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为何会客死异乡?

苑秀云


廉颇,出生于赵国的中山苦陉,亡于楚国的寿春。战国末期赵国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

史记中记载“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於诸侯。”上卿是战国时期的爵位,一般授予功劳显赫的臣子,相当于丞相的位置,这个时期的廉颇威震诸侯,赵惠文王对廉颇也恩宠倍加。

在赵惠文王时期,廉颇与蔺相如也发生了一段历史上著名的典故,蔺相如成功完璧归赵,在赵国声名大噪,一时风头无二。次年,秦王邀请赵王渑池相会。蔺相如和廉颇商量后,决定由蔺相如陪同赵王赴会。廉颇驻军边境为策应,出发前廉颇对赵王说道:“大王出发之后,估计来回路程及会见的礼节完毕,前后不过三十天。要是过了三十天还没有回来,就请让我们立太子为王,用以断绝秦国扣留您作为要挟的念头。”赵王允诺。在这里不难看出,廉颇是赵王的心腹之臣,君臣关系密切,才敢说这样的话。赵王也是一个深明大义,以国家为重的人。

在渑池会时,蔺相如胆识过人,机智聪慧,面对秦王的屡次发难,不卑不亢地化解了,使赵国不受辱。秦王对蔺相如无可奈何,蔺相如与赵王毫发无损的回到了赵国。渑池之会后,蔺相如功劳甚大,赵惠文王论功行赏,封蔺相如为上卿,位于廉颇之上。廉颇认为蔺相如不过是凭借口舌之利,心中不服,扬言:“我遇见相如,一定要羞辱他。”蔺相如闻此,遇见廉颇屡屡避让。后来,廉颇得知,蔺相如并不是怕自己,而是怕将相不和,影响赵国的未来。廉颇明白了蔺相如的良苦用心,深明大义。于是,廉颇便“负荆请罪”,蔺相如不计前嫌。二人给历史留下了一段佳话“将相和,赵国兴。”

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9)到赵惠文王三十年(前269)期间,战争的烽火不断蔓延,廉颇在此期间先后和魏国,秦国征战,接连告捷,赵国声威大震。

赵惠文王三十三年(前266),赵惠文王去世后,赵孝成王继位。赵孝成王六年(前260),在长平,秦国和赵国展开大战。长平之战初期,廉颇担任主将,利用当地地形建造堡垒,面对秦军的数次挑衅,赵军坚守城池不去应战。赵孝成王反感廉颇固守不出,秦国又派人来赵国散布谣言,离间了赵孝成王和廉颇的关系。最终赵王临阵换帅,任命赵括为主将。结果初出茅庐的赵括,遇到名将白起,赵军被秦军断水断粮,赵括突围时被秦军射杀,四十万赵军被白起坑杀。至此赵国一蹶不振,再也不复当年之勇。

赵孝成王十五年(前251),燕国见赵国青壮大多死于长平之战,便派栗腹率军进攻鄗城,卿秦率军进攻代地。赵王派廉颇反击,廉颇不负众望,打败燕国,燕国割让五城给赵国,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这时候的廉颇真可谓“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赵孝成王二十一年(前245)赵孝成王去世,赵悼襄王继位,赵悼襄王无故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代替廉颇,廉颇大怒,攻打乐乘,乐乘败走。廉颇一时恼怒,便离开赵国投奔魏国。魏王收留了廉颇,却没有重用廉颇。

当赵国多次被秦国进攻的时候,赵王想召回廉颇,廉颇面对赵国使者,处处表现自己依然可以为赵国策马征战,然而廉颇的政敌郭开作祟,让赵王以为“廉颇老矣”就没有召回廉颇了。

后来楚国得知廉颇在魏国,便派人迎接廉颇来楚,任命廉颇为楚将。在楚国期间,廉颇没有建立功劳。但廉颇内心中依然想被赵国重用,说道“我思用赵人”。不过最终等待他的是在楚国的寿春,抑郁离世。

廉颇对于赵国,无愧于心。虽然忠心耿耿,却难敌君王猜忌,小人作梗。离开赵国后,廉颇便再也没回到故土,留下的只有对赵国无限的思念,最终愤懑客死楚国寿春。廉颇面对国家有难,挺身而出,虽已是迟暮之年,依然有报国之心,可歌可泣。


邓海春


赵惠文王去世,赵孝成王即位。赵孝成王是赵惠文王的儿子,赵武灵王的孙子。有人这样定位,如果说赵武灵王是创业之君,赵惠文王是守业之君,赵孝成王则是毁业之君。在赵孝成王在位之时,秦赵之间战争不断,最为惨烈的战争就是“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中赵国早期的将领是廉颇,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改派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接替廉颇,导致“长平之战”赵国大败,赵国的四十五万军人被秦军坑杀。所谓“坑杀”就是活埋,因此,“长平之战”被后人认定为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战斗。至此,赵国的命运已是风雨飘摇。

  

但是,在赵国国运衰退之时,廉颇却实现了人生的辉煌,打了几次胜仗,最终被封为信平君,被任命为“假相国”,所谓“假相国”,不是虚假的相国,而是一种荣誉称号,是挂名相国的意思。

