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景泰八年太子朱见济还活着,夺门之变是否合理?

水西散人


如果朱见济还活着的话,那朱祁镇的夺门之变就是合理的了

景泰八年,此时的皇帝朱祁钰病重,唯一的儿子朱见济又离奇夭折,群臣多次上奏要朱祁钰另立储君,而且多站队前太子、被朱祁钰废为沂王的朱见深,也就是太上皇朱祁镇的嫡长子。


即使是在夺门时,群臣也在要求朱祁钰要早定东宫,只是当晚突然发生了夺门之变,大将石亨、文臣徐有贞、内官曹吉祥闯入南宫,拥立太上皇朱祁镇入住乾清宫,第二天一早,众人看到皇椅上坐着的不是朱祁钰,而是朱祁镇,知道事态有变,可也无可奈何,何况朱祁镇又是他们内心皇帝的第二人选,自然也就默认这事了。

朱祁镇夺门这事,几乎是公认毫无必要的,因为当时朱祁钰病重,又无后,他的皇位只能传给两人:哥哥朱祁镇或者是侄子朱见深,这些只是时间问题而已。至于另立藩王的说法是根本不可能的,“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同样的“弟终就兄及”,放着亲哥哥还在世,朱祁钰怎么都不可能另外找个藩王来继承的。


所谓的夺门之变,实际上是石亨等人的一次风险投资,目的就是要取代重臣于谦的位置,并不是真觉得朱祁镇有多可怜。所以朱祁镇的夺门之变,实际上是夺了自己,或是儿子的皇位,这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合理的事,朱祁镇后面也越来越觉得不对,觉得这事很奇怪,重臣李贤借机大吹耳边风:这帝位本来就是陛下您的,根本不用夺。

帝复问贤“夺门”事,贤曰:“‘迎驾’则可,‘夺门’岂可示后?天位乃陛下固有,‘夺’即非顺……若郕王(朱祁钰)果不起,群臣表请陛下复位,安用扰攘为?

可是如果此时的朱祁钰之子朱见济或是还有其他子嗣,那皇太子乃至未来的皇帝位自然还是得归在朱祁钰一脉,那此时的英宗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就显得合理了,叔夺侄位或兄夺弟位,因为这涉及到帝脉的更改,也才符合“变”这个字的含义。

《说文》——变,更也。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一贰一橙


如果景泰八年太子朱见济还活着,夺门之变不是合不合理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发生的问题。根据历史上夺门之变发生的条件来分析,可以肯定的说,如果太子朱见济不死,夺门之变不会发生,英宗朱祁镇也许会老死在南宫。为什么这么说呢?

夺门之变的发起者是石亨。他产生拥立朱祁镇复辟的念头起因是,朱祁钰病重无子,他要占有拥立朱祁镇皇帝的功劳。

史载石亨“生有异状,方面伟躯,美髯及膝。”擅长骑射,能用大刀,每次战斗的时候能冲锋在前,屡立战功。在土木之变后,经过于谦的推荐,石亨担任了右都督,执掌五军大营。在京师保卫战中,石亨率军在德胜门大败也先。在这场战事中,因为石亨立功多被封为武清侯。

景泰八年正月十二,病重的朱祁钰来到南郊斋宫,交代石亨代替自己行郊祀礼。石亨看到朱祁钰命在旦夕,回来后就与都督张軏、左都御史杨善及太监曹吉祥等谋议。石亨认为请求复立朱见深为太子,不如直接请太上皇复位,这样功劳更大。

请复立东宫,不如请太上皇(朱祁镇)复位,可得功赏。
——《明史纪事本末》

这一建议得到了张軏和曹吉祥等人的认同。于是他们找到太常卿许彬,许彬向他们推荐了徐有贞。

十四日夜,石亨等人在徐有贞家里碰头,徐有贞问石亨、张軏,太上皇朱祁镇知道这个计划吗?石亨二人回答,已经偷偷地告诉了英宗。徐有贞认为要等到南宫的答复才能行动。

十六日夜,石亨、张軏等人再次找到徐有贞,张軏告诉徐有贞,朱祁镇的回报已经得到,然后问“计将安出?”于是徐有贞装模作样地到屋顶去观天象,过了一会下来说:“今晚就是最佳时间。”当时恰巧有边吏报警,徐有贞说:“以此为借口将兵调入大内,大事可成。”阴谋已定,众人准备行动。徐有贞在和他的家人分别时说:

