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5 電影《紅塵》:總渴望別人理解你,你就輸了

無論你的悲傷有多深切,也不要期望同情,因為同情本身包含了輕蔑。——柏拉圖


電影《紅塵》,改編自著名女作家霍達先生的小說,上映於1994年,由古榕導演,徐松子和陶澤如主演。影片以老北京古色古香的衚衕和四合院文化為背景,講述了主人公德子和德子媳婦兒六十到八十年代生活在四合院裡的一段故事。儘管豆瓣評分8.4,可好看但默默無聞卻是它的標籤。小津安二郎說,電影和人生一樣,都是以餘味定輸贏,而電影《紅塵》就是這樣,起初你好像不知道它究竟好在哪裡,但是看完內心卻久久不能平靜。

解放前德子媳婦兒曾被迫淪落風塵,解放後她嫁給了老實本分的德子。德子媳婦兒的漂亮和大方引來了很多街坊四鄰對德子的羨慕,也由此引發了身邊很多人對德子媳婦兒的好奇。德子媳婦兒不小心跟街道孫主任透露了自己曾被迫當過窯姐的過去,可是她不但沒有收穫眾人的同情和理解,反而由此成為人人輕賤的異類。鄰里的排擠和白眼,讓德子在流言蜚語中逐漸改變了對媳婦兒的態度,最後不惜丟下她離家出走。

即使在四合院裡的其他“問題人士”都獲得平反後,德子媳婦兒依然沒能等來上級對自己的說法。

解放給了她無限的希望,她以為她終於可以堂堂正正地生活了,可是在她身邊的所有人卻都揪著她的過去不放,鄰居、丈夫和街道領導的白眼和諷刺像刀子一樣紮在她的心上,看不見兇手,可是她最後卻流血而死。最最悲哀的是,連她自己也不曾理解過自己。

電影《紅塵》:總渴望別人理解你,你就輸了

01、與其期待同情,不如自我救贖

人終要學會自我救贖。倉央嘉措有句詩這樣說,一個人需要隱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過一生?有人評論說德子媳婦兒錯就錯在她那張嘴上沒有把門的,她也許只是想要傾訴一下,倒倒心中那像江水一樣滔滔不盡的憂愁,但不可否認,她的潛意識裡是非常希望得到來自他人的同情和理解的,加之她的過分單純,讓她來不及顧及後果,更沒想想孫主任的為人是否能靠得住,便將自己的過去和盤托出。

她不僅渴望得到大家的同情,丈夫的理解,她更希望社會和政府能為她主持公道,所以她跑到毛主席他老人家的靈堂上哭訴。可是,她不明白她的肉身可以被解放被拯救,她的靈魂卻更需要她的自我救贖,因為她渴望的來自他人的同情和理解終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就像她自己哭訴的那樣,她的手是乾淨的,她的靈魂也是乾淨的,為什麼別人卻都嫌棄她不乾淨?當所有人都對她冷眼相對的時候,她真應該反過來想一想,既然她知道自己的手是乾淨的,自己的靈魂也是乾淨的,自己一輩子一件壞事都沒有做過,

那為何她不可以放下這些前塵往事,放下這些不相干的他人,放下所有的清白和恥辱,坦然地活下去,即使是被丈夫拋棄,又或者他們一起離開。人活一世,其實都不容易,在苦難中還能保持自己的善良本性和初心已經非常難得,何必再去在乎別人的眼光?當他人不肯理解和拯救你的時候,記住自我救贖才是最明智的。

電影《紅塵》:總渴望別人理解你,你就輸了

0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人人都有渴望被他人理解的願望,可是這願望有時候實在太奢侈。因為我們不是他人,他人也不是我們,很多時候,沒有親身的經歷,人世的悲歡是並不相通的。所以,有時候我們要控制一下我們想當然想要得到他人同情和理解的想法。更多的時候,他人不理解你才是人生的常態。最後德子媳婦兒服安眠藥自殺,自殺前她才看清了身邊的那些人,那些正常的人在面對她時或多或少都是一副高高在上、唯我獨尊的姿態,只有不被那些正常的人當人的傻順兒才自始至終拿她平等相待。