  

在做了二十年的国王之后,赵孝成王去世,其子悼襄王即位。悼襄王即位后对人事做了变动,任命乐乘接替年事已高的廉颇的职务。

  

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都经历了不同的转折,此时的廉颇也已度过了人生的壮年,理应思想更加成熟,处事更加老到,但在此时,却发生了一件令人大跌眼镜的事情。

  

廉颇听到乐乘将要接替自己的职务,勃然大怒,开始发飙。这次廉颇更加夸张,你们不是任命乐乘来接替我吗?那好,我就在乐乘没有到来之前对他发动突然袭击。乐乘没想到廉颇还有这么一手,只好仓皇逃走,最后不知所终。

  

把自己的接替者赶跑,这玩笑开得也有些太大了,廉颇自己也觉得无法收场,在赶跑乐乘之后,自己也仓皇出逃,落户在魏国的大梁城,也就是今天的开封。置多灾多难的故国于脑后。

  

到了魏国,闲居大梁的廉颇才发现,离开了赵国,自己什么也不算。魏国对于自视甚高的廉颇没有流露出任何兴趣,他不过是魏国大梁城无数盲流中的一个而已,没有人看到他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此时,赵国已是倾覆的前夜,国内已无可用之人,赵王没有办法,又想起出逃的廉颇来,便派人前去接触,看双方有无再续前缘的可能。

  

但是使者这一去,又生出一段波澜。

  

赵王既然想启用逃跑的廉颇,自然很想知道廉颇的身体到底还行不行,毕竟带兵打仗可是重体力活,身体不行当然不能考虑。

看到自己国家的人来了,失落中的廉颇自然十分高兴。但是,廉颇知道,作为将军,最可怕的事情就是自己的衰老,“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为了打消赵王的顾虑,廉颇向来人展示了自己惊人的饭量:一顿饭吃了十斤肉,一斗米。据折算,战国时期的一斗相当于现在的两升,一斤相当于现在的半斤,也就是说,廉颇一顿饭消耗了五斤肉,还吃了两升的米饭,堪称饭量如牛。廉颇以无声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身体绝无问题。廉颇断定,离自己体面回国的日子不远了。

  

但是等来等去,廉颇没有等来任何好消息,为什么呢?

  

原来,被赵王派来和廉颇接触的人回去之后将廉颇的饭量做了如实汇报,说廉颇吃了多少米饭,干掉了多少碗肥肉。赵王一听大喜,恨不得马上就派人去接廉颇回国。但是,那人又慢悠悠地补充了一句:有一个细节我必须向您补充说明,廉颇的确饭量很大,只是在他和我谈话的过程中,一会儿工夫,我就发现他去了三次卫生间。

  

赵王一听,大倒胃口,原来这廉颇边吃边拉啊!老了老了,还有何用?廉颇回国的一线希望就这样泡了汤。

  

需要交待的是,那人为什么要如此无中生有呢?

  

原来,当年廉颇在赵国的时候有个仇人名叫郭开,郭开是赵王的宠臣。郭开和廉颇之间有什么矛盾史书没有说明,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郭开十分不愿意看到廉颇重返赵国政坛。当他听到赵王派人去看望廉颇时,就暗做手脚,重金贿赂那人,让他无论如何一定要黑掉廉颇。于是那人就在廉颇的考察报告上写了个吃得多拉得快的结论,《史记》上是这样写的:“一饭三遗矢。”

  

后人同情廉颇,尤其是壮志难酬的仁人志士,对廉颇更是情有独钟,辛弃疾在一首词中就沉痛地写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但是,我们不能被这种同情遮蔽了双眼,看不到廉颇自身的性格缺陷。我们经常说,性格即命运,廉颇就是这句话活生生的注释。


破乞


廉颇,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多有战功。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有“将相和”的故事。其中“负荆请罪”的典故,出于此。

公元前262年,秦军攻赵,赵孝成王命廉颇统帅赵军阻秦军于长平(今山西晋城高平市西北)。廉颇率军坚守,挫败秦军速胜的策略。

后秦国用反间计,使赵孝成王派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替代廉颇。长平之战,赵军大败,秦将白起“坑杀”赵军降卒四十万。

长平之战后,廉颇多次受命率兵征战,维持危局。公元前245年,赵悼襄王继位,猜忌廉颇,解除其军权。廉颇愤而出走魏国。

赵国局势危急,赵王欲再用廉颇,派使入魏。廉颇在使臣面前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还披甲上马,表示自己还可为国效力。

但使者回来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老了,但饭量还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时就拉了三次屎。”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没任用他。

后廉颇又入楚为将。他说:“我思用赵人。”但赵国终究未能重新启用他,致使廉颇抑郁不乐,最终死在楚国的寿春(今安徽省寿县)。


林城布衣10001


廉颇老矣,老当益壮!

有心杀贼,无力护赵!

主上不用,奸臣嫉妒。

虽走他国,忠心依旧。

失兮幸兮,却得善终!

其他名将,应当眼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