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我才读懂了“柔”滋味

文 | 李楠木

生活中,有人视柔为弱,因柔而愧,甚至为了显示自己的强大,装出一副咄咄逼人的强势模样。

而事实却是,他只见柔之皮,未识柔之骨。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柔,是万物具有生命力的表现,也是真正有力量的象征。柔软的东西,能够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之中,使最坚硬的东西无法抵挡。

人到中年,我才读懂了“柔”滋味

真温柔,自不会气场薄弱,而是真实且有万钧之力;

真温柔,自不会唯唯诺诺,而是千帆过后的通透自信;

真温柔,自不会色厉内荏,而是知晓世事后的春风和气。

柔,如美人一般,从来在骨不在皮。

读“柔”中智慧,做一个懂生活的人。

01

柔中有力,善利万物

柔,像是太极里的“四两拨千斤”,看似软绵无力,实有万钧之力。

《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风和太阳因谁的能量更大而争论不休,恰巧这时路上走着一个老农,他俩就约定谁先让老农把衣服脱下来,谁就最厉害。

于是,风使尽全身的力气,拼命地吹,可是他越使劲,老农把衣服裹得越紧。

太阳用自己温暖的光,轻抚着老农的身体,老人觉得暖洋洋的,便把衣服脱了下来。

风垂头丧气,他忽然明白:原来,强硬不一定是强大,柔和的方式可以不动声色地胜过强硬的手段。

很多时候,强硬的态度和方式反而适得其反。

古往今来,很多智慧的人总能发现柔中的力量。

早年曾国藩受祖父‘做人以“懦弱无刚”为耻’的教导,笃信刚强必胜的理念。

做京官时,同僚渎职,唯有他奋不顾身,敢与众人斗。然而过“刚”的方式使他受尽排挤,诸事不顺。

人到中年,我才读懂了“柔”滋味

曾国藩

来到湖南练兵的曾国藩,因其雷厉风行的作风和处事时的雷霆手段,得罪了许多人。

更因为弹劾查办了副将,让自己成了众矢之的,遭到了整个官场的抵制。兵痞冲进了他的府邸,使他在众目睽睽之下差点被杀,成了他一生的“长沙之辱”。

1857年,曾国藩为了更好地凝聚湘军的力量,向朝廷要督抚大权,不给就回家守制。谁料,咸丰皇帝顺水推舟,予他回乡,剥夺了他的兵权。

此时,曾国藩陷入人生低谷,开始了一番对前半生的反思。他参悟出守柔的处世之道,用柔的方式去应对刚强,这不是无能,而是智慧。

他明白,太“刚”不但完不成自己报国的愿望,还会“折”了自己。善于觉察和运用柔的力量,必能事半功倍。自此,锋芒内敛,低调行事。

行事过于强硬,非但无法达成目标,还伤人伤己。以小力胜大力,以柔克刚,换一种方式,山回路转。

柔似水,刚似刀,抽刀断水水更流。即便削铁如泥的刀刃在水的面前,也无可奈何。

强硬,让人屈服;柔,却令人臣服。

02

柔中有韧,且妥帖且锋芒

柔,是心中的软和,是骨子里的坚持。

张充和,民国著名“合肥四姐妹”中的小妹,被称作民国“最后一位闺秀”。

她才情惊人,自有一番特立独行。

34岁时,她遇到了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一年后,二人结为连理,携手来到美国。

人到中年,我才读懂了“柔”滋味

张充和与傅汉思

然而,他乡的日子并不如意。

傅汉思只有罗曼语博士学位,但想教汉语文学,只得在大学里兼职。

此后的十年,为了傅汉思能安心考博士,张充和那双侍弄笔墨的手开始挽袖做羹汤、缝缝补补、种菜养鸡,她日夜奔波于工作和家庭之间。

窘迫时,张充和卖掉自己最喜欢的乾隆墨,换了1万美金。

也不是没有想过回国,但张充和说:“汗思父母年老,只此一子,不愿他远离。我也不忍说要分开他们父子,我虽然想家,不能比他们父母之望子。

选择之中见担当,她的柔力透着坚韧。若少了坚韧,这份柔情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

人到中年,我才读懂了“柔”滋味

张充和

她“妙”在,不只做了,还做得津津有味。

她在后院里搭了鸡棚养鸡,给七弟的信中写道:“今年的菊花因为鸡屎的关系,长得比我还高,花开得碗样大,风雨一来满园垂下,因为太胖了。”

