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你怎样理解?

55e4680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语出《道德经》第十二章。

五色,泛指缤纷色彩,人之分别五色,正是眼之识,眼流逸奔色,心随物而去,目中之所见必乱,心中之见已忘失其正见,真理不见,故曰“目盲”。追求外在的形色,将离去本性的灵明。譬如,声色货利本是身外之物,但是,受到眼睛物慾的影响,就会流逸奔驰。因此,五色使人的本性趋于迷盲,就是这个原因。

耳随音而去,心亦随音而去,则耳根未能清静,流逸于奔声而失其真闻,故曰“耳聋”。此正是:贪求外在的声色,也会使人本性蒙蔽,一旦蒙蔽了本性,正法的声音就难以听入心灵之中,像这种人不是好像耳聋的人一样吗?


一真讲堂


《道德经》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在这里老子是在教会我们道的运用。怎么用呢?就是空心!

心怎么空呢?首先要看心里都装这啥?

五官是心领的窗户,耳眼排第一。

眼是看色的。

五色指的是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若一个人在眼上执着,看到什么以后,可能会产生因喜欢而沉醉或因讨厌而烦恼,前一念看到的色彩就会障碍自己的心,若不及时清空回到当下,我们就看不到当下的目标。如同眼瞎一样的障碍,虽视而不见。

所以眼要及时空,才有心的灵性。

同样的道理,耳朵在五官中排老二。

它是听声音的。以音乐来说,音有五音。这里泛指一切耳朵能听到的声音。

古代五音即:宫、商、角、徵、羽五种声音。若一个人在听到什么以后,或烦恼或喜欢而产生了执着心,他就会产生听力障碍,后边的声音他就入不了心。这如同耳聋了一样的。

五味指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

我们品尝新的食品前,最好把原来吃的食物咽下去再说,否则也是吃不出味道的。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了我们的眼睛、耳朵和舌头,其他像鼻子,触觉都会同理发生障碍。

特别是我们的意识心,若我们不清空头脑,就无法继续新的记忆和思考。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敬叹,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在喜马拉雅山东方的中国,以及西方的印度,出现了两个伟大的圣人:老子与释迦牟尼佛几乎是同事,会用不同的语言阐述了同样的真理。

你看释迦牟尼佛在《心经》中怎么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心无挂碍。

这觉不是巧合,而是真理的发现没有国界。

《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三教合一像


仝静德


老子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实际上是揭示了过度满足私欲的结果,如果抛开人的欲望,从客观层面来说,实则也在告诉我们,好东西,未必对我们个人的身心发展就好,一旦极端了,即便是美丽音乐和美好景色,也会让我们变得又聋又瞎。

因此,老子这句话,我们一方面可以提炼出这是老子告诫我们,私欲泛滥,会毁了自己;另一方面,从为人处世来看,则是告诫我们,做事要讲求“度”,过度了,“好东西”也会变得致命,由此来看,老子思想就比较深刻了。

1、老子心中令人目盲的五色和令人耳聋的五音

在《老子》一书中,记录着这样一段文字: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老子这是在说,漂亮的五颜六色,看多了,眼花缭乱,最终会让人目盲;而好听的音乐混合在一起,最终会听得耳朵失聪;美味佳肴吃多了,人的味觉会丧失;骑着马去打猎,人将失去冷静,变得发狂;难得的宝贝会让人心生恶意,做出不好的行为来。

上面的一段议论十分深刻,也展现了老子洞悉世事的独到与深刻。世人奔波一生,所求的不过就是一个“好”字,吃好的,喝好的,看好的,听好的。奔走一生所求的一切,许多时候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本来,人生而有欲,这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饿了的话,人就会要吃饭,冷了就要加衣,但是,吃饭要吃山珍海味,穿衣要穿锦罗绸缎,如果是生活条件比较富有的人,也还好,但是,打肿脸充胖子,甚至在社会上掀起一种“奢靡”的风气,就很不好了。

而在老子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两极分化得厉害,为上者锦罗绸缎,为下者吃饭穿衣都成问题,因此,锦罗绸缎的生活成为人们汲汲所求的生活,不管贫穷还是富有,多为了“美食”、“美音”等等去尔虞我诈,社会争端必然出现。而“美音”听多未必是好事,“五色”看多了反而目盲。让人变盲和变聋的,大抵就是人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这些东西的追求太过,也就是所谓的私欲。

2、老子之“为目”与“为腹”的对比:私欲过剩害人害己

老子通过观察到人因为追求好听的音乐,好吃的美食而导致“眼盲耳聋”,或者说得更加直接一些,也就是所谓的“心盲”,而这种“心盲”最后的指向,大抵就是“麻木不仁”了,于是老子发出了呼吁: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这是在告诉我们,因为圣人明白过度追求耳目口舌的欲望,会导致眼盲耳聋,让自己的内心也跟着“盲”了,人会变成被欲望奴役的人,这样下去,人将陷入名利争斗圈中不能自拔,身心不得自由。于是,圣人因为没有过度的私欲,往往会顺其自然满足自己的“自然之欲”,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抛弃那个“为目”,采取这个“为腹”。

其实老子这里“为目”与“为腹”之对比,实则就是过度之私欲与适当的欲在进行对比,而老子用圣人之“为腹”不“为目”来告诉我们,生命最理想的状态,当是顺应自然之欲,而非放纵自己的欲望。或者说得再通俗一些,老子是在告诉我们,过度的私欲不仅会引发争端,还会让自己沉溺在欲望中丧失体会“美”的能力,继而变得眼盲耳聋心也盲。

3、一个难点和一个总结

还是需要多说一句,理解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这句话中对“纵欲”的批判,的明确一个理解难点:我们要明白,老子反对的“纵欲”并非是叫人摒弃所有的“欲望”,也不是说赞成一个十分富有的人穿破衣烂衫,这是没有必要的,老子更加在乎“度”的把握,所谓的“纵”便是过了“度”,而过度的压抑,也是过了“度”,这不符合老子的初衷。所以,“多大能力做多大的事”,把握自己内心之欲的度就好。至于度在哪里,就需要大家根据实际情况来具体把握了。

最后做一个小小的总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这句话,我们大抵可以看出由浅到深的两层含义,第一层,比较浅显,大抵是老子告诫我们,要抑制自己过度的欲望,否者泛滥的私欲反过头来会伤害自己;第二层,相对深刻一点点,大抵就是,世人趋利避害,殊不知许多害是生于“利”的,我们对美好东西的渴求,同样要注意度。


颜小二述哲文


老子道德经第十二章讲:

五色令人目肓,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故去彼取此。

解释如下:

贪淫好色,伤精失明,五色使人眼花目肓。

五音虽然悅耳动听,但过度好听淫音,使人肾水耗损,和气难存,故能使人耳聋失聪。

五味都是后天之物,虽然使人口爽,但人嗜五味于口,则使脾胃失和,耗损脾土,使人口亡,口亡则失于味道,口舌生疮。

长时间骑马奔驰于田野上捕猎,使人兴奋不已,耗损心中阳气,心中阴火旺盛,可使人心发狂,故驰骋呼吸,精神散亡,人心发狂。

世之珍宝,奇异之货,虽能满足人欲,如人心贪婪,不知满足,使人心失去平静,耗损肺气,一定会伤身受辱。

故修道之圣人,能除情去欲,养神明,目不妄视,妄视精耗于外,常虛其心,实其腹,实其腹不是吃饱肚子,而是肾精充满于下丹田,阴精永不外泄。不为目就是除情去欲,内视返听,心无妄念。

去彼之妄视,取此实其腹,精神内充,长生久视得矣!


逍遥谷逍遥


此语两句话可解。

当你的眼睛在同时段看到了多种耀眼的色采,你会感觉都入眼好看,你欣赏不够。在这样的情况下,你的眼睛就很难分辨出哪种颜色最好看。都不相上下,各有特色。让你选择一种最美的色彩你就难以定夺了。

当你的耳朵在一个时间段里听到了多种美妙的音乐。你会喜不自胜。每种音调都十分入耳好听并且十分的怡人。若在这多种音乐之中让你选择舍弃一种时,你便难以决择了。每一种你都不想舍弃。原因是几种音乐都有特点,你失去了分辨雅俗音调的能力。所以你便分辨不出好坏了。

它的引申之意在于领导对人物和物质的观查分析及听音分别人心的能力等不被外在的表象所蒙蔽的警醒之意了。


福自福地來wjf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这段话有很多人解释,我就不在这里解释了,免得浪费读者眼神。

现代科学分析光波不止“五色”,而是七色: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颜色是光波波长的不同,它们是自然存在现象。声音也不是五音而是七个音阶,它们都是物质发出的不同音频。同科学相比,老子完全从感官判断,错误颇多。

老子的思想就是让大家吃饱了肚子就行,不要有其他欲望,他认为其他欲望都是有害的。

人的欲望是什么?欲望就是思想。人只要活着思想就不会停止,每时每刻都不会停止,即使睡觉梦中也在进行不完全不协调的思维活动。思想就是生命的本质,是生命的表现。阻止欲望是完全不可能的。欲望停止就是颓废。道教佛教都主张废除欲望,和人性存在根本冲突,每次都以失败告终。

欲望并不都是恶。欲望产生科学,创造财富,引导巨大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变革,改变了人类艰难地生存状态,提升了健康水平,也创造了现代法治文明。欲望推动人们追求真理,使人类成为精神富有者,成为食物链顶端的动物群体。也产生控制欲望的欲望,许多人能够实现自我控制——自律,并且引导他人自律。在人世间,已能完成一项救赎工作,正视真理,不需要等待死亡的来临,也不需要来世,已能将我们由肉身中救出,能克服过去,也能创造未来,不需要像老子那样倒退回原始时代,也不需要像佛教那样等待来世再生,也不需要麻烦一超自然的能力来救援,这就是今人应有的认识能力和道德襟怀。希望迷信老子的朋友还是多读些书,最杰出的思想家有许多高见等待我们去认识和接洽,等待我们去改变自己的弱智,变成现代文明的使者。


我思故我在我在我必思


一种意见说,老子从反对统治阶级腐朽生活出发,得出一般结论,即反对一切声色,否定发展文化。持此观点的人认为,老子所谓“为腹不为目”的说法,是把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对立起来,是他的愚民思想的一种表现,即只要给人们温饱的生活就可以了,这是彻底的文化否定论。

另一种意见认为,老子所说的“五色”、“五声”、“五味”、围猎之乐、难得之货,并非都是精神文明,所以不存在把物质生活与精神文明对立起来的问题,这些反映了奴隶主贵族糜烂生活那令人目盲、令人耳聋、令人心发狂的腐朽文化,这种文化的价值也不过等同于打猎之乐和难得之货。

这两种意见都有自己的道理,有理解上的差异,也有学者价值观的区别。不过,此处的争论倒是提醒我们今天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重视精神文明的发展,反对物欲横流引起的精神腐蚀。





w王大大


我的理解也不是很正确。五色五味是人生命中必须的外在。人也自然具备着神感。观察力和品尝力。但人的神感是很脆弱的。经过五色五味的刺激就会麻木。就会更加要求。就像人吃辣椒,一开始用舌头舔一舔。然后吃一个小尖儿,最后一口吃一个辣椒也觉不出辣。这样,神感就越来越减弱。越减弱就越要求更浓更艳。而且还会变的暴躁。不用驰骋畋猎,也会发狂。所以,圣人明白这个道理,也会加强理性。掌控自己。并能教化普通人。朋友们,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科学饮食。特别是小孩子,小食品,冰糕,冷饮。看手机。都会导致孩子心情浮躁,不听话。学习成绩下降。所以大人也要少看手机或不看,配合幼儿园,配合学校。比方说,不乱扔垃圾,不闯红灯,实际训练等。努力培养自己的孩子成才。对于道德经,很难理解,我们没事儿的时候可以读一读大学,中庸,论语。而且我们自己首先要把弟子规学明白了。因为弟子规不是单指小孩子。八十岁不如十岁的小孩子明白道理,那么,八十岁也是弟子。


庸人L


话是好话,道理是好道理,就是做起来有难度。

纵情声色享受人生是很多人拼命追求的梦想,就算明知后果不好,会让人跌入欲望的泥潭,丧失做人的操守,变得贪婪,虚荣,放荡,狂妄,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像圣贤那样只注重内在,无视皮囊;也不能像圣贤那样摒弃享受生活的机会,去过平淡安定的日子。

《道德经》可以说字字珠玑,是精炼的人生哲理。我没有圣贤的智慧,能做到的就是不沉迷享乐,好看的,好玩的,好吃的……可以在不损别人的情况下适当追逐,而且要坚决和家人至亲一起分享。



丨无为


色彩不必太过绚丽——

太多就会晃迷眼睛。

音色不需太杂——

缭乱的杂音混淆人的初衷。

君子之道,取之有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