“事成社稷利,不成门族祸。归,人;不归,鬼矣。”——《明史纪事本末》

这句话充分地暴露出一个政治投机者在官场中作孤注一掷的赌徒心理。

从以上石亨等人谋划的过程看出,第一,在夺门之变的过程中,策划者是石亨、徐有贞等人,英宗朱祁镇是被动接受者。因为他连这几个人的面都没见过。

上皇顾问有贞等为谁,各自陈官职姓名。——《明史纪事本末》

第二,石亨发动夺门之变的起因是看到朱祁钰病危无子,皇位继承存在着不确定性。如果太子朱见济还活着,以朱祁镇对石亨的重视程度,石亨辅政的机会很大,不可能产生拥戴朱祁镇复辟的可能。


闵不克


即使朱祁镇不发动夺门之变,皇位也大概率是他的!

首先要说一下,景泰八年的时候太子已经过世了。朱祁钰在位时收买大臣改写诏书,于景泰三年废掉现太子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景泰四年,朱见济病死。由于朱祁钰只有一个儿子,虽然有大臣提议复立朱见深为太子,朱祁钰一直未同意。此后一直没有立接班人。

公元1449年,朱祁镇亲征瓦剌,引发“土木堡之变”。朱祁镇被俘。朱祁钰临阵即位。成功的指挥了京师保卫战,打退瓦剌的进攻。而后,三番五次阻挠朱祁镇回国。在朱祁镇顺利归国后,将其封为太上皇,并将其软禁。然后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

即使把他的哥哥朱祁镇软禁了,他仍然不放心。想要找借口杀掉朱祁镇。这也让朱祁镇明白,他是不可能过上安稳的日子的。所以一直在筹备夺权。景泰八年,朱祁镇在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人的拥护下发动多门之变,夺得皇位。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朱祁镇在夺权前的身份是太上皇。如果这时候现任皇帝朱祁钰驾崩,那么太上皇即位主持大局是符合礼数的。假如此时太子朱见济还活着,那么改立谁呢?或者说谁更加合适呢?

第一,景泰八年朱祁钰还活着,朱祁钰的儿子朱见济是太子。太子只是太子,不是皇帝。所以朱见济目前还没有资格和太上皇争。

第二,朱祁镇是太上皇。可能他是被软禁的太憋屈了,急于摆脱这种局面。于是在徐有贞等人的鼓动下,竟然忘掉了自己的身份去夺权。如果他此时清醒,就会知道,这个皇位夺不夺都是他的。但是他干的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大家想想,如果夺门之变失败了呢!那就会被定位为篡权,可是杀头的大罪啊!幸好夺门成功了,要不然历史就改写了!改成这样:景泰八年,太上皇朱祁镇阴谋篡权失败,被废掉太上皇称号,处死。其子被充军等等。。和其惨烈

第三,虽然朱祁镇等人发动叛乱的时间很短,只有几个小时。没有留给大臣们反应的时间。但是也没有发生重大的内乱,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符合礼数,都是老朱家的人,谁当皇帝不适当啊!那时候的文官都是敢于直谏的,如果不合乎礼法。他可不管你是不是皇帝,祖宗的礼制重要。那样的话不知道又要出现多少朱棣杀方孝孺的悲剧了。。

所以即使朱见济没死,即使朱祁镇不发动夺门之变,皇位也大概率是他的!


知行合一2020


夺门直边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如果朱见济还活着,那就更不合理了。

先说说几个人的关系,朱祁镇是明英宗,其子朱见深为太子。朱祁钰在土木堡之变前为郕王,其子为朱见济。朱祁镇是哥哥并且是皇帝,朱祁钰是弟弟。

事情经过

土木堡之变后,于谦等人扶植朱祁钰即位,遥尊被瓦剌军队俘虏的朱祁镇为太上皇。相应的朱见深的太子之位被废,改立朱见济。朱见济在一年后因病逝世,此后太子的位置就一直空着。

可惜的是景泰皇帝性命不长,于1457年病逝。于谦等重臣按照“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原则准备重新立朱见深为太子并继承皇位。但是,石亨、徐有贞等人抢先一步发动“夺门之变”,明英宗朱祁镇复辟。

直接影响

从事情经过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否夺门之变,最终结果都是朱祁镇、朱见深掌权执政。毕竟夺门之变时朱见深才10岁,远达不到可以自己独立执政的年龄,那最后掌权的还是朱祁镇。换句话说,夺门之变只是给明英宗朱祁镇的太上皇变成了皇帝,其他什么也没有改变。可惜的是于谦等忠臣成为夺门之变的牺牲品。

如果朱见深还活着,夺门之变是否合理?