她爱昆曲,但唱一曲要三四十分钟,于是她“做细点事便唱《牡丹亭》,若拖地板扫地便唱《刺虎》。”

十年间,她给了他最温暖的家。生活的艰难没有磨灭她的热情,柴米油盐没有蹉跎她的柔情,她活出了不一样的烟火气。

她的柔,不仅妥帖,还有锋芒。

一次,张充和和李云梅要同台演唱昆曲,曲学名家王季烈因李云梅的身份不雅,劝告张充和,不可让李云梅上台。

谁知,张充和道:“那么就请先生不要来看戏,但李云梅是一定要上台的。”

不人云亦云,她自有一番主见和坚持。

骨子里的柔和韧,让她在艰难、琐碎的日子里不舍对生活的赤子之心。

一个温柔的人,不论身处何地,总能沉浸其中,读懂生活出的难题,活出最好的自己。

03

柔中有和,春风沐浴

和,既是处世的和,又是心中的和。

《论语》中言:“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初见君子,观之庄肃,处之如沐春风,沁人心脾。

《书剑恩仇录》中,乾隆送给陈家洛的暖玉上刻着“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胡适,便是民国温润如玉的君子。

人到中年,我才读懂了“柔”滋味

胡适

当时流行一句话,叫做“我的朋友胡适之”。这不只是因为胡适的朋友多,更是因为他待朋友真诚和气。

他资助朋友,怕朋友觉得尴尬,便说这是暂借你的。温和的处事方式,让朋友很是感激。

他的朋友傅安明曾评价他:“人有一长,他赞不绝口,人有过失,他温语婉劝,从不说一句刻薄话,也从不在脸上表露出丝毫不悦之色。”

人到中年,我才读懂了“柔”滋味

先生的柔,是接纳世间百态后的包容,心中有悲悯,眼里才会有温柔。

我家的邻居,是个温柔的老先生。

邻里间没有不喜欢他的,连小区里最厉害的大妈对他也赞誉有加。

退休前,他是一家大企业的二把手,可他身上丝毫没有倨傲之气,为人温和、谦逊。

楼上楼下住了十几年,每次见到他和他爱人,提菜拎东西的总是他。

去他家,经常看到他在拖地浇花,做家务,他说:“我爱人工作很辛苦,睡眠不好,我顺手就把家务做了。”

每次,从小区大门出入,邻里同行,他总是扶着门让别人先进。

邻里看到他,都爱和他聊一会。从他身上,总能感受到老一辈知识分子身上的儒雅和温和。

即使对待孩子,他也不摆长辈架子,平等真诚地和小孩说话,没有打趣,不见敷衍。

从他身上,我第一次感受到一个温柔的人身上藏着的巨大能量。

远不只是举止间的礼貌和教养,而是“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的宽大包容。

一个温柔的人,总会让别人感到温暖和接纳。和他相处舒服自在,他举手投足间说不出的惬意,他三言两语便能抚慰人心。

他以一种最大的善意来对待世界,而世界也会温暖相报。

人到中年,我才读懂了“柔”滋味

04

余生,不舍温柔

哲学家西塞罗说过:“很难说人们的思想能从友好的举止和温柔的言谈中得到多少安抚。”

一个温柔的人,总能抚慰人心,令岁月生香。

柔,既是外在魅力,需处处修炼;又是内在智慧,要时时修行。

做一个假装坚强的人,是假欢喜;

做一个敢于温柔的人,是真自由。

余生,愿你不舍温柔,永怀赤子之心,千帆归来,依旧芙蓉满面。


本文为“碧读好书”原创,好书像碧玉般珍贵!原创美文、好书好课、新书资讯等,伴你成长!部分图/摄图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