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聽勁與懂勁

王宗嶽太極拳論明確地指出,獲得太極拳法成就所必須經過的途徑是:“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由此可見,“懂勁”在太極拳法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事實上在拳術中只有太極拳把懂勁問題放到了極高的地位上,“練太極推手而未能懂勁,則運用毫無是處。”

太極拳的聽勁與懂勁

這主要由於太極拳法的原則是,“因人所動,隨曲就伸”,完全根據客觀情況的變化做相應的處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太極拳中將用感覺察覺對方動作的重輕快慢及方向稱為聽勁。瞭解到對方的勁力情況,恰當地做出判斷並根據對方的動向與企圖,制定出攻防方案,而制敵於未動之先,稱為懂勁。

太極拳法要求通過粘走達到懂勁。拳論指出:“粘即是走,走即是粘”,“人剛我柔謂我走,我順人背為之粘”。對方用剛強的勁力進攻時,我用圓弧的動作承接,既改變其勁力方向,又不被對方所制,稱之為走。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化為制因,製為化果,化即是制,粘走制化,因果相生,如果只化而不制或只制而不化,則都不能應用太極拳法克敵制勝,必然是自己處於雙重,轉換不靈,僵硬不化,犯滯病,把自己陷於偏重,無力自恃,依隨不能自主,犯有隻隨不制之病,其根源在於粘走不能相生,陰陽不能柑濟。能知人而不知己,也不能百戰不殆,從而,也仍不是懂勁。

太極論指出:“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互濟,方為懂勁。"陰陽在太極拳法中所指是互相對立的事物,如前後、左右、內外、呼吸、蓄髮、虛實、剛柔、開合 都可以認為是陰陽,陰陽之間的關係是互相對立而又相互依存的,有前才有後,有左才有右,有內才有外,有吸才有呼,有化才有發,有虛才有實,只有在行功走架時,從大虛大實進到虛實結合;在打手時,從防陰偏離進到陰陽相濟,才能及時調整平衡而應付任何變化,這樣陰陰滲透,粘走相生才能達到懂勁。

太極拳的聽勁與懂勁

總之,太極拳法要求瞭解對方情況,"因敵變化示神奇"因而才有粘走。在我不瞭解敵方的勁力趨向時,則應採用問幼,主動問清對方勁力的大小,方向和著力點,並因勢力利導。必須充分掌 情況:

“要刻刻留心,挨何處,心要用在何處”,“彼之力挨我何處,我之意用在何處”;留心用意以"秤彼之大小,分釐不錯;權彼來之長短,毫髮無差”,聽幼要有定量概念,才有助於管勁作出正確的判斷,制訂符合客觀情況的鬥爭方案而不失誤。

通過聽勁來了解對方的勁力,其途徑原則上有二:一是儘量增長對方的勁力作用過程;二是儘量增加自己對勁的敏感程度。太極拳法規定採取用意不用力的原則,以增加對勁力的敏感;採用圓弧運動,以增長此過程,並用圓弧向直線轉化,以完成由防禦向進攻的轉化。

著力點的改變,除利用圓弧變化外,還可以用直線變化。此種方法應用主要是對方的著力點在我重心垂直線上時,先含胸拔背,沉腰坐胯,使其著力點微向後移,卸去來勁,隨即進擊。

由此可見,只要對方的勁力捱到我身體,我受力部分,尤其腰隙部分,應隨其速度做圓運動,或左右水平旋轉或上下垂直滾卷;先順其勁力以接定對方的勁力,隨即轉移其著力點與作用方向,同時蓄勁待發,只要對方失去其正常位置,腳根離地,即可發放。

太極拳術中,掌運八方,足行五步,通過掤、捋、擠、按、採、捌、肘、靠;以及拳架中擊人、拿人和發人的種種方法,可以表出多種多樣的技擊形態。但是,都必須貫徹“柔中寓剛",“因勢利導”的戰略原則,才能保證技擊的勝利,對待各式各樣的進攻,都要貫徹此戰略原則,在實踐中切實地進行聽勁和懂勁,達到知己知彼,並正確地對待矛盾,促進轉化,這是太極拳與其他拳術不同的主要之點,正是這種原因,太極推手才具有濃厚的趣味,引人人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