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園,成長的煩惱如何解?

胡航科


文化產業園相關問題,有思考過:

先舉個例子:寺廟的建設其初衷是為了傳播佛經,和尚的職責也是為了宣揚佛學。

但大家每次進寺廟的時候幾個人聽到和尚講經了?

背離初衷,一切亂相也見怪不怪了。

看當前國內相關文化產業園,皆是如此,一切迴歸其初衷,問題就迎刃而解。

如果把產業園(不僅文化,還有經濟類等)當做名利場,其走向腐朽也是必然性。

欲說還休,打住打住。


微塵塵子


文化產業園之煩惱只是當下市場經濟遭遇瓶頸的一個縮影。

近來北京798藝術區、宋莊一大批畫廊工作室倒閉、出走,這類事件在中國各種文化產業園屢見不鮮。而大洋另一頭,紐約蘇荷區(SOHO)作為藝術家、創意人的聖地,經久不衰,歷久彌新。對比之下,不禁讓人覺得中國的文化產業園正在經歷“成長的煩惱”。

798藝術區的畫廊

文化產業園是什麼?如果按照招商廣告裡承諾的那樣,按照廣大藝術創作者、影視從業者、設計師或策劃師的暢想那樣——這是一個供創作者們盡情發揮創意,製造文化產品的地方。在這裡,創作者們可以通過聚集效應,與最具創造力的人一起合作,對接到最具審美的客戶,得到最大程度的曝光,並且擁有自我表達的自由。

紐約著名文化園區:SOHO區

但往往事與願違,文化產業園的“產業”始終沒有成長起來,唯一繁榮的只剩連年上漲的房租。至於這種“成長的煩惱”,我相信煩惱總是暫時的,成長則是必然的。

作為一個年輕的文化產業從業者(我是雕塑、繪畫創作者,目前仍在美院讀研),我相信我在創作領域和產業現狀領域的所見所聞可以為各位讀者做一定參考,多多指教,多多交流。

1.關於政策

有一點,關注時事的朋友肯定都知道——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手段。這是今年關於我國經濟政策動向較為重磅的一條新聞了,背後的深層含義更是豐富。



我國住房商品化走過了將近三十年,從最初的分批試點,到後來的全國樓市全面開花,改開以來,房地產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增光、加分了不少,更加強了流動性,與各種積極力量一起推動了中國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

問題也是接踵而至的,最初有效的發展模式如今也已經遇到了瓶頸,土地流轉、房地產開發、融資信貸,到最終商品環節前,各個環節的利潤溢價已然過高,留給企業的壓力只能是連年增加。

文化產業園也難以免俗——文化本就是為普通商品增加附加值的,甚至純文化消費就是在群眾生活之餘增加情趣的,在老的發展模式下,文化產品自然銷路難開,文化公司效益不好,甚至負擔不起房租和經營成本,文化產業園也只能一個個地凋敝下去,只能成為開發商在周邊開發房地產的藉口。

有個兇猛但真實的例子,就是北斗產業園。一些舊聞裡,“北斗”被作為概念,被各種開發商花樣百出地資本炒作,產業園建了一片又一片,設計出的辦公和生產需求遠遠超出全國的需求,不少產業園最後只能爛尾,沒有成為支持高新技術的載體,卻成了跑馬圈地的犧牲品。

網傳“北斗產業園”效果圖

而現在正到了改變的關口上,作為創業者,我們應該要有一顆平常心,關注新聞時事,仔細研讀產業政策動向,將文化事業做到最需要它的地方去,打開思路,不要將發展邏輯停留在過去。

2. 關於產業

在如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中,我們每個人都在親歷歷史,而讀一點歷史,我們可以得知,文化之於一個國家,毋庸置疑,就是軟實力的代名詞。中國已經成長為一個製造業大國,但依舊不是一個製造業強國。不僅僅是科技上有待進步,文化領域也是廣闊天地,大有可為。

除了在高端製造、尖端科技上的努力追趕,文化產業對社會再生產的貢獻也是不容忽視的,而只有良性的社會再生產過程,才能促進良性的經濟社會發展,而各類文化創作者就是組成文化產業生態的最小單元。

說回身邊,我觀察過許多創作者,包括年輕的藝術家、設計師,以及各個創意領域的資深從業者,常常表現出如下問題:

①這類問題在年輕的藝術家、設計師中比較多見,就是創作太過脫離群眾。藝術來源於生活,又要高於生活,這裡有個微妙的平衡——陌生感是審美體驗中的組成部分,但過於私人、模糊的表達又容易給人以杜撰、生造的錯覺,許多年輕的創作者往往放不下學院派的架子,亦或者過於敏感細膩,喪失了傾訴的機會。

名家毛焰的油畫,表達很晦澀、很私人

②另一種則是經營定位不清所致,一些工作室,如傢俱、首飾、服裝工作室,始終擺不清自己的定位——對產品盲目自信,以藝術品來標榜自己,又接觸不到高端客戶,價格虛高,門可羅雀;大批量生產,走中端價格跑量路線,以潮牌自居,但在沒摸清市場生態前,就用貨品積壓拖垮了自己;亦或者對發展路線沒有規劃,踩著西瓜皮信天游,產品既缺質量又缺數量,始終以低價不溫不火地活著。

定製滴膠戒指

③還有一種就是對自身能力和境遇認識不足的。比如審美、能力能夠hold住婚禮拍攝、婚禮影片剪輯的,卻不一定能勝任藝術片、商業大片,小的工作室盲目擴張必然是不可取的,畢竟畢贛不可複製(畢贛是電影《路邊野餐》、《地球最後的夜晚》的導演)。

畢贛電影《路邊野餐》劇照

總而言之,文化產業的造星進程依然存在(建築界、當代藝術界幾乎都是明星制,大師就是一個文化公司最重要的資產,明星“一言堂”難免使得文化公司作坊化),但是文化產業的工業化也是即將來到的未來,既然是工業化,文化產品一定會成為大眾的消費品,文化公司也必然遵循二八定律——成為“八”中的一員,並不意味著朝不保夕,甚至可能意味著成為細分領域的王者。

“建築明星”安藤忠雄與作品“光之教堂”

文化產業園要吸納的應該不止是各種建築大師、各種藝術名家、各種影視大廠,業務過硬、運營靈活的年輕工作室也應該是統一戰線的對象。

3.總結

無論是開發商,亦或是文化公司、創作者,都應該分清主流和非主流。

對於開發商來說,炒作概念早就是昨日黃花,打鐵還需自身硬,把文化產業園建精建好,而不是貪大圖強,紐約SOHO區不是一天建成的,時間積澱和氛圍營造才是產業園需要的。

對於文化公司和創作者來說,要通過文化產業創造經濟效益,最短最好的路徑就是創作出符合大眾真正需要的文化產品,而不是盲目立項,把補貼、投資當成公司收入來源,最終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成長必然伴隨陣痛,這是躲不過去的煩惱,發展總是沿著螺旋上升的路徑,文化產業園的發展也不例外。


撤梯登樓


文化產業園,成長的煩惱,關係每一個年輕人,我相信在成長的過程中都遇到過,因為要成長必有煩惱!無論身處何地,何職業都有!

小時候為什麼開心,因為我們思想單純,對事物沒有自己的認知,小時候都是別人告訴我們如何認知,可隨著年齡增長,思想成熟,知識的積累,慢慢的我們對事物有了自己的認知,一旦有了認知,必會伴隨著煩惱,因為每個人的認知都不一樣,不像小時候都一樣,所有不同的認知放到一起,就會變成不同的結果,從而矛盾就產生了,矛盾很難對等,所以煩惱就來了


關注誠信體系


成長有許許多多栩栩如生的煩惱,他們會讓我們的成長更燦爛.煩惱是每個人都有的.每當遇到生活,學習,壓力等煩惱,我們要臨危不懼.找出煩惱的所在原因.並解決問題.或者我們可以向好友訴苦,讓他們幫我們的.我想朋友是我們煩惱的剋星.當遇到煩時記住不要沮喪,不要絕望,不要氣餒,快樂會迎向我們,不是嗎?

成長的過程中,總會有許多的煩惱。它們像空氣一樣,常伴你左右,又像空氣一樣,看不見,摸不著。可是,成長中都會碰到煩惱,又很難化解,該怎麼辦呢?請聽我細細到來。

開心。開心是化解煩惱的一種辦法。每天保持一種好心情,以友好快樂的態度去面對煩惱,煩惱會被這強大的力量趕跑。

爸爸媽媽的嘮叨、管教,也許會讓你忍受不了。你會認為這是一種煩惱。沒關係,開心起來,快樂起來,用樂觀的態度去面對,爸爸媽媽和煩惱。這些不愉快都會被開心給擠掉。

自信。自信是化解煩惱的一種辦法。不要被那些成長的煩惱打倒,不要灰心,鼓起勇氣,努力奮鬥,那些煩惱一定會被自信踩在腳下。

在你成長的過程中,一定會有許許多多的挫折與失敗,你一定會有因這些而來的煩惱。只要自信,就能將你從困難的深淵中解救出來。

遺忘。遺忘是化解煩惱的一種辦法。那些成長中的煩惱,你戰勝不了它,你就去遺忘它。忘記你所承受的委屈、壓力、難過、煩惱,讓那些不會的統統拋在腦後。遺忘以一種大度的情懷化解煩惱。

不易解決的煩惱,那就去遺忘吧!忘記一切,一切你所承受的。用遺忘來拯救被煩惱摧殘的心靈。

成長中的煩惱,是會永遠跟隨著你。因為你無時無刻都在成長,吸取教訓、身體長高、懂得道理······這些都是在成長。這些經歷中,會有什麼困難與煩惱呢?這要靠你自身去領會,沒有人會告訴你答案,也沒有人會給你指路,更沒有人會替你解決。你只有獨自去摸索,去探究。

讓一切煩惱都不見,讓成長更快樂!


文之話語


思何為準恆真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