正当他失意无奈,甚至有些绝望的时候,善良美丽的农村姑娘刘巧珍闯进了他的生活,刘巧珍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却真心真意地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的爱质朴纯真,她以她的那种充满激情而又实际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炽烈的爱。而实际上她所得到的爱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高加林在她的眼中是完美的,而她对于高加林来说只是在他失意时找到了精神上的慰籍。当机遇再次降临到了高加林身上,他终于抓住了这次机会,重新回到了城市。

城市生活给了高加林大显身手的机会,又让他重新遇到了他的同学黄亚萍。与巧珍相比,黄亚萍无疑是位现代女性,她开朗活泼,却又任性专横,她对高加林的爱炽烈大胆又有一种征服欲。高加林的确与她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有相同的知识背景,又有许多感兴趣的话题,当他们俩口若悬河、侃侃而谈时,高加林已经进入了一种艰难的选择之中。当高加林隐隐地有了这种想法时,他的念头很快便被另一种感情压下去了,他想起了巧珍那亲切可爱的脸庞,想起了巧珍那种无私而温柔的爱。当巧珍带着狗皮褥子来看他时,他的那种难以言说的复杂的感情一下子表现了出来。在经过反复考虑后,他接受了黄亚萍的爱,可同时意味着这种选择会无情地伤害巧珍,当他委婉地对巧珍表达了他的这种选择后,巧珍含泪接受了,但她却并没有过多地责怪高加林,反而更担心高加林以后的生活,劝他到外地多操心。但是泪水却在脸上刷刷地淌着。

但是好梦难圆,高加林进城这件事终于被人告发了,他要面对的是重新回到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负如同过眼云烟难以挽留了。他难以承受这份打击更难以面对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减少了狂热而又冷静的反省,接受了德顺爷爷的一翻话,而后一下子扑倒在黄土地上。

路遥在《人生》中引用了作家柳青的一段话:

人生的道路虽然慢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这段话的确可以作为《人生》这篇小说的一个注解。

路遥的追求与成功,他的忧思与矛盾,都同他的心理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被称为“土著”作家,主要受到的是农民文化的影响,作为农民的儿子,他深深地爱着他的故乡,承袭和接受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农民生活作为他取之不尽的源泉。但他又是一名“文明”的作家,他立意高远,广纳博取,时时瞻望世界文化,他喜欢《红楼梦》、鲁讯的作品,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肖洛霍夫的作品他更是百读不厌。各种报纸期刊他也经常翻阅,勤奋大量的阅读,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再参之以他独特的生活体验,使他的创作博大宏阔却又情深意长。


燕子归来4321


路遥,著名作家。从延安黄土地上走出来的作家,深深了解那里人们的生活状况和追求。他的《人生》反映了当时青年人的生活状况和理想,是路遥的成名作,上世纪八十年代通过广播电台播讲,特别是改编成电影,轰动全国。《平凡的世界》更是他的一部恢宏力作,引起了很多的年轻人的共鸣。路遥英年早逝,年仅42岁,令人惋惜。他的墓,在延安大学后面的文汇山上。路遥被誉为“”陕北的光荣,时代的骄傲”。墓后的墙壁上写着“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

2015年冬,我去延安时,特地去墓地凭吊,以表达缅怀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