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以“有為”入世,以“無為”修心,方有身處紅塵的清靜

莊子:順應天道,以“有為”處世,以“無為”修心。

莊子:以“有為”入世,以“無為”修心,方有身處紅塵的清靜

很多人提及莊子的無為思想時,都有這樣一種感受,覺得無為是一種避世的智慧,因為背離了“有為”,過於淡薄紅塵,是一種消極的進取思想。

但是事實並非如此,莊子的“無為”也是建立在“有為”基礎之上的超越,所謂無為並不是逃脫世俗的看破紅塵,而是居於世俗之中,仍然有一種豁達與坦然。

在《莊子》的“天道”這一篇當中,有這樣一段話:

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聖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內服。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自然之道的運行是永不停滯的,所以聖人能夠不斷的生成;帝王之道的運行是不停頓的,所以天下都願意歸服;聖賢之道的運行是連續不斷的,所以海內百姓都願意順服。

莊子:以“有為”入世,以“無為”修心,方有身處紅塵的清靜

莊子的智慧並不是讓我們逃脫世俗,而是居於世俗紅塵,也能有一種內心的清靜。

莊子的思想認為,一個人能秉持自然天道,帝王之道以及聖賢之道的運行規律之後,才能有大的作為,更能有超脫世外,看破紅塵的修心之境界。

正所謂“明白自然之道,通曉聖賢之道,又能六合四方,無不通達帝王之德的人,都是任天下人自由自在的生活,他們看似懵懵懂懂,不求虛境,但無不神安心靜”。

莊子的“無為”也是建立在“有為”的基礎之上,正如同這一篇中所說:明曉此理者,進而有為而以安撫天下,會功勞巨大,名聲顯赫,而天下自然統一,總之,靜時可以成為聖人,行動時也能成為帝王。

這是一種“進可攻,退可守”的智慧,將有為和無為都能發揮到淋漓盡致。

身在紅塵之中,能夠稱帝為王,入世統領天下,退居紅塵時,能夠得以清靜為聖人之道,因為萬事萬物都無法干擾他的內心。

莊子:以“有為”入世,以“無為”修心,方有身處紅塵的清靜

從這一點引申到世俗之人修心的狀態中,也同樣適用。

在世俗之中,很多人提起修心的時候,第一想到的就是逃脫紅塵,隱居山林,才能夠真正的得到內心的清靜,其實答案並非如此。

真正修行的智慧與境界,是應該能夠凌駕於紅塵之上,來擺脫紅塵的煩惱。

如果一個人只是從客觀條件上去逃避紅塵,即便是修得內心清淨,對於人生來說也沒有任何作用,因為他已經背離了紅塵根本,就好像一個人掌握了一個“答案”,但是這個“答案”已經背離了問題本身,那麼答案的作用已經不存在了。

所以說,以莊子的這個角度切入,身居紅塵之中,讓自己能夠凌駕於紅塵繁瑣之上,也有一份無為的清靜心,這樣的無為才算是真正有價值的無為。

莊子:以“有為”入世,以“無為”修心,方有身處紅塵的清靜

有一天,一個身在仕途的官員去聽王陽明的講座,聽了之後十分開心,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

但是聽完課之後又非常遺憾的對王陽明說:“老師,因為我每天工作繁忙,沒有時間每天都來聽課,這真的是遺憾。”

王陽明說:“這並非是一種遺憾,我也沒有讓你放棄工作就來聽我講課呀,工作的時候也可以修心,知行合一的概念,並不是教我們脫塵離俗,而是在生活中歷練,在生活中感悟本心,這本身就是一種修行。”

無為的修行需要建立在入世有為的基礎之上,才更有分量和力度,如果完全的脫離了世俗,那麼修心又有什麼樣的意義呢,這隻能算是暫且逃避罷了。

莊子:以“有為”入世,以“無為”修心,方有身處紅塵的清靜

所以對於身在世俗的我們來說,自身面臨紅塵紛擾的同時,在紛亂的狀態下保持虛靜,在有為的基礎上做到無為,從中找到一種平衡,才是修身的智慧,更是內心虛靜的境界。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