孔子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大意是說我們不要去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而要擔心自己不瞭解別人。如果德子媳婦兒能做到前面一句,不過分渴望得到他人對自己的理解,她就不會輕易吐露出自己的過去;如果德子媳婦兒能做到後面一句,做到對他人有基本的瞭解和認識,她就更不會去跟心狠手辣、道貌岸然的街道孫主任傾吐心聲了。

理解這東西很有趣,如果你有,最好自給自足,如果還有餘,那你也可以多多去理解別人,但唯獨不要輕易向外去尋求理解。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理解也不是隨便向哪個人都可以尋求的,因為容易失望。人可以簡單,但太單純以至於不懂得基本的人性是不可取的。正所謂,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理解你的人,你不去向他尋求理解,他的內心依然會理解你。所以真正能理解你的人,你反而不用去向他尋求理解了,因為不論你尋求不尋求,他的理解已經存在於那裡了。

電影《紅塵》:總渴望別人理解你,你就輸了

03、苦難最需要的不是傾吐,而是放下

柏拉圖說,無論你的悲傷有多深切,也不要期望同情,因為同情本身包含了輕蔑。為什麼同情本身會包含輕蔑?因為這世界上沒有親身經歷是很難有感同身受的,他人不能感同身受時,再看你被苦難擊倒在地的落魄模樣,就難免會產生輕蔑。祥林嫂的故事我們都知道,祥林嫂第一次跟眾人介紹自己的兒子被狼叼走的經過時,人們貢獻出了極大的好奇和憐憫,但祥林嫂此後反覆地述說此事,周圍人的反應卻逐漸變成了冷漠、嫌棄和鄙視,甚至連府上的小少爺都開始譏笑她。德子媳婦正是因為不理解這一點,因為渴望同情而傾倒苦水,才讓自己置於無比尷尬的位置上。

沒有人喜歡跟一個渾身負能量、苦大仇深的人交往,此事聽起來不免悲哀,卻也是人性使然。她至死都不明白,苦難雖摧殘人的身心,可被摧殘的人卻最需要自己釋然和放下。外界和他人可能永遠不會放下,而我們只能要求自己,不能要求別人。所以,她指望他人的同情和憐憫多半隻是緣木求魚。

而她自己和德子,也都放下得不夠徹底。她本來覺得解放了,天亮了,自己放下了不堪的過往,所以才坦然地說出來,可是當她突然發現眾人對自己異樣的眼光時,她便開始更加痛苦、糾結和迷茫了。同樣的,本來德子在眾人都不知所以的時候,對媳婦兒的過往也是並不十分介意的,他在每個週末拉著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媳婦兒到處逛,心裡別提多美了,只是他跟他媳婦兒一樣,也是個十分在意他人眼光的普通人,所有人歧視和嘲諷的重壓下,他妥協了。

如果德子放下得足夠徹底,他就會對自己的媳婦兒給予同情、理解和呵護,他會成為為媳婦兒遮擋明槍暗箭的盾牌,他會像一個頂天立地的男人那樣牽著媳婦兒的手一起勇敢面對一切蜚短流長。如果德子媳婦放下得足夠徹底,她就不會在大院裡的他人被平反後,再去跟道貌岸然的孫主任要政策,或者在丈夫離開後選擇喝安眠藥,因為她最需要自己給自己一個政策。連自己認為最親近的丈夫都不理解自己,這的確讓人悲從中來,可是德子媳婦兒忘了,她還有她自己,儘管她沒有世俗意義上的完美一生,但即使全世界都對她另眼相待,她仍然值得被她自己尊重、理解和疼愛。

謝謝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