如果朱见深还活着,那他此时才9岁,如果想执政就必须获得于谦等重臣的支持。但是于谦很明显是支持复立朱见济为太子并继承皇位的,所以无论情况如何,朱见深是不可能获得皇位的。换句话说,朱见深与夺门之变无关。

总结

夺门之变的不合理在于其实它什么也没有改变,但是却冤枉了“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但朱见济是否活着却不影响夺门之变的合理性。


物质文化史


如果明代宗朱祁钰所立的太子朱见济还活着,夺门之变当然不合理了。虽然朱祁钰废了明英宗的太子朱见琛之位,但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葬送了大明五十万精锐,险些提前一百年彻底毁掉明朝基业。相比之下,明代宗临危受命,在于谦的帮助下打赢了北京保卫战,守住了明朝的江山。明代宗有这样的功绩衬托,自然也不会有人敢于公开对太子废立之事提出反对意见。夺门之变之所以发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明代宗朱祁钰后嗣已绝且身体状况每日愈下。这个时候,因为距离时任皇帝的谱系更近,太上皇朱祁镇实际上已经成为了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想要成为拥立有功的新朝功臣,加之有太皇太后孙氏的支持,石亨、徐有贞、曹吉祥这些人才敢于发起武装政变。

另一方面,手握重兵的时任内阁首付、兵部尚书于谦对于这种状况也是心知肚明。他的想法就是要确保皇位留在对他有知遇之恩的明宣宗朱瞻基这一脉,而要达到这个目的,明代宗之后,明英宗或明英宗的儿子就是最合适的选择。因此,于谦已经准备好了请传位明英宗这一脉的上书,只是没来得及呈上去罢了。当然,于谦也更不可能调集重兵去弹压夺门之变。如果于谦真的调集军队进行弹压,仅仅靠石亨手里那点人是不可能控制住局势的。


AbrahamXiaoSu


可以很明确的說无论当时朱见济是否在世,朱祁镇的夺门之变都是合理的,原因还得从土木堡之变说起。

英宗朱祁镇于土木堡之变时被俘,明廷为防瓦剌人以朱祁镇为人质趁火打劫,先是立英宗的幼子朱见深为太子,以郕王朱祁钰监国。之后众人以太子年幼国疑为由拥立郕王为皇帝,但仍然明确保留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此举意思很明显,就是让郕王朱祁钰暂为皇帝,之后要还位给朱祁镇一脉。



但是朱祁钰坐稳皇位后就开始想方设法不把皇位传回,为此目的朱祁钰先是废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然后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也就是说朱见济的太子之位是朱祁钰"违约"抢来的。


所以虽然朱见济被立为太子的第二年就死了,但是即便他能活到夺门之变时,他的太子之位仍然是"不合法"的,而朱祁镇为了拿回属于自己一脉的皇位而发动夺门之变是说得过去的。


历史守望者


如果他还活着就相当于跟儿子抢皇位。

明朝正统14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孙太后采纳于谦的建议改立朱祁钰为皇帝,朱祁镇为太上皇,改元景泰,仍然立朱祁镇之子朱见深为太子,第二年,朱祁镇被放回,被囚禁于宫内。景泰3年,朱见深的太子之位被废,改立朱见济为太子。

朱祁钰病重,大臣强烈要求立太子

朱祁钰上位后重用贤臣于谦,励精图治,勤练兵士,最终击退了瓦剌,使得江山社稷转危为安;在政治、军事上都进行了改革,实现了明朝中兴,然后好久不长,景泰8年,朱祁钰病倒了,而且病得不轻,这是朝中大臣所没有料到的,皇帝日益病重,自从太子朱见济早夭后,储位一直空着,若朱祁钰突然驾崩,那皇位由谁继承呢?

吏部尚书王直、礼部尚书胡濙召集大臣,商议重新立朱见深为太子,而内阁大学士王文、陈循、萧镃认为朱见深既然已经被废了,就不能再立为太子了,应该另择他人立为储君。朝中多次联名上奏请立太子,而大臣们得到的回应却是:“朕偶有寒疾,十七日当早朝,所请不允。

朱祁钰真的只是小感冒吗,其实并不是,连正月初一的元旦朝贺都取消了,说明此时朱祁钰已经一病不起了,要想打消外界的传言,那正月十五的郊外祭祀就必须如期举行。但此时的朱祁钰根本无力出席这样的祭祀活动,于是他让武清侯石亨代他祭祀。

朱见深再次被议立为太子

立太子一事被提出后,朝中一共出现了两种声音,王直、胡濙主张拥立前太子朱见深。土木堡之变发生时,孙太后先立朱见深为太子,再立朱祁钰为皇帝,其用意很明显,就是江山还是朱祁镇的,朱祁钰只是代理。既然如此,那恢复朱见深的太子之位,顺理成章,毕竟当时孙太后还在,她肯定会支持自己的亲孙子成为皇帝。而且明朝也讲究立嫡立长,朱祁镇才是正统皇帝,朱祁钰只是代理,那么最具有继承权的就应该是朱祁镇之子朱见深。

而王文一派则认为朱见深既然已经被废,就不能再立为太子了,而朱祁钰无子,那么就应该从朱高炽的后代中选择一位立为太子,建议立襄王世子为太子。正在两派相持不下时,另一个人去探望病中的朱祁钰,从而改变了历史的轨迹。

石亨探病,为朱祁镇复辟铺路

朱祁钰继位后封石亨为五军都督府右都督,掌管五军大营,封为武清侯,授予大将军头衔,朱祁钰对他十分重视,本以为在病重之时,托他代为祭祀,可帮自己渡过难关,没有想到这个石亨却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他来到朱祁钰病榻前,发现此时的朱祁钰已经病入膏肓,根本回天无力了,而朝中大臣对此却一无所知,一旦景帝驾崩,那谁会是下一任继位者呢,石亨迅速发现了机遇。

他探病出宫后,找到了都督张軏、左都御史杨善、太监曹吉祥一起密谋,推举谁为下一个继承人。他说:”皇上病危,与其拥立皇太子,不如拥立太上皇复位。为什么要拥立太上皇呢,他只说了四个字:“可邀功赏”,这四个字意义颇深,因为立谁为太子,都是正常程序,并无“功赏”可言。但是帮助太上皇重登帝位,那就不一样了,一定可以得到朱祁镇大力封赏。从后来的事情来看,石亨的推论是正确的,英宗复位后,对他们这些有功之臣都进行了一番论功行赏。 他们的这次复辟行动是有风险的,成功了就是满门荣耀,失败了就是满门抄斩,为了增加胜算,石亨找了明朝的智多星徐有贞为他们出谋划策。《明史》评价徐有贞为:”多智数,喜功名“。可知,此人听见这样的机会,必然心动。他说道:”这事一定要让太上皇知道他们拥戴他的意思,并得到他的同意,才能行动。

一场阴谋策划的宫廷政变

徐有贞到底是有谋划之人,他考虑事情非常周到,他事先让张軏以边关形势吃紧为由,派遣军队进入紫禁城,以防万一。接着又让掌握大内钥匙的石亨,在半夜四更时分,打开长安门,让军队把守要害部位。石亨等人悄然前往南宫,命士兵捣毁围墙,进入宫内,将朱祁镇抬到朝堂,然后众人跪下山呼:万岁。

而前几日,为了打破病重传言的朱祁钰下旨说十七日上早朝,此时朝臣们早已等候在殿外,突然听见殿内跪拜万岁的声音,此时,徐有贞出来,向大臣们宣布:太上皇帝复位,请入内祝贺。大臣们这才发现龙椅上坐的是8年前的皇帝朱祁镇,朱祁镇对大臣们说:”景泰皇帝病重,众大臣迎接朕复位,你们还按原来的官职做事吧。

一场有计划有布局的宫廷政变,就这样兵不血刃地完成了。英宗复位后,改年号为“天顺”,意思是他复位,是顺天应命。与拥立之功相对的就是秋后算账,当初拥立朱祁钰的于谦等人,都遭受到了处置,于谦、王文被处死,抄家,其家眷充军。

朱祁镇能再次登上皇位,是他没有料到的,他更没有想到自己的帝位其实真正的竞争对手是他的儿子,如果他不复位,那么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会是他的儿子朱见深。然而皇权诱惑下无父子,兄弟姐妹之情,朱祁镇再一次登上了帝王,开启了他第二段皇帝征程。


跨越三八线的重逢


历史上从来都没有合不合理一说,要的只是一个牵强的借口罢了。

对于朱祁镇一方势力来说,朱见济死了,当然是更好了。这样朱见深就是唯一太子继承人,而身为他父亲的朱祁镇,拿回皇位再传位给朱见深显得更加合理。

如果朱见济还活着,我相信,朱祁镇一方势力,任然会找到理由发动夺门之变,这关乎的是利益,与合不合理无关。


历史一般般


“夺门之变”就是一场政变,哪有什么合不合理的?谁的支持者多,皇位就是谁的。

只是如果景泰帝的儿子活着,夺门之变就不可能发生了,景泰帝也不可能死,顺利的发展下去,就是景泰帝继续做皇帝,死了后儿子继位。

而英宗就一辈子被软禁,他的儿子也作为藩王分封到地方做个大地主


南朝居士


根据历史年表,明代宗景泰年号为公元1450—1456,所谓景泰第八年正月,英宗朱祁镇已经复位,那么回头来说说一下这二人之间的政治角逐与亲情撕扯。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宣宗朱瞻基与孙皇后之子(也有史料记载,孙后夺子争宠,登上皇后之位),登基之初,英宗颇为依赖仁宗皇后张氏,也即当时的太皇太后,这位老太后对宣宗拥立起了关键作用,英宗对她也充满了尊崇之情,同时任用“三杨内阁”(杨溥,杨荣,杨士奇),本应休养生息,积极应对国家出现的经济问题,在货钱问题上做积极的调整,避免进一步通货膨胀,但云南麓川宣慰司思任发,思机发父子叛乱,明朝廷发动麓川之役,前后四次征伐,最后一次即在1448年。连年的征讨并未降伏叛军,最后竟以盟约形式结束,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国库亏空,大军疲惫。

公元1449年,北方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早已对中原觊觎已久,伺机而动,大同告急,这时的英宗居然在一名司礼监太监的怂恿下,准备御驾亲征,殊不知这太监王振与瓦剌勾连已久,加之掌握着军政大权,英宗被裹挟着以国家力量发动了一场太监指挥的战斗,在儿戏之中到了大同,一看,这九边之首怕是守不住了,眼看情势不对,又想带皇帝去他老家转转,再一想,不对,万一瓦剌军来俺家乡咋办,于是,走起,走起,别的地方转转,再接着,就走到了土木堡,其位于今天河北怀来县附近,突遭伏击,五十万大军如烟火般的散开来,王振也被愤怒的明军杀死,可怜这二十几岁的皇帝竟然成了阶下囚,中原人士要冠个别称“北狩”。

北京这时该怎么办,瓦剌军来势汹汹,如果没有天子之旗高举,怎能号令天下,北京城里只有一个稚子幼儿做太子,即英宗之子朱见深。宣宗次子郕王朱祁钰受孙太后命,辅助太子统理国政,接着又在于谦和太后的联保之下,登上天子之位,并尊远在北面的英宗为太上皇,这样做如同当年两宋交割时,让敌贼无当朝天子可以威胁。兵部尚书于谦率领北京军民打赢了北京保卫战,不久北京与也先议和,也先送还朱祁镇,这时的太上皇。代宗朱祁钰将他哥哥安排在南宫幽居,当然善待是有限的,所以后来朱祁镇也以其人之道还治之,上演了兄弟互相戕害的一幕。本来朱祁钰不愿退位,加之有一定的政治才干,大概历史进程也就这样往前迈进,偏偏这位皇帝时运不济,天不假年,儿子皇后先后去世,他也身体每况愈下,这时有人就动了心思,欲迎英宗复位。那么回头看一下,朱祁钰登基是大势所趋,为国家举天子旗,有太后授命,有大臣相佐,并击退侵略者,保住了家国天下,他的登基虽有情势,但也算明正言顺,不过之前有太子在位,也并未废去,若是他以大义为先,则应顺位于其兄之子,但如以中国皇位继承制度,嫡长继承,顺序嗣位的原则,他传位于其子应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所以,如果景泰八年,朱见济还活着,景泰帝驾崩,那么应当是这孩子君临天下!那么夺门之变就要讨论一下了!是篡位,是謀逆,是叛贼,大约就要像永乐帝一样,永远都在寻找那个男孩子, 哪怕是郑和下西洋花数以亿万计的民脂民膏,哪怕是冠上“靖难”这样的名号,似乎永远都有点不太亮堂…

对于朱祁镇,所幸他弟弟居然再无后嗣,于是他也就在别有他图的明将石亨,都督张轨,太监曹吉祥,政客徐有贞的合谋下,复位成功,开启了第二个英宗时代,特别定了个年号“天顺”。对兄弟也是及时降位,做他的郕王去吧,死后以王礼入葬,所以明十三陵没有洪武帝,建文帝,也没了这位景泰帝的归处,连庙号都是一百多年后才得到!

希望这样的回答可以说清我想表达的,其实历史上这样的纠缠不胜枚举,宋英宗,嘉靖帝甚至对称呼生父这样的事都会引来大朝议,即便天子,可以“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的他们有时候也不得不要堵一堵天下悠悠之口!(左配图为《明代帝王行乐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