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巴村,雪域高原上獨一無二的漁村,誰來傳承牛皮船製作技藝?

藏族信仰藏傳佛教,敬畏一切生命,有著放生習俗與水葬習俗,因而把魚作為自己的祖先和神靈謨拜,終生不食魚。然而,在西藏卻存在著唯一一個世世代代以打魚為生的藏族村落,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地方。

俊巴村,雪域高原上獨一無二的漁村,誰來傳承牛皮船製作技藝?

俊巴村,雪域高原上獨一無二的漁村,誰來傳承牛皮船製作技藝?

從曲水縣城乘車或沿機場高速公路,沿著公路旁碩大的“牛皮船”建築往裡走,田園風光撲面而來。俊巴,一座人口不足百戶的藏族村莊,隱藏於雅魯藏布江和拉薩河的交匯處的弧形的山巒間,村子東西南三邊靠著嘎拉山,北邊面朝著拉薩,山與村之間夾著著名的白瑪拉措,周圍被密林包圍,從遠處幾乎察覺不到它的存在,除了貢嘎嘎布寺(藏語意為白色的寺廟)高高聳立在山尖上,昭示著這裡依然保留著原汁原味的傳統生活方式。村子中央的一片空地上,幾個孩童正在追逐嬉戲,上了年紀的扎桑老人坐在門口慈祥地看著。

俊巴村,雪域高原上獨一無二的漁村,誰來傳承牛皮船製作技藝?

在西藏,恐怕很少有地方的歷史能像俊巴村一樣,和水有如此大的關聯。傳說,曾有一段時間,拉薩河突然生出很多長著翅膀的魚,它們飛向天空,將太陽遮蔽,萬物無法生長,草木逐漸凋零。佛祖釋迦摩尼見此景,立馬命令神的化身巴萊增巴為漁夫,帶領俊巴村村民去消滅這些長著翅膀的魚,並且允許他們長期吃魚。因為得到了佛祖的授意,俊巴漁村的村民捕魚和吃魚的習俗也就流傳至今。而在藏語中,“俊巴”的原發音為“增巴”,意思是“捕手”或“捕魚者”。

俊巴村,雪域高原上獨一無二的漁村,誰來傳承牛皮船製作技藝?

神話故事的真實性已無從考證,俊巴村形成村落並有了漁業生產大概可以追溯至公元17世紀末18世紀初。據俊巴村村委會副主任旺堆介紹,這裡因地處拉薩河與雅魯藏布江交匯處,人多地少,為了生存下來,人們只好靠打漁為生。俊巴自然村村後的群旦山頂,有一座小小的“鞏喀神廟”。小廟中供奉著俊巴人的保護神。每次網魚歸來,漁民們必須到鞏喀神廟還願。實際上,俊巴人修建這座小廟,就是為了洗清自己的“罪孽”。在過去,比巨大的負罪感和精神壓力更實際的,是宗教戒律和人們對打魚人的歧視。俊巴人打來的魚,要運到拉薩城裡去賣,換取其他生活必需品。但是舊拉薩經常有佛教節日,這時候就會在全城實行齋戒,魚更是嚴禁出售。俊巴人只好與買魚的人設了暗號,在天色未亮的時候,他們在街上叫賣“水蘿蔔”——實際上就是叫賣拉薩河的魚。

俊巴村,雪域高原上獨一無二的漁村,誰來傳承牛皮船製作技藝?

索南老人剛剛為山南的一家漁民製作完一條牛皮船,這是俊巴村裡做出的最後一條船,之後的兩年裡再無人定製或是製作過牛皮船。現在村中還能做牛皮船的工匠也只剩下3個老人。製作牛皮船的材料很簡單,只用木料、牛皮和牛毛繩。木頭主要選用韌性較好的樹木做骨架,把經過浸泡後較軟的四張牛皮縫合在一起,並將溼牛皮包在木骨架上繃好,用牛皮繩子捆緊、曬乾、擦油定型。完成後還要在牛皮縫合處擦抹大量的牛羊油脂,這樣做主要是起到密封和防止進水的作用。最後再配上一對木槳,牛皮船就可下水了。牛皮船在藏地取材方便,下水浸泡後比較溼軟,不怕河中礁石撞擊,且自重量小,不管河道深淺,都可以行進。此外,原始的非機動船無法逆水行舟,到達目的地後,多數需要人力拉縴,逆流而上。而牛皮船卻可以由船伕一個人就能揹負前行,翻山越嶺也不在話下。

俊巴村,雪域高原上獨一無二的漁村,誰來傳承牛皮船製作技藝?

扎桑老人今年已經81歲了,聽說有客遠來,也和村內年輕人一道來到湖泊旁草壩子接待客人。多年前,人們走出這座村莊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牛皮船。在舊西藏時期,扎桑老人是寺廟的“差巴”,曾經划著捕魚用的牛皮船去過山南地區澤當,為了交差役賦稅送貨。西藏和平解放後,老人還乘牛皮船順河劃去了拉薩,為了朝佛祈福。如今,俊巴漁村通往外界的道路已經鋪上了瀝青路面,在年輕一代俊巴人的生活中,出行靠的是汽車和摩托車。

俊巴村,雪域高原上獨一無二的漁村,誰來傳承牛皮船製作技藝?

不得不以打漁為生的日子,如今早已是俊巴村的歷史。過去,在雅魯藏布江打漁,季節性非常強,而且風險大,時不時有人葬身魚腹。加之過去一度毫無節制的捕魚、撈魚,不僅破壞了雅魯藏布江水系的生態平衡,而且使漁民的收穫也越來越少。為保護雅魯藏布江的生態環境,政府早已對重點流域實行“禁漁”。到拉薩河捕魚需要辦理捕魚證,捕魚的人自然很少了。

俊巴村,雪域高原上獨一無二的漁村,誰來傳承牛皮船製作技藝?

打漁的人少了,但是曾經打漁的牛皮船卻並沒有因此而閒置,甚至在新的審美和消費觀念中幻化出新的生機,這就是著名的牛皮船舞,當地人叫做“郭孜”。每到藏曆年3月,俊巴村都要舉辦“捕魚節”,漁民們背上牛皮船,進行歌舞表演。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牛皮船舞傳承人扎桑是牛皮船舞的領舞者。跳舞時,幾個年經人在腰部綁上船槳,將牛皮船扛在背上,依次排開,隨著領舞者的歌聲,敲打出有節奏的撞擊聲。扎桑和另一位領舞人則手執纏繞經幡的木棍起舞,像極了內地京劇中表演騎馬的姿勢。

俊巴村,雪域高原上獨一無二的漁村,誰來傳承牛皮船製作技藝?

在漁村裡,俊巴人的婚俗讓外界甚是羨慕——離婚在當地絕對是個稀罕詞。村裡有不成文的‘六不’規定:一不打人、二不罵人、三不說謊、四不偷盜、五不賭博、六不婚外戀。提倡人人都是平等。漫步村莊內,最熱鬧的聲響恐怕是牛羊歸圈、姑娘們勞作中放歌跳舞和俊巴人呼朋引伴的歡笑聲。

俊巴村,雪域高原上獨一無二的漁村,誰來傳承牛皮船製作技藝?

俊巴村,雪域高原上獨一無二的漁村,誰來傳承牛皮船製作技藝?


分享到:


相關文章: