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感嘆王勃的才情,唐高宗為王勃可惜,王勃卻早已將一生寫就


自古天才總是和薄命、可惜、天妒英才等這些詞彙聯繫在一起,似乎天才的下場總是淒涼的。縱觀王勃的一生,似乎也只能用一句可惜來總結,可是對於王勃自己來說,究竟一生境遇如何,有怎樣的體會,也許只有他自己才能知道,而世人也只能通過他所留下的作品來揣測一二。

世人感嘆王勃的才情,唐高宗為王勃可惜,王勃卻早已將一生寫就

世間本無定論,王勃是世人眼中的天才,是唐高宗口中的可惜,但也許,王勃早已將自己的一生寫就在作品中,只等人們自己去品讀去了解。

世人感嘆王勃的才情,唐高宗為王勃可惜,王勃卻早已將一生寫就

世人對王勃的瞭解多半是源自《滕王閣序》,尤其是對古代詩作感興趣的朋友,一定對這部作品非常瞭解,甚至會探究作品的創作背景,實際上《滕王閣序》不僅經過了時間的考驗成為了一代傳世佳作,其實當年唐高宗對《滕王閣序》也是讚不絕口,只不過當時唐高宗在讀過《滕王閣序》之後,有了更多悲涼的心緒。

世人感嘆王勃的才情,唐高宗為王勃可惜,王勃卻早已將一生寫就

這一年是上元三年,當時唐高宗無意間看到了《滕王閣序》,隨後就讚不絕口,還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在唐高宗對《滕王閣序》進行讚美的同時,其實當時的王勃早已離世,只不過唐高宗還不知道這個事實,唐高宗隨後派人去找王勃,而下人的回答讓唐高宗感到很悲傷,因為從下人的口中唐高宗得知了事實的真相,王勃已經離世。

世人感嘆王勃的才情,唐高宗為王勃可惜,王勃卻早已將一生寫就

唐高宗對王勃的死感到心痛,而且久久不能平復,只剩下一句可惜。

王勃的才華得到很多人的讚歎,就連唐高宗也認為王勃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可見王勃註定會流芳百世,但是王勃的早逝確實很可惜,如果他能再多活幾年,他將會給世人留下更多傳世名作,也會有更大的成就。

世人感嘆王勃的才情,唐高宗為王勃可惜,王勃卻早已將一生寫就

其實王勃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表現出他天才的一面,六歲時的王勃已經能夠作詩,他所寫的文章構思巧妙,根本就不像那個年紀的孩子寫就的,不僅如此,王勃的隨意發揮也能夠讓人們感到震驚。當時人們都會感嘆,這樣的天才將來一定會有一番作為,而王勃的今後的人生也如同開掛了一般,九歲的時的王勃已經能夠讀懂《漢書注》,不僅能夠讀懂,王勃還指出了其中的錯誤。

世人感嘆王勃的才情,唐高宗為王勃可惜,王勃卻早已將一生寫就

王勃的才華不容小覷,他的才華想要擋也擋不住,所以少年時期的王勃就像一匹奔騰的駿馬,等待他的只有寬廣的道路和無盡的美好。

世人感嘆王勃的才情,唐高宗為王勃可惜,王勃卻早已將一生寫就

後來經人舉薦,王勃在十六歲時已經通過了科舉考試,併入朝為官,當時王勃是七品官,雖然這樣來看官職不大,但是這個七品官其實已經是特例,因為按照當時的規定,王勃只能當八品、九品的官員,可是王勃卻被封為七品官,足以看出朝廷對王勃給予了厚望,而這七品官應該只是王勃的起點,絕非終點。

世人感嘆王勃的才情,唐高宗為王勃可惜,王勃卻早已將一生寫就

更加重要的是,當時王勃還得到了沛王李賢的重視,經常邀請王勃到自己的府邸編撰史書,在此期間,王勃的才情得到了更好的發揮。但是王勃在受到世人讚美的同時,他的傲氣也在這個過程中養成了,畢竟當時的王勃年紀還小,而且還沒有經過任何挫折,所以聽到如此多的讚譽免不了會驕傲,但是沒想到的是,王勃卻讓自信慢慢變成了自負,由此引發了禍事。

世人感嘆王勃的才情,唐高宗為王勃可惜,王勃卻早已將一生寫就

王勃在十多歲的時候已經有了一定的成就,而且還有沛王的提攜,可見王勃的前途應該是一片光明的。可是後來沛王在邀請王勃看鬥雞的時候卻因為王勃的一首詩作感到非常煩惱,由此引發了沛王的諸多思緒,以至於不敢再提攜王勃。

世人感嘆王勃的才情,唐高宗為王勃可惜,王勃卻早已將一生寫就

這首詩作就是《檄英王雞》,對於當時的王勃來說,這首詩本是得意之作,他寫完後一直在等著眾人的讚賞,可是沒想到唐高宗卻因此不快。眾所周知,唐高宗的性情不比李世民,年輕時候的他更是膽小懦弱,而且他也不希望兄弟之間產生太大的矛盾,不希望玄武門之變再次上演,所以在他得知沛王和英王鬥雞的過程中,王勃寫下了一首助興詩的時候,他十分的驚慌,因為唐高宗不希望再看到那一幕悲劇。唐高宗所介懷的事情被王勃的這首詩給戳破了,因為王勃在詩中有明顯的敵對含義,而唐高宗不希望讓兒子們之間有爭鬥,所以只能通過懲處王勃對兒子們進行警告。隨後,王勃被革職,沛王也再也不敢留著他在身邊。

世人感嘆王勃的才情,唐高宗為王勃可惜,王勃卻早已將一生寫就

這一年王勃十九歲,是他人生中第一次經歷重大挫折,也是他第一次見識了官場的可怕。隨後王勃離開了長安,他踏上了去往巴蜀的路途,這一路王勃的心情忐忑不安,有悲涼也有悔意。在經歷了這次變故後,王勃在心境上也產生了很大的變化,通過他的詩作就可以看出,王勃當時非常的迷惘和悲觀,一改往日意氣風發的創作風格,當時的很多作品中透露著傷感和無奈。

世人感嘆王勃的才情,唐高宗為王勃可惜,王勃卻早已將一生寫就

後來王勃成為了虢州參軍,但是因為王勃太有才華,所以很多同僚很嫉妒他,王勃也遭到了他人的陷害,險些被判死刑。索性當時正好趕上朝廷大赦,王勃才沒有被處死,而經過了這一場劫難後,讓王勃對官場更加恐懼,當時王勃的父親因為受到牽連也被貶了,所以王勃在被大赦之後就計劃趕著去看望父親。

世人感嘆王勃的才情,唐高宗為王勃可惜,王勃卻早已將一生寫就

經過這些磨礪後,王勃已經不想再混跡官場,可是就在這個時候,朝廷卻給他洗刷了清白,讓他官復原職,但是當時的王勃只想專心創作,不想在官場上謀利益了。隨後王勃踏上了去看望父親的路途,沒想到在路途中王勃趕上了滕王閣完工,他當時受邀參加了宴請,由此才產生了《滕王閣序》。在完成這部作品後,王勃再次踏上了旅途,沒想到他乘坐的船被海上的風浪打翻,王勃因此喪命。

世人感嘆王勃的才情,唐高宗為王勃可惜,王勃卻早已將一生寫就

如果當時王勃沒有死,也許將來等待著他就是大好的前途,但也許又是一種悲劇的開始,畢竟王勃是文學天才,可是在為官方面卻沒有太多的造詣,所以究竟是悲是喜,也許我們只能認為一切早已安排,一切早已註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